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 >

第3章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第3章

小说: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估计是因为那个道士张老师对自己的本职比较敬业,在诱导儿童专致科举学问的同时也不少夹带道教知识,东坡的爸妈也大概发觉了苗头不对,教孩子尽心当然莫过于父母,就干脆让10岁的苏轼缀学回了家,今后自己当儿子们的老师吧。 
  这个决策对极!苏洵高考科举不怎么样,但绝对是个超级合格的小、中、大学教师!能一包到底教出两名进士来,升学率百分之百,而且事实摘了高考状元的桂冠,从古至今,哪个教师能做得到? 
  就连东坡的妈妈程氏也不愧为优秀的小学教师,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苏洵进京参加高考冲刺进士,结果皇天负了有心人。落榜之后的考生没有几个心情愉快的,苏洵也不会例外,懊恼之下便到江淮一带散心旅游,这期间两个孩子的教育重担就全压在了母亲肩上。 
  老妈程氏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除了以背诵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外,还经常与学生们开展启发式的“讨论”教学活动,宋史苏东坡的传记与苏辙为他母亲写的长篇碑文里,都记载了这样一件成功的课堂活动: 
  程夫人正教孩子后汉书中的《范滂传》,书中记载:后汉时的范滂因反对宦官虐政而遭通缉,范滂为不连累县令以及母亲而主动投案,范母送行则大义凛然: 

  “你今天能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得盛名,又求长寿,岂可兼得?” 
  范滂跪拜而辞老母。母亲叹谓儿子:“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这时十岁的东坡小朋友竟然对老妈提问:“妈,我长大之后若做个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 
  程氏慨然回答:“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 
  可见苏母对东坡的德育也抓得挺扎实。 

  实际上苏洵夫妇的亲自教学也没有坚持到底,苏东坡十三岁那年,就和弟弟苏辙一起被送到了寿昌书院读书,老师姓刘名巨,字微之,据说这刘老师就是被东坡同学给羞吓辞职跑掉的。 
  事情起源于刘巨老师做了首《鹭鸶诗》显摆给学生: 
  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 
  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刘老师得意的按照当时前俯后仰拉着长腔的阅读规矩把诗读给弟子,唯有不懂事的东坡同学举手发言,给老师的大作改了此诗收尾的三字:   

  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 
  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 
  也就是说,小东坡把刘老师诗中的“逐风斜”改成了“落蒹葭”,而刘巨则听后大惊,也有人说刘巨听后大喜,反正刘老师最后是又惊又喜辞了职,当场表扬天才学生:“吾非若师也。” 
  宋后好多诗评家认为东坡的“落蒹葭’比“逐风斜”要形象贴切有意境,用此例来证明东坡哥们儿打小就是个神童。老孙也跟着琢磨过这“六字真言”,却总觉得还是“逐风斜”三字灵动顺眼,是老孙的诗词功夫还处于幼儿园阶段?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 第4节     
      
    由牛扑web8562125。w150。host…diy搜集整理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    第4节 
作者: 子金山 
         
  刘老师被羞走,苏氏兄弟又回到了家,还是由爸妈亲自继续中学阶段的教育,在家读书的亭院当时名号“南轩”,后来被苏洵改成了“来风轩”,这里便成了东坡的“三味书屋”,苏东坡对此地感情尤深,后来东坡的《梦南轩记》一文中这样记载: 
  “将朝尚早,假寐,梦归纱谷行宅,遍历蔬园中,已而坐于南轩。既觉,惘然思之,南轩,先君名之来风者也。” 

  人生最念少年时! 
  这是因为少年时代是一生的花蕾阶段,凝聚芬芳而待发,无限绚丽而待绽,都说十六岁是人生的花季,我说万紫千红的季节尚在其后,青春只要能怒放一回,又何必在意明天未知的果实? 
  可惜少年时的生物钟走得最快,花蕾的阶段也好,怒放的季节也罢,回忆之际,莫不犹如白驹过隙。 
  慷慨挥毫,气贯犹吞月;怆然对镜,鬓角已沾霜! 
  本文中东坡的少年时代也是匆匆即逝,岁月如水,流到了东坡十九岁的年华,这年值得一书:眉山这年挂彩,南轩这年披红,东坡这年娶亲了。 
  东坡的另一半是家住青神的王弗姑娘,按中国人的虚岁计算法,年方真正二八。青神在眉山镇南约十五里的小河边,在当时肯定没有遭到污染的环境下,应该属山明水秀润佳人。 

  这王弗品貌绝对没得说,能在辞世十年后以一座荒坟牵东坡断肠搜句,留下千古绝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王弗功不可没! 
  (请看下篇:四、夜来幽梦情绵绵) 

日期:2009…10…25 10:06:03 

  四、夜来幽梦情绵绵 
  有关苏东坡新婚后的幸福生活正史空白,宋人笔记则不管真假记载了东坡婚前的许多传说,有些甚至是些少年风流逸事。这也难怪,炒作名人的绯闻近代人类向来传统悠久,其历史看来追溯到中国的宋代。 
  就连大师林语堂也竟然考证出了东坡少年时曾暗恋自己的堂妹,并且对这个初恋情人毕生念念不忘。 
  不过老孙也曾专门琢磨过林大师用作证据的那两首所谓“情诗”,却没能感悟到苏子这堪称乱伦的情怀。 
  这两首诗一首是写给好友刁景纯的,一首是写给杭州太守陈襄的,苏东坡怎能会把自己的“邪念”显摆给自己的朋友?至于东坡晚年闻堂妹逝世的消息而‘心如刀割’,以及身染重病还到坟上向堂妹及其丈夫致祭,估计也只能证明东坡极重亲情。 
  祭奠堂妹夫妇能与爱情挂钩,中国文人的联想天份应该傲冠全球!唉!要是中国的科学家也有此敬业精神,中国岂不万幸? 

  东坡哥们儿成年后在男女情事方面的绯闻不少,诸多宋代及后人的笔记给今人提供了海量的书证,其实东坡自己在作品中也经常旁证自己有携伎玩酒的爱好,正史也记载东坡在陆续娶了三个妻子的过程中收了数名侍妾,事实上东坡的第三个妻子王朝云一直是侍妾身份,后来也只是代理妻子工作。 
  不过,一个人生在什么时代是不能由自己决定的,当时的社会道德观不会放过任何社会人,宋代士子大夫的生活作风之觉悟哪能比得今天的官员廉洁亮节?要是宋代才子都如王安石、司马光一般坚决执行今天的一夫一妻制婚姻法,那历史岂不缺少了些情趣,多了些古板与遗憾。 
  外面彩旗飘飘,家中红旗不倒!是当代(宋)时尚。 
  但苏子对首任妻子王弗的痴情可谓感天动地! 
  王弗嫁给东坡十一年撒手西归,令而立之年的苏东坡几乎肝肠寸断,以至十年后不能忘情于梦中,一曲《江城子》道尽恋念之苦,相思之痛,而成千古绝唱,催后人眼涩鼻酸,泪从心出!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东坡其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虽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远离朝阙,但仕途尚未遭受重大的坷绊,以一州太守之尊,虽未必适意,但心情应该绝对好于日后被贬黄州之时。 
  提笔挥毫的东坡当然是在以真情怀念那十六岁的新婚妻子,是在追忆与之卿卿我我的十一载欢乐,是在描绘十年中人鬼殊途的悲痛!能于梦醒时分,洒墨香对话前妻,且道尽婉柔,痴情如涌,应是王弗深刻在东坡心头的倩影所致。 
  东坡在这首情词中没有流露出一丝 “花间派”的“绮怨”之文风,真率的情感充灌字里行间。 
  自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一声长叹,至末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的无限苍凉,我们看到的是两个生死相隔的纯情伴侣在对话,在相互倾道思念,虽然“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但却注释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之真谛! 
  东坡用二十年后的“夜记梦”,告诉了我们东坡、王弗少年夫妻之情深,东坡没有在词中直接描述王弗蕙质兰心,明事达理,但却使我们看到了王弗当年“小轩窗,正梳妆”的妩媚,那一瞬间,我们理解了东坡“不思量,自难忘”的源由。 
  其实当时东坡已经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或许这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眷恋? 

  不惑之年的东坡惑于情中未脱,哪怕“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东坡在娓娓细语,是在向亡妻倾诉自己十年的艰辛,这时,我们谁能感觉到东坡的爱妻已经辞世十年?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之际,我们触摸到了东坡用文字铸就的深情,我们曾欣赏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其实是由于我们不曾留意东坡已经告诉了我们情为何物,情,就是四十岁时两鬓斑白的东坡的吟唱!情,就是内心深处的歌! 
  一瞬间,我们看到了一轮冷月当空,看到了“千里孤坟”幽怨倾诉,岂止于“无处话凄凉”?这“年年肠断处”其实留下了词人的孤影、我们的魂魄! 
  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这时的东坡是在以心托于梦境,再一次携妻重游少年时的故乡,那里有爱,那里有梦,那里有情,那里有诗! 

  无怪东坡告诉爱妻:“夜来幽梦忽还乡”!东坡是期待爱妻能够随行,去重温那如梦如诗的情爱,去收拾那溢流在故乡的感动,去体验那魂牵梦绕的“相顾无言”,去品嘬那“唯有泪千行”涩咸的甜蜜! 
  阅读之间,黯然魂消;吟唱之时,亡灵重生;感动之中,词人活现;盈眶之际,穿越时空! 
  仿佛瞬间被词人带到了大宋!与苏子、佳人同行,啊!那种久觅的人间真诚!多少人从这里收获了多少不同的感慨?我瞬间理解了:生命其实有独特的永恒! 
  这一曲绝唱实际就开始于东坡十九岁那年,东坡用豪放吟唱了十一年幸福,这是绝唱的全部,又以词人的细腻概括出感受,里面再掺兑上十年的凄苦,最后则把思念挂在了那明月下荒岗上的短松枝头。 
  由这首词可以肯定,苏东坡的婚后生活是惬意的,不过这种惬意东坡也就只享受了两年,仁宗嘉佑元年(1056),爸爸苏洵在给次子苏辙成婚后决定,儿子们要继续老爸未竟的科考大业,别说结婚两载的苏轼,就是新婚的苏辙也要随老爸一起出发。 
  目标京师汴梁,初步任务是参加礼部的殿试选拔考试。 

  这是一条艰难的求官之路,此路的尽头挂着诱人的乌纱帽。 
  事实上就是老爸自己也没有放弃对加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追求,不过,苏洵是没打算与儿子们一同步入同一考场,而是准备走捷径去摘那顶够巴了二十年的乌纱。 
  不是有句名言吗?朝里有人好做官!宋代也是如此,并且与今天不同,那时跑官是公开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