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历史文化名镇文物古迹部分材料-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房的围墙平面形成一个刀刃向东的刀把形。关于这个刀把形围墙,当地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给官房平空增添了神秘色彩。
二郎庙 二郎庙位于马兰峪西南0。5公里的山坡之上,坐北朝南,建有山门、钟鼓楼、大殿、东西配殿,环以围墙。庙前所朝对的山叫猴山。此庙在明代就已有之。自昌瑞山一带被划为皇家陵园之后,二郎庙正在陵区范围之内。在封建社会,皇家陵区内是不允许有庙宇的。但二郎庙并没有搬出,一直留在陵区之内,三百年来,香火不断。清王朝为什么能容忍二郎庙独留陵区之内?当地流传着一个美丽传说。大意是:最初,清王朝是想将此庙搬走。白天将二郎神像搬走,晚上还回来。搬了几次都是这样。后来二郎神托梦给康熙皇帝,讲了他不想搬走的原因。原来他是想镇压着庙前猴山下的无数猴精。如果二郎庙搬走,猴精出来,就会把陵区搅得一塌糊涂。二郎神的这番美意,使康熙帝很受感动,于是同意二郎庙留在陵区之内。这个传说虽然是神话,但二郎庙确实是陵区内唯一的庙,庙前的山确实又叫猴山,又令人不得不信。日本侵华期间,日本派到马兰峪的著名的文化特务头子千叶弥次郎曾到二郎庙讨签,由于讨了个下下签,心中不快,言行有辱神灵,遭到了二郎神的惩罚,千叶不得不赔礼的事,在马兰峪地区家喻户晓。因此,二郎庙虽然规模不大,但名气不小,颇受当地百姓景仰。1994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将二郎庙修葺一新,已对游人开放,香火很旺。
三皇庙 三皇庙位于马兰峪南堂子山上,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碑文记载,最初为药王庙。规制比较简陋。明万历年间重修,增其旧制。凡祈祷者,有求必应,香火兴盛。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此庙毁于火。不久捐资重建。因此庙紧靠皇陵,风水墙就从庙后穿过,为壮观瞻,这次重建,再一次扩大规模,并增祀三皇。遂改名为三皇庙。170多年后。因年久失修,此庙多有残破。光绪五年(1879年)普祥峪定东陵(慈安陵)和菩陀峪定东陵(慈禧陵)全工告竣,官民得暇,于是当地官商百姓再度捐资重修三皇庙;雕梁画栋,再塑金身,金碧辉煌。因此次是属于敕建,菩陀殿改用黄琉璃瓦。从此三皇庙成了马兰峪一带规制最高的庙宇了。三皇庙的兴衰与清东陵紧密相联。1928年孙殿英制造了东陵的第一次大盗案。三皇皇庙的和尚曾参与了这次盗案活动。
1998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对三皇庙全面修缮,增修了拱桥、牌坊、山门;增祀了五帝,使三皇庙再现昔日辉煌。三皇庙坐南朝北,现建有三孔拱桥一座、牌坊一座、山门一座3间。庙门一座,庙门前有弥勒佛一尊。三皇殿一座,面阔3间,郸檐硬山顶。东配殿一座。五帝殿、观音殿各一座。客房一座。该庙的最大特点有两个,一个是,一般庙宇都是坐北朝南,而该庙十却是坐南朝北;另一个特点是中国一般古建筑群的布局都是中轴对称,而该庙却不这样。没有对称的建筑,院落横向排列,各面特色,有曲径通幽之妙。三皇庙是马兰峪地区现存规模最大、规制最高、最具特色的庙宇。2000年三皇庙对游人开放。
永旺塔 永旺塔位于马兰峪堂子山顶东端,三皇庙以东100米。塔约高17米,塔为八棱形。塔身直径约3米,七层檐。须弥座形的基座用6层豆渣条石砌成。塔身用砖成砌,实心。塔身中部南面有一石匾,上面镌刻“永旺塔”三个大字。全塔造型舒展和谐,比例适中,砖雕技艺精湛,图案古朴素雅。
堂子山上何以建塔?原因是这样的:马兰峪象一条船,北面的福君山是这条船的舵,却没有桅杆。因此这条船就不能扬帆远航。因此形家多次向地方官建议在堂子山上建一座塔,这塔就是桅杆。但地方官拒不采纳这个建议。明万历九年(1581年)参将王添寿调到马兰峪一带镇守。形家又向他提出这个建议。他认为这个建议有利于当地百姓,就向他的上司总兵戚继光请示。戚继光对他的请示深表赞赏。王添寿在戚光的大力支持下开始筹划建塔。建塔经费不动用国帑,也不向百姓摊派,而是靠官员们自愿捐献。他首先自己拿出钱来。在他的带动下,很快就筹足了经费。于万历十年(1582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兴工,到十月全工告竣,历时仅3个月。命名“永旺塔”,表达了人民祈盼安定兴旺的心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又进行了一次维修。1998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又对塔进行了全面修缮。宝塔耸立山头,铃声回绕胜地。400多年来,永旺塔是马兰峪标志性建筑,是马兰峪的象征,是马兰峪人民心中的定盘星。
永旺塔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 在马兰峪北部,横贯东西,有一道长约10公里的明长城,在崇山峻岭中蜿蜒奔腾。其中有二个著名的城口即马兰口和鲇鱼口。马兰口在马兰关北(当地人称正门城口)。鲇鱼口在现在的上关村北。所谓“口”就是长城的豁口,为了内外交通方便。在马兰口南侧的东西各建一个小城,当地人称东营、西营(现为马兰关一村)。在鲇鱼口内建鲇鱼关城。这些城在清代都是屯兵之所。现在马兰口的东营部分城墙尚存。这道明长城及马兰口仅存遗址,鲇鱼口东侧长城部分已修复。
麒麟山 麒麟山,位于马兰峪东北约10公里的群山中。此山一峰突起,超越群山。其山形如长方体,方方正正,山尖就像被刀削去一样。平来坦坦。此山西面与清东陵的后靠山昌瑞山遥遥相望。东面与上关湖、汤泉为邻。北面,千山卓立,万岭奔腾。站在山顶向南眺望,群山连绵,尽收眼底,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据《昌瑞山万年统志》一书记载,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圣祖康熙皇帝曾亲登此山,饱览那里的绮丽风光,非常高兴,封此山为“麒麟山。从此更加名声大震。该山不仅峰高、形奇、景美,更令人神奇的是,在南侧的绝壁上有两个仙洞,即白毛洞和黑毛洞。两洞相距十几米。洞内四壁和顶部十分平整,大小车一间屋子差不多。据说是昔日道人修炼的地方。山顶有数十亩地大小。山顶靠北正中曾有古刹一座。古刹后面,万里长城横穿而过。用豆渣条石成砌的墩台现在依然存在。关于麒麟山,当地有许多美丽的神奇的传说。现在满山松柏滴翠,芳草萋萋,野花遍地。诚为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马兰峪镇内的西粮库原是孝陵的礼部和金银器皿库。马兰峪一村原是孝东陵的内务府营房。营房村原是裕陵、定陵、惠陵、普祥峪定东陵(慈安陵)、菩陀峪定东陵(慈禧陵)的礼部和八旗兵的营房(当时称五营房)。仓房村原是东陵官员、兵丁、差役的粮仓。马兰关三村南是马兰镇绿营兵训练操演的教场。这些地方的原有建筑虽然都已不复存在,但原建筑格局还能看得出来,原来的名称大部分还在沿用,原来的这些机构的功用大部分人还都知道。特别是马兰关三个村和营房村的村民大部分都是守陵人的后代,大部分是满族。马兰峪镇的满族人口近二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马兰峪的满族的生活习俗十分浓重。马兰峪人民对清东陵,对坐落在自己家乡境内的这些文物古迹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它们十分珍爱。
上述文物古迹中,园寝、墓地、庙宇均为世界遗产清东陵的组成部分,由清东陵文物管理处保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