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上卷)-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肭蟆U庀轮沼诮谖淮蟪几づ耍侨衔晒庋鲈缤砘岬米锝约旱墓掖疵鸲ブ帧S谑呛芏嘟毂阍诖蟪己愕拇煜路⒍伺崖遥鸨ソコ晒3晒廖薹辣福淮虻么胧植患保缓帽黄瘸鎏拥搅顺鹿U饧麓浇螅墓囟没时址ノ拦捎谖拦舷抡τ谝黄炻业敝校蘖Ψ牢溃詈蟊唤剂炝舜笃恋亍H缓螅盐拦牟糠滞恋鼗榱怂喂源死幢ǜ此郧熬拦氖焙蚴艿降牟焕衩泊觯约跋衷谖拦话镏仍喂D训男形�
第62节:新读史记(上卷)(62)
两年以后,成公来到了周地,请求王室派兵护送他回国。由于以前成公对周王室比较尊敬,周王室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在王室的斡旋之下,晋文公终于答应和卫成公举行一次会面。由于晋文公对卫成公仍然怀恨在心,所以就想乘机派人用毒药放入成公的酒水中,以置他于死地。卫成公知道了晋文公的做法,就暗地里贿赂了主管下毒之事的周王室的人,让毒性变得稀薄,因此,他喝了之后并没有危及生命,最终逃过了晋文公的暗算。不久,周王室又替卫成公向晋文公提出复国的请求。晋文公考虑到王室的面子和自己在诸侯中的威信,同时又看到卫成公没有被毒死,认为有神灵在保佑他,便顺应了“天意”、人心,不再追杀他,并护送他回国,还帮助他杀死了叛乱的祸首大臣元恒,赶走了元恒等人拥立的君主。成公终于结束了流亡的生活,恢复了君位。卫国的动乱也得以暂时告一段落。
昏君与强臣
卫献公是卫成公的曾孙,这个人昏庸无道,不讲情理。他有一个小妾,非常喜好音乐,于是他就请了一个曹国的乐师教她弹琴。那位乐师教课非常严厉,当献公的小妾琴弹得不好的时候,他就用鞭子打她,以示惩戒。而那位小妾不但不懂乐师的良苦用心,反而对他的惩罚怀恨在心,一心想找机会进行报复。于是,她就依靠着献公对自己的宠爱,在献公面前用恶语谗毁曹乐师说:“大王,曹乐师这个人性格非常暴戾,奴婢练琴时稍有不慎,他就用鞭子抽打我,打得我是遍体鳞伤。“献公就听信了爱妾的谗言,对曹乐师的无礼感到非常愤怒,于是就将派人将曹乐师抽打了三百鞭。后来,献公邀请他的大臣孙文子、宁惠子吃饭。这两个人很早就前去等候,但是两人从早晨一直等到太阳落山,也没有见到献公的影子。这时候一个随从走过来告诉他们说献公自己到苑囿中打猎去了,孙文子、宁惠子知道后非常生气,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便只好跟随他去苑囿面见献公。献公听说他们两人来了,竟然连衣服都不换,直接穿着打猎时的装束去接见他们,按照当时的礼节,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孙文子、宁惠子两人被这样不礼貌的举动彻底激怒了,他们二话没说,转身就走,随后带着自己的家人逃亡到了宿这个地方。
孙文子的儿子曾经多次侍候献公喝酒,所以与曹乐师很熟悉,并且关系十分要好。他看出父亲对献公非常愤怒,就一直想让自己的父亲起兵造反,但又不敢直言,于是就想了办法,邀请曹乐师到孙文子的府上去演唱《巧言》这首诗歌的末章,想以此来激怒父亲,去报复献公;而曹乐师因为怨恨献公曾经鞭打他,一直也心有不满,所以便同意去演唱,并且唱得很投入。孙文子果然被激怒了,于是就准备起兵造反。为了慎重起见,他先是去向蘧伯玉征求意见,蘧伯玉认为这件事事关重大,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便没有明确表态。孙文子见蘧伯玉态度如此不坚决,怕他泄露秘密,便下定决心立即行动。结果献公被打败并连夜逃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收留了他并把他安置在了聚这个地方。然后孙文子、宁惠子共同拥立了献公的叔父秋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殇公。
殇公继位以后,分封了孙文子。后来,孙文子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丝毫不把殇公放在眼里,逐渐威胁到殇公的统治。这时候,孙文子正好与另一个权臣宁喜因为争宠而互相憎恶,于是殇公便利用这一点,支持宁喜去攻打孙文子。在殇公的帮助下,宁喜最终打败了孙文子,孙文子只好逃到晋国避难。为了报复殇公,孙文子就请求晋国护送卫国原来的国君献公回国去取代殇公的统治。齐景公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便和卫献公一同来到了晋国,谋求它的帮助。晋国在他们的劝说下,决定讨伐卫国。为了便于讨伐顺利进行,把卫殇公给捉住,晋国便诱骗卫国说两国要订立盟约,要卫殇公前来商谈具体的合作事宜。由于晋国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强国,所以卫殇公得知晋国要与自己合作订立盟约的消息以后非常高兴,丝毫没有多想便马不停蹄地前去会见晋平公。晋平公就暗地里派人逮捕了卫殇公和宁喜,然后,又发兵护送卫献公回国。在流亡十二年以后,献公终于回国复位了。
第63节:新读史记(上卷)(63)
灵公朝的争斗
卫襄公是卫献公的儿子。他在位的时候,非常宠幸一个地位原本很卑微的小妾。这个女人怀孕时,有一次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她梦见有人告诉她说:“我是康叔,我会保佑你生一个儿子,并且会让你的儿子当上卫国的国君。现在,我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元’,将来你一定要好好地教育他,不要辜负我的期望。”小妾梦醒后感到十分奇怪,不知是真是假,便去询问当时著名的贤人孔成子。孔成子告诉她说:“康叔是卫国的始祖,既然他这样跟你说,看样子这事八成是真的,这件事关系重大,你还是赶怪告诉襄公为好。”这个小妾也觉得此事非同一般,就赶紧把这个梦的详细内容告诉给了襄公。等到孩子生下来以后,果真是个男孩。襄公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便按照梦中康叔的嘱托给孩子取名叫元。襄公的正室夫人没有孩子,于是元就成为了君位继承人,这就是灵公。
灵公这个人还算比较英明,所以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里,卫国的政治局势很稳定。但是到了灵公后期,太子蒯聩和灵公的夫人南子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双方之间经常明争暗斗,互不想让,最后竟然发展到了太子想要杀掉南子夫人的地步。蒯聩和他的党徒戏阳速谋划,想趁着上朝的时候,让戏阳速杀死南子。但是等到上朝以后,戏阳速却后悔了,迟迟不敢动手。蒯聩便屡次向他使眼色,结果被南子发觉了。南子非常恐惧,便大声叫喊说:“大王啊!太子他想要杀死我,这下我可怎么活啊!”灵公知道后大发怒火,将太子训斥了一顿,但是由于他平时对太子的品行比较赞赏,所以也就没有继续追查此事。事后,太子觉得自己的处境已经变的十分危险,便匆匆地逃到了宋国,不久,又前往晋国投靠了赵氏。
几年以后的一天,灵公到郊外游玩,让自己的小儿子公子郢为自己驾车。由于灵公对太子蒯聩的出逃一直耿耿于怀,非常气愤,所以打算另立太子,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他决定考察一下郢的人品和才能,便趁这次机会对他说:“郢啊,以前我非常宠爱太子蒯聩,可是他让我十分失望,竟然私自出逃到外国,太不成体统了,所以我打算废掉他,改立你为太子。”郢恭敬地推辞说:“我没有什么才德,恐怕不能担此重任,将来有损于国家的利益,所以大王您还是另立他人吧。”没想到公子郢的这番话不但没有激怒灵公,反而使得灵公对他另眼相看,觉得他是个谦虚谨慎的人,值得栽培,更加坚定了灵公立他为太子的决心。不久,灵公去世,夫人南子就遵照灵公的遗嘱,把公子郢立为了新的国君。但郢却坚决推托,并且说:“夫人,出亡在外的太子蒯聩的儿子如今还在国内,我没有资格登上君位啊。”出于无奈,夫人与诸位大臣便改立了辄为新君,这就是卫出公。
蒯聩夺位
卫出公继位以后,没过几年,赵简子便想护送蒯聩回国重新夺取政权。他担心蒯聩拒绝,于是就想了个办法来骗他。他命令十几个手下装扮成卫国的使者,身穿着丧服,前来报告卫君去世的假消息,并迎接蒯聩回国去奔丧。蒯聩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听到儿子去世的消息以后悲痛万分,便急着回国去祭奠自己的儿子。赵简子发现蒯聩中了自己的计谋,心里暗暗高兴,便立刻发兵护送他回去。由于以前叛国出逃的事,卫国人对蒯聩一直非常不满,都不希望再见到他,所以在知道他要回来的事以后,就决定派兵去阻击他。蒯聩带领着军队几次冲锋,但始终没能进入卫国,便只好退回到宿这个地方重新休整。卫军看到蒯聩已经被打得溃不成军,也就没有继续追击,便罢兵回国了。蒯聩自此受挫以后,对卫国的人们心生怨怒,反而下定了争取回国即位的决心。
当初,孔文子迎娶了太子蒯聩的姐姐伯姬氏,生下了孔悝。孔家有个仆人叫浑良夫,长得非常英俊潇洒,所以伯姬氏对他一直很有好感。孔文子去世以后,伯姬氏便明目张胆地与浑良夫勾搭成奸。蒯聩落脚在宿以后,伯姬氏便让浑良夫前去联络他。蒯聩对浑良夫说:“如果你能够设法让我回国即位,我一定会报答你,到时候让你乘坐大夫的车子,并且可以享受到穿紫衣、袒裘、带剑的优厚待遇。最重要的是,我会准许你和我的姐姐正式结为夫妇,结束现在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生活。”浑良夫听完之后,心里感到十分高兴,二话没说便和蒯聩订立了盟约,决定帮助他回国即位。
第64节:新读史记(上卷)(64)
浑良夫回来后对伯姬氏说:“我刚才去见你弟弟的时候,他和我说只要我们帮助他回国即位,他就能让我们俩长想私守,永不分离,所以我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你觉得怎么样?”伯姬氏听后也非常高兴,便答应帮助蒯聩完成此事。接着,伯姬氏和浑良夫便带着蒯聩偷偷地进入了卫国。他们先是把他藏在孔家的外园里,等到天黑以后,他们又穿上妇女的衣服,用头巾蒙着脸,让一个心腹赶车将他们送到了孔府中。进门之前,孔家的家臣栾宁盘问他们说:“你们是什么人啊?”他们两人早有准备,便谎称自己是孔家姻亲家的妾,结果真的蒙混过关了。接着他们就来到了伯姬氏的住处。吃过饭以后,伯姬氏手拿着兵器,由蒯聩以及五个勇士陪同,悄悄地来到孔悝的住处,逼迫自己的儿子与蒯聩订立了盟约。孔悝懂得这样做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就没有答应他们的要求。伯姬氏非常生气,就派人把孔悝劫持起来,带着他登上高台,然后逼迫他召集卫国的群臣,让他们拥立蒯聩做国君。此时,栾宁正准备喝酒,听说发生了变乱,便急忙派人通知了孔家的邑宰(官名)子路,让他作出应对,抵抗叛军。而自己则与一位名叫召的大臣架着车,边喝着酒边吃着烤肉,秘密地将国君出公护送到了鲁国。另一方面,孔悝最终没能顶住巨大的压力,只好拥立蒯聩做了国君,这就是卫庄公。
子路之死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他为人正直、刚烈,而且很讲义气。在跟随孔子修身学习了很长时间以后,他觉得当官更适合自己,于是便选择了仕宦这条道路,在卫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