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历史,另一种选择 >

第104章

历史,另一种选择-第104章

小说: 历史,另一种选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躺献坝兴俣缺怼⒆蚝痛蟮瓶亍⒂脱购偷缌鞅ň啤⒌慊鹪砍椎取�
它的最大特点是简化实用的设计。四轮独立悬挂装置是扭杆而不是叶状弹簧。载重量500公斤;底盘高30公分;引擎为水平对置4缸气冷1131cc汽油机;最大功率25马力/3000转每分;变速箱配置四个前进挡;一个倒挡;最大速度为85公里/小时;最大行程约400公里。
〃灵猫〃极为可靠并容易维护;水箱既不会沸腾也不会冻结——风冷发动机根本不需要水箱!全重只有680千克;一个成人就能够从前方抬起来。
廉价、省油、皮实耐用;操作简便;维护容易——这些非常符合中国国情。
罗荣桓了解到;〃灵猫〃已经被陆续装备各部队;供侦察、通信部队以及各级军官使用。到1946年8月20日;第5000辆〃灵猫〃驶下了装配线。
驻厂军代表向他们介绍:〃灵猫〃具有82型桶车的所有优点——开起来机动灵活、动力充沛。车上座位之间有步枪托架;可携带4支步枪;加装枪架;还可搭载一挺轻机枪;甚至一具反坦克火箭筒。这辆轻便灵活的小车就变成了颇具威力的进攻武器。为了提高自身的防弹能力;野战部队还可以加装钢板;防止敌方轻武器和弹片的伤害。
薄一波也说起他掌握的〃桶车〃故事:
其实;盟军战时也对以前的德国〃桶车〃颇感兴趣;早在1941年;一辆被缴获的82型桶车就被运往美国阿伯丁试验场进行评估。测试表明;尽管在极端环境中82型的表现不如美国的通用吉普车;但其越野性依然相当出色;它比美军吉普轻1200磅;生产所需原料少很多;耗油率仅为吉普车的一半!
这些使得桶车能和美式野战吉普相媲美。相比起来可以不夸张地说;桶车是历史上最简单实用的汽车。
由于装有可锁定差速器;在机动性上和四轮驱动的美军野战吉普不相上下。盟军士兵甚至用两辆吉普车去换一辆友军手中战利品桶车。美国士兵这样称赞82型桶车;〃它让你信得过;你只要开着出去就能开着回来。〃
来到海边滩涂改造的新车间;他们看到大众公司还在重新生产一种在河湖水网地区行驶的重要变型车——水陆两栖型〃水獭〃。
该车轴距更短;具有全长挡泥板的船型车身;涉水和爬坡能力相当出色。为了防水;车体上没有车门;除了外部附加船桨和行军锹;最大特点是安装在尾部的三叶螺旋桨推进器;可用车尾推杆手动控制抬起或放下。测试证实〃水獭〃具有良好防水性;水中时速超过10公里。目前第一批产品已经装备〃卡尔迅两栖纵队〃使用。
〃灵猫〃完全继承了〃桶车〃做过的诸多改进尝试。例如加装汽笛、采用重型底盘、以及装上假坦克外壳作为训练车使用等;此外;还有皮卡型输送车、半履带雪地型以及用于铁轨行驶的车型等;还制造了数辆4轮驱动型样车。
年初;青岛大众公司把德国沃尔夫斯堡建立的那座工厂搬迁了一半;转移到四方区新址;今年5月开始量产;计划第一年度生产3万辆。
他们在厂区中来回走了几圈;看到四方大众公司工人们正在整修机器设备;增加零配件及原材料;很快工厂将达到月产2500台的目标生产能力。
参观完毕;罗荣桓精神大爽。还要薄一波继续领他参观其他几个车辆生产厂。并且把眼镜摘下又戴上几次地频繁问道:
〃一波同志啊;你说;视力矫正到多少就可以开车?〃还说;〃治完病我就找你;买一辆啊?说好了哦。回去把我那烧机油冒黑烟的老爷吉普换下来;下部队省力。〃
〃这辆就送你了;老罗!〃薄一波答。〃劳苦功高;这个没说的。〃
(352)
蒙古。乌兰巴托(库仑)。苏军东方前线作战指挥部。
在这个多事之秋;烦恼是普遍的。虽然铁路开通并在继续延伸;华西列夫斯基还是高兴不起来。年轻的元帅半个月来一直处于惴惴不安之中。
他几次主动请求辞职、请求处分——没有能够按照统帅部的计划和斯大林同志的布置;在100天内完成任务;而且战争还有扩大化的趋势。不加大力量投放的话;东方的麻烦看来不会轻易了结。
感谢斯大林同志的宽容和关切。除了让他继续主持东方战事;还再次调拨了新的部队——3个摩托化步兵集团军、一个近卫坦克集团军和一个空军集团军。这些再次弥补了战场损失;使得4个月来伤亡的50多万官兵得以替换补充;东方前线仍然能够保持200万人的兵力。
他明白这些多么来之不易。伟大卫国战争已经过度地消耗了苏维埃祖国的人力物力;亟须恢复建设的每项事业;都在等着这些精壮劳动力去填补岗位。丰富的苏联地下资源由于没有足够人力去开采;还长期处于沉睡状态。他再次感到肩头责任重大。
他必须尽快、并且胜利地结束这场战争;义不容辞。
这次增援带队的第三近卫坦克集团军司令出身的雷巴尔科大将;是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又一员虎将;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他曾在1933年底受命;换上便衣进入新疆;以〃阿尔泰志愿军〃名义;使用飞机坦克;协助新疆督办盛世才打垮了对立面军阀张培元、马仲英等;并在随后两年里担任盛世才的军事顾问;他的中文名字叫做傅纪辉。
1940年雷巴尔科又在崔可夫之前担任过驻华使馆少将武官;在重庆呆了8个月;熟悉中国情况。斯大林同志知人善任;派他来加强东方战场;再次表现了对自己的信任。
但在具体协调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华西列夫斯基在地图前苦苦思索。
西路;中亚细亚两个方面军;崔可夫在坚守兰州;继续争夺;波格丹诺夫在试图打开包围;解救崔可夫集群。从战略角度看;兰州战役没能达成目的——虽然歼敌超过了50万的目标;但是蒋介石、李宗仁却象非洲斑马一样咬住人就死不松口。
敌人先后在〃全力解救蒋夫人!〃和〃誓为白将军报仇!〃的煽动下;向兰州战场已陆续投放了超过200万的兵力。战役打成胶着状态。虽然已成鸡肋;但不允许放弃——崔可夫集群如果不能安全撤出;这场战争就没有胜利可言;当然就更不可能指望蒋介石签字认输。
中路;后贝加尔方面军;没能保持前期的锐利势头;在崇山峻岭前被挡住了脚步。本来指挥官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是苏军屈指可数的山地战能手;应该大展宏图;但是战场恶劣环境下日甚一日的腹泻顽疾使他饱受折磨。人都已经瘦得脱了形;2个小时的作战会议他至少要去3次厕所……应该说〃伤心岭〃前的失利与此不无关系。
东路;远东方面军是个相对独立的战区。由于战场启动上的时间差;划分给经验丰富的科涅夫元帅独立指挥。也是开头进展顺利;中途受阻。致命的问题是对敌人估计不足。
本以为起义过来的苏维埃干部能够造成顽固的民族主义分子的分裂和孱弱;以及情报工作的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书生能力有限。偷袭海参崴这样重大的情报事先竟一无所知;列柳申科〃坦四集〃被夜袭;事先也没有任何情报预警;使敌人又一次得逞。对沈阳军工能力虽有较详细的汇报;却未能引起重视。现在科涅夫不得不承认;他的进攻部队离开沈阳更远;而不是更近了。
斯大林同志这次统一了战场指挥。对于科涅夫提出的远东方面军增兵的要求;华西列夫斯基和统帅部意见一致——远东确实是最重要的方向;对蒙古和中亚的争夺;实质上都是为了远东的安全;为了太平洋的出海口。因此这次增加的主力尽量满足远东的需求;雷巴尔科和〃坦三集〃应该在满洲平原驰骋。
输送这些部队、装备和给养;需要调动300列以上的火车和8000个车皮。西伯利亚大铁路虽然已经建成复线;仍然不堪重负;事故频频。
元帅的烦恼是:正当坦三集整装待运、近百列火车调度完成、首车已经驰过赤塔、奔向满洲里之时;传来意外消息:首发列车在赤塔以东最重要的铁路枢纽站——卡雷姆斯克耶被炸毁。
损失30多辆坦克不要紧;重要的是通向东方的动脉发生严重堵塞;那个几千人的枢纽小城被彻底摧毁了。
华西列夫斯基恨透了那些美国生产的定时炸弹。聂荣臻的空军出动了他B-17联队的全部;上百架的四引擎轰炸机把数千枚这种重磅炸弹;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赤塔地段;三天里日夜投掷;密布了数十公里。
按照苏军习惯的算法;每公里路线上定时炸弹的分布达到50枚;这条路成为一段时期内的死亡之路。聂荣臻达到了阻滞我军进度的目的。
以前不曾料到;中国空军敢于进行这种远程袭击。他们也没有这种炸弹;而且这类手法多为英美惯用。或许对手聘请了美国顾问?从炸弹看来;他们期待的美国武器终于开始到达了。不知批量是多少?迹象表明;他们在策划反攻。必须严密监视这一动向;及时粉碎敌人阴谋。
修复枢纽站和铁路、排除定时炸弹需要时间。空军第10集团军日加列夫上将因为忽略要地防空;并且反击组织不及时而遭到免职;由维尔西宁将军接替。
但这些都不能弥补的一个事实是:整个战役计划必须调整了。
斯大林同志及时指出;要从具有战略突然性的方向给敌人致命的打击;首先突破那些防御薄弱的地段。
华西列夫斯基在地图前思考了整整一夜。审时度势之后;分析出中路突破是当前的选择。
突击应当从敌人稀少的包头、归绥地域发起;穿过鄂尔多斯草原;跨越黄河;指向陕北。首先夺取那里的油田;实现就地补给;然后向东向南;可以刺入中国腹地;向西;可以策应崔可夫集群;恢复中亚方面军进攻能力;改变整体战略态势。
东西两线;短期内都可以各自为战。西线的问题是后勤补给必须跟上。李宗仁的空军在发动什么〃绞杀战〃;虽然没有铁路供他针对;破坏有限;但还是造成了一些供应迟缓。〃蚊子〃叮人固然不致命;但被它叮多了也会把血吸干。
东线应该发动一个空中攻势。沈阳军工生产已足以成为一种威胁。可惜苏联缺少重型轰炸机。据说吝啬的英国佬高价提供了一个航空师的〃兰开斯特〃;不知何时抵达前线?计算下来;这100多架四引擎飞机的载弹量;相信可以夷平沈阳那几所工厂。
中路打进这个楔子;势必造成敌人全局被动。不是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么?那么我们的钢铁利剑这次就把摇篮吊索斩断!让蒋介石在婴儿坠地的哭泣声中低头签字!
决心下定;方案上报。他想;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可以休息一下了;老战友的生命和健康不能眼看他就这么耗尽。
把他换下来;让帕维尔DangerCode;谢苗诺维奇DangerCode;雷巴尔科大将的生力军;和身经百战的20万摩托化步兵去饮马黄河、洗涮军靴、荡涤征尘吧!
(353)
武汉。蛇山;长江大桥工地。
八月的烦恼;不止来自酷热;也不止来自工期紧张、技术复杂。对于桥梁总工程师茅以升来说;烦恼还来自某种似曾相识的预感。
48岁的茅以升;是中国最权威的桥梁专家。他在自己23岁时的博士论文中关于桥梁工程的见解;被国际桥梁界称为〃茅式定律〃;并成为美国卡里基理工学院建校以来的第一位工学博士。
1934年11月11日;39岁的茅以升受命担任钱塘江大桥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那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在此之前;这样的职务总是由外国人担任的。
时任浙江省建设厅长的曾杨府先生积极筹措;促成了钱塘江大桥开工。他把茅以升招到办公室;正言励色道:〃我一切相信你。但如果造桥不成功;你得跳钱塘江。我也跟在你后头跳。〃
茅以升答:钱江大桥成败不是我一人生死的小事;而是能不能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大事。
然而;这座大桥建设成功了;却仅仅存在了89天。
多年后;钱塘江大桥被评价为中国近代桥梁建筑史上的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