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成吉思汗传:世界历史上的战争之王 >

第12章

成吉思汗传:世界历史上的战争之王-第12章

小说: 成吉思汗传:世界历史上的战争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谌酥希谎∷隳暝录祝唤叹粗刈虐铡!�34

    同时在一连串的战役里;大部分成吉思汗虽然没有参加过;可是帝国的疆域;却已经扩展到蒙古本土的境界以外了。一二○七年;派遣长子术赤率领着右翼军去讨伐“森林民”;这就是斡亦剌惕(Oirats)35部和乞儿吉思36部。后者是一种“非蒙古族”血统的人民;居住在玉须河(Yenissei)37流域的上游;那里的土壤是很肥沃的;当时大多数都是栽种着谷类的;这些谷类由伊斯兰教徒和畏兀儿的商人把它运输到国外去。除那里外;“森林民”的地方;是以貂鼠和其他毛皮出产丰富著名的;还有一种海青〔鹘的一种38〕也是从这个国家里运来的。术赤既然完全成就了他所担任的事业;为预防从那方面而来的一切奇袭危险;并使这个帝国得到安全的保障;便把重要的商路完全控制起来。这样一来畏兀儿人便自然而然俯首归降了。“亦都兀惕”(Idikut)39即畏兀儿统治者;也派遣使者一行到蒙古汗那里来;以后亲自到汗廷来朝见他的新宗主君。成吉思汗便把他的女儿阿勒察勒屯(Alchaltun)〔《秘史》作阿勒阿勒屯〕赐给他做妻子。

《成吉思汗传》第二部分 第七章 全蒙古民族的皇帝成吉思汗(3)

    一二一二年;七河地方的北部;被忽必来那颜所征服。40于是蒙古皇帝——游牧帝国君主的权势;开始扩张到大多数人民皆过着定居生活的古代文明国里去。

    同时成吉思汗为他的母亲;他的弟弟;他的儿子们从所征服的民族那里去划分封地;这样一来;可以说他已经完成了游牧帝国的组织。对于这点;成吉思汗也是依照游牧民族的旧习惯去执行的。他很懂得把他的帝国一部分去封给他的亲族;但决不致成为帝国统一的妨碍。这个统一的帝国是为铁血合罕的权力和他那不变的“札撒”所强固地结合着的。当他赐给采邑与他的亲族时;成吉思一再反复断言其昔日的草原贵族主义;并强调在事实上他的帝国就是为着他的氏族的。当术赤出征回来时;成吉思汗对他说道:“我儿子中你最长;今日初次出征去;不曾教人马损折;将所有‘林木中百姓’都归附了;我赏与你这些百姓罢。”41

    成吉思汗这时候已经享年到五十岁稍为开外些;身体仍旧非常健康;他充满着自信去窥测将来;他感觉到受着“长生天”的护佑和援助;而他的愿望(“长生天”的愿望)就是把全世界授与他(成吉思汗)和他的光荣氏族。

    注释

    ①据《元朝秘史》二○二节蒙文应译为:“既平定了那些有毛毡帐裙的百姓;虎儿年在斡难河的源头聚着;那里给与了成吉思合罕以‘汗’的称号。那里也给与了木合黎以‘国王’的名称。那里也教者别去出征追袭乃蛮部的古出鲁克汗。整治了忙豁勒的百姓〔后〕;成吉思合罕便下着敕令道:‘对于共同建立国家的人们;在编组各千户时;委付着〔做了〕千户的官人们(就是‘千户长’)。’”

    ②案Kurultai正确些应作Kuriltai(忽邻勒塔);近人译作“库利尔台”;就是“大聚会”的意思。参阅箭内亘《蒙古的国会即库利尔台考》(《蒙古史研究》所收)。

    ③关于九脚白纛的解释;《秘史》和剌失德《史集》皆作九脚白纛;《亲征录》和《元史》则作“九游白纛”;洪钧以为“白马尾凡九为旄纛;非旗也”。《蒙古源流》则为“伊逊乌尔鲁克”;就是九个猛将的意思;这就是指“九队亲军的统帅”。霍渥尔斯(Howorth)就是照它说的。阿不哈齐(Aboulghazi)书则解释为“突厥和蒙古皆尚九数;故应释作九旄”。详阅《成吉思汗实录》三一四——三一五页。

    ④原注:这项叙述;是在一九二四年蒙古共和国建立以前所著成的。现在只在内蒙古或中国的蒙古才是正确的。

    ⑤“兀鲁黑”的注释;请参阅本书第十五章开首。

    ⑥怯薛丹(Keshiktan)《元朝秘史》作“客失克田”;旁译为“轮班的”;“护卫的”;“直班的”,“轮直的”等意义;就是“怯薛”的复数。参阅前面“怯薛”条注。对于“怯薛丹”的语源和字义底解释;可参阅翁独健先生《元典章译语集释》“怯薛”条(《燕京学报》第三十期二八六页)。

    ⑦原注:参照本章以后几页。案“自由民”(Tarkat)《元朝秘史》原文里作“白身人”(都里因?古温);详见前注。

    ⑧据《元朝秘史》二二四节蒙文应译为:“如今靠长生天的气力;天地的佑护;平定了全国百姓;都归朕独统治;如今可以各千户中挑选人到朕处进入轮番护卫的侍卫中!在选入时;侍卫队中的宿卫、箭筒士共选入满一万人。”敕令下了。再成吉思合罕在下着选入轮番护卫队(客失克田)的敕令时;教各千户长传布于各千户云:“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的儿子、‘白身人’的儿子选入时;将有技能的和状貌好的,能在朕处效力的;选入轮番护卫队吧!(中略)??千户长、百户长、十户长等人;可把朕的这项敕令〔使众人〕都听到了;若有违背的人呵;就加以处罚!”

    ⑨“散班”《元朝秘史》蒙文为“秃儿合黑”(Turqaq);元代音译为“秃鲁华”或“秃鲁花”。据《元史》卷九八《兵志》及《元文类》卷四一《政典?军制篇序录》:“取诸侯将校之子弟充军;曰质子军;又曰秃鲁华军;是皆多事之际;一时之制。”又黄文集卷廿五页一:“秃鲁花者;译言质子也。”可见“散班”就是质子军的意义。至少在后来是这样的。散班;又译侍卫。

    ⑩据《元朝秘史》二二八节蒙文应译为:“成吉思合罕下着敕令道:‘我的护卫(Keshik);居于在外的千户长的上面。我的护卫的伴当;居于在外的百户长、十户长的上面。在外的千户虽与我的护卫比肩做着同等;但是若和我的护卫相斗殴呵;则就要罪着千户每的人了。’敕令下了。”

    11据《元朝秘史》二二七节蒙文应译为:“护卫(Keshikten)的耆老们但称着为长官了;若将选入在同等地为我效力的我的护卫;未曾与我商量;休得〔擅自〕怪责!若动用法度呵;就必须禀告我!若有处斩的理由呵;我就处斩了!若有该打的理由呵;就教卧着打了!但称着为长官了;若以自己的手足把同等地为我效力的我的护卫用条子打着呵;那末也就用条子去回答条子为报复;用拳头去回答拳头为报复。”

    12案Kebteul在蒙古语中有“睡”、“卧”的意义。《元朝秘史》音译作“客卜帖兀勒”。旁译为“卧着”、“睡着”、“宿卫”的意义。

    13据《元朝秘史》二三○节蒙文应译为:“成吉思合罕说:‘有云的夜里;卧在我那有天窗的帐房周围;使〔我〕宁静地睡着;教〔我〕到了这大位子里;我的老宿卫(客卜帖兀勒)!有星的夜里;卧在我那行宫(斡儿朵)的帐房周围;不曾使〔我〕在被窝内受到了惊怖;我这有吉庆的宿卫!教〔我〕到了高位子里。在移动的风雪里;在使人抖颤的冷气里;在倾盆下泻的大雨里;在我那编壁的帐房周围;〔始终〕立着而不曾略事休息;使〔我〕身心安了;我这有至诚心的宿卫!教〔我〕到了快乐的位子里。在纷扰的对敌中;在我那有‘地袱’〔蒙文为‘亦儿格’(irge)查A。Mostaert;Dictionnaire

    OrdosPP。387;irge条;释为保护帐幕外面底部四周的毡布;并注云:这种毡布常常以装有支撑木的垣帘更换着〕的帐房周围;站立了阻挡着而不曾转瞬;我这可信赖的宿卫!但于桦皮的箭筒一动时;就毫不疑迟地起立对阵;我这伶俐的宿卫!但于柳木的箭筒一动时;就毫不落后地起立对阵!我这行动敏捷的宿卫!着把我那有吉庆的宿卫;称作老宿卫!’”

    14据《元朝秘史》二三一节蒙文应译为:“从九十五千户内;将拣选来的我那贴身亲信;做了我的一万亲信护卫(Keshikten)。久后坐了我位子里的儿子们;我的子子孙孙;须像〔我〕遗念般想着这些护卫;不教〔他们〕抱怨;并好生抬举着罢。教把我那一万护卫;像福神般看待着罢!”

    15据《元朝秘史》一九九节蒙文应译为:“违犯了我的敕令;如为我所认得的;教给我处来罢!如为我所不认得的许多人;只便在那里处斩罢!”

    16据《元朝秘史》二○五节蒙文译为:“如今〔你〕坐在众人上面的座位里;九次犯罪里休罚罢!孛斡儿出靠着右手的阿勒台山;使管辖着万户罢!”

《成吉思汗传》第二部分 第七章 全蒙古民族的皇帝成吉思汗(4)

    17案合剌温山就是兴安岭的旧名。

    18据《元朝秘史》二○六节蒙文应译为:“为那般坐上着座位;直到木合黎的子子孙孙;使做着众多百姓的国王。〔于是〕赐与了国王的名号:‘木合黎国王;靠着左手的合剌温山;使管辖着万户罢!’如上敕令下了。”

    19此段出自剌失德《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

    20据《元朝秘史》一九九节“铁车追讨”段蒙文应译为:“对于朕;虽是在背处呵;好像在对面一般;虽是在远处呵;好像在近处一般。若是这样想着行呵;你必被上天所护助。”

    21据《元朝秘史》二一九节蒙文译为:“你‘答儿合惕’;再使多自在些;若在剿捕敌人时所得着的财物呵;就依着所得的财物取去罢!若在围猎野兽时呵;就依着擒杀了的‘野兽’取去罢!”

    22据《元朝秘史》二二一节蒙文应译为:“再对者别、速别额台二个说:‘自己所集得的〔部众〕;就组成千户管着吧!’”

    23据《元朝秘史》二二二节蒙文应译为:“再牧羊的迭该;将无户籍的〔百姓〕;教聚拢为千户管着。”又据《元朝秘史》二二三节蒙文应译为:“再木匠的古出古儿;〔因所管的〕百姓少了;从这里那里收拾着;由札答剌种的木勒合勒忽亲密地依着作伴:‘着古出古儿、木勒合勒忽二个;一同商量着管理千户罢!’这样说了。”

    24见术兹札尼书。

    25参阅《元史》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塔塔统阿传》。

    26案“断事官”就是“裁判官”的意思;蒙古语为“札儿忽赤”;《元史》里作“札鲁花赤”或“札鲁忽赤”;“大断事官”即“也可札鲁花赤”。详阅田村实造《元朝札鲁忽赤考》(《桑原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所收)。

    27据《元朝秘史》二○三节蒙文应译为:“蒙长生天护助;平定了全国百姓;你做了〔我〕看的眼睛;听的耳朵。依照从全国百姓中以分民的名义;分封给我的母亲、诸弟和诸子之例。可将有毡帐的百姓〔游牧民〕;有板门的百姓〔定居民〕!任何人也不许违背你的言语。如上敕令下了。再对失吉忽秃忽说:‘你可惩处全国百姓中的盗贼;明察谎言;将有可杀的理由的;便杀了罢!将有可罚的理由的;便罚了罢!’遂封他为最高断事官。又降旨道:‘把全国百姓的分封情况和判处的案情都写在青册上;直到子子孙孙;永远不许更改失吉忽秃忽与我议定而写在青册白纸上的规定!更改的人要处罚!’”

    28案“必里克”(Bilik)是波斯语;有“金言”、“训言”和“忠告”的意思。蒙古语里的bilik;乃是从突厥语“必勒格”(Bilge)所转化而来的;有“聪敏”、“贤者”等的意思;和这里波斯语“必里克”的意义完全不同。

    29“札撒”在本书序论的注中已经解释过了;可参阅。又小林高四郎日译本注曰:“关于‘札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