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历史,另一种选择 >

第114章

历史,另一种选择-第114章

小说: 历史,另一种选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笫刂梁笮慷拥酱铮黄溆嗫战挡慷硬捎蒙〗捣绞健�
南路夺取昂昂溪机场后;作为预备队的另一个步兵纵队将乘坐运输机直接降落。
伞兵纵队从参战欧洲时起就开始摸索滑翔机机降作战战术。多次演练之后;他们感到突击滑翔机实施机降;比使用降落伞进行伞降具有更大优势。
伞兵在从空中缓缓飘落到地面;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处于被动挨打状态;容易造成伤亡。既使平安着陆;也常因为地点分散;难以快速集结形成战斗力。再加上伞兵还须卸除降落伞、寻找武器装备;花费时间长;容易贻误战机;使突袭效果大打折扣。
然而滑翔机情况完全不同。经培训的驾驶员可以准确操纵滑翔机降落在目标附近30米之内。一旦着陆;全副武装的空降兵就可立即跳出机舱投入战斗。滑翔机没有发动机噪音;夜间攻击;可在敌人全然不知的情况下悄悄抵达目标地区;从而达到近乎完美的奇袭效果。
哥特242是一种中型突击滑翔机;其结构秉承了传统的滑翔机布局;采用高单翼加翼下支撑的混合式结构。机身横截面近似矩形;骨架由钢管焊接;表面覆以亚麻材料制成的蒙皮;制造成本十分低廉;便于大量生产。
为缩短滑翔机着陆距离;前线部队通常在滑翔机着陆滑撬上缠绕铁丝;在机尾增设减速伞;并在机腹安装磨擦系数更大、更坚固的重型滑橇。
直到最近有了新产品——他们在机头安装4枚由青岛莱茵公司生产的反向喷射火箭;在16米距离内完成着陆并停稳。于是;滑翔机内可以放心地搭载两台伞兵战车;大大提高了第一轮空降作战的机动火力。
此外;火箭喷射时产生的烟幕还可以为滑翔机和空降兵着陆提供掩护。
降落完成后;伞纵司令员李天佑少将即刻指挥西战斗群扑入龙江镇。
这里是苏联制式宽轨铁路的终点。由此向东的线路还没有来得及改造;因此积压了大量待运的苏军补给物资。原来担负守备的一个步兵师;由于被抽调出击白城方向;压制吕正操纵队的骚扰;只剩下一个轻武器的警卫团。
车站搬运工队伍中的潜伏者帮助伞兵突击队迅速熟悉地形、进入战位;并指明了苏军的守备分布。吉普车或者〃灵猫〃突击车在几分钟内就对守敌团指挥部构成包围;车载无后座力炮、重机枪和火箭筒凶猛而短暂的一刻钟射击;那所砖木结构的小楼成为一片瓦砾。
随后的行动基本就是肃清丧失指挥系统的守军了。中午时分;零星抵抗也告结束;西战斗群开始清点战利品。
他们找到了上万吨积压待运的油料、装满了车皮和库房的食品和原粮、堆积如山的枪炮和弹药——巧的是和他们手中的武器型号可以通用。缴获武器中最有价值的是50门ZIS-3型76毫米野战炮、38部喀秋莎火箭炮和炮弹;以及250辆正好马上派上用场的卡车。
细心的李天佑发现一个问题:在众多的苏军补给物资中;完全没有冬装。他本来是想找到一批;留给自己的部队;从而给后方群众减少一点负担。但是找来找去;没有痕迹。他于是得出判断:敌人是力求速决;没有冬季作战的准备!
既然如此;把他们拖到冬天;得不到这项补给;敌人就会不战自溃!这是一个重要情况;他立即架起电台;报告了林总和前委。
南路战斗群;秦基伟空降旅经过战斗;歼灭了舍斯塔科夫的守备营;还缴获了昂昂溪机场上大约一个中队的伊尔10攻击机和4架里-2运输机。守卫机场的高射炮部队发生了战场投诚;给秦基伟送来了现成的防空力量。天亮以后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陆续进驻;增援市区进攻的二梯队也空运抵达。
东路突击市区的战斗持续了两天;最终抓到了3000余名俘虏。
伞兵纵队在一间地下室里找到了被关押3个月的柯立亚DangerCode;永寿;他的精神受到很大摧残;不停地念叨着哥哥的名字;但是部队没能找到谢尔盖DangerCode;永福的下落。
已经越过江桥、前出到草原深处的苏军两个摩托化步兵师;在慌乱的回防中;很快处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境地;加上缺少预设阵地、头顶航空兵的追踪袭扰;第四天就在包围中缴械投降了。
林彪乘坐他的〃蚱蜢〃降落昂昂溪机场后;当即下达两个与人们预料完全相反的命令:
第一;以工兵为主的陈士榘纵队;加强一个炮兵营;立即乘坐缴获的铁甲列车和其他列车;直接驶向海拉尔和满洲里;在那一带的中东铁路沿线埋设大量地雷;并夺取、恢复和修筑海拉尔要塞;
第二;秦基伟伞兵旅在滑翔机突击团的配合下;再作一次500公里的跃进;目标——正北方;黑龙江畔的姊妹小城:瑷珲和海兰泡!随后;就切断那里以北通向东方的铁路。
第三个命令才是组织面向哈尔滨方向的防御;但那显然不是重点。
这些部署使各级指战员感到;军委和林总对敌人的动向和配置胸有成竹。
几天后;四兵团并入一兵团的三个纵队;沿着北宁线乘火车到达;随即用龙江军火库的装备充实了自己;还组建了2个新的苏械炮兵旅。
……
避实击虚的呼伦贝尔草原〃雷阵雨〃;与〃鄂尔多斯风暴〃比起来;获得了实质性收获。
(106)
江西。庐山;好汉坡。
蒋委员长和夫人乘坐着滑竿;在这里登山。
公路没有修好之前;从这里乘滑竿是登山的主要途经。委员长历次登山都是如此;这次他也不想破这个例;虽然公路已经通车了。
时已仲秋;秋老虎仍在南京逗留;长江沿线〃三大火炉〃名不虚传。那里还是酷热难当。为了这次重要的会晤能够取得成果;委员长建议还是把地点放在庐山——这里有让每个人都能怡然自得的气候;更有委员长中意的风水。
委员长有个没说出口、却自信无误的直觉:庐山是一座关乎中国命运的神秘之山。近代史上没有哪座山对中国前途产生过那么多息息相关的影响;江西剿共、华北抗战、收复蒙古、北拒苏俄……这一系列重大决策;他都是在这个云山雾罩的环境里作出的。那个潮湿凉爽的山间小镇——牯岭;格外触发人的灵感;就连那些酸文人如郭沫若之流不是也频频讴歌那里〃天上的街灯〃么……
委员长在滑竿上一边观望山景;一边思绪联翩。
马歇尔国务卿正在执行他的〃环球穿梭访问〃计划。他是在会见过贝文大臣、莫洛托夫委员之后;才转头顾盼东方的。白种人之间交换完了意见才轮到黄种人——这一点委员长心中有数。
但是世界格局已不再是以人种分布和势力来划分了。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数和历史进步。
美国;凭借它战后爆发式增长的国力;和他国不可比拟的地缘优势;独占鳌头;取得了国际纷争调停人和仲裁者的地位。好在现在的美国像个年富力强、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没有那些老牌殖民主义者的权术、心机和老谋深算;也不像末代沙皇那么霸道、欺人和嗜好土地;刚刚登上世界舞台〃领导岗位〃的这个牛仔小伙;肌肉发达;但是有些土头土脑。他喜欢把〃公平、机会均等〃挂在嘴边;时不常的还来点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举动——这都是年青人的特征。
我们这个积淀了五千年酱缸文化的古老帝国;把命运和前途和一个年轻人捆绑一道;有什么不好呢?他们的原则、方式和价值观;迟早要在这个世界上发挥影响;带来变化。这就是年轻的法则。老大帝国势必衰落;传统格局势必坍塌;舆论界已经纷纷在谈论下一个〃美国世纪〃了。识时务者为俊杰;中美关系处在历史最融洽时期;此时不和美国绑定;自己难道还能有什么其他选择?
过去二十年里;中国靠拢过日本、靠拢过苏联、甚至靠拢过德国……事实证明;都不可靠。
——那么一定要靠着别人;自己不能挺直腰杆走路么?
是的。我们像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久病积弱;前路崎岖;虎狼在侧;无论如何也是需要一根拐棍的。
委员长看了一眼前面滑竿上的美龄夫人。是啊;她是自己连接美国的桥梁;天然的桥梁。……于国于家;惟此一途啊。
就像这登庐山;走惯了这条好汉坡;再走其他道路;自己不放心哪。
庐山。含鄱口。
常说〃怕热〃的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凉爽的庐山;满心欢喜。
虽然略有忐忑;但有马歇尔将军的特邀;有司徒雷登大使的陪同;又有波诡云遹、不停变幻的时局迫切需要应对;毛泽东决定坦然赴约;并且打好了腹稿。
出发之前;他收到来自莫斯科的〃古玩方丈〃发来的最新行情:〃唐三彩〃行情看跌;〃景泰蓝〃可能被沽高价!由此看来;远东形势依然严峻。这当中的寓意;也是促使他决定上山的原因。
他是乘坐自己那辆特制的〃灵猫〃专车;沿着新修的北山公路;一路〃跃上葱茏四百旋〃——转过三百九十几个弯;登上牯岭的。
警卫局长汪东兴上校;专门从青岛给他定制了这台改装车和两部警卫车;随船拉到九江。毛泽东欣然命驾;一路颠簸自如。虽然总是跟不上前面马歇尔将军那辆〃林肯〃;但毛泽东已经心满意足;甚至觉得自己的小小车队有些奢侈。
他不喜欢被抬在滑竿里上山;农家子弟的他;不忍看着〃苦力〃的汗水。
中国;要走一条新的道路;这是毛泽东一路上山时的坚定信念。
这次他要拿出一个不同以往的〃土地改革〃计划;估计会使那位委员长〃老朋友〃吃惊不小。呵呵;想到蒋介石最后会说〃原来是这样啊?〃毛泽东有点想笑。
计划的关键不在于蒋介石赞同与否;却在于美国人是否支持与配合。为此;必须拿出明确和充分的理由;毛泽东顺便又看了一眼自己带来的文件。
懊热即将过去;秋凉刚刚落脚。江西;红土地的江西;阔别十二年;毛泽东又回来了。
一路上唯一的不快;就是在南京出发时;夫人江青找了一些麻烦。
那天;憧憬和褒贬了一通庐山;江青忽然道:
〃听说蒋介石把他的庐山别墅送给了夫人;并且命名为'美庐'耶!〃
毛泽东一听就知来者不善。警惕地翻她一眼:〃你想怎么样?〃
〃我说……要不要把咱北戴河住的那栋小院;命名个'青瓦房'什么的?〃
毛泽东嗤之以鼻:〃你搞清楚;我们是共产党;不搞那一套哩。〃
江青不服气:〃共产党不是没有'共产共妻'这一条么?老婆还是自家的嘛。人家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你也是中央军委主席呢;一套小房子算什么?〃
毛泽东发火了;但还克制:〃我说了;我们是共产党。〃
江青有点过分:〃共产党?人家不是把咱们开除了么?再说了;我知道;前几天你让任秘书长-任弼时起草那个报告!咱们不是打算改名叫做'社会进步党'么?改都要改了;还一口一个共产党……〃
毛泽东终于大光其火;向桌上猛击一掌:〃住口!你;你给我走!……你走!庐山不要你去!〃
江青躲开;小声嘟囔:〃不去就不去;我还懒得和那蒋夫人见面呢;……受不了那些俗套……我正好到上海买东西去……〃
最后是正在南京联络处的政治局委员林伯渠作出了妥善安排:江青乐得陪同马歇尔夫人到上海滩逛街购物;毛泽东不带累赘地上了庐山。
庐山;锦绣谷。
脱离了长江流域的低气压;马歇尔将军上得山来不感后悔。幽雅的山间小径使他神清气爽;66岁的他走在山路上;军姿依然;健步如飞。
在国务院上任以来;他接触了几家外交领导人:冷漠而彬彬有礼的英国人;亲切而咄咄逼人的俄国人;傲慢而自感底虚的法国人;富有人情味而又琢磨不透的中国人……
眼前这一幅中国山水画似的景观;就像庐山、也像中国人给他的感觉一样:朦朦胧胧、忽近忽远;有时你觉得摸到了他们的脉搏;有时你又恍然大悟;觉得那纯粹是表面现象;与真实含意相去甚远。……日本人是不是也这样呢?
上海;《字林西报》。
该报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