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尘埃 >

第17章

尘埃-第17章

小说: 尘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庙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也更加突出。    
    


第三部分第十一章 佛院

      在中国的时候,我常常思索一个问题:中国的国教是什么?按说儒学是中国人最信仰的了,中国人自己也把儒家和道教、佛教并列,称为三教,然而儒家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思想、一种文化,却缺少宗教的必要元素;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而且也极为古老,大概在中国的始祖刚刚从混沌状态步入文明的第一步起,道教就诞生了,所以道教似乎应该是中国的国教。    
      然而在中国信仰道教的人虽有不少,但道教的地位并不高,反倒是后来从异域他乡传入中国的佛教后来者居上,赢得了大批信徒,但无论道教还是佛教,信仰者大多是中下层民众,在高层中信徒就很少,宗教界的人士也绝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和政治影响力,而历代的统治者虽然也有信仰某种宗教的,也只是各人的信仰,并没有把宗教和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教。    
      在中国的邻国如缅甸、泰国却是真正的佛教国家,他们信仰佛教如同基督教徒信仰上帝一样,是一种集体行为,而中国人信仰佛教只是一种个人行为,与其说是信仰,倒不如说是把宗教当做单纯的心灵庇难所更为恰当。    
      这并不是说佛教在中国传播得不够广,地位不够高,相反,几乎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佛院的存在。    
       在中国,最初传播佛教的人不仅本身具有对大自然欣赏、鉴别的能力,而且还把这种能力应用到建筑佛院也被称为喇嘛院之中去。也就是说,这些留着光头的僧人,虽然其外表好似粗俗,但是其内心却有着罕见的嗅觉与鉴赏力。中国各地的寺院地址的选择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些被具有高超艺术鉴赏力的僧人选定的地址几乎都幽居独处。在那里尽可消极地审视世俗变迁。依山傍水、世外桃源,是他们的理想圣地。    
       许多寺院的居址,其景致之美使人叹为观止。这里,顺便例举一个我曾去过的佛院。它应位于中国的南方,日出时,屹立于薄云之巅;日落时,隐身于暮霭之中。佛院由群山峻岭环抱,好似一条静卧的长龙。四周虽然生长着树木,但似一株株忠实的卫士,纹丝不动地敬候在佛院的身旁。绵延起伏的山脉如同一条长长的魔术棒,不时地发出光来,照耀着佛院,照耀着山巅。尤其是日出时,在太阳即将喷薄欲出的一刹那间,整个山脉隐现出万道金光,它们把群山映照得五颜六色。接着这些金光就从山巅一下子洒向山间,普照世界。而黄昏时,落日的余晖首先要洒落到远离居民的佛院里。这里景色之美,美不胜收。使人更加赏心悦目的是游离在霞光中的群山、烟波浩淼的大海、身披晨露的丛林及由于金色阳光的映射使原本忧郁的面容露出嫣然微笑的大佛圣像。    
       佛院坐落在如此独居幽静之处,吸引了大批朝圣者前来祭拜。当然,他们之中有许多人也是慕美景而至的。还有的是为了求佛治病,驱邪镇魔。当你一经临近佛院,就会看到漫山遍野的、带着供品的、奋力爬山的香客。    
       类似幽居独处的佛院也有建在城镇内的。但是,它们都是高墙深院,不过可以自由参观。中国佛院、寺庙的建筑风格几近相同,所以就参观寺庙而言,熟知一处,就略知其他。这里我要向读者介绍一座位于中国南部地区的、坐落在市区内的、被称之为〃白鹿〃的佛院。    
       佛院的称呼有着一个感人的传说。据当地人讲:从前曾有个仙女托成一只白鹿降生到人间。但当她来到此地游玩时,却遇到了野狗的追赶,尽管她翻山越岭地拼命躲闪,但终因精疲力竭而被野狗抓获。仙女白鹿丧命之地就是后来被僧人选建的佛院院址。为了突出〃白鹿〃的传说,在该佛院的外墙上还画上了一幅水粉画。虽然画技不算高超,但出于对传说人物不幸命运的怜悯,人们还是驻足观看。据说,该佛院是由当地民众为纪念死去的〃白鹿〃而集资筹建的。    
       就建造神殿庙宇而言,再也没有如此理想的地块了:依傍陡立的峭壁,饱览重叠的山峦。由于佛院建在峭壁的斜坡上,所以要想上去也是较艰难的。这首先要经过一堆乱坟岗,然后还要登上布满苔藓的一级级台阶才能到达佛院。如此险要的地势及远离市区的地理位置恰似谶语所主言〃独辟蹊径,独善其身〃。除以上特点外,佛院及周围的峭壁下还有数不尽的洞穴。这样,当四方香客攀登疲劳时,还可坐下来在洞穴内小憩。如果置身洞穴会感舒适清馨的话,那么,立足佛院便会产生另类感觉:肮脏烦闷。满院的垃圾、满墙的灰尘!尤其令人尴尬的是地处佛堂正中的佛祖像:整个一副灰头土脸相。被包裹在身的袈裟也极其破旧,冷眼看去,好像一块抹布。总之,佛院内的卫生环境十分糟糕。真不敢想象,这里竟是佛门圣地。低廉污浊的摆设与其享有的盛名是极不相配的。佛院内的各栋庙宇也是由当地随处出售的糟木建造的。参观者的举止也表现出对如此粗糙简陋建筑物的轻视。按理说,或按我们欧洲人的理解,置身于如此神圣的殿堂,应该表现出庄重虔敬举止。但是来这里的人们却抽烟,吃零食,且有说有笑。尤其是那些喜欢磕瓜子的人,把瓜子皮丢得满地。磕瓜子并随意丢弃瓜子皮是中国人特有的嗜好。这些举止轻浮的人对传说中的仙女白鹿,对始终向他们微笑的佛像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恭不敬。    
       按照部分中国人的习性,如果不是自己遭遇不幸或有求于圣像,他们是不在乎自己是否敬重神灵的。对宗教是否信奉,完全取决于自己是否有求于它,这就是他们的信条。比如,当某人家里有病人被恶魔缠身时,他会马上跑到附近的寺院求佛避邪;遇到需要佛祖来定酌的事情时,他也会跑到寺院求法师断定。如果这个寺院没有给他以满意的答复,那么,他就会求助另外的寺院。就是第二个寺院的法师回答或验证得不对,他也不会有任何指责、任何疑问。反之,他会进行自责,或是自己心术不正,或是自己遇到了什么灾星,使自己不能按法师的指点验身。    
       〃临时抱佛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中国人看来,苍天或佛祖是虚无缥缈、无心无魄的化身,因而也是无人类情感的拜物像。我曾经询问过我的中国朋友:怎样看待苍天?是否爱它?听到我的问话后,他表现出一种奇怪的神情:先是眨眨眼,后是咧咧嘴,最后竟然尽情地哈哈大笑起来。    
       当我们迈进竖立着佛祖像的佛堂时,迎面见到了一位身穿法衣的僧人。他身态疲惫,面色苍白。这很令我们惊诧。僧人的个头虽然很高,但十分瘦弱,好像浑身上下仅剩下了一副骨架。凸突的颧骨被一张类似羊皮纸一样的面皮紧绷着。他两眼无神,目光呆滞,给人以隐君子的感觉。如果脱去了身上的袈裟,那就是一个十足的混迹于中国集市里的讨饭鬼。    
       我们参观佛院时恰逢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也是新月的首日。按中国人的说法,这一天也被称为朔日,苍天要比平日更加善待到访者。因此,佛院四周到处是衣着讲究的人群。通常情况下,在望月和朔日佛院都要发一笔不小的财,因为凡来此造访者都要多少破费一些,购买院内的线香、纸钱等,用于祭拜。    
       佛院内的气息令人压抑,我们不得不很快离开此地。来到院外后,我们找到一个石凳坐了下来。凳子的对面恰好对着一尊菩萨像,画面上的菩萨正微笑着看着从它身边过往的人群。这时,我们的目光被一位从我们身边走过的小脚女人吸引住了。看样子,她有60来岁。看到她深一脚浅一脚地奋力攀登的样子,真使我们感动。要知道,如此裹缠的小脚在平地上都很难行走呀。当然,她的身旁还有一位孙儿在陪同。我们很欣赏她的勇气。尽管,她也是上气不接下气的,但是,看上去,她并不想就此止步。她长得像是很有教养的样子。不过,从那苍白的面容和病态般的微笑看,她好像患有某种疾病。在院门旁的台阶上她歇息片刻,然后就到附近的铺子里向僧人买来线香与烧纸,再返回原地。当把线香插到菩萨像的香台上并烧上纸后,她又双手合什,冲着菩萨像祈祷起来。她念叨的话大意为:最近她彻夜难眠,食欲不振,虽然几次求医服药,但仍不见疗效。小脚女人恳求菩萨施善,帮助她恢复健康。从那一往情深的目光中可以看出,她对默默无语,满面灰尘的菩萨像寄托了多么大的希望呵!    
       小脚女人刚一祈祷完毕,她的位子就被等候的占去了。接着又是等候的人……如此,此去彼来,周而复始。不同的只是祈祷的内容:有的恳求菩萨祛邪治病,有的祈求生意兴隆,有的则求助惩罚恶人,归还被强霸的土地。有个看样子很纯朴幼稚的青年人恳求菩萨能帮助他找份活干。他说,自己已经几个月没活干了,虽然跑了几个寺院求助机遇,但都没有结果,最后,他不得不费尽艰辛来到此地,恳求菩萨施善,帮他解难。    
       除以上的香客外,还有一些人纯粹是来此旅游的。他们多半是来自弥漫着灰尘与烟雾的城市。由于这些人来此地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的,所以,他们几乎没有在乌烟瘴气的佛院内驻足就跑到了院外的绿阴下乘凉。以后,我们又随着这些人来到了一个巨大的、由岩石堆垒起来的洞穴里。我们置身于凉爽的空间,又坐到天然的石台上,欣赏着洞内的鬼斧神功。    
       我们的周围坐着从市区来的中国人。他们把手中的扇子放在一边,旁若无人地谈着,聊着。提到扇子,不得不提及一下中国人特有的习性,夏天里,中国人习惯地用上等的好茶来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茶水虽然很热,但是他们会送上一把扇子。对着夏日,喝着热茶、扇着扇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夏季里出外旅游、乘凉,这的确是中国人少有的好习性。眼前的城里人,一边说着,一边听着,和风细语,不争不辩,给人以相互间为人谦和的样子。时间在谈笑中逝去。傍晚来临了,我们的君子们突然间站了起来。他们像知识渊博的学子一样准确地掐算着休闲的时间。收起身边的扇子后,他们便悠闲自得地朝来时的方向那布满尘埃的城市走去。    
       从岩洞出来后,我们决定继续往上攀登。遇上一块空地后,我们停了下来。这里有一些特意为游客准备的石桌、石凳。从周围的环境看,这里好像一个类似进餐的歇息地。除了节日,这里平时是不会有客人的。此时,正有几位英国游客在野餐。他们边进餐,边在一个搭起的小桌板上玩着纸牌。旁边还围着一群中国人在观看。他们玩的是那样的尽兴,当某一方赢牌时,还会发出爽朗的笑声。这笑声甚至感染了神情呆滞的僧人,他们的羊皮纸一样的脸也破天荒地露出了几丝笑容。太阳渐渐地西下,终于躲到山后去。所有的游客都已收拾好行囊,准备离去。在此守摊的僧人开始向游人收取使用石桌、石凳及地块费。看到僧人那无精打采的神情、骨瘦如柴的双手,闻到发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