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探访北极 >

第3章

探访北极-第3章

小说: 探访北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削减了原有的色彩。    
    煤矿矿井距生活基地约十公里。我们在矿区基地换上十分醒目的浅黄色防护服,戴上头盔,穿上高腰靴,腰挎吸氧瓶,便由一位煤矿人员引领,驱车驶往矿井。    
    经过一段平坦的由两山相夹的滩地公路,车子拐进右侧山谷,开始爬坡。两侧皆为雪山,这条洒满煤粉的路宛如一条黑色游龙,向半山腰延伸。一辆辆可载重50吨的运煤卡车在公路上穿梭,扬起煤尘滚滚。据介绍,这条公路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特别的公路——冰川公路。公路的表层碎石取自冰积垅,路基便是冰川。地球上所有的冰川每年都要以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幅度向低处移动,北极的冰川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冰川的不稳定性,这里的公路每年要沉降一米多。为了保证运输的安全,矿区邀请来自加拿大和冰岛的冰川研究人员来到矿区,常年对路面实施水平与位移监测,以防冰川大幅度滑动,形成路面突然断裂,造成汽车倾覆。    
    经过近20分钟的车程,我们到了矿井。井口处是一个煤场,臂式卷扬机伸向半空,哗哗作响地为停在下面的卡车输煤。车厢内还未装满煤,后面的空车已排成队。据称,这个已建成两年多的矿井,一直这样周而复始地产煤输煤。    
    队友们原以为会进入竖井,并作好了垂直升降千米左右的心理准备。出乎意料的是,矿上的引领人员在矿外请科考队分乘两辆面包车开入矿井。司机打开大灯,在约十米宽的巷道内急弛,只有会车时才放慢速度。热力、电力、通风管线被集成一束,有序地固定在巷道上方,伸往采掘区位。昏暗的巷道阻碍了我们的视线,大家纷纷打开安全帽上的头灯。借助头部的左右摆动,我们才发现,煤巷巷道还有多个分叉,黑洞洞地不知拐向什么地方。十多分钟后,我们下车,随着引领人员到达了以木条叠加而成为支护的地方。我过去在部队服兵役时,当的是工程兵,掘了两年多的坑道,以过去的经验,估计过了这里,便是采掘现场。果不其然,只见连动式煤炭传送带架在轨道上,成排的液压支护顶着巷道上方。脚踩混凝土合成的枕木前行约50米,有一台自动采煤机,这便是采掘现场。    
    “这里距井口有多长距离?”我向引领人员请教。他回答说:“4000米”。我想,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在北极到了这样的井下深度是创纪录的。    
    可能是考虑到我们这些参观者的安全,作业面的所有机械均处于停滞状态。借助头灯和巷道灯,我们发现巷道两侧以及前方皆为亮晶晶的煤。有的煤块从巷壁坍塌后,堆在一起。拾起来用手掂一掂,轻轻的。即便在煤堆里,也找不到一块煤矸石,可见煤的质量是上乘的。回到井字支护架的地方,我们才发现,巷道两侧仍然是煤。有的队员想掰下一块留作纪念,那曾想,动一块便坍塌一片。煤体太疏松了,使得我们不敢靠近巷壁。    
    “这是真正的煤海!”有的队友惊叹道。    
    随队的一位地质学家认为,这些煤产生在7000万年前,并在北纬60度以南。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积存大量的森林,最后在地质作用下,形成了煤。地球板块运动的作用又使煤层移到了北极。这位专家还指出,斯威尔煤矿的煤巷不是垂直的,也非坡形的,说明这里的地层非常平稳;如果地层出现严重的断裂和扭曲,巷道内就不能开汽车,进入矿井只能乘牵引式升降机。    
    由于矿井采掘及运输均采用机械化,这个年产150万吨煤的矿井里,只有100多名矿工。其年利润达1000多万挪威克郎左右,约合人民币1000多万元。    
    这里开采出来的大量的煤都运向哪里?从矿井出来后,矿上引领人员又带我们驱车十多公里,穿过生活基地,来到港口,只见一艘7万吨巨轮停泊在海湾。引领人员说,这里的煤一直运往一个地点——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    
    深入斯威尔矿井,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事实:冰天雪地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不!应该说北极地下遍布着黑金。可见,人们所形容的冰雪世界、不毛之地,那不是完全的北极,北极还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


第一部分 天涯苦旅第4节 墨西哥湾暖流

    在北极科学城新奥勒松举行的一次中外科学家聚会上,我面对早年飞艇飞往北极的巨大投影,请教在场的挪威和德国科学家:为什么20世纪20年代的极地探险英雄们乘飞机或飞艇首征北极点,均从新奥勒松出发?    
    他们告诉我,应归因于斯瓦尔巴德群岛相对温和的气候条件以及距离北极点较近的独特位置。人们在高纬度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开展生产、科研、教学等活动,以及还有人群长期定居繁衍,无不得益于墨西哥湾暖流。正如当地人所说,斯瓦尔巴德群岛有寒冬,但是能接受。    
    墨西哥湾暖流对北欧乃至北极的影响,我在访问特罗姆瑟卫星观测站就已略知一二。那天是10月17日,研究人员为我和队友们从电脑上调出了当天的卫星影像图,表明在斯瓦尔巴德群岛西北的海区尚有大片的地方没有结冻。这片蔚蓝色约在北纬85度、东经16度海区。卫星影像显示的是条带,宽度约为500公里。研究人员说,正因为有了墨西哥湾暖流的运行,才使欧洲地区气候宜人,风景如画。同样也使得挪威北部的北极地区,欠缺极地所特有的酷寒。他们复称,待到北极隆冬时,这片蔚蓝色会消失的。届时北极卫星冰情图所显示的是一片茫茫,年年如此。    
    到了10月31日,我所在的科学探险队在斯瓦尔巴德群岛领教了连日的北极严寒:凛冽的白毛风吹起如利刃划脸,个别队员的脚部出现冻伤。斯瓦尔巴德大学部校长莱斯·洛努姆指出,如果此地不是受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可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寒冷,会冷得无法生存。    
    随之,洛努姆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墨西哥湾暖流对北欧和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影响”这一课题。洛努姆校长断言:正因为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斯瓦尔巴德群岛平均气温要比北极同纬度的其他地方高摄氏10度至15度。    
    这个强烈的对比使我联想到一个计算结果:摄氏零下14度时,若每小时风速为32公里,会使实际气温相当于摄氏零下34度。假如科考队在斯瓦尔巴德群岛遇到的低温和风速同上面的一样,换在斯岛以外的北极其他地点,那可是摄氏零下44度——49度的酷寒!    
    通过幻灯片,洛努姆校长展示了他们对墨西哥湾暖流的研究结果。墨西哥湾汇聚了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洋流的一部分,还接纳了被信风驱赶而来的大西洋暖水,使这里的海湾成了一个巨大的热水库。幻灯片上一道醒目的红线,从佛罗里达海峡向西北欧海岸延伸,然后又向北奔向斯瓦尔巴德群岛,这就是长约3000公里的墨西哥湾暖流的奔流图。    
    这个宽约120公里、深约700米、表层水温约摄氏25度的世界第一大暖流,宛若一根巨型暖水管,不仅使西北欧冬天的气候与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气候相似,也使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冬天,变得不像北极同纬度其他地区那么严酷和可怕。    
    那么,作为世界第一大暖流的墨西哥湾暖流,其量化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呢?研究表明,它携带的热水总量是世界所有河流总量的120倍。暖流每年仅向西北欧海岸输送的热量,每公里相当于燃烧600万吨煤所放出的热量。具体到惠及一些国家的情况,更为让人吃惊。比如英国,墨西哥湾暖流每年给英国带来的热量比英国全国所有电厂所提供的热量还要多。假如没有暖流提供的热量,估计英国冬季的平均气温要降低11摄氏度。挪威国土有三分之一的面积位于北极圈内,而沿海大部分海面不结冰,陆上平原仍有像温带地区一样的碧野展现,同样是由得益于墨西哥暖流。这再好不过地表明了大自然的伟力。相信北欧人对这条暖流怀有深情。他们不难设想,如果暖流消失了,北欧会整年为冰天雪地所统治,无穷的灾难也就降临了。    
    墨西哥暖流带给斯瓦尔巴德群岛的,不仅是适于人能够生存的温度,还生长有绿草和野花。绿是生命的象征。倘若极地有绿,恐怕已不仅仅是生命的象征,而是生命的顽强。因此,当我北极之行前夕,渴望在北极见到绿的想法一直在我头脑中萦回,哪怕见到曾经绿过的枯枝败叶。    
    我曾经置身于地处南纬69度的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虽然在那里见不到草,瞧不见树,满目是裸露的山岩,但我还是期望找到绿。终有一天,我的愿望实现了,在一处半山腰朝阳而又背风的地方,寻觅到如同电脑桌面大小的一片世界上最低等的植物——苔藓。它斑斑点点,呈金黄色,以至让人绝不敢以青苔相称。后来我从资料上看到,南极大陆的边缘地带,仅有三种草本植物,如南极珍珠草和南极茸毛草等,南极的开花植物线在南纬64度。这说明,南极大陆根本无草可长。    
    本来,在特罗姆瑟看到阔叶树已令我惊叹不已,越过巴伦支海,踏上斯瓦尔巴德群岛,我才发现,在南极大陆成为稀罕物的植物,到了北纬78度的北极仍然存在。由于我们来到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时间适值这里刚刚进入冬季,这就决定绿色不可能进入我们的视野。但从洼地残存的片片枯草,让人不难想像它们在暖季里曾经有过的茂盛。    
    两度来过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向我们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暖季景观:虎尔草星罗棋布,紫色的花朵,玫瑰色的花丛,镶嵌在绿色或红色草垫中;碧绿的青苔群,宛若无数翠绿小山丘组成的丘陵地,展布在低洼地带;白色的棉花草像蒲公英似的在近地面随风飘舞。这就是北纬78度地方所展示的绿,还有明艳花朵,它们是斯瓦尔巴德群岛并不缺少的生命。    
    斯瓦尔巴德群岛上以草为生的大批野生驯鹿能够繁衍,同样说明草在这里的存量。    
    那么,地处北纬70多度的阿拉斯加巴罗地区的植物生长状况又如何呢?中国科学家位梦华在那里的考察结果是:巴罗有大片的北极草原。从他所拍摄的巴罗草原照片上可以看到,那里绿草的密实程度甚至盛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一些过度放牧的草场。    
    资料还显示,北极圈内的楚克奇半岛及其邻近地区,还可见到冰雪包围的“绿岛”,高高的草丛中不仅有甘菊和风轮草生长,还有一些灌木迎风摆动。    
    更为奇特的是,在冰岛的边缘、距北极圈50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座被称为“北极圈旁花园”的城市,这就是阿库雷里。有人形容这里作物遍地,鲜花斗艳,茂草丛生,树木茂盛,居然有“温暖肥美之乡”的美称。    
    南极与北极在植物种类和覆盖程度上,为什么竟然有如此明显的差异?专家认为,北极植物有一定的生长条件,有的得益于世界第一大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有的受益于当地喷涌不息的温泉;还有的因为北半球大片的陆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延伸,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