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历史的人性--混乱时代的悲喜英雄 >

第16章

历史的人性--混乱时代的悲喜英雄-第16章

小说: 历史的人性--混乱时代的悲喜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逃命。最终上得岸来的,大军仅存十分之一二。 

  唐军军败之情状非常惨烈,山上的尸体填满了斗门绵延数里的三条广二丈深一丈的堑沟。见此势态,哥舒翰忙带领数百亲兵渡河还营,一点数,总计还剩八千残兵。惊惶之中,哥舒翰还算镇定,逃至潼津,他把陆续逃归的败兵集合起来,重新守住关口。 

  崔乾祐大胜后,稍稍休整军队后,马上向唐军扑杀过来。为哥舒翰一手提拔起来的蕃将火拨归仁等人见大势已去,暗中商议好要一起劫持哥舒翰投降安禄山。几个人进得大营,拥持哥舒翰就往外走。“去哪里?”哥舒翰得过半身不遂的身子又经一路狂逃,还没歇过劲来,忙惊问诸将。 

  “大帅,二十万大军,在您手中一天就覆亡殆尽,还能回朝廷面君吗?高仙芝等人的下场您不知道吗?”诸将向哥舒翰把事情挑明。 

  此时的哥舒大将军还算条汉子,怒道:“我宁可像高仙芝那样被国家杀头,你们放掉我!”如此奇货可居,火拨归仁等人当然不会放走。他们把哥舒翰绑在马上,捆送至崔乾祐营内,以余军归降。至此,潼关失陷。 

  崔乾祐也不敢怠慢,连忙以囚笼驰送哥舒翰于洛阳。安禄山见到哥舒翰,骂道:“你平常总是瞧不起我,现在成为我手下败将,怎么样啊?”青壮年时代万马军中驰骋杀人的哥舒大将军,可能又老又病的原因,也可能二十万大军丧亡殆尽的惊惧使然,他膝盖一软,一下子跪倒在安禄山面前,俯伏谢罪,说:“陛下是拨乱之主。现在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王真)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为臣我现在为陛下您以书信招降他们,可平定这三方唐军。”安禄山大喜,马上封哥舒翰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随后,安禄山大脸蛋子一沉,唤人把站在下边等着封赏的火拨归仁五花大绑,喝斥道:“背主忘恩的东西,怎能容你这样的人留在军营!拖下去砍了!”安禄山此招,表明此人确实是一个大奸雄。一来可以激励手下将士一心为主(安禄山自己),二来又卖哥舒翰一个大面子,试想,如果三面唐军皆能由哥舒翰招至,死个粗疏忘恩的火拔归仁算个屁。 

  不料,哥舒翰昔日手下诸将接到书信后,都复书责骂他不死节,有失国家大臣的体面,并纷纷严兵以待,丝毫不为所动。安禄山这才知道哥舒翰此时个无用的废物,又念起旧恶,就派人把哥舒翰杀掉了事。 

  可见,人死一定要死的是时候,“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假如哥舒翰在土门的大浴室蒸桑拿时嗷地一声归西,肯定是因一生抗击吐蕃而功名盖世,不仅唐朝存在时会四时享受冷猪肉,后代万世也会被人们作为竭忠保国的楷模。加上又有西北边境人民的民歌颂扬,又有大名鼎鼎的李太白赋诗“表彰”,没准儿经后世艺人再演义那么几下子,跟关公并列门户都不称奇。可惜可叹,老将军死晚了,又拜倒于安禄山座下,一世英名,皆为流水。为唐朝出生入死大半辈子,晚节不保,向贼屈膝,史官盖棺论定八个字:“丑哉舒翰,不能死王!” 

  回想一下,公元742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唐朝设十节度使(十大军区),其中九大节度使都是处于西北边疆,只有河东一镇治所在较处内地的太原。唐玄宗中后期,由于郭虔瓘、郭知远、王君廊、张守珪、王忠嗣、牛仙客等能将良臣的经营,吐蕃、突骑施、奚、契丹等异族遭受沉重打击,已无能力进攻唐境,远远窥伺而已,唐朝只要稍于边塞筑坚城待守即可。 

  偏偏玄宗晚年好安乐,以为只要边镇不乱,即可高枕无忧。他哪里知道,节度使在外,重兵在握,有专征之权,兵之强弱多寡,将领之忠奸精英,朝廷一无所知。同时,安禄山等人又收买人心,以蕃将全代汉将,将士只知主帅的恩威,根本不知朝廷的存在。加之唐玄宗晚期已承平多年,内地又无重兵防守,外强中干,重用文臣(又多是李林甫、杨国忠此等奸邪自私之人),因此,塞外精锐之师一反,内地全是疲弱乌合之众,仓猝迎战,交兵即溃。封常清、高仙芝等人再能战斗冲锋,对唐朝生有八颗忠心,再舍生忘死,也不过一身两臂,不能呼风唤雨,没有导弹核武器,冷兵器时代,只能眼看着盛唐的大厦轰然中塌,无可奈何!哥舒翰虽有军事干才,但其度量隘浅,不恤军士,老病昏庸,又加上杨国忠撺掇唐玄宗再三催命出潼关迎敌,败亡之势,根本就不可扭转,唐朝上下骄昏如此,三将败擒,也在常理之中。时兮命兮,令人长叹。 




  

 
  

第24节 临危救难再构国家

  唐朝中兴大将李光弼、郭子仪、颜杲卿、张巡

  哥舒翰潼关大败,消息传来,“上始忧”,玄宗这才真正着了慌,六神无主。由于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安禄山刚刚造反的时候,他就早早让其副手崔园暗中准备长途行军所需,万一有难,他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物资存储逃往自己的兼任地区。唐玄宗向他问计,杨国忠马上以蜀地为首选,玄宗当时脑子一锅乱粥,当然也就答应下来。转天上朝,杨国忠在朝堂上会集百官,问应敌之策,众人皆唯唯不对。杨国忠惶惧流泪,说:“一直有人上告安禄山谋反,总共有十年之久,皇上总不相信。事已如此,不是我这个宰相的过错。”下朝后,杨国忠忙使自己的堂姐妹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入宫,劝唐玄宗入蜀。 

  安禄山大军一路杀来,气势汹汹。潼关破后,长安指日可至。都城之内,士民都惊惶乱窜,不知所之。唐玄宗先下诏称自己御驾亲征,大小朝臣谁也不相信。上朝时,只有平时应到人数的十分之一、二。眼看告急文书一路飞来,安禄山军队已离城不远,唐玄宗忙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结御林军,保护着杨贵妃姐妹、杨国忠、皇子、贵妃、公主、皇孙等直系亲属一帮人偷偷溜出,逃之夭夭。 

  路经马嵬驿,御林兵起事,杀杨国忠等人。玄宗无奈,下令杨贵妃自尽,眼看宠妃“辗转玉颜马前死”,老头子心如刀割也无可奈何。入蜀之前,当地父老遮道哀求,恳请玄宗将太子李亨留在当地,以号令诸军,抵御安禄山贼兵。不得已,唐玄宗留下后军二千人与太子,自己在一行人保护下急忙往蜀地加速逃亡。 

  长安城内,安禄山大开杀戒。贼兵把霍国长公主(唐睿宗女儿)等公主、王子、王妃、驸马宗室尽杀于崇仁坊,并统统活挖其心,掏出来祭奠被唐廷斩首的安庆宗。同时,又虐杀杨国忠、高力士等人的亲党八十三人,皆用铁制锐器撬开脑盖加以残杀,血流遍地。转天,又残杀皇孙及皇室郡主县主二十多人,金枝玉叶,一时凋残。至此,标志着光辉赫赫的盛唐时代戛然终结,唐王朝已在风雨飘摇之中。 




  

 
  

第25节 力挽狂澜殊死报唐(1)

  中兴大将之李光弼

  时至今日,只要说起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挽狂澜于既倒的大将军,国人只熟悉郭子仪,戏曲中又有《满床笏》、《打金枝》等传统折子戏,男女老少,都能知晓一二。仔细研读各类史书,才知拥有兴唐第一功的,当属本来是契丹族的李光弼。《旧唐书》中,只把李光弼与王思礼、邓景山、辛云京共列一传;《新唐书》虽多篇过于精简,却把李光弼单独成传,待遇与郭子仪相当。南宋以后,估计屡次失国,汉人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总是把郭子仪等汉族出身的将师刻画为光复国家的栋梁,有意无意地逐渐弱化其他“九夷”出身的蕃人大将。随着朝代递嬗,又无民间戏曲、演义渲染,这些立有奇功的能臣武将们的事迹渐趋黯淡,几近失传。 

  究其实也,赫赫大唐的创立者李渊家庭本来就不是纯种的汉族,绝非后来编造杜撰的是什么李耳或李广的后裔。李唐家系渊自北魏的西北民族杂居地区,或许是汉化的鲜卑人,或许是汉化的突厥种。皇室自身的民族模糊观念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雄才大略,李唐王朝的民族隔阂意识非常淡薄(其实汉族是文化意义上的民族),初唐时就有冯盎(百越)、阿史那社尔(突厥)、契苾何力(铁勒)、黑齿常之(百济)、李多祚(靺鞨)等“九夷”大将,忠心耿耿于唐室,为唐王朝东征西讨,死命拼杀,青史有名,都是大唐“纯臣”。因此,唐朝使用非汉族的“九夷”将领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 

  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留给后人这样的印象,好像造反起兵、残暴杀人的都是“异族”,其实他们手下充当首席军师出尽坏点子的都是汉人。安禄山兵起,河北尽降,以至于唐玄宗哀叹:“河北二十四郡,怎么就颜真卿一个忠臣!”即使与安禄山同宗的安思顺,也是忠于唐朝,事前不断向玄宗提醒安禄山要造反,虽然事后由于哥舒翰造假,使玄宗怀疑安思顺和安禄山暗中勾结,下令杀掉安思顺兄弟,但当时“天下冤之”,他们最终仍是唐朝不叛之臣。而且,以李光弼为最,在唐王朝最危急的时刻,“九夷四蛮”出身的将军们,包括哥舒曜、白孝德、李国臣、白元光、荔非元礼等人,舍生忘死,力赞唐室,时至今日,他们的忠勇行节,仍旧令人感动,千载之下,依然能使人至于唏嘘泣下。 

  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本是契丹酋长。武则天统治时期,内附唐朝,官至右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侵袭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抵御。临行前,老头子不知怎有了预感,对人讲:“灭了来袭的吐蕃贼,我也回不来了。”果然,平贼之后,李楷洛于回师途中病死,真正是“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唐廷大力褒扬,赠营州都督,谥忠烈。 

  李光弼烈士子弟,自幼就不像一般孩子一样嬉闹玩耍。少年时代起,李光弼就精于骑射,性格严毅刚果,不苟言笑,让人一见肃然,营中上下皆知这是个有远大志向的好苗子。 

  李楷洛死后,李光弼袭父封爵,在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手下任府兵马使,充赤水军使。王忠嗣一直慧眼识人,对李光弼另眼相待,他常常对人讲:“日后能代我统兵的,非光弼莫属。”由于在击破吐蕃、吐谷浑的战斗中屡建战功,唐廷进封李光弼为云麾将军。当时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推荐李光弼为副使,知留后事(统管全部军备后勤事务)。由于李光弼一表人才,为人磊落,安思顺想把女儿嫁给他。“光弼引疾去”,推托自己有病,没有答应这门婚事。由此,就可以见出李光弼出道时就有深谋大略,不把自己陷入这些权臣大将的关系网中,这样,才能一心尽忠朝廷,免受私人的利诱恩惠。素与安思顺不和的哥舒翰知道此事后,大竖拇指赞叹李光弼是个汉子。当其时也,安禄山、安思顺兄弟权倾朝野,平常人想巴结他们都没门,而李光弼意坚辞不做“乘龙快婿”,志节确实不同凡响。为此,哥舒翰“异其操节”,上表朝廷,征入京城为武官。 

  哥舒翰镇守潼关时,唐玄宗心中也打鼓,同时拜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收兵河西。临行之前,玄宗问郭子仪有何良将可以推荐,郭子仪马上就说出李光弼的名字。唐廷制下,以李光弼为云中太守,兼御史大夫,充河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