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至纯书苑) >

第263章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至纯书苑)-第2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日本人精神还正常,估计这事是没指望的,所以李如松认定,自己的算盘已经落空。
    然而最蹊跷的事情发生了,仅过了一天,小西行长就派来了第二批使者,而他的任务,并不是宣战,也不是复仇,却是澄清误会。
    误会?李如松目瞪口呆。
    估计是沈惟敬的忽悠功底太强,小西行长对和谈信心十足,就等着明朝册封了,听说自己派去的人被杀了,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就开始琢磨,想来想去,一拍脑袋,明白了:一定是误会。
    由于担心上次那批人没文化,礼数不到,所以这次他派来了自己的亲信小西飞,让他务必找到李如松,摸清情况。
    事情正如他所想的那样,在短暂的惊讶之后,李如松笑容满面地迎接了他,还请他吃了顿饭,并确认了小西行长的疑问:没错,就是误会。
    既然是误会,小西行长自然也就放心了,误会总是难免的,死了就死了吧,希望大明队伍早日到达平壤,他将热情迎接。
    李如松回复,十分感激,待到平壤再当面致谢。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六李如松到达平壤。
    日本人办事确实认真,为了迎接大明队伍,在城门口张灯结彩不说,还找了一群人,穿得花枝招展在路旁迎接(花衣夹道迎),据说事先还彩排过。
    而当李如松远远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彩旗飘飘,夹道欢迎,这算是怎么回事?侮辱我?
    但在短暂的诧异之后,李如松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能一鼓作气冲入城去,攻占平壤,唾手可得!
    他随即下达了全军总攻的命令。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部队似乎中了邪,有的往前冲了,大部分却只是观望,几道命令下来,也只是在原地跺脚,龟缩不前。
    之所以出现如此怪象,说到底还是老问题——没见过,千里迢迢跑过来,没看见拿着刀剑的敌人,却看见一群衣着怪异在路边又唱又跳,混似一群疯子,换了谁都心里没底。再加上祖承训的妖魔化宣传,大多数人都认定了一个原则——不急,看看再说。
    这一看,就耽误了。
    戚家军打日本人起家,自然不会少见多怪,二话不说撩起袖子就往前赶,可是他们是步兵,行进速度慢,而大多数骑兵都在看稀奇,无人赶上。
    这么一闹腾,傻子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小西行长如梦初醒,立刻关上城门,派兵严加防守(悉登城拒守),把明军挡在了城外,虽说丢了个仪仗队,总算是保住了平壤。
    李如松彻底发作了,城门大开,拱手相让,居然不要,你们都是瞎子不成?!
    但恼怒之后,李如松仔细观察了眼前这座城池,很快,他意识到,这或许不是一次成功的进攻,却并非毫无价值——只要采取适当的行动。
    于是一幕让小西行长摸不着头脑的情景出现了,已经丧失战机的明军不但没有停下来,反而重新发起了攻击,而他们的目标,是平壤的北城。
    平壤的北城防守严密,且有牡丹峰高地,易守难攻,进攻很快被击退,明军并不恋战,撤兵而去。
    站在城头的小西行长,看到了战斗的全过程,他十分不解,为何明军毫无胜算,却还要攻击此地。
    不过无论如何,这次战斗结束了,自己并没有吃亏,于是在小西行长的脑海中,只剩下了这样一个印象——明军曾经进攻过北城。
    但对李如松而言,这已经足够了。
    进攻结束了,但李如松的脾气却没有结束,回营之后,他一如既往地召集了所有将领,开始骂人。
    这次骂人的规模极大,除了吴惟忠、骆尚志少数几人外,明军下属几十名将领无一幸免,都被暴跳如雷的李司令训得狗血淋头。
    但事已至此,人家已经关门了,靠忽悠已然不行,骂也骂不开,只有硬打了。
    既然要硬打,就得有个攻城方案,怎么打,谁来打,但李司令员却似乎没有这个意识,骂完就走,只说了一句话:“李如柏,今夜带兵巡夜,不得休息!”
    作为李如松的弟弟和属下,李如柏认为,这个命令是对自己的惩罚,也是另一次杀鸡儆猴的把戏。
    几个小时之后,他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寅时,平壤紧闭的大西门突然洞开,三千余名日军在夜幕的掩护下,向明军大营扑去。
    这是小西行长的安排,在他看来,明军立足未稳,且人生地不熟,摸黑去劫一把,应该万无一失。
    据说小西行长平日最喜欢读的书,就是《三国演义》,所以对劫营这招情有独钟,但是很可惜,这一套有时并不管用,特别是对李如松,因为他也是此书的忠实读者。
    这三千多人还没摸进大营,刚到门口,就被巡逻的李如柏发现了,一顿乱打,日军丢下几十具尸体,败退回城。
    日军的第一次试探就此结束。
    正月初七晨,大雾。
    小西行长十分紧张,他很清楚,这种天气有利于掩藏部队和突袭,便严厉部队加强防范,但让他意外的是,整整一个上午,对面的明军却毫无动静。
    想来想去却全无头绪,无奈之下,小西行长决定再玩个花招,去试探明军的虚实。
    他派出使者去见李如松,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希望明军先后退三十里。
    李如松说:好,明天就这么办。
    但双方心里都清楚,这种虚情假意的把戏已经玩不了多久了,真正的好戏即将开常正月初七夜。
    不知是小西行长看《三国演义》上了瘾,还是一根筋精神作怪,继昨夜后,他再次派出近千名日军趁夜出城,结果又被巡夜的明军打了个稀里哗啦。
    小西行长毫不气馁,今天不行,明天再来,一直打到你走为止!
    但他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就在这天夜晚,李如松召开了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军事会议。
    会议刚开始,李如松便通报了他计划已久的进攻时间——明日(正月初八)。
    当然,为何此时宣布作战计划,他也作出了解释:“倭军所派奸细如金顺良等四十余人,已于近日被全部擒获,我军情报,毫无外泄。”
    大家恍然大悟。
    如果过早宣布计划,很可能泄露,不利作战,而明天打仗,今天才通报,除了保密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就算有奸细,现在去通报,也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开会的就这么些人,如果到时军情被泄,要查起来,那是一查一个准。
    这明摆了就是不信任大家,实在让人有点不爽。
    更不爽的还在后头。
    “明日攻城,各位务必全力进攻,如有畏缩不前者,立斩不赦!”
    末了还有一句:
    “不准割取首级!违者严惩!”
    虽然李如松极不好惹,但当将领们听到这句话时,依然是一片哗然,议论纷纷。
    关于这个问题,有必要专门解释一下,在明代,战争之后评定军功的标准,就是人头,这也容易理解,你说你杀了几个人,那得有凭据,人头就是凭据,不然你一张口,说自己杀了成百上千,上那里去核实?
    甚至明军大规模作战,向朝廷报战果的时候,都是用级(首级)来计算的,而且事后兵部还要一一核实,多少人头给多少赏。
    所以在当时,人头那是抢手货,每次打死敌人,许多明军都要争抢人头(那就是钱啊),有时候抢得厉害,冲锋的人都没了,大家一起抢人头。
    李如松很清楚,明天的战斗将十分激烈,人头自然不会少,但攻城之时战机转瞬即逝,要都去抢人头,谁去破城?
    可是大家不干了,辛辛苦苦跟你来打仗,除了精忠报国,辛勤打仗外,总还有个按劳取酬吧,不让割人头,取证据,怎么报销?我报多少你给多少?
    事实证明,李司令是讲道理的,干活不给钱这种事还干不出来,歹话讲完,下面说实惠的:“明日攻城,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
    在听到这句话的那一瞬间,大家的眼睛放出了金色的光芒。
    五千两白银,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在明代近三百年历史中,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是始终存在的,且变化较大,很难确定,只能估算。
    而根据我所查到的资料,套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可推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万历年间,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两石米左右(最低),即三百多斤。经查,一斤米的市价,大致在人民币两元左右。
    如此推算,万历年间的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人民币六百元。五千两,也就是三百万元人民币。
    谁说古人小气,人家还真肯下本钱埃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平壤城内的小西行长正进行他的最终军事部署,自明军到来后,他曾仔细观察明军动向,希望找到对方主攻方向,由于大雾,且明军行动诡异,始终无法如愿,所以城中的布防也是一日三变,未能固定。
    时间已经不多了,长期的军事经验告诉他,决战即将到来,而今夜,可能是他的最后一次机会。
    于是在一段紧张的忙碌后,小西行长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守卫平壤部队,为日军第一军全部、第二军一部,共计一万八千余人,以及朝鲜军(朝奸部队),共计五千余人,合计两万三千人。
    根据种种蛛丝马迹判断,明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北方向,此地应放置主力防守,于是小西行长命令:第一军主力一万两千人,驻守西北方三门:七星门,小西门,大西门,配备大量火枪,务必死守。
    而在东面,明军并无大量军队,所以小西行长大胆做出判断:明军不会在东城发动猛攻。
    现在只剩下南城和北城了。
    短暂犹豫之后,小西行长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南城广阔,不利用兵,新军(朝鲜军)五千人,驻守南城含毯门。”
    “余部主力防守北城!”
    我相信,在这一瞬间,他脑海中闪过的,是一天前的那一幕。
    “剩余部队为预备队,由我亲自统领!”
    至此,小西行长部署完毕。
    从明军的动向和驻扎看,东面应无敌军,南面必有佯攻,而主攻方向一定是西北两城,我相信,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只要打退明军总攻,固守待援,胜利必定属于我们!
    此时,在城外的明军大营,李如松终于说出了他隐藏已久的进攻计划:“我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城。”
    攻城明军共计四万五千余人,具体部署如下:“左军指挥杨元,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小西门。”
    “中军指挥李如柏,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大西门。”
    “右军指挥张世爵,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北七星门。”
    “以上三万人,为我军攻击主力。”
    第二个被部署的地区,是北城。
    “南军(即戚家军)指挥吴惟忠,率军三千人,攻击北城牡丹台!”
    平时开会时,李如松说话基本上是独角戏,他说,别人听,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人打断了他的话:“此攻城部署,在下认为不妥。”
    打断他的人,叫做查大受。
    查大受,铁岭人,李成梁家丁出身,时任副总兵。
    作为李成梁的得力部将,查大受身经百战,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且与李成梁感情深厚,凭着这层关系,他还是敢说两句话的:“我军驻扎于西城,已有两日,日军可能已判断出我军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