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随笔-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同事们都说,幸亏小奕并不喜欢看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小奕多年来读的惟一一部当代中国小说就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同事们发觉小奕读书的恐怖效果后,就给她讲述了“隔壁老张死了”的故事,并劝她将自己的特异功能用在文学评论之上,前二年,《马桥词典》这部小说很红火,围绕它的官司也特别热闹,我们就劝她读一读《马桥词典》,看看韩少功会不会死,如果小奕读了《马桥词典》,而韩少功去世,则证明《马桥词典》绝不是韩少功抄袭的,而是真正的创作。
然而小奕绝不容忍自己的特异功能用在这样的邪门歪道上,因为曾经有一位“老八板儿”的评论家知悉小奕的特异功能后特地送给她一套《王朔文集》看,这位评论家极其痛恨王朔。
我们并不愿让小奕去读《王朔文集》,小奕也没有读过。然而,有人害怕,万一哪天小奕一不留神看了冯小刚的电影,结果把王朔害了,那岂不糟糕。
我的芭比
作者:王南
我早已过了喜欢给娃娃梳头缝衣服的年纪,但正是在这时我拥有了自己的芭比。我的芭比原来穿着一条缀满花朵的大裙子,当时心血来潮买下“她”纯粹是因为我突然觉得“她很好看。实际上,只不过是“她’偏黑的肤色使”她”显得不像其他芭比那么俗艳。
买下这个芭比后我给自己订了一个规矩,不给“她”买任何正版配件。这些配件包括“她”的衣服、床、柜子、玩具,乃至“她”的男朋友本。“她”的所有衣服都是我从小摊上买的。在那里一套礼服(也就是比较华丽的裙子)只要五块钱,两块钱可以买到一套休闲服或是一大口袋鞋子。找得仔细些,你还能买到芭比佩戴的太阳镜、手镯、帽子和袜子。除此以外,我甚至很负责任地为“她”买了两条内裤——我很自然地认为“她”需要一条更换的。
我觉得这种购买方法很科学:娃娃一定要买正版的,衣服却可以买假的。因为正版芭比的身材很标准,什么样的衣服都能穿进。反过来就很难说了。
打扮齐全我的芭比后,我开始留意其他品牌的时装娃娃。市场上另一种比较多的时装娃娃叫珍妮,长得像日本人一样甜甜小小。除此以外的时候娃娃长得还不知道珍妮,其中最难看的一个据说是以韦唯为原型的。
过了近一年后,我拥有了第二色比。那天逛商场时我发现芭比正在全场打五折,于是我又买下了一个穿智利民族服装的芭比。这个芭比显得比我原先那个略高一些,肤色也白一些,头发是黑色而不是淡金色,嘴唇也不是亮的粉色而是暗红色。说出来也许没有人相信,我买下“她”是因为觉得“她”的长相与装束很像男的。回家后我给原先那个芭比换上一套西班牙风格的红色裙装。看“她们”站在一起,我觉得“她们真像天造地设的一对。我并不想故意把“她们”搞得像同性恋一样,我不过是觉得这个智利芭比站在那里远比那个傻乎乎的本看着顺眼。
后来我也给“她们”换过衣服,让“她们”变换一下角色或是同时穿上裙子。有趣的是我在一次为“她们”换衣服的过程中发现智利芭比的臀围居然比原先那个芭比的大一圈,以至于某些紧身裙让”她“穿上就显得有些别扭。
于是我就这样玩儿着我的芭比,心满意足地看着,她们是如此般配,而且比所有别的时装娃娃都漂亮。但后来有一天我听说芭比娃娃在北京的商场因生意不好而收回了所有芭比,而且不再经销这种玩具。我到各大商场转了一圈,发现民政部果然如此。面对留在货架上的那些廉价但丑陋的时装娃娃,我很为我的芭比感到不平。
在芭比之后我又看了一种名叫“Robotix”的拼装玩具。受够了模具粗糙的国产拼插玩具后,这套美国玩具精确的接口马上迷住了我。这种玩具的售价也很贵,但我还是努力地买着它的各个部件,因为我很清楚它们与国产拼插玩具之间的差价,我怕在我凑全它的全部部件前它就像芭比娃娃一样被其他的廉价玩具挤出市场。
谁比谁傻
作者:劳乐
“Idiot”这个词大致的中语言意思是“傻瓜”,“Dammy”则是“笨蛋”。不过这个词无论是英文原意是中文译文我都看不出太大的区别。
我第一次知道这两个词有区别是当它们被用在书名上时。《xxx笨蛋指南》(即“。。。forDummies”)是麦克米兰出版公司的一套书,《xxx傻瓜大全》(即“ThepleteIdiot's。。。”)则是IDG公司的一本名叫《DOS傻瓜书》的出版物,但出版商很快发现世上的傻瓜或笨蛋绝不令限于计算机领域,于是现在出现了373种“笨蛋书”(其中包括《白葡萄酒笨蛋指南》、《红葡萄酒笨蛋指南》、《购习车辆笨蛋指南》乃至《性行为笨蛋指南》等),300种“傻瓜书”(包括《布鲁斯舞傻瓜大全》、《心灵感应傻瓜大全》、《保持忠诚傻瓜大全》、《约会傻瓜大全》等)。其中“笨蛋”的资历据说比“傻瓜”老,而“笨蛋”1997年赢利1。21亿美元,“傻瓜”只有1。2亿。不过,“傻瓜”显然在题目的创新精神与时效性上胜过“笨蛋”。举例来说,“傻瓜”刚刚在去年推出了《泰坦尼克号傻瓜大全》与《斯塔尔报各傻瓜大全》。后一本书据说出自一名专门打破产官司的律师笔下,里面解释了诸如何谓“弹劾”之类的许多问题。
但归根结底白痴还是白痴,所以两套书的体例几乎一模一样。它们都是为那些整天匆匆忙忙,但又奢望无所不知的家伙们编写的,因此充满了类似的短章节、小段落与数不清的边栏注释。编过两套书的人都曾抱怨,每当他们想在其中加入一些真正专业的名词时,他们的主编都会勒令将其删。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两套书因此就是文笔简洁的典范。为了使每一本书都达到300到400页的分量,,古典音乐笨蛋指南》不得不和《与姻亲和睦相处傻瓜大全。一样厚度。而一本400页的家政大全可以想像是何等无聊。好在它是在美国这种“种族熔炉”中出版,因此书中塞满了诸如此类的“种族熔合”智力测验:阿卜杜尔是一具来自埃及的上,他爱上了一个意大利裔美国姑娘吉娜,他们的孩子应当属于那个种族?
然而,两套书的出版者还都固执地分辨“笨蛋”与“傻瓜”之间的差别。“傻瓜”的出版者指责“笨蛋”的编写原则过于“非个人化”认为这些书的编者已经真的在把他们的读者当作笨蛋看待,而“傻瓜”的编者则清楚“理解一门学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的出版物不过是一个向导”。“笨蛋”反唇相讥“傻瓜”的题材过于离奇,诠释手法也过于随意。“傻瓜”对此的回答倒像是从《人际交往笨蛋指南》中学会的一种曲折句式:“我们更为关注读者面对一具问题时所感受到心理陌生感。”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两套书之间大有远比这些微妙的情感问题更实际的区别。举例来说,两套书中有关政界人际交往的书目都提到了要广泛阅读,时刻关注时事,但“笨蛋”提倡阅读《人物》,“傻瓜”则推荐《今日美国》。解决的方法在于你更倾向于当“笨蛋”还是做“傻瓜”。
我自己倾向于什么也不做。我总记得从因特网上看到的一篇古典音乐指南。它把自己称作”粗俗的(Vulgar)〃而不是别的什么。该文章作者写道:“别信那些‘傻瓜指南’。我不傻,你也不傻。能够通过搜索器一路点着鼠标找到这篇文章本身就说明你不傻。”
三思足球
2000/04/25 作者:徐彬
我没有反对过足球,反而非常喜欢它,但是,现在有这么一股力量,使我要逐渐远离足球,这么一股力量,就是全社会的对足球无条件的狂热。这是一种被人广为忽略的另一种形式的人云亦云,另一种形式的对自己审美与辨别力的出卖,另一种形式的与大众文化的趋同与媚俗。
为这种无条件的俗推波助澜的是我们的媒体。翻开报摊上的多数报纸和杂志,打开电视,调到任何的频道,你总有机会听到、看到有关足球的东西。而且这样的东西具有很大的煽动性。要期望我指出具体的煽动性的言语是困难的,因为有关新闻的东西,通通标榜“客观”与“公正”,也努力使自身显得“客观”与“公正”。然而,当一个媒体使用超过任何一个生活要素在其中所能占据的比重来报道并非生活要素的足球的时候,那是“公正”的吗?“客观”的吗?
这问题就是喜欢足球的人和喜欢足球的传媒往往不能以自己爱好为满足,而不遗余力地兜售这种爱好(对他们而言,甚至可以称作是生活方式)。就媒体而论,不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还是不知其然遑论其所以然,经常拿一种“文化”太保的口气侃其迷球之“心路历程”,旁敲侧击甚至训诫尚示迷上足球的人的“无知”和“落后”。原本这还只是说给男人听的,不过最近由于女权意识的觉醒,这种话语也传到了女性那里。而且,对足球的迷恋在女性那里,具有了更为先锋的意味。
一个人对足球狂热迷恋,以致足球成了他的信仰,沉醉其中,得到乐趣,得到发泄,很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不要把这种快感满街廉价兜售。我就见某A对某B大侃古典音乐,B不胜其烦,作惊人语说:“你讲的都是些什么呀,很快的慢板,很慢的快板,稍快的慢板,稍慢的快板,不快不慢的小呱哒板,对我全是狗屁。我就知道有的旋律能进到我心里,那就是好的音乐。”
我本来喜欢音乐而又不求甚解,结果曾经有段时间被“求甚解”的“发烧友”蛊惑了,当一串串高深的名词从他们嘴里涌出,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懂音乐。然而有个电视节目对维也纳爱乐乐团音乐总监进行采访,他老人家的话把我从困惑中解脱出来。他老人家的话和B群众的话很相,主旨大约是撼动你心灵的旋律便是好音乐。按他的说法,在听《蓝色多瑙河》时所谓思绪翩翩,联想到春水东流;在听《春江花月夜》时脑子中油然有海上明月共潮升的图景都是对音乐的歪曲。将此理论推及足球,以能够看得电视冒烟、老婆回娘家不悔,以能够背出所有大牌球星的家史,以能够指出裁判的任何小细节失误为荣是对足球的歪曲。而我眼前的多数球迷,多数媒体的高谈阔论,一般没有脱出此种窠臼。真正能够使我茅塞顿开,体味到音乐之美人和话语我见过听到过,然而真正让我独见他爱,爱得正点,他对足球的解释能扩展我对足球美的认识的人和话语,我没有见过,也没有听到过。
看书札记:《上半截和下半截》
2000/04/26 新浪文教新浪网友:beatles001
几个星期前,在济南文化批发市场见到这本书。《 》的“生活圆桌”文章以前看过些,大都是些小年轻的写的千把字文章,感觉还有那么点趣。
买书的时候还有个也算不上好笑的笑话:开书店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还有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在帮工。我刚从书架上取下《疯癫与文明》与《上半截和下半截》,那位男人便发话了:“不行!不行!你不能光买上册!”姑娘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