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三联随笔 >

第13章

三联随笔-第13章

小说: 三联随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他说,你看你看,你已经变傻了。所谓4种方法,只是虚晃一枪的事。
  这个人说的话,我就不大同意。因为就我的经验来看,经常看电视不仅不会变傻,反而会觉得越来越聪明,你看了太多的缺乏智慧和创造性的东西之后,就会为自己那点儿智慧和创造性而庆幸。看电影,有时也是这样。
  前不久,我在电视里看到了一个专题片,讲贺岁片《甲方乙方》的拍摄过程,其中说,导演和演员们很努力,夏天里拍冬天的戏,要穿很厚的有服,这是多么可贵的奉献。电视片还记录下拍这部电影的一些花絮,比如导演兼演员在拍最后一场戏时老找不着感觉,发了点儿脾气。
  过了些日子,《甲方乙方》的导演兼演员不发脾气了,心平气和地坐到了电视台的演播室里,谈起其创作的想法就是想让影片好看,还说,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就非常好看。
  又过了几天,我终于坐到电影院里看完了电影《甲方乙方》,如果你让我说这电影好看不好看,我想,要是我几年前看了这样的电影,肯定会说还算好看。不过现在,我又觉得自己聪明了一些。
  我这里写文章,并不是要评价哪部电影好,哪部电影坏,也不是想说电影和电视的关系问题。这些话,我没资格说。我想说的只是自己的一点儿感受。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我爱看的电影,我还买了本《诞生》,想看看人家是怎么拍出来的,一看书,我明白了,导演用了好多好多胶片,然后再慢慢剪,不过,以最后的成品看,这样的浪费值得。
  还有一部国产大片,其中有个镜头是一匹马活生生地摔下了悬崖,我看完这部电影,整天就为那匹被摔死的马难受,至于这部电影是不是好看,我倒没有什么印象。我老想:为这么个电影,还要摔死一匹马,太浪费了。
  
  版本时尚
  2000/05/17 作者:翃凌
  
  一家电子行业的权威报纸上,用大标题写着:体验Windows98…Win98终于如期而来了。但放眼望去,周围还有人刚从Win95“扫盲班”毕业。而对Win98不知他们会作何感想——那感觉很像身穿过时衣服的乡下姑娘面对时髦女郎。
  不觉中扯到了女人的衣服上。据说世界上变化最频繁的是女人的衣服。但现在看来,如果“微软”继续把“窗户”一扇接一扇地开下去,迟早有一天,“窗户”的变化会超过衣服的变化。届时,比尔。盖茨的众多头衔上还要加一条——时尚大师。
  无论如何,新款(不管是时装还是软件)上市了,买还是不买?当然有人立刻就买。时装——特别是一些名牌,都有着一批自己品牌的忠实追随者。在国外,甚至有“Chaneler”、“Guccier”等词来专指那些香奈尔迷和古奇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microsofter”一词也会应运而生。面对Win98,“Microsofter”们的急切心情恐怕只有“Chaneler”们才能理解。
  但也有一些女人用另一种方式来对待买衣这件事。她们或许也穿名牌,但不乏在打折时买衣的经验。买打折品是有风险的——过时落伍的风险。但只要有相当的眼光和感觉,风险也并非不能避免。毕竟,衣服对于大多数女人来说,最有名、最时髦、最昂贵或最兼价都不是首要条件,最需要、最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自然,上述“买衣经”并不完全适用于软件消费。因为时装会随风水流转,而软件的版本却是日新月异步步高,最新意味着最好。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我的一个朋友得到了一台被办公室淘汰下来的苹果机,当时她只当是捡了回破烂儿。待她经人指点学会使用Machintoshi之后,发现这种几年前问世的软件有着许多独到之处——比如可以给她的儿子读英文。在此之后,她开始到处宣传Machintoshi其实并不比Windows差。当然这只是她的个人感觉,但对于一套软件来说,使用者的主观感觉难道是不重要的吗?想来“最新=最好”的推论有时也难于成立。
  写到这里,我想我应该闭嘴了——想必读此文的内行人士的嘴已经撇到了脑后。把Windows与衣服扯在一起说,正可谓是百分之百的“妇人之见”。
  
  电脑和电视
  2000/05/17 作者:赵爽
  
  我第一次见苹果公司iMac电脑的样子就颇为兴奋,那是个奇形怪状的东西,主机和显示器一体化,像个晶莹剔透的大瓜,售价1299美元。据说,这种电脑没有软驱,但有光盘刻录。
  在此之前,我见过的电脑大多是一个样子,宏基公司曾把电脑做成墨绿色,我见过,当时就觉得挺漂亮,可iMac要漂亮得多。
  谁在乎电脑是不是漂亮呢?据说,有些专家酷爱“裸体电脑”,我不是专家,但非常崇拜专家。乔布斯回苹果公司都干了些什么,我不太清楚,但仅凭这个iMac电脑,我就挺崇拜“苹果”和乔布斯,iMac是个极酷的东西。年初有个科学家叫锡德,说他要克隆人,后来又说要克隆他自己,再后来又说要克隆他老婆,到现在屁毛也没克隆出来,这样的专家就比较无聊。而苹果公司在今年弄出个iMac,就了不起。
  这种尊崇挺盲目,但所谓“酷”的东西总是要跟人较劲,iMac不给软驱留地方,这对像我这样经常要用软盘的人是非常不方便的,但正因为iMac不给我方便,我才更觉得它酷,它个色。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电脑文化”的背景所决定的——大多数人玩电脑总有一种挑战心理。
  乔布斯说过一番话,他说有一些专家致力于把电脑和电视融合在一起,这在文化上根本行不通,因为一个人坐到电脑面前和坐到电视面前完全是两种心态,看电视完全松弛,玩电脑较为警觉。
  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我又得对乔布斯表示崇拜了,因为看电视是智商下降的活动,玩电脑是智商提高的活动,我希望能面对这两种机器体验不同的感觉。
  有这样一个广告,一家人祖孙三代在一台电脑前坐下,广告的意思是这种电脑可以当电视甚至家庭影院用,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愚蠢的电脑广告——它把使用电脑者的智力活动降低到看电视的水平,谁会尊敬这种呢?
  
  幸福的生活
  2000/05/18 
  
  多年以前,邻居二狗家买了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他家每晚便高朋满座。后来,电视台播放香港电视剧《霍元甲》,来看电视的人太多,二狗他爹就把电视摆到院子里,观众达数十人,后面的根本看不清电视里的人在干嘛。
  忽有一日,那台黑白电视前面立起了一块放大镜,据说影像是以前的1。5倍,站在后面的观众都说,这可好了,能看清霍元甲长什么样子了。
  那时我年纪小,总挤在最前面看电视,前面固然是前面,但未必是正面,因此总免不了从侧面看,放大镜中的影像与电视屏幕固有的影像交替进入或汇合进入我的视野,因上霍元甲的“迷踪拳”总给我极为奇特的视觉享受,那效果极富迷幻感。
  如今的电视不是什么稀罕物了,21英寸彩色电视只需1400元左右,这样看,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幸福了。照这个道理,我们以前总穿蓝布上衣,如今有三粒扣西服,太幸福了。我们以前总是吃熬白菜,如今能吃炖牛肉,太幸福了。以前我们不知道电话是什么,现在居然能上因特网,太幸福了。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可我回忆起当年的黑白电视及放大镜,悟出的另一个道理,即12英寸黑白电视上加放大镜绝不等于21英寸的电视。
  多年以后,我在北京坐租车(以前我们骑车如今坐出租车太幸福了)时听到一条广告,广告中的男人邀一女人去滑雪,女人问,是去欧洲吗,男人说,不是去欧洲而是去香山公园。继而又说,香山公园的旱地滑雪比之欧洲并不逊色云云。
  旱地滑雪是个什么样子我未见识过,但我见识过所谓室内高尔夫球场,那个球场也宣扬它是个多么卓尔不凡的地方,但我总觉得站在那里像是站在一个放大的台球桌子上一样。我知道真正的高尔夫球场不是这样。同理,我知道欧洲滑雪并非香山公园旱地滑雪所能替代的,甚至也不是亚布力滑雪场所能替代的。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只有去真正的高尔夫球场打球,去欧洲滑雪才是正正的幸福,而去室内高尔夫玩两下,去体会一下旱地滑雪就不幸福。我的意思是说,有些东西是不可替代的,你看21英寸彩色电视,绝不肯代之以12英寸电视加放大镜。
  我想,当年那些看12英寸放大镜电视的人也会觉得自己幸福,比之看不上或看不清电视。然而,如今我们观察自己的幸福之时是不是也隔着一块放大镜呢?在我们所力图感受的幸福有多少是代替之物,有多少是肤浅的,有多少是悲凉的?
  
  花卷与蒜苗
  2000/05/19 作者:赵小帅
  
  在生活中我得到过许多劝,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我姥爷告诉我的一种方法论。那时我上整托幼儿园,一周6天呆要幼儿园里,每到周日才能被父母接回家,因此,我一周要在幼儿园里吃十几顿饭。幼儿园老师教育我们不许浪费粮食,吃馒头、花卷时要吃完一个举行示意老师再上台领下一个。实际上我不记得有谁曾浪费过粮食,倒记得常常是举手示后发现装馒头笸萝已经空了。
  我姥爷教给我的方法论至为重要,他说,你上去第一次领花卷时要挑一个小的,第二次去领时还要挑一个小的,这样你能比较快地吃完两个花卷,第三次去时就要挑一个大的,慢慢的,这样你就能吃饱,反过来,你一个大的先吃,第二次还吃大的,那么你就没机会吃第三个花卷,因为在你啃两个大花卷时别人已捷足先登了。
  我不记得这方法是否保证我在幼儿园时顿顿能吃到3个花卷,但我铭记在心的是这方法是劳动人民的智慧,虽然它没有考虑到我吃两个小花卷时别人是否已经把大花卷全都抢走了,这需要一个数学模型,初等数学就够了。
  讲完这个故事之后,你可能对我的身世有个判断,不错,我出生于平民家庭,吃不好饭的记忆很深刻。下面我要讲另一件事,这是我父亲教给我的世界观。
  有一次,我父亲的一个老同学到我家做客,中午一起吃饭,那天我买了两毛钱的肉和一斤蒜苗,做了个肉炒蒜苗。这道菜我们家一般是过年才能吃到,所以那天在饭桌上我表现得相当不理智,不仅抢着吃蒜苗,而且嘴中念念有词,说这蒜苗真好吃,要是天天能吃就好了。
  如你所料,那天客人走了之后,我父亲把我教训了一顿,说我不懂规矩等等。我对于方法论接受较快,世界观则需要慢慢形成。我后来总结我父亲的意思,那就是即使你没吃过蒜苗,当着别人也要做出一副你吃过的样子,这涉及别人如何看待你,你要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的问题,我相信这是一种世界观。
  如今,花卷和蒜苗都不是什么稀罕物了,但吃饭依旧是个大问题,这里所说的“吃饭问题”是文义上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混碗饭吃”,怎样才能混碗饭吃呢?那就要做出一副你吃过蒜苗的样子给人家看,伸手拿过来一个小花卷,同时眼睛紧盯着那个大花卷。
  
  零食与女人
  2000/05/19 作者:叶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