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发现另一个中国 >

第26章

发现另一个中国-第26章

小说: 发现另一个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赡魏巍R蛭灰杏蚊窬陀薪怯蚊裆畹目占洹�
  ③江湖确实存在
  “江湖”是确实存在的,我们可以从文化史上第一次透露了“江湖”存在的《水浒传》的许多描写中看出这一点。例如林冲发配到了沧州,在路边的一个酒店里,店主人向他介绍说,“俺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作小旋风。”“小旋风”是柴进在江湖上的绰号,只能用于江湖。如果他遇到江湖上的朋友,只要一亮“小旋风”这个名号,大多会有个照应,可能会给他带来许多方便;如果在主流社会中,柴进与人交往,比如说他去拜客,其拜帖上决不会写上“小旋风”三个字,这个绰号仅属于江湖。
  在主流社会的人们看来,有了绰号(特别是江湖上的绰号),绝非善类。清风寨的知寨刘高抓住宋江以后,因宋江不肯吐露真名,只承认叫张三,刘为了把宋江坐实为土匪,上报其名便写的是“郓城虎张三”。
  江湖上互相联系有秘密语,或者称之为黑话。《水浒传》中就有“剪拂”(下拜)、“塔墩”(跌坐在地)等,不过当时江湖秘密语还处在初期阶段,到了清代,江湖的秘密语就十分发达了。江湖上不同的行当和不同的组织都有独特的秘密语,彼此不能相通,把圈子划得很小;其词汇也十分丰富了,如天地会(洪门)的秘密语中有独立意义的词汇就在千个以上,掌握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江湖上的黑话也仅仅是在江湖上用,不会进入大雅之堂的(现在有些电视节目主持人满口黑话。一些洋人学中国话,把黑话当作中国民间语言的精华去学习,是很可悲的;有的洋人在中国生活很长时间,学了一口流氓话回去,他还以此自炫,也是很可笑的),它的使用范围是十分明确的。
  江湖还有属于自己的舆论,有属于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例如“智取生辰纲”故事中,吴用劝诱“三阮”参与,当“三阮”感慨梁山好汉占住了水面,使他们很难捕到大鱼时,吴用激他们上梁山去捉“这伙贼”,立功领赏。阮小七说如果捉住了他们到官府那里领赏,“也吃江湖上好汉们笑话”。这里不仅反映了江湖游民与官府天然对立的倾向,也可见江湖人的行为受到江湖舆论的制约,这种道德舆论的评价是与主流社会截然相反的。
  江湖上还有自己的信息渠道,有了事情很快就会在江湖人中传扬开来,例如林冲上梁山后受到寨主王伦的排挤,江湖好汉们马上就知道了,好像有专门报导江湖新闻的报纸和记者似的。又如,一些非游民想在江湖上投些资,救助一些游民,他一这样做,不仅受惠者感激,而且其他江湖人也很快就知道了,使得这些人在江湖上“扬名立万儿”。而且江湖上还能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领袖,有了事江湖人就会去找他。如《水浒传》中的晁盖,《说唐》中的单雄信。
  上述这些信息使人们感到江湖虽然是无形的,但它确实是实有的。江湖人都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因为这个江湖是游民奋斗和活动形成的。游民是江湖人的主体。


说江湖(3)


  二、江湖因江湖人而存在
  1有江湖人就有江湖
  如果非要让笔者指实到底哪里是江湖,那么我说,江湖在城镇,也在乡村;在热闹繁华的市井,也在荒寒闭塞的山野和波光浩淼的湖海。也就是说哪里有江湖人的身影,有江湖人在那里为生活而奋斗,哪里就是江湖。这正像“电场”是因为有电子的流动而存在一样,江湖就是因为有了江湖人的活动而形成的一个“场”。
  例如《水浒传》中,东京的桑家瓦子里,有说话人在那里说《三国志平话》;郓城县的勾栏里,白秀英在演唱诸宫调;渭州街头,打虎将李忠在那里打把式卖膏药;揭阳镇上,病大虫薛永在那里使枪棒献艺……这些大中城市、乡野小镇的瓦子勾栏和市场街头就是江湖。在这里,江湖与市井是重合的。乡村古柳,盲翁作场,荒途僻野,流浪艺人在这里打野诃;江湖艺人深入山村水甸作艺,那么乡野农村就是江湖。至于茶楼酒肆,是三教九流聚会之所,江湖人在这里联络感情,交流情报。江湖中许多秘密组织常在这里设置眼线,观察官方和江湖动向。这种公共场所仿佛是江湖的神经结,许多江湖人的活动从这里播散开去。《水浒传》中多处写到人们在酒楼饭店里获取江湖信息,林冲得知柴进对江湖人热情款待的消息是在酒店,石勇遇宋江、戴宗遇石秀都是在酒店。梁山酬报宋江,刘唐与宋江密谈,也是去了酒店。可见其功能。不过有些僻野地方的酒楼饭店也很危险,这是江湖人开设的黑店,是不法的江湖人杀人越货、牟取暴利的场所,它们自然更是江湖;其他如远离城市的桃花山、少华山、二龙山、黄泥岗、对影山、饮马川等等,都是强人做无本买卖的地方,如浔阳江上,有做“稳善买卖”的张横、李俊、童威、童猛等,那么这些山川江河就是江湖。人们说江湖险恶,有时就是指这些政府很难管到、非法暴力泛滥的地方。
  总之,从空间来说,市井、乡村、道路、湖海都可以是江湖,也都可能不是江湖,关键在于,它是不是江湖人活动的场所。
  江湖人就是江湖人,不是生活在城镇的市井细民,更不是蜷缩在乡村的宗法农民。其根本的差别就是,江湖人是流动的,正如走江湖的说书人一首开场诗所说:“一块醒木为业,扇子一把生涯。江河湖海便为家,万丈风涛不怕。”他们是“处处无家处处家”的。而市井细民、宗法农民是不流动的,不会听了书看了戏就跟着艺人走了(个别的追星者也有)。长期生活在稳定不变的宗法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控制他也保护他的共同体对他不起作用了,他为生存而流动起来了,就必然会产生与宗法人不同的思想意识和性格。宗法社会、自然经济的小农社会,其重要特征就是稳定、固定,缺少流动性,宗法人的思想和性格特征受到这种社会存在的影响,而人们一流动起来,这个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动,自然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性格。
  2为什么士人、商人的流动不能形成江湖
  为什么同样有流动性的文人士大夫的游学、游宦,和商贾的流通货物中的流动性的经营,却不能形成“江湖”呢?
  文人士大夫本身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统治者靠他们统治全国。交通不发达、宗法制度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本来是可以把中国分割成为无数独立小国的,但中国之所以常常能够建立起一统的王朝,而且行政能力无远弗届,政令能贯彻到数千里之外的偏远地区,这就在于有四处游宦的士大夫,他们像针线一样把零零碎碎的布头布块缝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国。他们游学和游宦的目的就是实现中国的大一统,怎么会由于流动而构成一个与主流社会对抗的江湖呢?从他们所受的教育和职责来看,这都不可能。另外,更应看到“江湖”是游民觅食求生和受到统治者排挤压迫的产物,文人士大夫的游学、游宦则受到朝廷的保护支持和传统习俗的认可,它们的成就被主流社会引以为荣,这是与脱序的宗法人变成游民后的流动不能同日而语的。文人士大夫之间也有争斗,但主要表现在朝堂或官府,其手段也多是倾轧与排挤,与江湖人的争斗方式有很大差别。
  游商虽然不能与游学、游宦相比,但商人为“四民”之一,他们的流动的经商活动在歧视商人的古代中国(各朝有轻有重,不能一概而论),不会受到有力的支持,但也不会受到特别的打压。而且他们的基本生活有指望,不必靠非法活动谋生。在这方面主流社会是放心的,统治者也不会像防游民一样去防备游商;商人也没有必要舍弃买卖不做,去和主流社会搞对抗。商人的目标是发大财,并用以收买官僚来换取他们的支持。
  当然,这是就总体而言的。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士大夫中也难免有“游”而“不遇”(说白了就是不能做官)后,心怀不逞之志,堕入江湖的,如唐代的黄巢、宋代的张元,都是科场失利后走上与朝廷对抗的道路。特别是天下有变时,受纵横家影响较深、带有策士色彩的士人参与反叛活动,也是不罕见的。
  游商赔了老本,由商人变成了游民,投入江湖更是很自然的事。《水浒传》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石秀就是因为跟随叔父贩羊马卖,叔父半途亡故,消折了本钱,还乡不得,遂成为游民,后来上了梁山。吕方也是“因贩生药到山东,消折了本钱,不能够还乡”,走上了抢劫的道路。梁山一百零八将中,有不少人是流动商人出身的。
  但总的来说,士人和商人投入江湖是个别人的事情。


说江湖(4)


  三、宗法人、游民和江湖人
  1宗法人和游民
  上面说到江湖因游民、江湖人而存在,那么在古代社会中,游民和江湖人处在什么位置呢?
  这要从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说起。自周代以来,古代中国都是宗法社会,人们通过血缘关系组成宗法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是又保护又控制的。一个宗法人,他的血缘、亲缘、职缘、地缘关系,都在他所属的宗法网络中。宗法人长期地蜷缩在宗法网络中,有家长、族长代表自己,不必自己面对社会,其个性是萎缩的,离开了自己所在的宗法就会感到茫然。儒家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表现,因此,宗法人基本上受到儒家思想的控制,这也是很自然的。宗法人是宗法社会的基础,管子称宗法人为“石民”,也是很形象的。这一方面说明他们不能或很少移动,另一方面也点明宗法人是社会的柱石。
  所谓游民,就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从宗法网络中脱离出的人们。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脱序”,即脱离主流社会秩序之意。游民虽然历代都有,但是游民能够形成群体,在城镇之间流动却是在宋代,所以江湖的形成大体上说也是在宋代。因此作为首次写到江湖的小说《水浒传》,其故事形成于南宋期间,也就是不奇怪的了。
  游民从宗法网络中流离了出来,在宗法制度中他没有了角色位置,宗法制度所赋予他的角色意识不存在了,其在宗法共同体保护下所形成的萎缩的个性也要改变,否则就不能生存。所以游民与宗法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思想意识。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我就游民思想倾向提出了四条:
  ①鲜明的反社会精神。一般说来他们希望社会动乱,因为只有在社会动乱中,才有可能改变他们的处境。如《沙家浜》中胡传魁所唱的“世乱英雄起四方”。
  ②主动进击精神。与宗法人的萎缩个性恰恰相反,他们只有以主动出击才能获取利益,争得生存,他们最懂得“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题歌中所唱“该出手时就出手”,就是最为生动形象的刻画。游民出身的李逵就是“先打后商量”,其他阶层的人则不敢,动作之前要反复犹豫的。
  ③帮派意识很强。因为游民在求生存、争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有所依附,对于其所依附者,游民有极强的向心力、凝聚力。他们往往是只讲利益,只讲敌我,不讲是非。《水浒传》中,凡是梁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