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西安事变新探 >

第4章

西安事变新探-第4章

小说: 西安事变新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挥�6个团的战斗部队,而且还要负责保护和运送上千的干部和伤病人员。以这样少的兵力和这样重的负担,要想实现原定的北上在川陕甘或者在甘南建立根据地的设想,完全没有可能性。尽管李德建议看个把月结果再定方针,不一定要到蒙古去,但9月12日在俄界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与会者显然都同意毛泽东所提出的行动方针。这就是:
  目前应经过游击战争打到苏联边界去,这个方针是目前的基本方针。过去中央曾反对这个方针,(因为)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应该在陕甘川创造苏区。但现在不同了,现在只有一方面军主力——一、三军,所以应该明白指出这个问题,经过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国际的指导与帮助,整顿休养兵力,扩大队伍。
  这个新的方针的中心之点,就是“打通国际路线”,背靠苏联和外蒙,取得苏联和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与援助,整顿、休养兵力,扩大队伍,更新装备,再以“更大规模更大力量打过来”。可以肯定,在过去提出这样一种方针,是注定要被人指责为“退缩逃跑”路线的,但如今的情况完全不同了。现有的数千军队和几百名干部几乎成为中国革命的全部依靠和基础,任何进一步的重大损失都是不可想象的。只要能够“保持(存)数百干部、若干千的战士……就是很大的胜利”。因此,毛泽东明确解释说:在这个时候,
  我们完全拒绝求人是不对的,我想是可以求人的,我们不是独立的共党,我们是国际的一个支部,我们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首先在苏联边界创造一个根据地,来向东发展。
  在从最初撤出江西苏区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几千人之后,中共中央和第一方面军的每一个领导人都明白,现在这种形势对于他们将意味着什么。彭德怀估计:改编后的部队在进攻作战中,一个团只可以对付国民党中央军的一个营,也就是说,对付国民党中央军,全部红军力量这时多半一次只能与其两个团的兵力作战。故人们一致强调:红军今后一定“要谨慎,不能冒险”。因为根据毛泽东的估计,红军周围的敌人至少有30个团左右,在通往苏联边境大约5000里的路上,国民党不仅可以集中70多个团的兵力,而且可能再度实行以红军现有技术手段所难以击破的“堡垒主义”。面对这种情况,红军不仅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一下子消灭几师敌人”,而且“有可能打败仗,有可能较大减员”,甚至可能“成为瓮中之鳖,直至被打散”。所以,即使“为了保存(干部),我们也要打通国际联系”,即使为了“准备这些阵地战、堡垒战的工具——飞机、大炮”,我们也应当取得苏联的援助。丁之:《中央红军北上方针的演变过程》。这样做并不等于什么“退缩逃跑”,张闻天解释说:既然依靠红军自己的力量“在陕甘创造根据地,建立全国革命中心,在目前较少可能”,打通国际路线就是一种必要的选择。这不等于说不得到国际的帮助,我们就没有办法,问题在于“中国革命应得到国际的指示、政治上的领导,最近一时期,与国际失去联系,这是我们很大的损失”。接通国际联系,不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政治的需要。

//


西征北上(9)



  这几乎是唯一的出路了。因此,9月12日,中共最终于俄界会议确定了打通国际路线的方针,并开始具体实施了。他们不再等待张国焘的第四方面军,当即将红一方面军改编为陕甘支队,由俄界兼程北上,于6天后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占哈达铺,进而抢渡渭河,锋芒直向苏蒙边界。几乎是再巧不过的事了,红军刚刚渡过渭河,就意外地从缴获的国民党区域的报纸中得到了新的消息,并很快在同中共陕西地方党部的联系中证实了这一消息,得知在陕北一带还存在一块根据地和一支有相当实力的红军部队。这个消息确实让人大喜过望。于是,中共中央所率领的这支陕甘支队再度改变前定计划,转而向陕北苏区开去。可以想象,正是这一过去几乎连想都未曾想过的带有极大偶然性的决定,开始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命运,进而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

//

***************
*陕北称雄
***************

  能够在陕北找到一处立脚点,这对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来说,确实可谓是喜从天降。自西征以来,中共中央虽然知道红25军、红26军两军在陕甘活动,却始终不知道在陕北有着这样一块根据地。经过一年时间,长途跋涉两万余里,抛头洒血,饥餐露宿,一路鏖战之后,中央红军已经从8万余人战至数千人,90%以上的部队损失殆尽,此时的红军可谓精疲力竭已至极点。


陕北称雄(1)



  中共中央是9月下旬在甘北榜罗镇一次只有少数中央常委参加的临时会议上,决定改变前定的打通国际路线的方针的。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9月12日在俄界会议作出打到外蒙边界去的决定时,他们还不清楚路经之处会有一块可以立足的根据地。既然打到苏蒙边境去,是为了保存剩下的这数百干部和几千战士,那么,有了这样一块根据地,自然也就达到了当初决定的目的,改变原先的决定是很自然的。从另外的角度考虑,北上苏蒙边境寻求帮助,尽管是万不得已之举,总是没有得到共产国际批准的贸然行动,张国焘所谓可能危及苏联外交的说法并非虚言恫吓,能不去自然也就暂时不去了。而且在1932年底中苏复交、苏联政府与南京政府之间的关系日渐恢复的情况下,苏联是否能够像当年支持国民党和如今支持盛世才那样,毫无顾忌地援助与南京政府完全处于对立地位的中国红军,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明白。因此,基于种种考虑,作出这样的决定纯属情理中的事情。当然,中共中央绝不会放弃打通国际路线的想法。在这次中央常委会上,人们一致决定:一方面以陕北苏区为自己的立脚点,一方面得到机会时还要再派支队去打通国际路线,争取国际援助。
  能够在陕北找到一处立脚点,这对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来说,确实可谓是喜从天降。自西征以来,中共中央虽然知道红25军、红26军两军在陕甘活动,却始终不知道在陕北有着这样一块根据地。经过一年时间,长途跋涉两万余里,抛头洒血,饥餐露宿,一路鏖战之后,中央红军已经从8万余人战至数千人,90%以上的部队损失殆尽,此时的红军可谓精疲力竭已至极点。自腊子口一役后,仅有的数千红军减员竟又“超过一千五百人”,使中共领导人深感震惊。就连毛泽东也叹息道:损失比例如此严重,就是过雪山草地也未曾有过。由此可见红军疲劳之甚。再向前去,特别是要通过人烟稀少、寨堡林立、少数民族较多的甘西或宁夏,结果如何却更难预料。因此,就军事领导人而言,迅速找到一处立脚点歇下来,远比打通苏蒙边界更迫切、更重要。当他们意外得知陕北有一根据地之后,可以想象他们会有多么惊喜。红军实在太需要休整了!10月中旬,中共中央当机立断,迅速带领中央红军摆脱追兵,开进了陕北苏区,停下来不走了。中央红军进入陕北苏区的第一站——吴起镇。
  但是,陕北苏区是否真的能够成为中共中央的立脚点呢?它会不会又成为第二个江西苏区呢?这一切归根结底仍旧取决于国共两军之间具体的力量对比。而这时中央红军,即陕甘支队只剩下四五千人,加上刚从陕南苏区转进陕北的红25军与原在陕北苏区的红26军组成的红15军团,合起来也只有一万人之谱。可国民党方面,仅驻扎在陕甘一带的由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就有十几万人,连同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和其他杂色部队,以及已经尾随追至甘肃北部的蒋系王钧及毛炳文部的几个师,少说也有二三十万人。双方力量极为悬殊。
  不过,这时有两个条件对红军是有利的。
  第一,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已经不把北上红军视为追剿重点。蒋介石这时明确认为,“由毛泽东、彭德怀等率领向甘肃逃窜”的红军只是“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仍旧留在川北和川甘边境”,国民党军队需要重点
  对付的应当是这支红军。至于对毛泽东所率领的小部分红军,目前只是要留意不要让他们“回窜出来”。因此,蒋虽于10月1日宣布兼任西北“剿匪”总司令,实际上一切军事事务均交给代总司令张学良处理,自己则亲往成都指挥围剿红四方面军的作战行动。故中共中央这时注意到国民党对红军的围追堵截已经“告一段落”,特别是国民党中央军已经不再积极跟进,“现进攻我们的主力是张学良,指挥亦是张学良”。其次则是原来属于西北军的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也是杂牌。而对付张学良、杨虎城这样的地方军阀武装,在红军看来要容易得多。

//


陕北称雄(2)



  第二,由于红军武器落后,弹药匮乏,在江西苏区反“围剿”战争中吃了国民党堡垒阵的大亏,中共中央最担心的就是国民党的“堡垒主义”。他们之所以急于取得苏联援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他们相信,必须取得先进的“技术工具”,比如飞机、大炮,才能“粉碎堡垒主义”。如今,要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能否粉碎国民党的堡垒主义又成一大难题。但毛泽东很快就注意到,陕北、甘北地处黄土高原,既少树木,又少石头,故“敌人要想像中区那样依靠堡垒是比较困难”。既然国民党很难实行堡垒战术,作战部队主力又是战斗力不太强的国民党杂牌军,中共中央和红军将领自然胸有成竹。他们不仅不担心自己的力量过于弱小,相反,毛泽东雄心勃勃地提出:目前时期以吴起镇为中心向西在甘北发展,整顿部队,扩大红军;然后向南进攻张学良、杨虎城,连接仍旧存在于陕南的另一块苏区,因为“杨、张是好对手”,容易对付;待黄河结冰后,再进一步向东进攻山西的阎锡山,使陕北苏区成为跨越陕、甘、晋三省的大根据地。
  这时,还在中央红军进入陕北苏区之前,由红25、26军改编而成的红15军团就已数度与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军队交手,并两次大败东北军,充分显示红军比东北军具有强得多的战斗力。像10月1日,红15军团于陕北劳山一带设伏,几乎全歼尾随进剿的东北军第110师,甚至击毙了该师师长何立中和参谋长范驭州。只过了20多天,红15军团又在富县榆林桥全歼东北军第107师之619团,外带621团一个营,生俘619团团长高福源。要知道,这时有数以万计的东北军正在陕北一带四处“围剿”红军,一个红15军团就打得东北军不亦乐乎,再加上几千身经百战的中央红军到来,东北军更加不是对手。果不其然,11月初中央红军和红15军团会师后,围点打援,中央红军在直罗镇一带仅以数连兵力即一举全歼东北军109师一个整师,外带106师一个团,109师师长牛元峰被迫自杀,红军光是俘虏就捉了两千余人。其威力可想而知。
  直罗镇战役后,红军已经稳稳地在陕北站住了脚。到陕北不过一个多月,红军已经扩充2500人,俘虏3000余人,中央红军和红15军团总数已经接近于1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