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酒的历史 -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售他尝试调配出的苏格兰威士忌。随着铁路交通的日渐发达,他精心调配的威士忌进而远近驰名,在海外市场也异常畅销。而这种以研制者的名字来命名的威士忌酒品牌也从此声名鹊起,一个全新的尊尼获加王朝时代终于来临了。
1908年,尊尼和他的孙子委托了当时一位画家为这位公司创办人绘画肖像。戴着绅士帽子、眼镜、手中持杖、脸带微笑的尊尼获加肖像,便成为了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商标之一。尊尼获加威士忌的商标由此确立,近百年来,这个微笑的苏格兰老头一直享誉全球。
几乎就是在同样的年代里,“黑方”和“红方”也相继宣告推出,并且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如此,就连其方瓶斜形的商标纸,也始终都是全世界威士忌爱好者们的至爱。
说起尊尼获加,就不能不提起“黑方”。获加家族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开始销售“黑方”,不过当初的名字叫“ExtraSpecialOldHighland”。要说到“黑方”真正地广为人知,却是在二战之后的事情了。
随着苏格兰威士忌的销量在当时急剧上升,12年陈酿的威士忌变得极为受宠,也正是这样的大环境,最终造就了“黑方”独一无二的地位。
很多威士忌行家都会用“黑方”同“皇家芝华士”比较,或许因为这两者的知名度难分仲伯且都是作为12年陈酿的苏格兰威士忌的缘故吧。虽然很多人认为“黑方”在入口之初不如“皇家芝华士”那般顺口,但细细品味,却多了一种独有的个性。曾经有人形象地说“芝华士”就如同一个温顺的古典淑女,而“黑方”却如更加前卫的现代女郎。看来确实有些道理。
事实上,“黑方”的强烈个性源自尊尼获加公司的创始人尊尼获加先生。与多数调配师不同的是,尊尼获加非常重视各种单品威士忌的不同特色。他采用了几种个性强烈、充满活力的苏格兰威士忌,并将这些独立的特色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使得原有个性十足的威士忌相得益彰。尊尼获加的这种风格得到子孙的传承与发扬,这使得尊尼获加公司出品的威士忌酒始终保有着一种独特的风味。
走自己的路,直到永远
自诞生之日起,尊尼获加就始终选择了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路,它没有因为世界的改变而改变,却因此改变了这个世界。
说到“黑方”这一名字的由来,也同样有着很多的故事可说。首先,它的英文名称“BlackLabel”一词,就曾在中国有过很多种不同的叫法,常见的是“黑牌”、“黑方”、“黑标”等。其实,在不同场合里面点酒的时候,确实有可能会被这些不同的名字搞糊涂,所以,记住英文的名字会对你有点帮助。不少洋酒的原名,除了是英文之外,还有很多甚至是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文字。在中国语言中,有很多音都是根本发不出来的。这对于该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来说,有时往往并非明智之举。试想,对于那些读也读不出、记又记不住的品牌而言,又有多少人会一直执著不懈地“非它不取”呢?
于是,在这件事情上,聪明的经营者始终都在绞尽脑汁地谋求解决之道。在最初的时候,尊尼获加(JohnnieWalker)曾被台湾人音译加意译地称为“约翰走路”,以至于多年以来很少有人提及其本名尊尼获加。早期,尊尼获加公司的产品只有“红方”及“黑方”两款,前者是普及品,后者则是12年陈年佳酿。在代理商的推广宣传活动中从来不提及其原名,只以“红方威士忌”及“黑方威士忌”而称之。渐渐地,人们忘记了它的原名,而“黑方”这一名号却反而拥有了尤其显赫的名气。
2005年4月26日,尼加拉瓜出现了大规模的骚乱。至于其中的原因,不过是因为公交车票价上涨了3美分而已。可就是因为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理由,学生和运输部门员工,还有占其中最多人数的公交车司机,却为此抗议了两周之久。甚至还有大约5000名示威者聚集到总统恩里克博拉尼奥斯的官邸外,高声呼喊着要求他赶快下台的口号。听着窗外的抗议声,博拉尼奥斯决定走出大门安抚示威者。但他和其他政府官员刚一出现,就遭到了一阵“石头水瓶雨”的攻击。他连忙在军警簇拥下退回总统府。他的一个儿子被石块击中头部,被送往军队医院接受治疗,所幸并无生命危险。
博拉尼奥斯坚持强调自己绝不会辞职。“你们什么时候看到过我挂起手套(指从拳坛退役)?”博拉尼奥斯说,“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在这里了,在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革命期间,他们诽谤我、诅咒我,可我还是屹立不倒。就像‘约翰走路’一样坚强!”
虽然这只是整个人类历史中极为细小的一个片段而已,但却显然与尊尼获加这种美酒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事实上,不仅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而且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几乎涉及到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内的众多著名人物。至于故事中所说到的“约翰走路”,当然就是如今早已风靡世界的著名威士忌品牌尊尼获加了。
尊尼获加这个拄着拐杖的绅士大步前行的形象,始终伴随着风风雨雨,更伴随着沧海桑田,默默地鼓舞着世界上所有热爱着它的人们。
勃艮第葡萄酒——葡萄酒中的“梦露”(图)
没有哪个电影观众能够拒绝“爱神”玛丽莲梦露的迷人风采,也没有哪个熟悉葡萄酒的人可以抵挡勃艮第葡萄酒的醉人芬芳。只要你亲口品尝过它,哪怕只是一次或是一滴,你也会举起双手,对上述结论顶礼膜拜。
与举世闻名的波尔多比较起来,勃艮第不仅是法国最为古老且重要的葡萄酒产区,同时更是全世界红葡萄酒产地中最为常见的主要发源地。正像位于这里的著名红酒产区科尔多省又被俗称为“黄金坡”一样,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勃艮第的每一块土地,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种比喻。至于这里出品的红葡萄酒,自然也以其绝无仅有的优异品质,成为风靡当今国际的第一品牌。
说起勃艮第葡萄酒的悠久历史及光辉历程,对于那些热爱葡萄酒并对其有所了解的人而言,其实早已是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寻常事情了,似乎完全没有再作过多赘述的必要。即便是不知道或是干脆还没有体会到葡萄酒之妙处的众多人士,只要给他一个机会的话,相信这些人也会毫不犹豫地爱上这个原本可能显得陌生的名字。因为那样的一种滋味或者说是一种风情,确实是难以抗拒得了的。
修道士创造的奇迹
对葡萄酒的历史了解越多,往往就越能感觉到它对于自身品质的那一份狂热甚至可以说是极致的追求。而在那些因此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故事中,无论是造酒或品酒的人,或者是葡萄酒本身,都体现着人类对于完美主义的一种无尽向往和执著追求。
在史学家看来,所谓的葡萄酒文化是从2600多年前的法国开始的。勃艮第地区不仅是目前法国科尔多省境内规模最大的葡萄酒产区,同时也以其自身独有的悠久历史,成为最能代表法国葡萄酒文化的一种象征。
让很多人无法想象的是勃艮第葡萄酒的始酿造者,竟然是早期的西多会(Cistercians)修士。难以解释的是,大多数的宗教都对酿酒具有某种狂热的爱好,也正是在这种爱好的驱动下,这些虔诚的修士们竟然创造出了世界上最美的葡萄酒。
根据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可以得知,这些教会里的修士们确实堪称中世纪时期最为货真价实的酿酒专家。早在1000多年前,他们就已经把第一株葡萄树种植在了索恩河畔,并由此开启了勃艮第葡萄酒的伟大历史;也正是他们终年在废弃的葡萄园里砸石头,并且一直希冀着能够凭借对于葡萄品种的研究与改良这一途径,去实现自己与上帝的亲近。
1153年以后,西多教会开始在整个科尔多省种植葡萄,其生产规模也扩大到了欧洲各地的400多个修道院。他们不仅提出了“相同的土质可以培育出相同款式的葡萄酒”这一概念,甚至还会为了寻找合适的土壤而用舌头去品尝、分辨土质的优劣。到了13世纪,由这些教会生产出的勃艮第红葡萄酒开始逐步扬名欧洲大陆,并最终在十五六世纪的时候得到了“欧洲最好的葡萄酒”的普遍认同。直到1789年爆发法国大革命以后,由于修道院的解散和贵族庄园被陆续没收清算,勃艮第的葡萄园才被化整为零,成为了一个个很小的园场。
现在回顾起修士酿酒这件事,总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偏偏就是这些最奉行禁欲主义的人,却酿造出了世界上最具有浪漫风情的葡萄酒呢?当那些不到28岁就死去了的修士们,在葡萄园中砸着石块或是用舌头去品尝土壤滋味的时候,闪动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却是一种对于宗教和上帝的狂热的膜拜与向往。也许只有这样的一种狂热和向往,才能酿造出这种独步天下的勃艮第红葡萄酒吧!可无论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这些故事却构成了欧洲葡萄酒历史上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一个传奇。
至于说到早在这些修士们最为辉煌的时代里,就已经诞生于世的“罗曼尼康帝”牌红葡萄酒,则更是堪称一个永恒的传说了。如果把葡萄酒比拟为佳人的话,那么由黑比诺葡萄制成的这种勃艮第经典红葡萄酒便是其中最为倾城倾国的那个绝代佳人了。在浪漫的巴黎人心目中,只有最具唯美品质的它才能代表勃艮第乃至于整个法国所拥有的红葡萄酒文化及其独一无二的酿造艺术。
虽然种植着用于酿造“罗曼尼康帝”的葡萄原料的康帝酒园,曾在路易十五世时期被皇帝的情妇蓬巴杜夫人从当时的康帝家族掠夺而去,但其传统的康帝作业方式和经营方法却得以完好地保持下来,并由此保证了这里种植的黑比诺葡萄可以酿造出质量绝佳的上等佳酿。又因为这里选用的木桶通常都是由经过3年风干的新橡木制成,而且平均每三株收获量极低的葡萄树才能酿出一瓶“罗曼尼康帝”顶级产品,所以该酒的年产量仅有少得可怜的6000瓶,以至于全世界的酒业专家才会对这种具有高雅、神秘等特质且又品质极高、产量极少的美酒如此地顶礼膜拜。而售价年年飙升的它更是被酒学名师罗伯特派克等行家形象地称为是“百万富翁所藏之酒,亿万富翁所饮之酒”!
还有什么能比亲口品尝到这样的美酒更为幸运的事呢?因为它所代表着的是一种堪称完美的红葡萄酒品质。而一旦完美的事物真的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我们还会有其他的任何奢望吗?
一千个钟爱的理由
占据着法国的心脏位置的勃艮第,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意义。只有在这样的土地上,才能孕育出如此这般的绝世美酒,也由此给予了不同时代的人们衷心热爱它的各种理由。
之所以勃艮第红葡萄酒至今仍被认为是集最为浪漫与最为唯美的种种品质于一身的酒中极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整个法国葡萄酒产区内至今仍保留着手工业操作最为密集的地方。勃艮第人直到今天仍然一直遵守着一个基本的传统原则,那就是决不批量生产葡萄酒。而当地人对葡萄酒业所倾注的这种甚至有些执拗的人文传统,自然都毫无疑问地融入到了那些泛着红色光泽的美酒中。一代文学家王尔德在他的传世名作《我的死去了的回忆》中这样描述自己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