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草根政治日记-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恰克这次准备得比较充分。首先,他提供了印有他的名字的签名表,我以前从吉姆那里拿的签名表都是整个宾州通用的签名表,目的是让在全州进行竞选的候选人上选票,比如总统、参议员的候选人。这次是专为恰克筹集签名的,所以签名者必须来自他的选区,而且签名表上必须要印有他的名字。当然,我们也各自带了几张全州通用的签名表,这样万一有人是从外地来的,还可以也让他们签名。不过,恰克估计,焰火晚会这种纯粹当地的活动,大部分人应该都是来自他的选区。
另外,他把大家的手机号码都打在一张小卡片上,我们不会在焰火晚会里失散。他又打出了他所在的选区的所有城市名,以备签名者参考。他还准备了一堆名片,我们每人拿了10张,如果有人对恰克感兴趣,我们可以把名片给他。
到了安布勒中学,菲尔半开玩笑半感慨地说:“我们就是在这里被虐待了4年!”原来他和恰克都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恰克先找到他的一个朋友,用他的地方停车。回来后他对我们说:“我的朋友说停一辆车收我4美元,但我不知道她是开玩笑还是说真的。”达仁听了笑着说:“一定是在开玩笑呢。”我说:“我猜是因为中学的停车场今天要收费,5美元一辆车,不然她不会这么说的。”果然,后来吉姆遇到我们,一见面就伸手要5美元的停车费。恰克掏出了一张5美元的钞票给他。这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吉姆是个小业主,远比做学生的恰克有钱,而且他也不是吝啬的人,曾经一出手就给付费参选签名捐了400美元。很显然,他认为今天是来帮恰克的忙,那么所有的花费,当然应该找恰克报销。
焰火将在中学的草地上放。我们商量了一下战术问题,最后决定大家分头行动,分别卡住进场的几个进口,拉人签名。话音未落,吉姆已经转身拦住了正在旁边走过的一对夫妇,拿着签名表说:“你们可以为我们签个名吗?我们想帮助恰克·莫顿上选票。”那位女士有些疑惑地问:“恰克·莫顿是谁?”吉姆神气地一指站在旁边的恰克说:“就是他!”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那位女士立刻说:“哦,我认识你!我看过你的辩论!我同意你的很多立场。”恰克赶紧说:“谢谢。”吉姆马上乘机说:“那么请您签个名吧。”这两个人自然立刻二话不说,签上了大名。
首战得胜,我们都士气大振,立即分散去站岗。我和达仁、菲尔走了同一个方向,然后再各自分开到不同的路口。这次我有了可以隆重推出的候选人,自然气势不同以前,见人过来后,先说一声:“晚上好!”别人一般都会回答一声“晚上好!”然后我就说:“您可以为我的朋友恰克·莫顿签个名吗?他将在11月竞选众议员,可首先他必须筹集到1500个签名,才能出现在选票上。您可以为他签个名吗?”
有的人也会问一句:“这个人是谁?”我便告诉他们:“他是维拉诺瓦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今年25岁,是个好样的年轻人。”有时候我还指指草地上的人群说:“恰克·莫顿就在那里。我们一起来搞这个活动的,只不过我在这边,他在那边罢了。我不能给你指出他在哪儿,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他就在这附近。”
由于这次更加师出有名,所以回应比上次积极了些。当然,也多了一种拒绝的方式:“对不起,我不了解这个人,因此我不能签名。”这时候,我往往会抬头找一找恰克,不过从来也没有找到过。后来听吉姆说,他曾经在遇到了这样的回答后,一个电话把恰克叫了过来,希望恰克的出现能够打消人们的顾虑。不料那一对夫妇围绕恰克的政治立场,向他足足询问了有15分钟,最后还是决定不签。恰克后来无奈地对我说:“讨论政治是很有趣的,不过我觉得这时间如果用来筹集签名会更有效。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一两分钟后我就会退出了。”
今晚的另一个好处是,美国人往往把焰火晚会当作是一次家庭活动的机会,基本上都是拖家携口地出动,而一般一对夫妇中只要有一个人签了,另一个人也不会拒绝。反正我这次特地准备了两个签名表,可以同时左右开弓,两个人一起签,也不浪费时间。不过也有些夫妇中的其中一个好像是迫于无奈地被我拦住后,另一个人却带着孩子继续往前走,然后站在不远处,满脸不耐烦地在那里等。这种情况下,我当然也不好意思再冲上去要求另一个人来签名。
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却是,经常有人被我拦住时说:“我已经签过了。”看来是菲尔已经进一步冲到我的前方,抢先埋伏了。我只好换到另一个路口,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接下来的发展,和以前的类似活动也就大同小异,仍然是有人问也不问,大笔一挥就签了的;也有人丝毫没有兴趣,或者说不想参与政治就直接走开了的;仍然是有人会问:“他是哪个党的?”,然后听说是自由党后立刻掉头就走;也有听说是自由党后神色顿时缓和下来,很乐意地签名的。
到了8点左右,恰克给大家打来电话,要进入下一阶段作战,目标是草地上的人们。这时离焰火晚会开始只有一个小时,大部分人都已经在草地上铺开毯子,坐在上面聊天玩乐,等待晚会开始了。我觉得他们坐在那儿挺自在的,一开始不好意思去打搅,又在路口坚守了一阵子,才走到了草地的最后面,从那里开始战斗。
结果却顺利得出奇。想来是因为这些人都在无聊地等着焰火开始,反正也无事可做,所以对我都比较友善,不像路口的人们都急着要赶到草地上来占位置。大部分人都肯签,而且这时往往会有两三家人坐在一起,只要一个人签了,其他三五个人也通常会愿意签,而且也都喜欢和我多聊几句。
第二部分 2004年第21节 独立日焰火晚会的参选签名(2)
比较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两个女士坐在一起,我在她们的椅子后面的中间位置坐下——这是我的一贯战略,这样可以同时对两个人说话——开始游说。一位女士又问了那个问题:“恰克·莫顿是谁?”我回答说:“他是维拉诺瓦大学法学院的学生,虽然没有我好看,不过也可算英俊了。”两位女士顿时笑得前俯后仰。我乘机说:“那你们可以为他签个名吗?”右边的女士指着她的同伴说:“她是不能签的,她不住这里。”
我说:“那没关系。您是住在宾州的吧?”她说:“不,阿根廷。”
这可真让我吃了一惊,不过我立刻高兴地说:“啊,阿根廷,我喜欢的国家!我正打算要去学西班牙语呢。而且,我特别喜欢博尔赫斯呢!”
她却疑惑地说:“谁?”
我想,大概是我的发音不准吧,又把博尔赫斯的名字重复了几遍。她却仍然不知道我说的是谁。我暗暗地想,也许我说我喜欢马拉多纳或许会更容易些。这时,另一位女士说:“你叫他们签了吗?”她指着右前方坐的两位男士,应该是她们的丈夫吧,说着她便叫他们:“你们签了这个年轻人的签名表吗?”
那两个男士有点不耐烦地说:“没有!”我便走上前去,请他们签。结果他们听完我的解释后,说:“我不知道这个恰克·莫顿是谁,我不能签。”我指着前面的草地说:“他就在那边筹集签名。”他们还是说:“我不知道他的立场,所以不能签。”
我没有办法,只好道了声谢后,又回到那两位女士那里。结果她们倒也恪守妇道,见丈夫不签,便也不肯签。唯一的进展是我把博尔赫斯的名字写了下来,和那位阿根廷女士总算接上头了。她对他的诗印象更深,而我则对他的小说赞不绝口。
离开了她们后,我又在草地上漫游了一阵,这时候天已经比较黑了,很多人说看不清签名表,不肯签了。当晚我最后一次的努力,是在一处朝天灯的旁边,也是两对夫妇坐在一起。我走到他们中间,对他们说:“我的朋友恰克·莫顿在竞选众议员,需要1500个签名,您可以为他签个名,让他11月出现在选票上吗?”
一位女士问我:“你是哪个党的?”我说:“自由党。”
她顿时高兴起来,说:“那你们是要打算把布什从白宫里赶出去啰?”
我回答说:“是的。我们也有自己的总统候选人。”心里暗暗地想,看来是遇到民主党人了。他们立即接过了签名表,仔细地看了起来。由于天色实在太暗,已经看不太清了,那位男士干脆站起身来,走到灯光旁去看。女士则善意地对我说:“你应该带个电筒来的。”我说:“是的。下次我们就会有经验了。”
她仍然爽快地签了字。我便劝他们的朋友也来签,不料他们是从外地来的,只能签在我准备的宾州通用签名表上。这时,那位男士也已经看清楚了表,回到座位上签起名来。我说:“那你们是民主党人啰?”
他们一起笑着说:“我们是登记的共和党人!”
我吃惊地说:“那你们怎么会反对布什?”我想,难道又遇到上次在克里支持者聚会那样的卧底了?
他们争着说:“因为布什乱来,使美国成为国际上的笑柄!”“他完全背离了共和党的信条,胡作非为!”
这下大家找到共同的话题了。我又问他们:“那你们看了《华氏“9。11”》吗?”他们说:“没有,我们也不打算去看。”
“为什么?你们既然反对布什,就应该去看这部电影啊。”
他们呵呵地笑着说:“哦,我们已经很反对布什了,不需要去接受再教育了!”
我连忙告诉他们:“可是这部电影很搞笑。你们就算不去看它的内容,光看看它的搞笑,也会很享受呢!”
这下轮到他们惊讶了:“哦?这样的电影也会搞笑吗?我们还以为它很严肃呢!”
我肯定地说:“很搞笑。去看吧,你们不会后悔的。说实话这电影挺片面的,但只要它足够有趣,不就应该去看看吗?”他们都点头同意。那位女士还举起手中的零食袋,请我品尝。我见她盛情难却,便从中取了三四颗花生,吃了起来。这时他们的朋友们也已经签完,我和他们谈了几句关于自由党的信条,便谢过他们走了。
时间已经过了9点,天完全黑了下来,焰火随时可能开始放。我给恰克打了个电话,问他是否已准备撤退。他却显然斗志依然昂扬,回答我说,焰火还没有开始,我们还可以继续。不过我觉得人们已经看不清签名表了,便走回当初的路口,去找其他人。
很快我找到了达仁、乔、葛锐格和吉姆。大家再去找恰克,忽然砰的一声大响,人群中欢声雷动,原来,焰火终于开始放了。我们也抬头观看。过了一会儿,吉姆笑着说:“我们能看到焰火,这都得感谢中国人啊。”
我回答说:“是的。我们中国人常说,我们发明了火药,用来做焰火,你们西方人却把它拿去做枪炮。”
吉姆说:“说得好!”乔却不服气地说:“那是因为中国人没有找到用它做枪炮的方法。我看过一些文章,中国人也有大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