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极-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堑腔! �
大家系好安全带,借飞机滑翔之际,再扫视机场,看到鲍比德正驱车返回科学城,机场上空无一人。
坐在这架飞机上,我考虑着一个问题,即飞机来,飞机去,机场上没有地面接应人员,飞机仍照常飞行,这安全能有保障吗?就是速度不快的直升机落地,地面上也往往有人指挥。这时,一位想像丰富的队友说,坐这里的飞机不能称之为乘飞机,应叫作“打飞的”,因为同“打的”没有什么两样。大家随声附和,认为这一形容比较贴切。
倘若有人问我,北极之行最危险的遭遇是什么?我想就是乘飞机啦。我所去过的新奥勒松机场、斯威尔机场都是一样的,荒凉的山沟里铲出一块平地,栽上几行航标灯。我真的不大相信这样的机场能保障飞机的安全起降。
此外,便是腾空飞行。我的一位队友事后对我吐露真情,他说他在飞机上根本不敢透过舷窗细瞧地面,因为飞机不时擦着雪峰而过,总有一种快要撞上的感觉。这一点我与他有同感。每次选取座位时,我都抢在前排边座,既方便拍摄,又可真切地观察飞行员是怎样在仪表密集的驾驶舱里操纵飞机的。因为座舱与驾驶舱之间是相通的,没有间隔。1596年,荷兰人巴伦支登上斯瓦尔巴德群岛时,看到这里一座座冰峰剌破青天,便以“尖峭的山地”命名。这种小型飞机的飞行高度仅有2000米左右,加之地面山峰有的高达1000多米,两者间距非常小。使得我们对斯瓦尔巴德群岛的矗立山峰,在飞机上看得最为真切。危险也由此生。一旦受气流的严重影响,飞机出现颠簸,撞在山峰上是完全可能的。在飞机上我曾胡思乱想过,假如飞机坠毁于冰山之上,是不会有人察看现场的,或收尸或了解失事原因。理由很简单,一是那里无法到达,二是斯瓦尔巴德群岛没有救险的力量。
看着与我间隔半米的两位飞行员,左边的正驾驶目视前方专注地驾着飞机,右边的副驾驶把纸板压在双膝上作着飞行纪录,我才感到也许我过虑了。人家天天在这几条航线上飞行,对于气象、地貌、飞机性能肯定尽在掌握中。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只要有陆路和水陆可行,在北极,我还是谢绝“打飞的”。
第二部分 从冰川退缩说开去第9节 雪地科学城
在斯瓦尔巴德群岛,谁最能说清汇聚集在这个地区的科学研究发展历史沿革?我为此拜访了几位科学家,对比而言,从事极地研究已经35年,曾11次远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挪威极地研究所斯瓦尔巴德群岛分所所长扬·爱尔林·豪格兰德表述得最为明白。
他首先说到挪威的极地研究梗概。因地理上接近的关系,挪威很早就开始对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1906年实施了对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测绘,1928年建立了北极研究所,1993年挪威议会通过决议,将北极研究所从首都奥斯陆迁到挪威北部城市特罗姆瑟。豪格兰德所在的朗伊尔宾北极研究分所,主要从事北极生物、地质、大气、环境、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研究,每年和世界各国科学家合作的项目有60多个。此外,挪威还在新奥勒松设有一个永久性考察站,既是观测站、实验室,又是科学机构进行野外考察的基地。
这位挪威科学家告诉我,真要了解斯瓦尔巴德群岛的科研情况,到新奥勒松看后会获得更为深刻的印象。为了协调各国在那里的研究,避免科研课题的重复以及科研机构之间不必要的竞争,挪威极地研究所还专门成立了新奥勒松科学考察管理委员会。
当我置身于冰天雪地的新奥勒松,一瞥有60余座小楼构成的新奥勒松科学城,走访了挪威、德国、英国、日本、意大利、荷兰和法国设在这里的科学考察站,方晓得他们每年在这里要进行120多个项目的研究,听说美国和韩国也很快在这里建立科学考察站。如此地集中,如此地富有成果,表明斯瓦尔巴德群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北极的基地。
究其新奥勒松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起点,始于1964年。当时挪威政府和欧洲空间研究机构在这里联合成立一个卫星遥感观测站,从此拉开了世界各国在新奥勒松设立考察站的序幕。
我想,细致地描绘一下我对挪威新奥勒松空间测绘观测站的观感,人们就会知道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北极科学研究是很有成就的。这个空间测绘观测站的地理位置是北纬78度56分,东经11度52分。工程师列夫·唐金接待了我们。他说,观测站是挪威测绘部门于1994年建立的,负责观测的项目是多方面的,并取得成效。通过对当地海域潮汐的观测,他们发现,新奥勒松潮汐落差在14厘米左右。观测还表明,斯瓦尔巴德群岛并没有静止不动,而是在向西南方向位移,移动的尺度每年为2——3毫米。列夫·唐金还向我透露了一个不寻常讯息,称他们的这个观测站能够对火星运行轨道实施24小时有效观测。而设在世界其他地区类似的观测站因为地理位置的差异,均具有一定的盲点。
观测站的设备还紧紧盯着北极点。由于地球总是呈螺旋状旋转,相对来说极点并不是固定的,观测站可以随时测定极点的精确位置,并提供国际有关部门,这对于航海、航空的定位非常重要,并可以对全球定位系统(GPS)提供数据加以校正。
多学科的观测,以及精确数据的获得,是离不开高技术手段的。唐金向我展示了他们所拥有的观测精确的时钟系统。他说,用于GPS的原子钟每3万年的误差为1秒钟,而他们的原子钟一百万年才误差1秒钟,优于GPS原子钟30多倍。
我在观测站站区后面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抛物面天线,据介绍,这个锅形天线直径达20米,重130吨。唐金解释说,这个直径尺度能够有效地解决风大导致天线晃动的问题。
记得中国北极科学探险队与挪威极地研究所斯瓦尔巴德群岛分所所长扬·爱尔林·豪格兰德交谈时,他对来访的中国科学家发出了诚虔的邀请。他说,《斯瓦尔巴德条约》允许包括中国在内的科学家前来工作,挪威极地研究所也欢迎其他研究机构来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斯瓦尔巴德群岛是距离北极点最近、也最容易到达的北极陆地之一,从北京出发当天就可以来到这里,而且群岛上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基础设施,可以为各国科学家提供交通、通讯、考察组织等方面的服务。中国科学家当场表示,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还会来的。
中国科学家对于北极的兴趣,是基于对北极已有的深刻认识。已经80多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东生先生,几年前曾赴斯瓦尔巴德群岛进行考察。前不久,他和一位研究火星地质状况的美国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时发现,卫星照片上的火星竟有和北极地区永冻土地极其相似的地区,火星上下雪的情形和北极地区降雪的景象也非常接近,可以说对北极地区的研究也关系到科学家对其他星球的探索。他认为,国际学术界已经公认北极研究是一门“未来的科学”,它对于人们了解地球、走出地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指出,目前中国在南极建有长城站、中山站,对青藏高原的考察也非常之多,惟独对于地球三极之一的北极考察,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规模上,都显得很不足。相对于南极来讲,北极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和中国更为密切相关,如北极极涡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中国北部冬季的天气气候,北极臭氧层亏损同样会作用于中国的气候环境。
有了这些对北极科学研究地位的真知灼见,相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会更上一层楼,扭转我国目前极地科考存在的南强北弱的态势,最终成为世界北极科学研究大家庭中颇有抱负的一员。
第二部分 从冰川退缩说开去第10节 地球上最北的邮局
新奥勒松小镇精确的地理位置是北纬78度55分,但这里提供给客人的纬度信息总是北纬79度。例如新奥勒松邮局的纪念戳上注明北纬79度。孔格斯峡湾超市的商品销售小票上印有北纬79度的字样。当地行政部门提供给中国北极科考队的介绍材料上,非常醒目地标着“79°N”。绘有燕鸥从雪山腾飞的环形新奥勒松纪念章上,同样标明“79°N”。以至新奥勒松行政主管索拉斯女士赠送给中国科考队员的手袋上,也赫然印着“79°N”。我们对此一直想弄明白这是为什么,经打听,原来新奥勒松行政管辖地区的北界在北纬79度。本着就高不就低的思路,新奥勒松相关部门便一致对外宣传自己在北纬79度。
新奥勒松小镇上的邮政人员,显然意识到自己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寻常性——地球上最北的邮局,于是专门印制了一批明信片销售。
这个明信片上的邮局画面给人以北极特有的严酷。大雪堆积在邮局四周,以至堵住了房门。背景的房屋在暴风雪中隐去了,唯有镶在近面房山墙上的邮局标记是醒目的。屋檐积雪下有一盏昏暗的电灯,表明这个邮局在寒冬中依然维持着日常业务。
实际上并非如此。我几次在这个冬日的邮局门口经过,总是看到大门紧锁,门前的积雪从没有清扫的迹象,这表明没有人员在里面工作。为了御寒,为了节电,也为了方便在新奥勒松工作的人们,邮局的业务已经转移到百米之外的集餐厅、会议室为一体的行政综合楼里。邮局工作人员鲍比德说,待到北极暖季到来时,来到新奥勒松的人多了,邮政业务便会复归到专用邮局内。
新奥勒松以拥有“地球上最北的邮局”向世界炫耀,斯瓦尔巴德群岛其他几个居民区的邮局同样不甘示弱,也纷纷打出自已的北极品牌。他们将其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加以经营,尽力满足游客。其动力是全球认同的集邮文化。任何一个地方邮局的设立,都带有行政行为。而盖销当地邮局的邮戳,是一种公认的属地确认。如确认信函从这里发出,确认此人曾经到达这里等。邮局和邮戳的这种特殊功能,遂成了集邮者最感兴趣的地方。
于是,在朗伊尔宾、在新奥勒松、在斯威尔、在巴伦支堡都设有邮局。斯瓦尔巴德群岛上的邮戳各有特点。朗伊尔宾邮局的邮戳上带有驯鹿素描。新奥勒松邮局的邮戳标有海豹素描。巴伦支堡邮局的邮戳画有海鸥素描。他们同时在各自邮戳上突出自已所在地的经纬度。对比而言,我们中国的邮戳显得有些过于呆板,上面只有阿拉伯数字加上地名,可谓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斯岛的各个邮局不以此为满足,除了出售饰有突出北极文化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明信片,还刻制纪念戳,服务于集邮爱好者,力图把地域特色更多的揉进画面里,成了文化的浓缩。如巴伦支堡邮局纪念戳,图案里有北极熊、有航船倾斜的刻度尺、有北冰洋,以及相应的文字等。看了这个充溢着北极文化的邮戳,会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来到斯瓦巴德群岛的中国北极科学探险队队员,考虑到向亲友表达敬意宜馈赠纪念封,想到留作纪念,自然成了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