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奔流 >

第29章

奔流-第29章

小说: 奔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大的肚子说:

  “要继承这个家的人就在这里!而不是你这身份低贱,由奸妇所生的小孩!”

  不止是自己,连母亲都被侮辱了,杨华因愤怒和屈辱而战栗着。而杨华的母亲,就是自杀而死的潘宝珠。

  由于长得像母亲,杨华可是洛阳数一数二的美少年。当时掌握朝廷实权的皇太后胡氏就喜于他的美貌,而想与之交往。“你说的我都可以做到,也可以让你继承杨家!”只是,杨华还记得幼小时父母之间的悲剧,而且这名洁癖的少年对皇太后的诱惑只有嫌恶。谁知继母对他并没有好感,甚至连亡母都嘲弄了。

  杨华再也忍无可忍。

  当以杨大眼的遗体为中心的葬仪队伍向着故乡前进时,在夜晚的宿站中,杨华和两位弟弟突然打开了亡父的棺盖,将遗体取出。当姻亲赵延宝大叫“做什么?”之时,杨华一箭就将赵延宝射杀。而这个赵延宝,就是向杨大眼密告潘宝珠私通男子的人物。

  杨华把父亲的遗体放在自己的马上,在弟弟左右的守护下,三人策马南行。这三人虽是少年,但都是不耻于父亲的勇者,再加上追的人也不怎么热心,三人就突破了国境亡命至梁。

  由于这样的事情,杨大眼的葬仪就变成在梁举行,其墓也在远离故乡的遥远南方。大概就是因此,魏的朝廷才没有给他谥号的吧!杨华后来出仕于梁的朝廷,因其武勋而成为太仆卿太子左卫率益阳县侯等。对萧衍来说,一定也不会想到杨大眼的儿子居然会在自己的手下做事。

  Ⅳ

  在钟离之战后,陈庆之也成了梁一流的将军,和韦放等一同在北方国境持续着与魏军的战斗。

  而使陈庆之的勇名天下皆知的,则是在大通年间(西元五二七年~五二九年)的事情,也就是陈庆之四十四到四十六岁的时期。

  当时魏的朝廷因帝位而产生了内纷,重臣尔朱荣领兵占据洛阳,杀了幼小的皇帝和皇太后独揽权势。而皇族之一的北海王元颢就因此而亡命至梁。

  已经六十几岁的萧衍出手援助了北海王,命陈庆之护卫北海王回到洛阳。其实萧衍的本意也就是命令他攻击洛阳,并让北海王即帝位。陈庆之虽对萧衍的命令觉得无谋,但最后还是接受了。

  北海王即位称帝后,封陈庆之为魏的镇北大将军——前军大都督,展开了对洛阳的进击。

  其实最初不满的就是北海王,本来他以为至少会有全部十万兵力的,但陈庆之却只率领了七千骑。然而这全员白甲白袍的骑兵队,就是传说中的白袍队,只不过这时已不可能全部都是白马了。

  魏军首先派出了七万兵在睢阳迎击陈庆之,就在一日之间魏军完全被击灭。接着,二万的兵力又在考城与陈庆之展开了战斗。考城是魏十分少见的一个四方为河川和濠沟所包围的水城,而陈庆之则令全军乘筏攻击,一日之间又将之攻陷了。

  于是,魏军又出了十五万兵在荣阳展开战斗,在这虽然僵持了二十日间,但结局还是以产生二万尸体的结果败走。紧接着到达的二万四千援军也在一战之间溃灭。

  将要塞虎牢关在三日间攻陷的事情,造成了洛阳极大的震撼。“陈庆之来了!”这句话形成了魏朝廷的恐慌,连军队都放弃了洛阳的守卫逃走,更别说是皇帝和尔朱荣了,洛阳就这样变成一个空城。

  而陈庆之也得以进入洛阳城中,这是韦睿和曹景宗都没有办法达成的壮举。在魏的领土内进击一百四十日,其间激战四十七回,全部都获得胜利,攻陷了三十二座城池,简直就是魔术。

  而之前在钟离战场上所唱的歌,如今也在洛阳响起——

  名师大将莫自牢

  千军万马避白袍

  北海王再叙任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和左光禄大夫。陈庆之虽然接受了,但内心并不因此而高兴,因为北海王不适任皇帝这件事已经相当明朗了!

  即使占领了洛阳、即使住在宫中,但北海王的权力基础十分地脆弱,只有陈庆之所率的梁军七千守护着他而已。在洛阳之外,准备夺回帝都的尔朱荣已经集结了超过二十万,直达三十万的兵力,如果要守住洛阳的话,一定要有新的政治方针才行!可是北海王却只是躲在后宫的美女酒色之中,即使陈庆之前来会面都不接见。

  陈庆之所率的七千骑几乎没有损伤,虽然这已是十分令人吃惊了,但以这样的兵数要防卫洛阳实在有所困难。陈庆之提出了要求十万援军的书信准备送至建康,但北海王的侧近则有不同的意见:“陈庆之是古今的名将,也是只有七千兵即能陷落洛阳的人,如果他取得十万援军的话,也许会危及陛下的地位,还请您注意提防!”

  于是北海王就压下了陈庆之的信件,继续地连日沉醉在酒池肉林之中。

  某夜,当陈庆之在北海王所给的宅邸中对月叹息的时候,幕僚前来参见。来人正是马佛念和宋景休。这时期,胡龙牙和成景隽们是否还在军中,因为他们的名字已不在记录之上,所以已经无法得知了。幕僚们向陈庆之展开了热心的说服:

  “陈将军以七千兵士就立下了陷落洛阳的空前大功,但也因此而将遭到危险!不管是圣上(萧衍)还是魏主(北海王)都会对陈将军的才干和武勋感到忌惮,而魏主甚至还忘了陈将军的大恩,而成了这样的丑态……”

  “你们想说什么?”

  陈庆之以冷冷的声音说道。

  “您不如就将魏主废了,由陈将军自己于洛阳号令天下。这可是天赐的良机呀!”

  是说自立为帝,要陈庆之舍弃南朝而成为北朝之主,马佛念这样建议着。其实在此一时期,西面有萧宝寅在长安自立为帝而与魏军作战着,与其结盟也在马佛念的考虑之内。

  如果这时陈庆之接受了马佛念的意见的话,那么南北朝时代的历史将会如何改变呢?只不过,陈庆之和萧宝寅做了不同的选择,他笑笑地摇了摇头:

  “众位卿家是喝醉了吗?”

  就这样结束了一切。

  最后的结局相当激烈,勇猛却残忍的尔朱荣逼近了洛阳,且将北海王所集结的军队击破,而北海王也下落不明。收到此报的陈庆之静静地告诉部下们:

  “洛阳之梦结束了,现在全军准备回建康吧!”

  陈庆之占领洛阳达六十五日,七千兵士整然地退出洛阳。自认为胜利的尔朱荣领了三十万大军追击,然而令人不敢置信地,十一次的会战都为陈庆之所击退,直到梁军渡过一条河后,因为涨水淹至桥上,尔朱荣才放弃追击。这时告知陈庆之桥梁所在位置的听说是一名无名僧侣,但是不是赵草就无法得知了。虽然七千的兵数灭了一半,但陈庆之终究回到了建康。

  迎接着生还的陈庆之,萧衍流下了泪水。这名老皇帝对于未予陈庆之大军支持而让他孤立一事十分地后悔:

  “你回来了,太好了!”

  他任陈庆之为右卫将军,封为永兴县侯。和“北朝之主”比起来,这当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地位,但他却对此感到满足,而赐与他的金银,他则全部分配给了战死者的遗族。

  之后陈庆之依然为梁战斗着。像是造成了天下大乱的侯景,就曾以北朝将军的身份领了七万兵力与陈庆之的一万梁军作战而遭击溃,只剩他一个人逃回。而陈庆之至死为止也从未败过。当他担任予州刺史的时候,由于农作歉收。有许多人饿死,他除了打开官仓,将储存的米麦分配给民众外,还从丰收之处急运米粮前来。予州的人民替这位将他们从饥饿之中拯救出来的刺史建立了祠堂,还称呼他为“仁威将军”。

  陈庆之死于大同五年(西元五三九年)十月,距钟离大战之后三十二年,陈庆之时年五十六岁,谥武侯。

  关于马佛念和宋景休,在生还回建康之后就没有他们的记录,而白袍队的存在也从正史之中消失,当是与陈庆之之死一同解体了才是。

  ……在这个故事主要的登场人物之中,只余下梁的武帝萧衍还依然健在。他在陈庆之死后还活了十年,直到八十六岁才崩御。在史上有名的“侯景之乱”之际,他为侯景所幽闭,有时甚至连食物都没有,他就这样衰弱而死。如果不是命运如此悲惨的话,也许他会活到百岁也说不定呢!后世的史家多有“梁之武帝活得过长”之评,他的晚年因沉溺于佛教,而对政治和军事的判断力大减,也失去对社会矛盾的对应能力。不过,在此之前,他也维持了“五十年江南无事”的和平和繁荣,建立六朝文化最盛期的功绩也是不可否定的。他之后的温和从他对弟弟临川王的态度即可看出。

  临川王不择手段地积聚钱财,直达巨亿之富,在建康城内外有超过五十座的宅邸和别庄,光是铜钱就有二亿枚以上。而他放高利贷或是强取他人土地的行为,更是为人所怨。

  天监十七年(西元五一八年),也就是杨大眼死去那年,临川王企图暗杀兄长萧衍。动机除了可能是想夺取帝位之外,还有临川王爱妾的弟弟杀人、临川王自己也与宫中的女官私通等丑闻害怕被爆发,因而便立下了暗杀的计划。弑杀皇帝本来应是死刑的,但萧衍并未给予弟弟处罚二个月后还叙任他为司徒中军大将军。自此以后,梁的皇族和大贵族不由想到:“连弑逆未遂都可以饶恕的话,那不管是什么罪名,皇帝都不会追究了!”因而更加地无法和不正。的确萧衍是个无个性区别宽容和无原则的人,而天监十七年也就成了萧衍治世的转机,也成了以后北方来袭的血之风暴的根源。

  挥着染血的长剑踏入宫中的叛将侯景,让老迈的萧衍忍不住身体的战栗,治世时的帝王英气再也不复存在。

  萧衍死时,北方的魏已经分裂,东魏的国都在邺、酉魏的国都则在长安,为权力者所放弃的洛阳便急速地衰退了……

  ※       ※       ※

  下雨的日子已经结束五天,土地依然松软,草地依然湿润,但阳光却已是初夏之物,就像是要挽回之前七十几天的暗沉一样,强而烈地照耀在大地之上。抬头所见的处处都是晴空,就像是一年之前一样。

  “那时候才一转头,就看到了祝英台,她被盐贼所追赶,尽了全身的力量跑在草地之上……”

  现在在陈庆之的身前,有一座小小的坟墓。如小童般高的石碑上,刻着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人的名字。在生前不能结合的两人,死后终能葬在一起,这也是陈庆之的一番心意。

  陈庆之之外,旁边还有其他的人影,曹景宗、赵草、昌义之,还有马佛念。其中只有昌义之认识生前的梁山伯,而不认识祝英台。至于以王茂的使者看到钟离之战全貌的马佛念,则在回到江州向祝英台的两亲报告过祝英台的死讯之后再回来,对于接受这样工作的马佛念,陈庆之倒是蛮感谢的。

  说到感谢的话,祝英台在死前也曾对陈庆之说过“谢谢”,那时祝英台的表情,陈庆之一辈子也忘不掉。其实陈庆之才该感谢!如果不认识祝英台的话,也许他会除了作战之外什么都不知道地死去也说不定。这么想来,他自然就对着坟墓前喃喃地说着“谢谢”了。

  “很好很好!你也有些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