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之上班手册-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才智与知识则是电瓶中的蓄电量。为了自己的晋升计划得以顺利进行,你必须
清楚自己的弱势所在,列出学习日程:比如学车、学专业知识、了解新科技的走
向,都应该有个条理和学习计划,是专门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还是上班时就
能向其他同事学习讨教,或是专门抽出时间做突击培训。
同时也要学会在最佳的“角度”及“镁光灯”下展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
比如你虽然不是很懂策划,但是对市场有很强的洞察力,那你不妨在会上大胆地
向有关人员提供相关信息;虽然你的口才不好,但是写起总结、计划或报告却如
行云流水,那你就尽量用文字与上司进行沟通以引起他的欣赏。
不过还有一个细节不能忽视,这就是注意你的服装及仪容,在凌乱、随意或
俗艳、花哨的服装仪表下,又怎能奢望有优异的绩效表现和创新并让上司放心地
对你委以重任?
奇招篇 为自己创造机会你每晚超时工作,甚至周末也从不放松,也能快捷
及冷静地处事,但仍然没有升职的迹象。怎么办?为自己制造传言吧!
让同事、助手,总之是爱窃窃私语的人,助你扶摇直上、平步青云。因为这
就等于间接地炫耀自己的成就。但切忌吹牛,万一被戳穿了便会“千年道行一朝
丧尽”。你只须播下种子,别人就会将你做事如何地尽力、高效传播开去。
传言一:“他被很多猎头公司觑中”。这就如男女关系一样:“瘦田没人耕,
耕开有人争”。若你被另一间公司垂青,身价自然倍升,你只须对同事简单地说
:“我接到某某公司某先生的电话,你认识他吗?”对方自然会问你关于某公司
的事,你可以照直说出来。假若没有其他公司向你垂青又怎样办?那你可尽量增
加与其他公司的朋友或工作伙伴约会。就算只是吃午餐,也别忘记作悉心的打扮,
这样便像是“猎头”的对象了。
传言二:“他认识很多权威人士”。你若希望在行业内扶摇直上,你应了解
公司的高层,以及这行业来自世界各地的权威人士。
这并不代表你要与那些重要人物约会,你可以多阅读行内的杂志,使自己熟
悉他们。然后便可与同事提及这些重要人物的背景和轶事,在适当的时机便可接
触这些人物,别忘记把握赞赏上司的机会。在旁人眼中,是不易分辨你和这些重
要人物的关系是否密切的,最重要的是你与重要人物的名字扯在一起,成为办公
室中的话题。
下一步是懂得挑选合适的时机和态度,如果你常常提及那些重要人物,很可
能被人识破,甚至觉得你很讨厌。所以要注意让别人觉得你是谦虚的,例如指出
能和某某先生合作真是幸运,并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传言三:“她是多才多艺的”。当别人知道你有多方面的才艺,会觉得你是
一个全能的人。例如在美术、运动、社会服务方面的表现可塑造你的形象、创作
力丰富、专注和有爱心。你也可以将你的作品展示于办公室,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如果你够幸运的话,这可能是公司高层与你展开对话的机会。切忌让娱乐影响你
的工作,若你因为彩排而迟到早退,是会令上司不满的。
第三十二则:当遭遇“不合作”上司 怎么办?
高清敏丹佛斯的人力资源总监田开芳女士曾说:“一个幸运的职业人拥有三
个必备条件: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一个呵护自己的家庭,还有支持、赏识自己
的上司。”
以上三个必备条件中,职业与爱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定的,唯有你的老
板无可选择——因为你一进入公司,你的上司就已经确定了。
如果遇到了个赏识你的老板,算你幸运;可如果你很不走运,遇到的上司要
么对你的行动计划迟迟不表明态度,要么不停地对你的工作指手画脚,要么所下
指令前后矛盾、含混不清,万一工作没做好,说不准他还要迁怒于你……
面对如此“不合作”的上级,你该怎么办呢?是在沉默中“变态”,还是在
爆发后离开?一些不怎么幸运的职业人说:当你的老板无可选择时,可以选择的
还有做事的方式。
直接向老板提问:某民营制药公司监察总监李宏我们公司是一个投入了6200
万元人民币的民营药厂,但我们只有一种抗癌药品的生产药号,大部分的业务是
为其它著名品牌加工成药,这个业务实际的生产只占投资的3%,我认为我们公司
明显属于盲目投资。作为监察总监,我看到机器整日运转,企业还处在亏损状态,
我常常急得上火。可是对于我提供的那些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法,我的老板——公
司总裁却一直没有反馈。我觉得他似乎并不关心我的工作,也从不给予我任何指
示,竟然还在买地建房,扩充设备!我实在忍不住,把他约出来告诉他:公司再
这样下去会资不抵债的!结果老板给我透了底牌:某跨国大企业正在和公司洽淡
收购我们的厂房和设备,仅这些就可以带来不止一个亿!我这才恍然大悟。
体会:随后多年的工作中,我发现:当自己始终无法认清自己的工作对实现
企业目标有多少帮助时,你就要迅速了解你老板的实际想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
直接向他提问。这一方式为迅速化解不同意见或明确工作重点提供了最为简便的
途径。它能为你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但有一点要记住:不要等到所做的决策和
行动都尘埃落定后才提出问题。
提供多种选择:某外企行政经理何玉晓我们公司的总部要搬到北京东城区的
一栋大厦,我负责与业主谈判、定合同、与家俱商、装修商们招投标,平面设计
等。根据以往的经验,完成搬家至少需要五个月的时间。但是,就在选新的办工
地点时,公司走马换将,新上司是个德国人,性子较急,他对我半开玩笑着说,
如果两个月完成搬迁,you are excellent ;三个月内搬迁,your job is better
;五个月的话,I will have lunch with you(告别午餐)。
玩笑归玩笑,我明白了搬迁工作的确需要加快速度。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
二个月内完成。于是,我制做了一个完成工作的时间进度表,修整之后交给新上
司,看看各项工作调整主次或处理方式不同之后有什么不同效果。他后来与我及
公司上层经过多次讨论,我们最终确定了一个能够尽快解决计划流程中出现的问
题的时间进度表,而我的老板再也没有提出“吃午餐”的事。
体会:要使自己的想法得到上司的认同,就必须采用可靠的数据。在设置项
目阶段和相应完成时间的时候应力求准确,估算合理。不然,你的上司就会觉得
你不把他放在眼里。因此,千万不要说,“你都看见了,我已经尽了全力,做不
完我也没办法。”而应该说:“我很高兴做这件事。但在做之前,希望您了解我
正在做的工作以及我为这项新工作而对工作日程准备做的一些调整。您对这一调
整有什么建议呢?”
越级请示:某IT公司人力资源部培训主管李先生我的上司是个谨小慎微的人,
作一个决定经常迟迟不能拍板,有时作了决定后又会收回成命。在我们制定的培
训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我上司似乎并不愿意向上级管理层推荐我的行动
计划,(我花费了很大精力的),我催促数次后,他才向上汇报,可从反馈的结
果看,我觉得我的上司淡化和误传了我的想法,最后我认为还是亲自向上级汇报
的好。可是不幸的是,越级汇报两个月后,我就被调换部门了。
体会:这次失败并没有使我放弃采用越级上报的方法。在随后的工作中,我
发现采用这种做事方式之前,要确保上司至少部分地支持自己的观点,不至于在
与公司上层的会谈中和自己唱反调。因此每次与公司上层会谈之前,我都会与上
司就我们的争议之处达成共识。协调中把握好度;表明自己的立场,又不能让我
的上司太过难堪,如果他不同意我的某个观点,我不会与他直接对峙,缓缓再谈
也无妨,反正即使不实施自己的计划,公司也不会倒闭的。
先入为主:某民营网络技术公司内容总监刘玉我的上司是个慢性的人,做任
何事情都拖拖拉拉,不爽快。可如果老板催问某个行动或项目时,他又会匆匆忙
忙地要我在短时间之内拿出一个行动方案或结果来。他的“慢性子”搞得我不是
茫然等待就是措手不及。起先我是很抱怨的,有一段时间真想一走了之。但是后
来我找出一个解决方法:我给上司发一份e…mail,写出我的行动计划,并说明如
果我接不到反对的指示,会将之视为默许,最后我还会在e…mail下方以红颜色重
点注明接收反对回馈的截止时间。
体会:采用这一策略也要依据上司的性情。如果你的上级经常忙得无暇审阅
你的工作计划,或没有向你说清楚工作重点,这个方式会较有成效。但是如果上
司对于下属擅自制定工作重点而有面有愠色,那这一策略也就不可为了。而且,
为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就要确保给上司有足够的反馈时间。
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的白领都不怎么幸运——他们的老板并不
总是欣赏和支持他们。事实上,每个人在职场中总会遇到那么一两个“不太合作”
的上司,不合作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遇到这种情况,先不要喋喋不
休地抱怨或图一时痛快干脆换个工作,或许在面对这个无可选择的上司时,你能
够像以上几位职场中人一样,找出更多、更好的做事方式,使你的上司一改不合
作的态度,你也因此变成一个幸运的职业人。
第三十三则:办公族如何面对疲劳个案一:刚过“而立”之年的某出版社美
术编辑郭先生,虽说工作、生活都还算过得去,但地位、收入都较平平。他不甘
心,四处活动,做了好几个兼职,集艺术学校美术教师、广告公司创意总监、美
展中心顾问等于一身,一个星期几头跑,名声大了,腰包鼓了。正当他春风得意
之际,身体向他抗议了,他用一个字来概括:累!每晚回到家里,觉得骨头都要
散架了,一上床那些莫名其妙的梦便来烦他。
个案二:林女士已近40岁,典型的办公族,最怕夜晚来临。因为不知从什么
时候开始,她成了没有睡眠的人,几乎用尽了除药物以外的所有土法洋方,也未
能解决失眠问题。不仅如此,食欲下降、神经衰弱、性欲减退等症状也相继赶来
凑热闹,去医院又查不出什么问题。
那么,郭先生与林女士到底怎么了?原来他们得了一种时髦病,究其“元凶”
乃是超负荷工作导致的过度劳累,被欧美医学专家命名为“过劳伤害”。这种〃
过劳〃 既有精神上的,也有体力上的,或是两者的结合,正在成为新世纪的灾难,
其中一些人甚至因之而死亡,谓之“过劳死”。其实,类似的病例并不罕见。国
内一份涉及1179人的调查资料显示:66%的人有多梦、失眠、不易入睡的现象,
62%的人经常喊腰背酸痛,57%的人诉说记忆力明显减退,48%的人脾气因焦虑
而变得暴躁。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