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尘埃 >

第7章

尘埃-第7章

小说: 尘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孔子,中国儒家一派中还有一些被称作圣人的学者或者哲学家,他们都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如同基督教中的圣徒一样,他们也受到历朝历代的尊崇,只不过地位要比孔子差了许多。    
       所谓的中国经典书籍,实际上就是指被中国人称作圣贤书的书,但是又不能把它理解为宗教著作。之所以被称为圣贤书,是因为此类书的作者都是被世代中国人推崇的偶像、圣人,尽管中国有千千万万的书籍,但是无一不受到圣贤书的影响。在中国,不论出身贵贱,或达官贵人,或苦力农夫,都对圣贤书表现出极大的恭敬与虔诚。不仅如此,凡能识文断字的人,其中包括那些身居高位、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几乎每日必读圣贤书、每时必诵圣贤句。    
       长久以来,这些圣贤书已经形成了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独特的合力,来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不同阶层的人们,使之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特征〃的烙印。这种影响力是巨大非凡的,它足以与耶稣的〃福音书〃相匹敌。这并不使人惊奇,因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就是在这种圣贤书的熏陶下形成的。    
       一代代的中国人把圣贤书当做了学校的主要课本。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按以下的方式来学习圣贤书的。    
       拂晓,躺在被窝里的孩子睡眼惺忪地望着窗外那微弱的月光。虽然屋外还漆黑寒冷,但是他必须起床……因为,此时教师已经到校,正等待着学生们的到来。朦胧中,他仿佛看到了教师那紧锁的眉头和 微怒的双眼……想到此,惊恐万状的学生一下子从铺位上跳下来。    
       窗外,缕缕曙光开始降落到枯木与土墙上。胡乱地吃上几口干粮的学童急匆匆地踏上了通往学堂的小路。    
       金色的阳光已洒满山顶,但是谷地仍被黑暗笼罩着。    
       学童带着脑海中残余的梦境,背着沉重的圣贤书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着。空旷无人的谷地里只有那矮小单薄的身影……一段时间过后,学校响起了上课的铃声。    
       课堂上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    
       坐到教室里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圣贤书。说心里话,学生们一见到该书的书皮,心里就开始犯愁。这类书籍一律是白纸黑字,不配插图。由于孩子们从四五岁时起就要背诵这些书,而且,有些句子已经融会贯通,所以,有些初级的知识已经无须教师讲解。只是稍微难一些的课文,需要教师辅导一下。但是,事先也要把这些内容背会记熟。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校的教育方法是多么墨守成规啊!千百年来,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教育或学习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那几本圣贤书。既不许有丝毫改变,又不能学习别的非圣贤的书籍。教师之中也从没有谁敢提出相反的意见,比如,该圣贤书内容太陈旧了,需要增加现实生活的知识等。在中国,这样的意见会被视为异端邪说。提这种意见的人是会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因为,不同的意见,会被认为是中国丧失信仰与理想,甚至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    
       在中国,为了捍卫圣贤书的权威地位,是不允许有以教授异类教材为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存在的。学校里,唱主角的始终是圣贤书,它不可能有对手。按照中国人的理解:每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是伴随着圣贤书成长起来的。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景:学习结束了,某人会长长地叹出一口气,轻松道:〃终于可以把这些书丢到一边了,我要开始另外一种书籍的学习!〃不可能!要知道,按中国的教育制度,一个人不但要从小就夜以继日地学习圣贤书,入学后仍要认真地学,就是以后中举做官,知识渊博了,还要孜孜不倦地钻研圣贤书。可以说,一个中国人,若论你的仕途是否畅通,关键的就是看你圣贤书读得如何。只要是读好了圣贤书你就会得到奖赏,即官位与荣誉,以至成为统辖数省的督抚大人。所以说,中国人认可的几部经典书籍就是圣贤书。但是,即使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与权威性的圣贤书,最终也没能绝对垄断住中国读者的全部注意力。一些中国读者还是偏爱另一些非圣贤书之类的读物。因为他们感觉,这些读物更有乐趣,更有新意。    
       圣贤书包括《四书》《五经》,以下我们将分别给予讲解。圣贤书中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书当属《论语》。它是在孔夫子死后,由他的学生们根据他生前的语录与格言收集整理的著作。该书中,针对学生们对一些问题的疑虑与不解,及当时年代的社会状况,孔夫子作了十分详尽的解答。虽然,经学生们记录的与孔夫子的谈话内容不是很多,但是它还是让我们对这位伟人的聪明才智产生敬仰。由孔夫子阐述的观点与原则深刻地影响了代代中国人,并由此确定了中国人的思想观、世界观。这样认为还不够,可以说,中国人在日常交往及伦理道德生活中的优劣表现时时刻刻都在受着这位古代贤士的约束与影响。而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孔夫子还是一位无神论者。    
       虽然,孔夫子的前辈们狂热地崇尚〃神〃,但是,不知为何,孔夫子本人却在自己的言行中尽量避免谈论〃神〃。在他的语言里,〃神〃已被〃天〃来代替了。这在他的语录里就有深刻的表述。他好像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他的思想与〃神灵〃不同。改用〃天〃来替换〃神〃就是用自然观念代替了〃神灵〃观。在孔夫子看来,〃天〃虽然不是直接的物质力量,但是它能影响、控制着世界。《论语》中就有这方面的论述。比如,有一次谈到自己一生中尚未获得很大成绩时,孔夫子对学生们说:〃这是因为自己尚未被认知。〃接着,他转问学生:〃如果说你们也有未被认知的话,那么,你们会怎样认为呢?〃    
       为了强化学生们理解好他的问题,他以这样自问自答的形式作了如下回答:〃如果是我的话,那么,我一不抱怨天,二不责备别人。虽然我也同样追求物质生活,但是我的思想是超然向上的。这一点,只要'天'知道了,那我就满足了。〃(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在中国的汉字里,〃天〃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即〃一〃与〃大〃。也就是说〃天〃是万物第一大的。)    
       孔夫子认为,由于〃天〃是最大、最有力量的,所以,它就对人世间承担着最大、最有力的责任与义务。如果有谁违背了天意,那么,他就会遭到〃天〃的惩罚。而对这种惩罚,人世间是无人取消或者是更改的。他在自己的谈话中还多少有这样一种看法,即因为在物质世界中没有高于〃天〃的,所以,如果有谁冒犯了〃天〃,也就是犯了最大的罪。    
       由于脱离了神学观念,所以就东方的思想发展而言,孔夫子及其学说给人们的观念形成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东方世界里神学被无个性、无定性的观念所替代。在那里对〃天〃的赞誉远远胜过了神,〃天〃控制着人类的贵与富、幸福与不幸,甚至是生与死。人们依靠〃天〃来做计划、定方案、算收成。随着神的威力与功能逐渐被天代替,二者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大。按照孔夫子的观点,天不但覆盖着全世界,而且还时刻冷静地观察着人世间发生的一切。如果不是天来经常惩罚罪恶,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天天上演痛苦、不幸、忧伤等人间悲剧。孔夫子是一位十足的无神论者,他告诫自己的学生,要在〃天〃的关照下,十分小心谨慎地从事人体本能的活动。他的思想在未来的中国人的思想教育中取得了成功。    
       出于对孔夫子的尊敬,按孝子的意思,中国人把他称为〃子〃。只有在中国住过许多年的外国人才能理解这个〃子〃的尊称的含义。〃子〃本身是中国社会里对有学问的、受人尊敬男人的尊称。    
       如果有人问我,中国人对生活与义务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对此,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孝敬。即争做光耀祖宗、敬侍父母的子女。当你在中国旅行时,会发现,许多中国人庭院的大门都建筑得非常讲究。虽然这要花去很多钱,但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从不吝财,因为他们通过这种近乎豪华的装修,一是要敬重祖宗,二是要表现出面子。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美德,而且是高于一切的,不会有人蔑视,更不会遭到指责。这恐怕都是孔夫子的思想教育的结果。〃孝子〃的思想不但对家庭,而且对国家也备受崇尚的。如同在欧洲的崇神现象一样,在中国,人们普遍持有这种观点。    
       通过上述讲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中国人的思想基础是由天才的孔夫子所打下的。所以,在中国,孔夫子由此而得到了一个〃圣人〃的称谓。他的一言一行是中国人效仿的生活准则。他始终坚持自我省身,从不间断。哪怕是遇到干扰与危难,他也要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他从不做属于小人所做的丧失品格的事情。他的品行一贯都光明正大。    
       在学习圣贤书及孔夫子的行为准则时,中国人非常敬心敬意。他们认为,孔夫子始终提倡两大美德。第一是忠实。这两个字极大地激发起中国人的感情。而过去这种情感常常被胆小怕事的外表所掩盖。在这两个字的强有力的影响下,中国士兵甚至可以立功获奖。这种情况尤其表现在战场上。当他们被围困在包围圈时,正是〃忠实〃思想使他们一下丢掉了艰难困苦,杀出重围,用自己的生命忠实地捍卫了当朝政权。    
       孔夫子提倡的第二个美德为诚信。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很难遇到讲诚信的人。好像人们已经忘掉了孔夫子的教诲。不仅是个人,几乎整个国家变得都不讲诚信了。而按照〃圣人〃的观点,丢掉诚信,就会失去一切。没有诚信,生命就毫无意义。孔夫子之所以这样认为,因为在他的眼里,诚信是通〃天〃的必经之路。    
       他已经给后人指明了通天之路。所以只要人们坚守诚信,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圣贤书的第二本著作为《大学》。该书中主要讲述的是关于自我修养、良好的家庭建设、改造国家及朝政管理等。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论述的中心,即:古人都以道德为基础改造国家。而实际操作的第一步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开始之前,他们先要去掉私心杂念;在去掉私心杂念之前,他们先要信守诚实;而在信守诚实之前,他们先要充实自己的知识;而在充实知识之前,他们则要适应自然规律的变化。    
       以后的实例证明,凡是能按以上的一系列要求去做的统治者,都是成功的。他们不但治理好了最开始的一片小天地,而且在以后还治理好了一个大帝国。    
       除《大学》以外,以下的根据统治者及国家的言论编制的经典著作会进一步加深读者的理解。    
       第三部经典著作为《中庸》。传说,这是由孔夫子的后人编纂的。整个《四书》中,惟有该书最艰涩。本书主要论述的是:遇事求和气,和为贵是圣贤们要求臣民们努力争取做到的道德准则。    
       第四部经典著作为《孟子》。孟子为中国哲学家,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该书中主要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