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南海备忘录 >

第9章

中南海备忘录-第9章

小说: 中南海备忘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仙浼热=焓保≈醒肫叫猩枇⑷霾势炱璧撵好牛瞎也是颉S梢欢倜似毂槌傻纳涫忠蛔峙趴殖止峭缌萘莸恼笫疲钊嗽尢尽!   �
    号令一响,各弓箭手,争相而出,互不相让,急速滑向旌门,施展绝技:有的弓身施射;有的滑过旌门,来-个“犀牛望月”回首疾射;有的单脚点冰,如金鸡独立,弓响箭出,身手敏捷,英姿勃勃。《清宫词》中描述道:    
    冰莹点点放银光,箭簇闪闪似飞蝗,    
    健儿猿臂献身手,彩球飞落报君王。    
    射箭比赛设一、二、三等奖,三箭皆中者为一等奖,皇帝将亲赐赏品。未入等的也给予相应的赏赐,以示鼓励。    
    在冰上杂技表演中,最引人注目,惹人喜爱的是儿童的表演。儿童们表演的项目新颖多样,如单人花样滑,双人花样滑,多人叠罗汉,冰上倒立,击鼓舞刀。儿童们身穿花衣,头扎抓鬏,憨态可掬,在数米高的幡杆顶部做出各种惊险、高难度的动作,一会儿是“童子拜观音”,-一会儿是“凤凰展翅”;转瞬间,又变成了“猿猴献桃”,恰似空中银燕,令观者咋舌称赞。    
    由于冰嘻为国制所重,清代诸帝都非常重视和喜爱,不仅亲自参加,而且还经常写诗作赋,大加倡导。好题字作诗的乾隆皇帝,在《冰嘻赋》一诗中,极尽文采,浓笔重彩的叙道:“思摘月兮广寒之窟,齐趁星兮白榆之街。未拂地兮上起,忽从空兮下回。突神龙之变化,蕤毅翔凤之髹髯。”    
    乾隆皇帝不仅吟诗题记,还多次命宫中如意馆御用画家将冰嬉活动的盛大场面绘画成卷,收藏于馆,以传播后世。现故宫博物院尚存有清代两幅《冰嘻图》。一幅为金昆、程志道、福隆安合画;另一幅为张为邦、姚文瀚合绘。《冰嬉图》构思独特,主题鲜明,所绘人物准确、生动。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18节 瀛台仙境变囚笼

    瀛台,一处美丽的人间仙境。然而,在慈禧太后专横跋扈的岁月,人间仙境却变成了囚笼。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引颈就戮,光绪皇帝成为太后的阶下囚,孤寂瀛台10载,最后悲惨地死在瀛台的涵元殿。    
    瀛台,南海中一座美丽的小岛。四面环水,北架一桥以通往来,主体建筑涵元殿位于瀛台的中心。东西奇石古木,森列如屏,楼台亭阁,掩映于绿树之间。远处望去,宛如一位身披绿纱的少女,享亭玉立在碧波之上。    
    漫步瀛台,虽古树参天,但在众多树木中,独不见榆树。其实在当年也有许多榆,只因光绪九年(1883年)榆树发生虫灾,一天,慈禧太后在瀛台等处游览,一只虫子没长眼,径直落到西太后身上,惹得老佛爷大怒,一气之下,命令将所有榆树伐尽,致使那些百年古榆荡然无存。    
    谈及瀛台,不能不谈及清代负责修造瀛台的当时最有名的能工巧匠、宫廷建筑师“样式雷”。从雷发达、雷金玉起的雷家子孙,世袭宫廷建筑师的职务,创造了宫廷建筑设计中特有的样式房,所以被称为“样式雷”。    
    在清代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凡是重大的宫廷建筑工程,一般都由“样式雷”直接主持和参加设计、施工,如北京的万寿山、玉泉山、香山,承德避暑山庄等。其建筑风格、布局千变万化:有的格局严谨,气势巍峨;有的掩映曲折,错落有致。他们既能在数十公顷面积的大范围内,依山就势,纵横筹划;又能在弹九之地,以小见大,秀巧取胜;还能在建筑物内檐硬木的装修上,雕刻精美绝伦的图案。在京城,有关“样式雷”绝技的传说甚多,其中一个为:清初,皇帝为了显示威仪,决定重修故宫,在金銮殿——太和殿上粱之日,举行隆重的典礼,康熙皇帝亲自参加。但大粱抬上去以后,却怎么也安不上,这可吓坏了在场的工部官员。正在此时,只见一个年轻人,手持大斧,三攀两援上了房架,噼啪几下,斧落榫头,喊声“上”,大梁一下就安上了。在场的官员和工匠无不喝彩,康熙龙颜大悦,封他为工部营造司的“长班”,从此,“上有鲁班,下有‘长斑’,紫微照命,金殿封官”的说法就在京城传开了。    
    在中国古代,曾有东海之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传说。在修建瀛台的过程中,“样式雷”雷廷昌充分发挥了把瀛台变成人间仙境的造园构思。从瀛台环境的幽深到建筑物的造型,以及楼阁等的用典题名,都刻意围绕这一意境。当来到瀛台,见到天边太液波净净,迤逦湖山石磷磷,苍穹澄澄,古木森森,怎不叫人产生身临仙境之感呢?而建筑师当时的造园构思,也恰好反映了明、清两代帝王的本意。他们想借助瀛台的修造,来改变过腻了的宫廷生活,而去领略所谓超凡脱俗的神仙日子。    
    瀛台在不断地修葺扩建后,成为皇室避暑和游览的胜地之外,同时也“于此引对臣工总理机务,或宴赉王公卿士,或接见朝正外藩,以及征师劳旋,武科较技”等等。当年康熙和乾隆曾多次在此听政、赐宴,还写下了不少描绘瀛台美景的诗词。他们把瀛台比作神话中的海上仙山,他们自己则置身这人间仙境之中,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一向被统治阶级视为人间仙境的地方,在慈禧西太后专横跋扈的年月里,一度而成了囚禁光绪皇帝的囹圄。    
    光绪,一个多灾多难的皇帝,一生身处逆境,经历坎坷。这一切虽然与大清帝国的衰落有关,但更为不幸的是,光绪虽然身居帝位,名誉上是天下的君主,而实际上,他只不过是慈禧太后手中的玩物而已。特别是“戊戌政变”之后,他更不能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也不能以君主的权力裁决那些本该属于他职权范围的军国大政。这一切都是因为大清国有个慈禧太后。    
    光绪十五年(1889年),刚满18岁的光绪,临朝亲政。当时,在“强邻四逼”,国势日衰的情况下,曾经表示:“决不作亡国之君”。1898年,光绪毅然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主张,于六月十一日正式宣布变法,第一道圣旨《明定国是》诏,是在瀛台签发的,由此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谕内阁: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唯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坚甲利兵乎!    
    朕唯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竟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允应首先举办,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淮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特此通谕知之。    
    《明定国是》诏的颁布,标志着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开始。“国是”者,国家大计方针也。“明定国是”,就是向朝廷内外、举国上下公布清政府的大计方针,因而《明定国是》诏实际上是光绪帝维新变法的宣言书。    
    从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始,到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6月11日到9月21日),变法活动进行了103天,历史上称之为“百日维新”。在“百日维新”期间,据《清德宗实录》所载,光绪帝颁布的变法诏令、谕旨达一百八九十条之多,如果以日计算,少则一日一诏,多则一日发出十余条谕旨。不平常的103天,确是光绪帝施展图强雄心和变法才能的历史大舞台。    
    然而,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既不愿意光绪掌握实权,更不容忍光绪变法维新。1898年9月21日清晨,光绪帝到中和殿阅癸文,一群侍卫太监和一队“荣禄之兵”闯入殿内,声称“奉太后命”,押光绪帝到慈禧太后的便殿。光绪帝跪在西大后面前,遭到一顿严厉的训斥:“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为,诸臣者皆我多年历选,留以辅汝,汝何敢任意不用!乃竟敢听信叛逆蛊惑,变乱典刑。何物康有为,能胜于我选用之人?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愦,不肖乃尔!”在训斥中慈禧太后和盘托出了她反对新政的理由,就是为了维护腐朽的祖宗大法和保持她在清朝的太上皇地位。训斥之后,就把光绪帝送至中南海瀛台看管起来了。    
    这件事发生在光绪二十四年,干支为戊戍年,故史称“戊戌政变”。    
    “戊戌政变”后,顽固派以百倍的疯狂绞杀新政镇压维新派人士及同情维新运动的清朝官吏。9月28日,慈禧太后下令杀害维新派人士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六人于菜市口,人们称这6位维新运动的牺牲者为“戊戌六君子”。“六君子”牺牲在顽固派的屠刀之下,在光绪帝亲自主持的维新变法史册上谱写了不朽的一页。    
    光绪帝囚禁于瀛台,从肉体到精神都遭到西太后的折磨。据说当年光绪所居之涵元殿,卧室的窗户皆以纸糊,日久凋破,无人为之修补,寒冬腊月,朔风凛冽,室内寒不可耐。那位光绪皇帝,以玉尊之躯,竟冻得浑身发抖,手足麻木。《三海秘录》记载:“及帝居瀛台,门屏陈设,咸卑陋窳坏不堪。小康之家,好润其屋者,华美殆或有过之也。”“门屏明绝少画障,朱漆粗劣,仅如民家,每逢岁明,帝辄取丹笺自书‘吉祥如意’‘出红大吉’等字样,命小黄门调糊贴之,顾视徘徊,若自赏亦复自怜者。”“一日(帝)见小明轩屋角有蛛网,乃自起持竿挑去之,为宫监所睹,趋而相助,帝摇手示无须”。此寥寥数语,形象地录下了光绪瀛台囚禁生活凄苦之状。此时此刻,呈现在光绪眼前的瀛台,已不再是那“早莺鸣太液,芳树绕瀛洲”的美丽景色,而仿佛浮现出一副山河破碎的画卷,光绪回想自己“登基”以来,不但未能励精图治,复兴祖业,连自身也落到这般“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地步。每当想到这些,便不时发出“吾不如汉献帝”的感叹。确实如此,汉献帝在曹操手中“挟天子以令不臣”,至少仍有“天子”之尊,自由自在,曹操还得声声称臣。而光绪帝身边坐着的却是操着天下生杀大权的“亲爸爸”,清王朝的太上皇,光绪帝在她手中的价值还不如曹操手中的汉献帝,他相信慈禧太后一旦不再需要这件装饰品的时候,那就连这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