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第3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期待。
杨元庆微微一笑道:“我感觉在座诸位在期待什么,或许大家都和我一样,在考虑做一种蓟县蒲桃酒?”
大堂内轰地笑了起来,同时心中也生出一丝期待,蓟县蒲桃酒,会不会真有呢?
杨元庆的幽默使众人都稍微放松下来,杨元庆又摆摆手,让大堂内再次安静,“大家的心情我能理解,谁不想发财?我杨元庆也一样,我可以告诉大家,只要我在幽州一天,我就会善待我的部下,立功者会重加赏赐,无论贵贱,一视同仁,不过丑话也要说在前面,我杨元庆治军严整,有违犯军令者,立斩不赦,绝不宽容!”
杨元庆的最后几句话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使大堂上一片寂静,每个人心中都沉甸甸的,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大隋老帅杨素,杨元庆颇有几分其祖风范,杨元庆的上任训话也就到此结束,下面是正式议事。
幽州总管府的例会开了二十几年,已经有一套很成熟的规矩,比如不行跪拜礼,比如官员们站列,实行文左武右,其中长史和司马有座位,从军二十年以上老将有座位,其余将官都站立,时间也不会太长,最多两刻钟,但今天杨元庆是首次上任,时间便稍稍长了一点。
“下面我有两件大事要说!”
杨元庆看了一眼赵元眳,两人目光相触,彼此会意,昨晚他们已经达成了默契。
“第一件事是渤海造船,明年三月期限将到,目前还有八十艘船未造,工期紧迫,我决定由赵长史赴渤海监督造船,他不在期间,长史事务暂由我代理。”
杨元庆说完,赵元眳立刻起身道:“卑职遵命!”
大堂内十分安静,杨元庆这个命令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毕竟不涉及自己的利益,很多人都心知肚明,杨元庆上任第一天便将长史调走,而由自己兼管长史之职,这无疑为他下一步控制幽州创造了条件,只是大家有点奇怪,赵元眳就这么坦然接受了任命,没有一点反抗,有些反应敏捷之人,便立刻意识到,这必然是杨元庆和赵元眳之间事先有了默契。
这时,杨元庆看见了坐在将领中的几名铁卫,杨家臣等人一共有四人,铁卫九人,在涿郡幽州城驻兵有五人,北平郡一人,赴辽东作战三人,在涿郡五人中,四人担任鹰扬郎将,一人为鹰击郎将,没有资格来开例会。
除了四名铁卫外,杨元庆还看到了当年随他去代州作战的大将侯莫陈乂,他是李景旧将,因为元弘嗣关系不好,多年得不到提拔,李景暂管幽州军后,他便被提拔为鹰扬郎将,掌控幽州城门军。
杨元庆暗暗点头,又对众人道:“第二件事便是圣上在年初下达了剿匪旨意,各地郡兵和鹰扬府都必须就地剿匪,幽州是辽东战役的后勤重地,更是容不得半点损失,所以我决定调集幽州军马三万人,首先剿灭上谷郡乱匪王拔须。”
这第二件事顿时激起大堂内一片窃窃私语声,现在是天寒地冻的冬天,现在去剿匪,无疑难度极大,一名资格稍老的鹰扬郎将站起身抱拳道:“杨总管,现在是冬天,大雪封路,行路极为不便,不如等到春天再出兵,杨总管以为如何?”
杨元庆知道此人,叫做宋整,也在罗艺给他的名单之中,杨元庆冷冷道:“明天春天辽东战役将爆发,还有什么时间剿匪?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丰州比幽州严寒十倍,丰州军冬季依旧能作战,为何幽州军就不行?我命令已下,谁敢抗令不遵!”
……
御书房,宦官李忠良快步从偏殿大门处走来,他手中拿着一封信,步履匆匆,一名又一名侍卫面前穿行,一直走到了御书房前,书房门口站着十几名宦官,见他过来,皆纷纷让开一条路。
李忠良看了一眼御书房大门,问道:“圣上现在方便吗?”
一名小宦官躬身道:“圣上正在会见几名相国,李公公稍等一下吧!”
李忠良点点头,走进了御书房外房等候。
御书房内,杨广正和七名宰相商议辽东备战,宇文述、虞世卿、裴矩、裴蕴、独孤震、杨达、苏威,七名相国都到齐了,由宇文述汇报辽东备战情况。
“陛下,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军队已经全部调集到涿郡,还有各地征调的两百三十万民夫也抵达了涿郡和北平郡,各种物资、兵器和粮食都已经备齐。”
“粮食调集了多少?”
“回禀陛下,在涿郡调集了三百万石,在辽东调集一百二十万石粮食,一共四百二十万石。”
“不够!”
杨广缓缓道:“还有两个月才发动战争,至少还有三个月战争,三百四十万人接近半年的消耗,这点粮食根本不够,再从河南、山东、河北以及河东各郡官仓调集四百万石粮食送去涿郡和辽东。”
旁边裴矩躬身道:“可是陛下,去年河南、山东大旱,河北水灾,三十八个郡都是颗粒无收,我们还要赈灾,粮食很紧张。”
杨广目光凌厉,冷冷地看了他一眼,“你的意思,是让朕停止辽东之战,是吗?”
裴矩吓得心中一颤,“臣不敢!”
虞世卿连忙道:“陛下,四百万石粮食是有,臣昨晚核算过,现在河南、山东、河北以及河东一百二十三个郡,共计存有粮食四百八十万石,可是如果送粮,还得再征调民夫。”
杨广哼了一声道:“送粮是你们和各地方官府之间的事,朕不管,朕只管一件事,明年二月底之前,再调四百万石粮食去涿郡和辽东,各地官府谁敢误了时间,太守斩!”
几名相国都暗暗叹息,虞世卿的四百八十万石粮食,是把义仓的粮食都算进去了,如果真这样执行,冬天的赈灾就得停下来了。
卷十一 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十二章 平乱夺权
几名宰相都忧心忡忡从御书房出来,战争打的是国力,这个道理谁都懂,一百多万军队,三百余万民夫,耗时半年,这确实是要消耗上千万石粮食和百万件兵器以及数百万头牲畜。
可问题是举倾国之兵去打小小的高丽,是否值得?更重要是现在国内大灾不断,饥民何止百万,全靠各地官府赈济灾民,一旦粮食被调空,官府怎么赈济?这是要出大乱子。
但皇帝杨广根本就不听劝,一意孤行,令大家都愁眉不展,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众人都各自回府了。
裴矩叹口气,对裴蕴道:“到我府里去吧!我们说说话。”
两人坐舆来到了皇城端门前,上了裴矩的马车,裴蕴便问道:“有元庆的消息吗?”
“就是有他的消息,我才找你。”
裴矩从怀中取出一封信,递给裴蕴,“中午刚刚收到,你看一看吧!”
裴蕴抽出信,身体随着马车轻轻晃动,借着窗外一缕余晖,细细看了一遍信,他眉头微微一皱,“元庆遇刺了?”
“所幸平安无事,不知是谁下的手?元庆认为不是元家,我也赞同,是元家的可能性不大,你再看看下面。”
裴蕴又继续向下看,他一下子愣住了,半晌,他抬头望着裴矩,“你认为可能吗?”
杨元庆在信中暗示了元家有举事之意,令裴蕴颇为错愕,裴矩微微叹息,“原本我也不信,可仔细想想,确实又有这个可能,这次圣上打高丽,明摆着是对付关陇贵族,是对他们下狠手,我估计关陇贵族中会有世家跳出来,而元家被打压最狠,如果是它先跳出来,我一点不奇怪。”
裴蕴沉思片刻,又问:“那你认为元家何时会反?”
裴矩摇了摇头,“这个说不准,需要大量准备,还要等待机会,我以为至少要到明后年去了。”
“如果元家真要反,那我们裴家该怎么应对?”
“这就是今天我想和你谈的事情,回府再说吧!”
马车加快了速度,向裴府方向疾奔而去。
……
御书房内安静下来,七名宰相只剩下宇文述一人,这时,李公公走了进来,将一封信呈给了杨广,“陛下,幽州消息。”
杨广正在拟定作战计划,他立刻放下笔,将信接过,打开来细看,这是鹰扬郎将韩驰写来的信,这是杨元庆赴幽州就任总管后,写来的第二封信,前一封信是杨元庆遇刺,而这一封信却是杨元庆将赵元眳调去渤海造船,同时调集三万军队,准备发动对乱匪王拔须的战役。
杨广笑了起来,杨元庆倒是很会利用自己的旨意,自己年初时曾下旨,调动军队平定匪患可以不用
对宇文述道:“杨元庆开始在幽州剿匪了。”
宇文述不知道信的内容,也不知杨广的态度,他不敢妄言,便小心翼翼道:“陛下,以臣多年为将的经验,冬天不宜作战,尤其不宜剿匪。”
杨广瞥了与宇文述一眼,“说说你的理由!”
“陛下,乱匪一般都是在山上建寨,而上山进寨之路,必定崎岖狭窄,而且陡峭,如果结了冰,那是更不可能上山,乱匪居高临下,以弓箭便可以驻防,微臣以为,如果隋军强攻或许能攻上去,但代价太大,必然会死伤惨重,所以臣说冬天不宜作战。”
杨广点点头,“朕知道了,爱卿先退下片刻吧!”
“是!”
宇文述慢慢退了下去,在外面等待,杨广这才问李忠良:“还有什么口信吗?”
“还有就是韩将军希望能调离幽州,他说杨总管可能要对幽州进行大清洗。”
李忠良一边说,一边忐忑不安地偷望杨广,早在杨广做晋王时,李忠良便是杨广身边的四大宦官之一,现在内侍省任内侍,权力颇大,不过先帝杨坚和杨广都是勤政的君主,宦官没有机会掌军国大权,因此隋朝的宦官登不上政治舞台。
李忠良是进宫后改的名字,他俗家姓韩,鹰扬郎将韩驰正是他的侄儿,正是由李忠良牵线,韩驰便成了杨广监视元弘嗣的卧底,现在杨元庆主政幽州,韩驰嗅到了杨元庆要大清洗幽州的味道,他便求李忠良想法把自己调出幽州。
杨广心里明白,杨元庆平乱匪不过是个幌子,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机对幽州高层军官进行调整,之所以是调整而不是清洗,而是因为杨元庆没有带多少军官去幽州,丰州那边也没有大量调动的迹象,所以杨元庆在刚刚入主幽州之初,他不可能进行清洗。
杨广笑了笑便道:“你让韩驰不用考虑太多,等辽东之战结束,朕对天下军队进行大调整后,会给他一个满意的军职,现在让他安心留在幽州,继续替朕监视杨元庆。”
李忠良见杨广不肯调走侄儿,心中无可奈何,只得暗暗叹息一声,躬身道:“老奴明白了,这就写信给他。”
李忠良退下去了,宇文述又重新回到御书房,杨广沉吟良久,忽然问宇文述道:“宇文爱卿认为杨元庆真的会剿匪吗?”
宇文述此时已经想通了杨元庆剿匪的真实用意,他明白杨广的意思,他便想了想道:“臣认为他会有所动作,仅仅是调兵而不打,会有损他的权威。”
杨广点点头,“朕也是这么认为,但愿他能带给朕一个好消息。”
……
杨广还是想错了,虽然杨元庆并没有丰州军官前往幽州,但并不代表杨元庆没有可用之人,他利用剿匪的机会,对幽州军进行了大清洗。
宇文述也判断失误了,杨元庆压根就没有冬天剿匪的打算,他心里比谁的清楚,就算剿灭王拔须的军队,他的幽州军也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