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亲历日本侵华战争的最后一批人 >

第17章

亲历日本侵华战争的最后一批人-第17章

小说: 亲历日本侵华战争的最后一批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资助抗战老兵,每月50元人民币。直到抗战老兵谢世为止。由于北京年轻人的举动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云南保山地区有个叫杨建明的企业老板也参加了捐助的活动。杨建明原来是复员军人,他们兄弟开了个制造太阳能热水器的工厂,很红火,后来又经营饭店。受感动的杨老板比北京的年轻人还厉害,他资助100名参加过滇西抗战的老兵!每月每人补助100元人民币!也是到谢世为止。所以,现在,105岁的抗战老兵付心德每月可以从中国社会的各界资助中得到150元的生活费。  105岁的抗战老兵付心德和其他受资助抗战老兵对于“崔健”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今天的云南省贫困地区,50元人民币可以买30斤大米,这30斤米对于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一样重要。因为最先资助抗战老兵的北京民间组织叫“崔健摇滚乐爱好者”,所以,滇西的老兵们就记住了前两个字“崔健”。事实上,今天,资助抗战老兵的并不是那些名人,而是些最普通、最平常的人们。  滇西抗战是一场伟大的战争。这场战争,以日本军队对我西南后方出海通道——缅甸和滇西的进攻为肇端,前后延续近3年的时间,战争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42年3月至5月上旬为日军进攻时期。这期间,国民政府组织了10万中国远征军出国抗日,保卫滇缅国际通道和西南后方安全,但出师不利,缅甸全境和我国滇西大片国土相继沦入敌手。第二阶段是敌我相持阶段。从1942年5月中旬至1944年5月上旬,中国军队凭怒江天堑遏制了日军的进攻,阻敌于怒江西岸。第三阶段为反攻时期。从1944年5月中旬至1945年1月下旬,国民政府为打破日军封锁,重开滇缅国际运输线,再度组建了以卫立煌上将为首的20万中国远征军,在美国盟军和滇西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强渡怒江,向滇西日军发动全面反攻。经过8个多月残酷的战斗,毙敌21000多人,最终于1945年1月20日将入侵滇西的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取得了滇西抗战的最后胜利。  滇西抗战中有63800名中国军人阵亡。  抗日战争中有380万中国军人阵亡。  滇西抗战终结之时,滇西存留的中国军队伤员和不愿意参加中国国内战争的军人有6000多人,这些人放下对付日本侵略者的武器以后就再没有摸过任何枪械,没有穿过任何军队的服装。60年来,他们留在滇西的土地上和中国云南省的人民融合在一起,荣辱在一起,生存在一起,生活在一起。  今天,在云南省滇西地区的抗战老兵还有262人,他们的平均年龄83岁。  105岁的抗战老兵付心德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在中华民族的道义上讲,他们应该是保家卫国的一批英雄。没有他们当年的英勇牺牲,有我们的今天吗?  我问付心德人生的感悟。  他说:“人生不过百年。”  我说:“你已经过了百年了。”  他说:“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我作为一芥草民挺身而出,抗击日寇。仅此一举,人生足矣。”  我说:“不对,作为少校军医,你还医好了因中风而半身不遂的妻子。”  付心德笑了,他笑得阳光灿烂。——我夸奖付心德,是因为我看见了他身后那700个药瓶子。  分手之前,我们在他的棺材前合影。毛主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么,付心德的将来是泰山还是鸿毛?


最后的南侨机工什么是南侨机工?(图)

1939年4月参战的马来亚华侨在新加坡集中当年的南侨机工在运输途中合影    

  “南洋华侨归国参加抗战的机工”的简称叫“南侨机工”,按目前我个人的统计:我们13亿人口的国家,知道和了解“南侨机工”历史的不过千百人。那么,“南侨机工”是什么呢?用最简单的语言可以形容、概括如下:  1939年,正当我们中国半壁江山沦入日寇之手,沿海港口均被侵华日军封锁之时,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对外的惟一国际通道。当时,国际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都要利用这条公路输送,在急需大批汽车司机与机修人员之际,在新加坡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号召下,仅数月之间就有9批共3226名南侨机工毅然回国参战,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抗战胜利以后,60年过去了,这些南侨机工的命运如何呢?  在抗日战争中,归国参加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南侨机工牺牲1028人。  在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归国参战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了1126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下旬,滞留在中国而定居的有1072人。  自1949年中国解放之后,由于有海外关系,在中国的南侨机工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频受冲击。尤其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所有当年归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都受到审查、批斗和关押。“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春天里,已经没有人可以随便嘲弄、狠揍、狠整和侮辱南侨机工了,他们的人格受到了尊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南侨机工们相继退休。可由于抗战工龄不连续计算,工龄从1949年全国解放算起,收入和付出成“反比”。这一问题延续几十年没有解决,在盼望之中,许多南侨机工谢世。近两年,曾经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多年的唐闻生女士主持侨务工作,在她的多方努力下,当年归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的工资统一涨到990元。2005年1月收入990元!这对于垂垂老矣的老人来说不单是数字上的体现,这是国家对南侨机工参加抗战历史的肯定。因此,是无上光荣的。当年的南侨机工在运输途中合影  不管昨天还是今天,1000多名留在中国大陆的南侨机工们领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满足都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受之无愧的。  能领到990元的9位老人应该是幸运的,很多南侨机工在贫困之中走完了人生的道路。这里所指的“贫困”,是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也就是说,在这以前的很多年里,南侨机工们精神上不光荣、物质上不富裕,有很多人甚至处在捉襟见肘的境地。因此,在长达几十年里,他们才四处申请,希望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改观。甚至很多南侨机工的子女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不认为自己的父母当年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回国参战是一件非常荣耀和体面的事情。他们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羡慕那些抗战胜利后回南洋各国的人们,认为自己生不逢时,长辈当年错走一步棋。而且,确实是在几十年中,在海外的南洋华侨们资助了在中国大陆的侨胞亲属们,甚至,南侨机工在几十年中的数次纪念回国参加抗战的会议都是海外邀请、海外出资、海外声援、海外办理的。


最后的南侨机工南侨机工中的花木兰(1)(图)

新加坡华侨热烈欢送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抗战期间,正当祖国处于最危急的生死存亡关头,3000多名南洋华侨毅然抛弃海外安逸舒适的生活,奔赴祖国烽火弥漫的抗日战场,在华侨史上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篇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回国参战的南侨机工中,竟然有女扮男装被誉为“当代花木兰”的巾帼英雄,李月美便是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真实历史人物。  李月美已于“文化大革命”中的1968年被迫害致死。  李月美,又名李月眉,1918年生于马来亚宾城一个华侨家庭,如果活到今天,她应该是85岁的老人。李月美原籍广州台山,父亲李荣基是一位华侨商人,为人豪爽正直。母亲梁凤蝉,善良贤惠。李月美自幼在当地华侨学校读书,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成绩优异。  七七事变的枪声,宣告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亦震惊了海外华侨的心。战争初开,日寇咄咄逼人,长驱直入,祖国的锦绣江山大片沦陷,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难,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忧心如焚。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李月美和同学们热血沸腾,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宣传队进行义演,上街卖花,抵制日货。她们还组织女子篮球赛,将募捐的款项交给筹赈会,支援祖国抗日救亡。  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1938年底广州沦陷,香港通道被阻,积存在港的大批军火,除部分改由安南运入广西外,大部分移往仰光,准备由刚建成的滇缅公路运入云南。但当时国内驾驶人员奇缺,因此,云南运输处致电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求援。陈先生急祖国之所急,立即以南侨总会的名义发出通告,号召华侨青年回国服务。南洋广大华侨青年闻风而动,踊跃报名参加,掀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  李月美被爱国热潮所鼓舞,也兴致勃勃地前往筹赈会报名却被拒绝,原因是不招收女机工。怎么办呢?难道女人就报国无门吗?李月美心里不服气。她想起在华侨学校读到的中国古代“木兰从军”的历史故事,自古就有女扮男装上战场的巾帼英雄,千古流芳,难道不正值得后人效法吗?她终于以一个中华铁血男儿的身份,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回到了苦难深重的祖国。李月美没有把回国的事告诉家人。为了祖国的亿万人民不受倭寇凌辱,不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之苦,李月美将自己豁了出来,顾不得儿女情长,横下一条心,悄悄离开家门,踏上抗日救国征途。  1939年2月,李月美一行经过几天几夜的海上颠簸,在安南上岸,又经过几天几夜的陆上颠簸,乘火车到达祖国大西南重镇——昆明。在昆明经受军训后,被分配到总部设在贵州的红十字会当司机。李月美既有男子的粗犷,又有女子的精明;既有男子的豪爽,又有女子的细心,因此,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里,都没有让同伴怀疑到“他”是个女子。李月美在感情深处,更以一个女性的全部温柔,表现在她所进行的救死扶伤的行动中。战场抢救伤病员,运输线上抢运医药、武器,到处都有她的足迹,到处都有她的嗓音。在红十字会里,谁都认识“他”,赞扬“他”,但谁都没有想到,“他”竟然是女扮男装!  1940年某日,李月美因公在滇缅公路一急转弯处不慎翻车,身负重伤,脑部震荡。幸亏过路的南侨机工车队及时发现,海南籍南侨机工杨维铨奋力抢救,把她从压扁了的驾驶室中搭救出来,马不停蹄地送往医院急救。  星马报界曾以“当代花木兰”为题,详细地将李月美的事迹加以报道。  廖仲恺夫人、著名社会政治活动家何香凝女士为彰其爱国精神,特题“巾帼英雄”四个大字,赠李月美作永久纪念。这面红绸锦旗,李月美一直珍藏在身边,视为至宝(可惜在1966年红卫兵“大破四旧”狂潮中被抄家,至今下落不明)。


最后的南侨机工南侨机工中的花木兰(2)(图)

左图:1939年;女扮男装的李月美右图:1940年;李月美在南侨机工车队改当护士;被誉为白衣天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中国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回国抗战的李月美姐弟与幸存的南侨机工战友们,怀着无比快乐的心情热烈庆祝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为表彰南侨机工的赤子功勋,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特颁发了奖状,文为:“华侨机工李月美,热心爱国,敌忾同仇,抗战军兴,应募服务,前后其载,备致勤劳,应予嘉奖……”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也发给荣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