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无知(选载) >

第1章

无知(选载)-第1章

小说: 无知(选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坛大师米兰.昆德拉最新文学经典巨作    
      《无知》是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最后一本(之前两本分别是《缓慢》、《身份》)。米兰·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题往往离不开政治和性这两个主题,但在后期,他的作品中关于政治的题材渐渐淡化而哲思的倾向更为明显。《无知》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    
         
    《无知》讲的是一个关于怀旧的故事。    
    情感丰富的英雄好汉生活在一个不可解的悖论之中,既逃脱不了怀旧的情绪,又不愿放弃丰富的生活。一般人却免不了要选择一方,要么选择遗忘,要么选择滥情,或者说,要么选择此时此刻的生活,要么选择沉湎于过去的回忆中。然而,“选择”二字是那样的简单,哪里可以容纳两个处在选择的十字路口的普通人的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这便是昆德拉的小说了。读完之后,我深深的感到,人真是“无知”。因其无知,才有感情。昆德拉的小说短短的两百页,却具有《红楼梦》一样的悲天悯人的气魄。很少有作家能够以极端理性的方式来描写类似于性、依恋、怀旧这样的东西而不流于枯燥的。小说的书名“无知”,实际上是个反语,因为这部小说充满了知性的优美,就此反衬出来人的无奈。    
         
    跟法国出版界合作了20多年后,1998年他突然将自己的作品《身份》拿到意大利和冰岛去发表;前两年的《无知》,又拿到西班牙去发表。然后在墨西哥、意大利、阿根廷、美国、英国先后面世。法国呢,只有伸长脖子等的份儿。《费加罗报》打电话到加俐玛出版社询问,哈罗,那个昆德拉的《无知》怎样了?怎么还不快点将书印出来?回答说,稿件都在抽屉里啦 ,都准备好了,就等昆德拉给咱们开绿灯呗!又说,他跟咱们说过多少回了,书肯定要在法国出的。听起来,真有点可怜巴巴。而西班牙那间卡塔卢尼亚出版社,情况则大大不同,他们简直开心得要死:昆德拉选择咱们出版社出版这部书,真教咱们觉得好抬举啊!    
         
    《无知》是《身份》、《慢》的三部曲之一,写的是去国,遗忘,回忆,思乡,回归。两个移民回到祖国,在机场相遇,二十年前他们曾经有过一场淡淡的爱情,但经过流亡后,他们并未保留对过去的同样记忆,因而大家变得陌生疏离。流亡后一切是否依然一个样?    
      《无知》在西班牙第2版销售了10万册,总数超过15万册,意大利长时间逗留在畅销书榜上,墨西哥、阿根廷的销售状态也极好。从西班牙到美国,再次为昆氏的成功鼓掌,都说昆德拉回到舞台上来了。    
         
    【出版家周刊】昆德拉再次展现了大师风范!    
    【图书馆期刊】昆德拉以法文创作的最新杰作,也是他目前最棒的法文小说!    
    【洛杉矶时报】百分之百的文学经典之作!昆德拉以讥讽和聪慧的笔调,将笔下的人物活      
    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周报】  他的文字精简而优雅,不愧为大师之作!    
    【华盛顿邮报】昆德拉再次带给读者一本诱惑人心,充满机智的精彩之作!    
    ——————————————————————————————————————————————    
         
    执掌潜意识和梦境的,是同一个导演。    
    白昼,他把洋溢着幸福光影的故国景物一幕幕送给伊莲娜,    
    到了黑夜,他策画的回归却令人惊惶,目的地是同样的国度。    
    白昼,那遭人遗弃的美丽国度闪耀着,    
    到了黑夜,换成航向故国的恐怖回归在发光。    
    白昼在她面前呈现的,是她失去的天堂,    
    夜晚所展示的,则是她逃离的地狱。    
    


第一部分无比的力量

         “你还在这儿干什么?”她话中并没有恶意,但也不客气;茜尔薇是在生气。    
      “那我该在哪儿呢?”伊莱娜反问道。    
      “在你家!”    
         
      “你是想说在这儿我不再是在家了?”    
      当然,她并不想把她逐出法兰西,也不想让她觉得自己是个不受欢迎的外国人:“你知道我想说什么!”    
      “是的,我知道,可你怎么忘了我在这儿有工作?有住房?还有孩子?”    
      “听着,我了解居斯塔夫。他一定会想方设法,让你回到祖国去。你那几个女儿,别跟我开玩笑了!她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我的上帝,伊莱娜,目前在你们家乡发生的一切,是那么令人神往。在这样的情况下,问题总是好办的。”    
      “可是,茜尔薇!并不仅仅是实际问题,像就业啦,住房啦。我在这儿已经生活了二十年。我的生活在这里!”    
      “你们家乡在闹革命!”她以无可争辩的口吻说道。然后沉默不语。她想以沉默告诉伊莱娜,大事当前,不得逃避。    
      “可是一旦我回国去,我们就再也见不到了。”伊莱娜说道,想置女友于两难的窘境。    
      本想以情动人,不料适得其反。茜尔薇热泪盈眶,朝她倾过身子,紧握着她的手:“你这可是大回归。”说着又重复了一遍:“大回归。”    
      这几个字一经重复,便充满无比的力量,伊莱娜看见在自己的心底刻下了这三个大字:大回归。她不再抗拒,因为此时,她已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突然间闪现出旧时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闪现出自己的记忆,也许也是祖先的记忆,那是与母亲重逢的游子;是被残酷的命运分离而又回到心爱的人身旁的男人;是每人心中都始终耸立的故宅;是印着儿时足迹而今重又打开的乡间小道;是多少年流离颠沛后重新见到故岛的尤里西斯。回归,回归,回归的神奇魔力。 “Le retour”(回归)一词,希腊文中为“nostos”。Algos的意思为“痛苦”。由此,“La nostalgie”一词的意思便是由不可满足的回归欲望引起的痛苦。就此基本概念而言,大多数欧洲人都可使用一个源于希腊文的词(nostalgie;nostalgia),另也可使用源于民族语言的其他词:如西班牙人说“aňoranza”,葡萄牙人则说“saudade”。在每一门语言中,这些词都有着某种细微的语义差别。它们往往只是表示因不能回到故乡而勾起的悲伤之情。“Mal du pays”(思乡病)。或“Mal du chez…soi”(思家病)。英文叫“homesic      
    kness”,德文为“Heimweh”。荷兰文为“heimwee”。但是却将这一大的概念限于了空间。然而,欧洲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爱尔兰语却明确地区分了两种说法:一个为“soknudur”,指普遍意义上的“nostalgie”,另一个为“heimfra”,意即“思乡病”。捷克人则除源于希腊文的“nostalgie”一词外,表达这一概念的还有名词“stesk”和动词;捷克最感人的爱语是:styska se mi po tobe,即法文中的“J'ai la nostalgie de toi”,意思就是:“我不能承受你不在身边的痛苦”。西班牙语中,“anoranza”一词源自动词“anorar”(相思),“anorar”又源自卡塔卢尼亚语的“enyorar”一词,而该词又由拉丁语的“ignorare”(ignorer)一词派生而来。通过这番词源学的启迪,“la nostalgie”即可视作不知造成的痛苦。你在远处,我不知道你怎么样了。我的家乡在远处,我不知道家乡发生了什么事。某些语言在表达“la nostalgie”这一概念时有些困难:法国人只能以源自希腊的名词来表达,没有动词形式。他们可以说:“Je m'ennuie de toi”(我由于你不在而心烦),但“s'ennuyer”一词弱而冷,总之太轻了,不能表达如此沉重的情感。德国人很少使用希腊文形式的“nostalgie”一词,喜欢说“Sehnsucht”,意为“对不在之物的欲望”,但“Sehnsucht”既可指存在过的也可指从未存在过的(一次新的冒险),因此并不一定就会有“nostos”的意思。要使Sehnsucht一词含有挥之不去的回返念头的意思,就得在该词后增加补语:Shnsucht nach der Vergangenheit;nach der verlorenen Kindheit;nach der ersten Liebe(对过去,对逝去的童年,对初恋的怀念)。    
      思乡之情的奠基性史诗《奥德赛》产生于古希腊文化的黎明时期。我们再强调说明一下:尤利西斯这个有世以来最伟大的冒险家也是最伟大的思乡者。他去参加(并不太乐意)了特洛伊战争,在那里一呆就是十年。后来,他迫不及待要回到故乡伊萨卡,但诸神的阴谋耽搁了他的归程,前三年里充满了神奇的遭遇,后七年里则成了女神卡吕普索的人质和情人。卡吕普索爱上了他,一直不让他离开小岛。 在《奥德赛》的第五歌中,尤利西斯对她说:“不管珀涅罗珀有多庄重,但与你相比,便谈不上什么伟大与美丽……然而,我每天都在许一个愿,那就是回到那里去,在我的家园看到回返之日!”荷马继续写道:“尤利西斯在倾诉着,太阳落沉。黄昏降临:他们俩又回到了岩洞深处,在穹顶下拥抱相爱。”    
      伊莱娜长期以来的可怜的流亡生涯与此毫无可比之处。尤利西斯在卡吕普索那儿过的是      
    真正的dolce vita,也就是安逸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可是,在异乡的安乐生活与充满冒险的回归这两者之间,他选择的是回归。他舍弃了对未知(冒险)的激情探索而选择了对已知(回归)的赞颂。较之无限(因为冒险永远都不想结束),他宁要有限(因为回归是与生命之有限性的一种妥协)。    
      法伊阿基亚的水手没有叫醒尤利西斯,把身上裹着床单的尤利西斯放在伊萨卡岸边的一棵橄榄树下,悄悄地走了。归程由此而结束。他精疲力竭,在沉睡着。醒来时,他不知自己身在何处,雅典娜拨开了他眼前的迷雾,接踵而至的是沉醉;是伟大回归的沉醉;是已知的迷醉;是让天地间空气震颤的音乐:他看见了儿时熟悉的锚地,看到了眼前高矗的大山,他抚摸着古老的橄榄树,让自己确信自己一直像在二十年前一样。    
      1950年,阿诺尔德·勋伯格 '1'在美国呆了整整十七年之后,一个记者向他提了几个不善而又幼稚的问题:流亡生活是否真的会使艺术家丧失创造力?一旦故乡之根停止提供滋养,他们的灵感是否真的就会立即涸竭?    
      你们想一想!大屠杀之后才五年啊!勋伯格对那片故土没有思恋之情,一个美国记者竟然不予宽恕,要知道当年天下最恐怖的事是当着勋伯格的面在那儿发起的呀!但是,没有办法,荷马以桂冠来颂扬思乡之情,由此而划定了情感的道德等级。珀涅罗珀占居了等级之巅,远远高于卡吕普索。    
      卡吕普索,啊,卡吕普索!我常常想起她!她爱上了尤利西斯。他们在一起整整生活了七年。不知道尤利西斯与珀涅罗珀同床共枕有多长时间,但肯定没有这么久。然而,人们却赞颂珀涅罗珀的痛苦,而不在乎卡吕普索的泪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