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0-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顺帝却拿不出一点主意来。后来由于毛贵孤军深入,其他各路红巾军又没有
很好配合,结果在柳林被元军打败了。但是从此以后,元朝的政权已经岌岌
可危,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再说南方的张士诚。他在高邮打败元军之后,决定沿长江南下,攻占江
南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张士诚派弟弟士德为先锋向南挺进。张士德渡江占领常熟以后,又以三
四千人轻装前进,连夜赶到平江城(今江苏省苏州市)北门下。第二天凌晨
张士德对守城的元军发动突然袭击。正在睡觉的元军士兵顿时乱作一团,纷
纷逃跑了。守将脱寅见大势已去,企图逃命,恰好这时候过来一批乱兵,见
了脱寅就把他一刀杀死了。平江路达鲁花赤也投河自杀了。平江路总管贡师
泰从水路乘船逃脱。张士德很快就占领了平江城。不久,周围的昆山、嘉定、
松江、湖州、无锡、常州等也被攻下。但是,张士诚占有江南地区之后,很
快就开始堕落了。
正当张士诚不断扩张自己势力的时候,刘福通的部将朱元璋攻下了集
庆,势力向东伸张,跟张士诚发生了冲突。双方在镇江、常州一带开始交锋。
当时,朱元璋力量还小,不想和张士诚对抗,就派使臣去讲和。张士诚根本
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不仅扣留了使臣,还派张士德出兵常州,结果吃了败
仗,张士德也在常熟被俘虏。张士诚周围的地主分子纷纷劝他投降元朝,不
要和朱元璋讲和,这样,在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八月,张士诚向元朝
投降。元末农民大起义到这时,已经开始转化为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统一与
反统一的斗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元朝最后灭亡在农民大起义的
洪流之中。
… Page 27…
明朝的建立
公元1352年,郭子兴响应红巾军的起义,在濠州起兵反元。起义军袭杀
州官,占领濠州城。一天,濠州城门口郭子兴的部队捆绑了一个身材魁悟、
衣衫褴褛的年轻和尚。郭子兴闻讯赶到现场,经过盘问,知道是应义军中朋
友的约请,前来投奔义军的。郭元帅马上叫人松了绑,收在军中当步兵。他
做梦也没有料到,这个名叫朱元璋的和尚竟成了日后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的祖籍是江苏沛县。祖上几代都是种田人,由于受不了地主的剥
削,几经迁徙,到他父亲时才搬到濠州。先是住在钟离东乡,后又搬到西乡,
最后才搬到太平乡孤庄村。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靠着
给别人扛长工养家糊口。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接着又发
生了蝗灾和瘟疫。朱五四一家,半个月里死了三个人。朱五四一辈子做牛做
马,好不容易把六个儿子拉扯大,竟一病不起离开了人间,接着大儿子和老
伴又先后去世。除了出嫁的两个女儿和三儿子外,只剩下二儿子重六和小儿
子重八。这重八就是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一年,朱元璋17岁。
朱元璋小时候进了几个月私塾,后因家里穷,念不起书,只好出来给地
主放牛牧羊,后来成为大明开国功臣的徐达、汤和、周德兴等都是他小时候
的放牧朋友。朱元璋从小就点子多,并且说到做到,出了事自己一身担当。
所以他在小伙伴中威信很高。
举目无亲的朱元璋,掩埋了双亲和兄长,靠吃树皮草根度日,后来投奔
附近的皇觉寺做和尚去了。只过了50天,皇觉寺也断了粮,朱元璋只好到处
流浪,靠化缘 (和尚要饭)过日子。
“化缘”,其实就是要饭。他头戴破箬(ruò)帽,手里拿着个木鱼,身
边带一个瓦钵,背上个小包袱,穿城越村,对着大户人家敲木鱼,软化硬讨。
这种生活正如他后来所回忆的那样:“身如蓬逐风”,在安徽、河南交界的地
方游来游去,饱尝了人间的生活艰辛。
朱元璋在淮西云游的时候,正值彭莹玉在这一带宣传弥勒教,秘密进行
起义的组织活动。他云游的时候又生活于下层社会,和贫苦农民有许多接触,
起义造反的思想很快地就被他接受。这一段生活对他后来投奔红巾军有很大
的影响。并且,几年的云游使他走遍了淮西、豫南,熟悉了当地的山川地理
形势,为他后来指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朱元璋又回到了皇觉寺,三年多的云游生活,
使他无论在身体上、思想上或胆略上都较以前成熟得多了。三年之后,红巾
军大起义爆发。朱元璋的心很不平静。他不断打听外面的消息。一天,在郭
子兴队伍里当军官的汤和给他捎来了一封信,邀他前去投军。本来,他早就
有投奔濠州红巾军的念头,只是听说城里的五个元帅甚不和睦,怕成不了气
候,跟着走有风险,所以下不了决心。接到汤和的信后,还是犹豫不决。正
当他在举棋不定的时候,有人告诉他,汤和来信的事被人知道了,人家扬言
要向官军告发。这一下可容不得他多考虑了,与其束手待缚,还不如奋臂相
戕。他决心投奔红巾军,于是,就迅速向濠州城奔来。这一年,朱元璋 25
岁。
朱元璋一到濠州城门口就被郭子兴的士兵抓住了,正巧郭子兴赶到,郭
子兴跟朱元璋一谈话,发觉他口齿伶俐,十分赏识,马上叫他脱下袈裟,换
… Page 28…
上军装,把他留在身边当个亲兵长。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以后,马上表现出他的才能。他打仗勇敢,又有计谋。
郭子兴把他当作心腹看待,出去打仗,总要先跟他商量。在起义兵士中,朱
元璋的声望渐渐提高了。很快就被提为亲兵九夫长,留在郭子兴身边。郭元
帅见他年纪虽轻,可有见地,有胆略,又很得下面战士的心,的确是一个难
得的人材,就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他。朱元璋做了元帅的女婿,他在军中
的地位也就与众不同了。这是朱元璋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濠州的红巾军里,
连郭子兴在内,共有五个元帅。五个人平起平坐,不分高低,谁也管不了谁。
除郭子兴外,另外四个元帅都有点江湖气,郭子兴渐渐看不惯他们,他们也
嫌着郭子兴。日子一久,矛盾越来越深,四个人就合在一起,排挤郭子兴。
有一次,郭子兴差点被他们害死,亏得朱元璋得到消息,把郭子兴救了出来。
从此就更得郭子兴的信任了。
朱元璋看出,长此下去,不是自家闹事火拼,就是要被元军吃掉;如果
想干一番事业,就非得发展队伍不可。于是,他回到老家钟离乡去招兵,小
时候的朋友徐达、周德兴和乡里的几十个青年都来投军。这些人后来长年在
朱元璋身边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又同是淮西人,逐渐地就都被任命为带兵
的将帅,形成朱元璋军队中的骨干。几天功夫,朱元璋就招募了700人。郭
子兴见此大喜,升他为总管。朱元璋不愿呆在濠州,想到外面继续发展队伍。
他征得郭子兴的同意后,就带着徐达等24位贴身体己的将士往南攻打定远。
定远被攻克后,当地人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俩带着队伍前来投顺。他们
俩是当地的地主武装头子。朱元璋见他兄弟俩身着儒服,知道是个读书人,
就向他们请教取天下的大计。冯国用回答说:“金陵(今南京)的地理形势
正如古人所说的,是帝王建都的地方。您可先攻下它作为根据地,然后四出
征伐,倡仁义,收人心。这样,天下是不难平定的。”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把他兄弟俩留在军中,参预机要事务。
定远还有个文人李善长,是个很有计谋的人,也来找朱元璋。朱元璋留
他在起义军里当谋士。有一次,朱元璋问李善长说:“现在全国到处都在打
仗,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
李善长说:“秦朝末年,也这样大乱过。汉高祖是平民出身,因为他气
量大,能够用人材,又不乱杀人,只花了五年时间,就统一天下。现在元朝
政治这样混乱,天下土崩瓦解,您何不向汉高祖学习呢?”
朱元璋听后连声称善,把李善长也留在身边,帮助筹谋划策。李善长的
这次谈话对朱元璋的影响很深,自此,他事事以刘邦为榜样,一直到建国后
的一些政治、经济措施,也都是向刘邦学习的。
文人们的一席话更使朱元璋立下雄心壮志,也使他更加明白读书人的用
处,懂得历史上许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只有读书人才能取得这些知识。
没有读书人的帮助,要取得天下是不可能的。从此,他对有学问的读书人更
加尊重,只要能提出有利的建议,都给予优厚的待遇。
要想成大事,首先就得整顿军队纪律,取得老百姓的支持。但是,起义
军的成分复杂,不少士兵染上了元军枪掠奸淫的恶习。朱元璋下决心整顿自
己部队的纪律,使自己的军队成为一支仁义之师。
首先,他决心整顿军队乱杀的恶习。将士出征前,朱元璋每每告诫他们:
攻下一城,不许妄杀,不许掳掠。他常说:“取得地盘,如果没有百姓,又
有什么用处呢?”在当时,群雄并起,大多只图子女玉帛,根本不顾及百姓
… Page 29…
的生命。朱元璋以夺天下为目的,约束军队,纪律严明,很得人们的拥护,
有些地方举城归降,省了许多攻城之力。这也是他战胜群雄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对下面的将士赏罚分明,有功必奖,犯了过错,即使是主要将领,
也不能随便饶过。胡大海将军的儿子犯法,朱元璋坚决将他处决,起到了杀
一儆百的作用。
朱元璋在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引起了郭子兴的两个儿子的妒忌。两人
寻找机会,想把他毒死。朱元璋知道了他们的阴谋,就不慌不忙地应约和他
们一起骑马走,走到半路上,他故意抬起头来看着天空,嘴里轻轻地讲着话。
弟兄两人问他说什么?他说:“刚才空中天神叫我别去赴宴,说你们在酒里
放了毒药要谋杀我。”两人听了顿时心虚地汗流浃背,下马一边作揖一边说:
“没这回事儿。”可心里却真以为天神在保佑着朱元璋,从此再也不敢陷害
他了。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三月,郭子兴病死了。这时候刘福通起义军
已经在亳州建立了宋政权,拥护韩林儿做皇帝,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
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郭天
叙年轻,没有经验,张天祐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只有朱元璋智勇双全,又
有精兵强将和谋士,因此实际上是全军的主帅。他决定着起义军的攻击目标
和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