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士的历史-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代,炼丹者多是方士、道士、真人,称为丹灶家、炼师、丹侣。《唐六典》卷四:“其(道士)德高思清者,谓之炼师。”
炼丹家很推崇传说中的制陶仙人宁封子。晋朝干宝在《搜神记》卷一记载“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人,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之宁北山中,故谓宁封子。”此外,《史记》和《列仙传》都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炼丹家又将丹术托名于务成子。《吕氏春秋》记载务成子是尧师。传闻他在唐尧时降于姑射山,传授玄德经,又以巴沙汞、硫黄水制成丹药。《抱朴子·丹法》还专门记载了务成子丹法,服之可不死。
炼丹家还推崇安期生。我们知道。炼丹家别称丹鼎派。丹鼎派的前身是饵药派。饵药派是神仙家三派之一,另两派是房中派和行气派。饵药派的代表人物是安期生。传闻中的安期生是琅琊阜乡(今山东诸城)人,在东海一带卖药,他吃天然草木果实,“食枣大如瓜”。秦始皇仰慕他,请他进宫,赏赐金帛数万,但安期生散财于乡人,仙游到蓬莱山去了,秦始皇就在阜乡亭为安期生立祠纪念。《汉书·蒯通传》记载,蒯通与安期生为友,两人向项羽进策,未被采纳,远遁。郭璞在《游仙诗》说“发期炼五石”。《抱朴子》说安期生靠修炼和服食金浆玉液而长生,活了一千多年。
此外,炼丹家还推崇老子、彭祖,高远其所从来。
炼丹术这所以衰亡,其原因在于:
它没有向科学发展,也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也不是为社会经济服务。它堕落成为统治者谋求长生迷信数术,谋财害命,危害社会,人们逐渐看穿了这是一个骗局。
它的难度很大,要有幽秘的地点、漫长的时间、复杂的工艺、稀罕的原料、繁杂的器皿,人民大众不可能参与,也不愿参与。吃不饱的劳动群众怎么会想到去成仙?凡是缺乏群众基础的事情,都很难持久。
(二)气功与内丹
1。儒家气功
儒家气功的特点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修养和社会实践。
儒家气功的基本方法是由祖师爷孔子归纳出来的。《庄子·人世间》记载孔子解释“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庄子·大宗师》又记载孔子解释“坐忘”:“堕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四书”之一的《大学》论“静”云:“知之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宋代大儒对气功给予充分肯定,并付诸实践,并有所论述:
欧阳修在《删正黄庭经》指出:“其术虽本于贪生,及其至也,尚或可以全形而却疾。”
陆游有诗描绘静坐: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
苏轼自有一套养生理论,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介绍了他常用的气功方法:“每夜于子午后,披衣起,面东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澈,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出人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漱炼精津液,未得咽。复前法闭息,内视,纳气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人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经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久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彻,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项、背、皆令极热。仍按鼻梁左右五七下,梳头百余梳,而卧,熟寝至明。”
十三 外丹内丹(2)
不仅文学家,还有哲学家也偏好气功。
周敦颐是理学开创者,修行方面主静。他在《通书·圣学》指出“静处则明,明则通”。
朱熹认为入静要配合行气。他在《调息箴》谈其体会:“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
处,容与猗猗。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翁,如百虫蛰。氤氲开合,其妙无穷。”这段文表述了朱熹在练功时的幻觉和享受。
2。佛教气功
气功的产生是多元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类似气功的炼养术产生。印度的瑜珈功就是一种气功。
瑜珈源于婆罗门教,它以调心、调身、调息为手段、实现自我控制。瑜珈方法一是禅,一是慧,分别修命和修性。
东汉末年,佛教东渐,带来了瑜珈,与中华气功融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家气功。
佛教与道教是对立而融合的一对兄弟。佛教对道教的炼养术持否定态度,认为内丹是胶固识神、不得解脱的外道。
佛教自有一套练功方法,核心是禅。禅修分为坐禅和参禅。
坐禅又称为如来禅,这是北派。隋代天台宗创止观理论,主张无思维,静坐,修心(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修身(锻炼体魄)。坐禅重视实践。
参禅又称祖师禅,唐代禅宗推达摩为初祖。传闻达摩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泛海来华,面壁练功。这是南派。南派以神秀为北宗之首,惠能为南宗之首。惠能在《坛经》主张“明心见性”,重在“顿悟”,理义修心。参禅重视理论。
佛教气功在晋唐间鼎盛,五代后日衰。
3。医家气功
自古以来,气功就是中医的治病方法。医家气功不像儒家那样宣传“用世”,也不像道家那宣传“去欲”,而主张以自身为核心,以生命运动为宗旨,保持健康的体魄。
《黄帝内经》是先秦的一部养生医籍,其书有不少关于气功的论述,开卷便云“恬淡虚无”、“积精全身”。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却谷食气》记载“为首重、足轻、体珍、则口句吹之,视利止”。体轸即体痛,口句即嘘,这段文字说明气功防病。
晋至唐有三大医家,葛洪、陶弘景、孙思邈都是气功理论家。
葛洪由儒入道,兼通医学。他在《抱朴子》主张练气功:“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气以生者也。养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病恶,养生之尽理者,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营卫。”
陶弘景在茅山炼养,熔炼丹、服气、导引、医学于一炉,形成茅山派,为后世丹道派所宗。陶弘景编有《导引养生图》,分为三十六种气功姿势。又编《养生延命录》,提出“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的长息法。陶弘景还主张用气功六字诀治疗体内疾病。他在《养生延命录》写道:“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隋大业中,太医令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这是讲医疗气功的文献,主张在临床上用导引法。
唐孙思邈撰《千金方》。唐王焘撰《外台秘要》。宋官方组织编纂《圣济总录》。
金元四大医家刘河间、刘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都主张以气功治病。方法多用导引、按摩、静坐。
明代李明珍著《奇经八脉考》,阐述“河车妙旨”,肯定了任督二脉与炼丹的关系。
明代杨继州的《针炙大成》、陈断儒的《养生肤语》,都以丹道论医。
4。武术气功
武术气功,试以太极拳为例:
太极是万物本源,也是一团混沌之气。人体是个太极,丹田之气也是太极,虚无自然也是太极。
练功要依据太极之理,阴阳互藏,一动一静。动中求静,以静御动。传闻明代张三丰撰有《太极拳论》,论太极拳要领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均有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太极图呈圆形,太极拳讲究圆润,以圆弧旋转。千变万化,虚实开合。
太极两仪均匀和灵巧,太极讲究左右抽换、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忽张忽弛。
以陈氏太极拳为例。陈氏陈王廷,明末清初人。他隐居家乡,常常揣磨《黄庭经》。《黄庭经》是气功经典,受此书的影响,陈王廷结合戚继光拳术,编创了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把拳术与导引吐纳熔为一炉,要求意识、呼吸、动作三者一致,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遍布周身。每个动作柔中有刚,缠绕灵活。
陈氏传人陈鑫撰有《太极拳经谱》充满太极之理,试摘几段:“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壁动静,柔之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神龙变化,俦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十三 外丹内丹(3)
如果每一个打太极拳的人都能粗识太极之理,拳艺及效果一定可以跃上一个新台阶。
5。道家气功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宗。老庄以人与自然为核心,以无为、虚静、自然为主旨,注重人与天的和谐,人修道就是要返朴归真。
老子的《道德经》是气功的经典,其书论云:“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至虚极,守静笃。”“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庇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些论述是讲气功方法和效应,历代有多文人为之作注。
《庄子》论气功很通俗,很形象。《庄子·刻意》描述气功为“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庄子·大宗师》介绍气功踵息法云:“古人真人,其寝而梦,其觉而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踵息又称胎息、真息,是发自脚根(或云发自命门)的一种深长匀细的呼吸方式。《脉望》云:“真人之息以踵。踵者,命门也。其气息于命门,如子在胎,不饮不食,绵绵长存。所谓胎息也。”
《庄子》宣扬天人合一,其《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正是气功追求的境界。
6。内丹气功
(1)什么是内丹术
内丹术是用丹理说明的气功。内丹术属于气功,但与气功不是同概念。
气功的产生早于内丹术。先秦诸子有很多的气功论述,直到东汉,才有人开始以丹道说明气功,始有内丹术。
内丹术的发生和盛行稍迟于外丹术。古人访仙人、求仙药不得,就转而自己炼外丹——灵丹妙药,炼丹又不见成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