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牛津--历史和文化 >

第14章

牛津--历史和文化-第14章

小说: 牛津--历史和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等学府,从伊丽莎白时代的骑士和诗人菲利普·悉尼,到撒切尔执政时激情四射的部长艾伦·克拉克。在成为首相之前;威廉·格拉斯通在这里学习过希腊语和数学,安东尼·伊登在这里学习过东方学。索尔兹伯里侯爵、德尔比伯爵、巴特兰、坎宁、皮尔……基督教堂学院一共培养出了13位英国首相和11位印度总督。这所学院成为牛津大学最先收取门票的学院,这早就不足为奇了,那是向旅游者们收取的名人税。    
    一则有关哲学家艾尔弗雷德·J·艾尔的逸事证明了这里的院士是什么级别的人物。1987年,在纽约的一次晚会上,艾尔发觉拳王迈克·泰森在骚扰模特纳奥米·坎贝尔,艾尔劝泰森别烦她。“他妈的,你知道我是谁吗?”泰森问道。“我是重量级世界冠军!”艾尔则回答说:“我是牛津大学前任逻辑学教授。”    
    基督教堂学院同他的创始人沃尔西红衣主教和亨利八世国王一样伟大。学院动工于1525年,初命名为红衣主教学院。托马斯·沃尔西又名“男孩学士”,因为他15岁时就在牛津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沃尔西红衣主教计划在被取缔的奥古斯丁教团的圣弗莱茨维德修道院的地方修建一所学院,它应该超过现有的所有学院,和他的泰晤士宫邸一样雄伟。那是一座有60名唱诗班成员、40名年轻经师和一位院长领导的教育的殿堂,也敲101下钟声。但是,1529年,亨利八世的婚姻政策和罗马政策使这位雄心勃勃的大主教跨台了。沃尔西倒台时仅汤姆方庭的三座配楼几乎完工,也包括食堂。因而当时有人开玩笑说:“虽然他要修建一所学院,但完成的只是一座餐厅。”    
    跟汉普顿宫一样,亨利八世也没收了这位被推翻的红衣主教的学院,并将它扩建,每年都会从中得到一笔收入,而绝大部分来自被取缔修道院的田产。1546年,国王将这所学院和英国圣公会的新主教府所在地牛津合并到一起。学院礼拜堂成了主教堂,简称基督教堂。自此以后,这所主教堂的教长同时也就是学院的最高领导,由王室任命,这是英国独有的一种任免体系。但学院领带上至今都绣着红衣主教的红帽子。    
    沃尔西的宏伟建筑计划从学院入口处的气势完全显示了出来。汤姆方庭,各边长80米,是牛津最大的内院。院子中央有一尊庄重优美的塑像,宛如一支优美的乐曲:天使墨丘利,它是从佛罗伦萨飞进来的,从乔瓦尼·波洛尼亚的美第奇喷泉(1670年仿造)。这座水池原先是用做消防水池的,水池四周是宽阔的草坪。草坪外围是垫高的环形道。只有从壁柱和扶壁底部还能辨认出来,沃尔西本来是要仿曾经在那里学习的莫德林学院修建回廊的。为红衣主教工作的是王室最好的石匠师傅,约翰·卢宾斯和亨利·雷德曼,他们也在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和温莎宫工作过。1529年,沃尔西倒台时,他们建完了院子的南侧,东侧和西侧只造完一半。门楼也未完工,直到1681年才算结束。后来克利斯托弗·雷恩来了,为基督教堂学院建造了一座钟塔,从此以后它也就成了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景点。    
    汤姆钟塔被视为英国的巴洛克…哥特式最别具一格的代表之一,是一座双塔,没有中世纪的门楼,这种建筑风格对于同类建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同时它也是克利斯托弗·雷恩的第一座新哥特式作品。雷恩在都铎时代风格的底楼上修建了两座八角形角塔,在一个正方形的夹层上方修建了同样一座八角形的主塔,三座塔上都罩着流线形的小圆顶,在设计草图时曾考虑过山花和假窗的莲花形拱主题。雷恩就这样体现了他对牛津的保守主义的尊重,并以新哥特式风格完成了一座哥特式建筑。大门上方业已风化了的塑像就是红衣主教沃尔西,这是巴洛克雕刻家弗朗西斯·伯德的一件雕像作品(1719年)。但塔楼最上面悬挂的是大汤姆钟,这只近7吨重的学院大钟是为了纪念托马斯·贝克特的。有时,当爱丽丝的父母不在时,刘易斯·卡洛尔就会带上利德尔家的女儿们去欣赏大汤姆钟。然后他们沿着精美的柚木旋转楼梯往上爬,一直站到大汤姆钟旁边,楼梯也是雷恩设计的,很可惜如今已被封住了。她们拿一根棍子敲钟,于是它就像一只年迈的狮子一样发出吼声。后来,在《镜子后面的故事》里,情形当然是颠倒了过来:狮子讲话时“声音沉闷和空洞得像一只大钟”。位于汤姆方庭西北角的刘易斯·卡洛尔的住处现在是大学生们的公用室。    
    那座扇形拱顶是牛津保守风格的代表,它撑开在食堂楼梯上方,那样的轻盈、富丽,好像那是最纯粹的哥特式风格,而不是早期的哥特式复兴似的,它于1640年竣工。支撑楼梯间整座扇形拱顶的似乎只有中央惟一的一根柱子。但这一印象也是错误的,石柱只是装饰作用而非主要结构部分。通向大食堂的两道宽敞的楼梯一点不像是中世纪时建造的,而这座大食堂确实是沃尔西时建的,上面是一座巨大的支承大梁的屋顶,这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最大的维多利亚时代之前的大食堂。它就是电影里霍格沃兹大食堂的拍摄地,霍格沃兹就是J·K·罗琳的畅销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的魔法寄宿学校。    
    基督教堂学院的大食堂总有人在打磨地板,可以随时参观。它散发出浓浓的地板蜡和汗水的味道。锃亮的橡木长桌,新哥特式矢形尖拱靠背椅,盘子上印有带红衣主教帽的学院徽章。学生们像在咖啡店里一样在这里用早餐和午餐;晚餐是上菜,分两班,一班是非正式的,一班是正式晚餐(formal hall),要穿长袍用拉丁文进行餐前祈祷。亨利八世的全身雕像立在大厅最里面,双腿叉立,是模仿白厅里被毁的空腿雕像雕刻的。四周墙上悬挂着嵌着名人像的金框:约翰·洛克、约翰·威斯利、威廉·格拉斯通、W·H·奥登等。基督教堂学院的明星们是由盖恩斯伯勒、雷诺德、劳伦斯、米莱、萨瑟兰绘画的,这是一座小型民族名人廊,不只是普通的学院英灵堂。他们是学者、诗人、院长、政治家、教会人士,清一色的男性。在这所极其保守的学院里,女性的肖像还没有资格挂在这里,只有伊丽莎白一世和伊丽莎白二世除外,她们是贵宾,是王室巡察员。    
    刘易斯·卡洛尔的肖像就挂在食堂大门的右首,是去世后画的,表情相当忧郁。爱丽丝窗在上面闪光:内容出自卡洛尔的故事的玻璃画。在这个巨大的房间里,夹在她院长父亲桌旁的所有大动物中间,爱丽丝一定感到无比的孤单和渺小,直到她吃了那块让她长大的蛋糕,越长越大,直到她的头可以碰到食堂的屋顶,就像对面壁炉旁颈部超长的古铜像一样。三级台阶上面摆放着高桌,院长、教师和他们的来宾坐在那里用餐,明显高于学院的下层社会。角落里挂的是院长利德尔的肖像。旁边有一道小门,由于墙上贴着墙裙,所以你几乎看不出它来。“这就是兔子洞,”一位服务人员向我解释道。“从这里直通教师公用室,教师们的俱乐部。他们从他们的这个洞里钻出来,吃饭,然后又消失进他们的洞里。”卡洛尔·刘易斯担任共用室执事多年,设法让同事们在那里找到足够的报刊、写字用的纸张,尤其是足够的茶和葡萄酒。这便是他在基督教堂学院森严的等级制度里担任的最高职位了。但1856年4月25日在院长花园里,卡洛尔·刘易斯遇到了他的爱丽丝的原型,在他给这座大教堂拍照的时候。据说,爱丽丝门后的花园里的确有那只柴郡猫蹲伏过的树,那只猫给人们留下的只有大声冷笑。


第二部分 卡尔法克斯东南第14节  基督教堂学院(2)

    晚祈祷于6:05准时开始。自1525年起,自从红衣主教沃尔夫组建了基督教堂学院唱诗班以来,头戴扁平都铎帽的唱诗班男童们就开始合唱赞美诗。他们在诺曼风格的拱顶下唱《光荣属于三一学院》。约翰·塔弗纳是他们的第一位指挥,指挥他们唱威廉·沃尔顿的赞美诗,而威廉·沃尔顿本人曾经作为唱诗班男童在这里演唱过。优美的教会音乐,才华横溢的布道,基督教堂学院大教堂的整体气氛让不信教的人也能感觉到,即使音乐和上帝无关,也至少和英国的历史有关。    
    这是英国最小的大教堂,同时又是牛津最大的学院礼拜堂。基督教堂大教堂只有48米长,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礼拜堂差不多有它的两倍长。此地最早的教堂—8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一座修女修道院,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大家一致认为是牛津的保护神弗里德斯维德圣女创建的。12世纪下半叶,奥古斯丁教团的教士会成员在该传说的基础上修建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这座教堂,更准确地说,这是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男爵1870~1876年修葺过的。比如东首的玫瑰形窗户就是他增建的诺曼式建筑之一。    
    中世纪的教堂通常是由东向西建造。建筑节奏从唱诗班开始,延伸进大教堂的主厢:后诺曼式圆柱,哥特式蓓蕾纹饰柱头,拱廊的双拱罩住暗楼,如此烘托之下,墙壁显得比实际的要高。但真正引起轰动的是圣坛上方的网状拱顶、悬垂装饰和星星图案,一副天空的写照。这一悬垂装饰建于1500年前后,像钟乳一样悬挂在支肋和拱肋下,堪称为后哥特式精品,没有使用一点钢筋混凝土。拱肋交汇于拱顶背后,支撑着整个建筑,而我们只能看到拱肋的末端。这一天才的工程设计可能出自威廉·奥查德之手,他是当时最杰出的石匠大师之一。奥查德也在莫德林学院和神学校工作过,后被安葬在基督教堂学院大教堂里。    
    每座学院礼拜堂都是一座亡灵纪念馆,惟独这一座内容最为丰富,是对食堂里悬挂的名人肖像的最后补充。忧郁的作家罗伯特·伯顿,一尊斯图亚特时代的半身塑像,身穿黑色长袍,神情冷漠地盯着我们。另一位教员,那位备受尊敬的波科克,还学究般地戴着他的学位帽。他的朋友亚历山大·蒲柏给哲学家乔治·伯克利撰写了碑文;拉斯金的一句名言(“除了生活什么都不重要”)让人回想起约翰·拉斯金来;军人礼拜堂里的一块纪念碑则让我们想起了W·H·奥登,学生时他曾经穿着他的棉绒便鞋站在那里,在每个星期天早晨8:00做弥撒的时候。基督教堂学院最不受欢迎的院长的纪念碑位于大教堂的前厅里,可惜没刻上一位大学生写给他的讽刺诗:“我不爱它,费尔博士/我不能告诉原因/但我知道而且知道得十分清楚/我不爱它,费尔博士。”约翰·费尔博士是位激进的保皇派,他赶走了哲学家约翰·洛克,也将贵格会教徒威廉·彭恩逐出了学院。    
    中世纪朝圣者来这座教堂只有一个目的,瞻仰弗里德斯维德圣女的圣骨匣。它制作于1289年,毁于宗教改革年代,1889年又被重新制作,安放在内殿的侧堂里。哥特派石匠们将一颗颗小人头藏放在华盖肩部,藏在自然主义的叶形饰里,还有童话森林中传来缥缈声音的绿色女子。它和爱德华·伯恩…琼斯1859年在相邻的弗里德斯维德圣女窗上色彩斑斓地描绘的大概是同一则故事:这位圣女的尘世历险,她为逃避求爱者躲进了森林,直到羽化升天,坐在救赎灵魂的船上。这是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