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禅系列:了就是好 >

第3章

禅系列:了就是好-第3章

小说: 禅系列:了就是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大型帐篷将佛像覆盖起来。  雨越下越大,寺院的老方丈不放心,亲自去检查佛像是否保护好了。当他用手电照到佛像的裂缝处时,缝内一道金光闪现,  耀得他眼都花了。老方丈觉得这尊佛像非同一般,内中一定隐有什么秘密,于是叫来弟子,小心地用凿子和榔头敲开裂缝处的泥块,惊异地发现原来在泥块里面藏着的是一尊纯金的佛像。如此价值连城的黄金佛像被发现,当时不但轰动泰国朝野,也令世界为之震惊,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其实,黄金佛像的“出土”虽是一次偶然,但却是早就存在着的,只是由于一些人为的原因,才长久地被泥土遮盖着,而一般人的眼光只能看到表面,而无法发现这无比珍贵的内部实质的。  事实上,每个人内心中都隐藏着一尊价值无比的纯金佛像,那便是与生俱有的高贵自我,只是由于恐惧或要逃避一些可能的打击与灾祸,才为自己包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外壳,以至许多人一生中都不能将真实的自我展示于人,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悲剧。  现在,让我们像那位老方丈一样,拿起智慧的凿子和榔头来吧,敲去包裹着我们金子般高贵自我的泥块,重新显露我们美好的内心。若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将会变得无比美好起来。


第二部分:石桌上开出的花朵能走多远走多远(图)

  有师徒两位僧人,从很远的地方去灵山朝圣。一路上一边乞食一边赶路,日夜兼程,不敢稍有停息。因为在行前,他们发了誓愿,要在佛诞日那天赶到圣地。作为僧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虔诚,不妄语,何况是对佛陀发的誓愿呢!  但在穿越一片沙漠时,年轻的弟子却病倒了。这时离佛诞日已经很近,而他们距灵山的路还有很远。为了完成誓愿,师父开始搀扶着弟子走,后来又背着弟子走,但这样一来,行进的速度就慢了许多,三天只能走完原来一天的路程。到了第五天,弟子已经气息奄奄,快不行了,他一边流泪一边央求师父:“师父啊,弟子罪孽深重,无法完成向佛陀发下的誓愿了,并且还连累了您,请您独自走吧,不要再管弟子,日程要紧。”师父怜爱地看着弟子,又将他驮到背上,边艰难地向前行走边说:“徒儿啊,朝圣是我们的誓愿,灵山是我们的目标。既然已经上路,已经在走,灵山就在心中,佛陀就在眼前了。佛决不会责怪虔诚的人,让我们能走多远走多远吧……”  这则故事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居士讲给我的。他说,他年轻时经商,在商海中搏命,赚了一些钱,挣下了一份不大不小的产业。这中间,有失败有成功,有笑声也有眼泪。但自己无论怎样努力,却总是离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欲望差了很远。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则师徒朝圣的故事,大受感动之后,幡然醒悟。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朝圣者,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誓愿。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目标和实现誓愿,尽管每个人的目标和誓愿都不相同。其实只要你一上了路,向目标靠近,你就已经到达了,因为每个人的灵山都不一样。  老居士的话让我深思。是的,无论是那矢志不移朝圣的僧人师徒,还是晚年才从迷梦中惊醒的老居士,都让我犹如面对一面镜子,在反观自己所走道路的同时,也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我知道,我也是一个朝圣者,也有自己的目标和誓愿。但在朝向目标的路上,却如那位生病的年轻僧人,只知道路途,而不明白虔诚和誓愿本身就是灵山和佛陀!  朝圣者呵,只要你心中装着灵山和佛陀,不管你最后走了多远,你都已经抵达了目标,完成了誓愿。  关键是你要整装上路,要向前走!能走多远走多远……


第二部分:石桌上开出的花朵立足今天(图)

  一天,佛陀乞食后刚刚用完午餐,一位商人走来请求佛陀为他除惑解疑,指点方向。佛陀将他带入一间静室中,十分耐心地听商人诉说自己的苦恼和疑惑。商人诉说了很久,有对往事的追悔,也有对将来的担忧。最后,佛陀示意他停下来,问他:“你可吃过午餐?”商人点头说:“已吃过。”佛陀又问:“炊具和餐具可都收拾得干净完好了?”商人忙说:“是啊,都已收拾得很完好了。”接着商人急切地问佛陀:“您怎么只问我不相关的事呢?请您给我的问题一个正确答案吧!”但是,佛陀却只对他微微一笑,说:“你的问题你自己已经回答过了。”接着就让他离开静室。    

  几天之后,那位商人终于醒悟了佛陀的道理,来向佛陀致谢。佛陀这才对他及众弟子说:“谁若对昨天的事念念不忘,追悔烦恼,或者对明天的事忧愁妄想,他将成为一棵枯草!”  佛陀告诉我们,人只能生活在今天,也就是现在的时间中,谁都不可能退回“昨天”或进入“明天”。因为“昨天”是“存在过”的,不可及;“明天”仅是“可能存在”的,同样不可及。  事实是,我们只能不及昨日、不期明天地活在今天,而给昨天和明天最好的答案,就是要做好今天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既不让昨天成为包袱拖在身后,也不要让明天成为幻影扰乱意志。是的,若是一个人能不耽昨日,不期明天地将全部精力集中在现在,那他必将成为一个快乐且事业有成的人。


第二部分:石桌上开出的花朵好坏有无(图)

  故事一:赵州和尚是公元9世纪时的著名高僧,活到120岁,有人写了本《赵州录》专门记述他的种种事迹。有一位参学者问他:“佛的生命,是否也会存在于狗的身上呢?”赵州和尚回答:“无。”可停了不久,又有一位参学者向他提出同一个问题,赵州和尚却答了个“有”字,令他身边的弟子大惑不解,以为是师父年龄大,有些糊涂了。便问道:“师父啊,你到底认为佛的生命在狗的身上是有还是无呢?”赵州和尚对弟子教导说:“哪里有什么有与无?有即无,无即有,关键是你看到了没有。”  弟子闻听,顿时开悟。  故事二:一位年轻的旅游者在草原上与一位牧羊的老人邂逅,他问老人:“您在这里生活得好吗?”老人反问:“你的家乡怎么样?”旅游者说:“糟透了,又闭塞又落后。”老人忙说:“那你快走吧,这里和你的家乡是一样的。”后来又来了一位旅游者,向老人提出同样的问题,老人又同样反问他,新来的旅游者满怀深情地说:“我的家乡很好,田野溪流,树木房舍,还有亲人乡邻,都让我十分想念啊!”老人便说:“这里就像你的家乡一样美好。”有一位旁观者觉得不解,问老人为何对同样问题却作出截然相反的回答。老人说:“好与不好并没有明确的分界,有的只是人心的感觉而已。你心中装着什么,才会找到什么啊!”  在狗身上看到佛性的便是有,看不到的便是无。胸怀不满和沮丧去寻找美好归宿的人,注定找不到;而心中充满爱意和美丽的人,才会发现自己的绿洲。这看似复杂玄奥的现象,其实只说明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你手中的任何一张牌,都有完全不同的正反两个面。


第二部分:石桌上开出的花朵高贵的惭愧心(图)

  在一个缅怀百岁高僧净严老法师示寂10周年的座谈会上,主持人请一位比丘尼发言。这位比丘尼站起身,半天说不出话来,眼中却涌满泪水。后来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很惭愧。”她断断续续讲述着老法师对她的教导,对她的培育之恩;讲老法师为佛教为世人所作的无私奉献,讲老法师光耀星月,不畏磨难的品德……在她的讲述中,她不断地检讨,反省着自己。说自己离老法师的要求还太远,做的事情也太少,对师恩的报答,也十万不及其一。在整个的发言中,“我很惭愧”这四个字始终贯穿其中。在场的人都静静地倾听着,我看到一些女居士不停地以手拭面,陪着她流着真诚的泪。  这位比丘尼就是净严老法师的弟子———洛阳白马寺塔院的心空法师。  我因参与撰写《百岁高僧净严法师传》的缘由,曾几次就写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赴洛阳请教心空法师,她每次都提出非常详尽的意见,并且补充一些我们所不知晓的内容。在后来的书稿修订、出版等方面,也做了许多事情。在我的印象中,心空法师待人诚恳,学识渊博,处事十分认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佛门弟子。现在,耳听她一口一句的“我很惭愧”,却不由自主地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英国作家卡莱尔曾说:“惭愧心是高尚品德的源泉。”也就  是说,一个人有无惭愧之心,是检验其品德是否高尚的一杆标尺。因为作为一个人,无论是佛门弟子还是凡俗众生,没有错误和过失的,几乎没有。而有了错误或过失,能否认识到,认识到了又如何对待,却是因不同的人而又有所不同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人,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做得对,做得多,总认为别人对不起自己,认为自己吃了亏。有时候他们也心中明白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但却为了面子和利益,不愿承认,千方百计文过饰非,巧言相辨。这样的人,是不会有惭愧心的。而有惭愧心的人,也决不会这样。  一个有惭愧心的人,并不会被人低看,因为有惭愧心的人是高尚的。甚至可以说,常具惭愧之心,是高贵的。


第三部分:放下放下放下放下放下放下(图)

  佛陀住世时,有一天一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面前,双手各拿一只花瓶,献给佛陀,并向佛陀请教破除烦恼、获得幸福的方法。佛陀听后指着他说:“放下!”黑指婆罗门马上将左手中的花瓶放在地上。佛陀又说:“放下!”黑指婆罗门又急忙将右手中的花瓶放在地上。佛陀依然对他说:“放下!”这时黑指婆罗门将双手摊开,不解地看着佛陀说:“我现在已经两手空空了,再没有东西可以放下,您让我再放下什么呢?”  佛陀见婆罗门这样,就笑了,说:“我并没让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是让你放下那些想要拥有幸福和快乐的念头呀,这就是我教你的方法。当你不再为如何得到幸福和快乐而痛苦烦恼时,你就身在幸福和快乐之中了。”  黑指婆罗门当下领会了佛陀的道理,礼拜而去。  幸福和痛苦,快乐和烦恼,都是人心的一种感觉而已,并不是外在的东西可以决定的。当你执著于一种东西而又得不到时,就处在痛苦和烦恼之中,而当你放弃这种执著的心念,便会轻松快乐起来。因此,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注重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只管努力去做就行了。


第三部分:放下放下放下爱的良药(图)

  一天,在仙崖禅师的禅院中,他巡寮时发现一位贪玩的学僧不在寮房,又在寺院的一处高墙下看到一只高脚凳子。原来这位学僧耐不住寺院的寂静,便常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偷偷翻墙出去玩乐。  仙崖禅师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顺手将凳子搬到一边,自己坐在墙下,等那学僧归来。夜深人静,年轻学僧游玩回来,不知墙内的凳子已经搬走,便从墙上翻下,却感觉脚下的凳子变软了。下来一看,原来自己刚才是踩在仙崖禅师肩上,一下子惊得动弹不得,跪在地上颤抖不已。  仙崖禅师见此,走来把他拉起,并安慰他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