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探访北极 >

第10章

探访北极-第10章

小说: 探访北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薄   �
    临街一幅盾形画面上,一位煤矿工人站在浮冰上,两侧各有一只北极熊友好地并立着,他们的上方,标着“78”度两个字。其幅画偶意是深刻的,即表明了此地的纬度,又展现这里的工作特点。显然,这是巴伦支堡的标志。    
    商店上方也有宣传画。只见工医农兵神情激昂,钢花四溅,似乎向游客诉说那个时代的辉煌。    
    我们最熟悉的并列着大幅肖像的光荣榜,仍然是这里重要的激励鼓动方式。位于广场的北侧,20位先进模范人物照片,悬挂在展框内。这让我感到社会主义文化的相通相袭以及幅射能力太不一般。    
    城市雕塑往往是当地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在巴伦支堡,有两座雕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巴伦支堡盛产煤,一组雕塑就以三菱体为高耸的柱基,上面顶着一块黑黑的煤。下面与其相连的是宣传画。作者用简洁的图画告诉人们,煤燃烧后可以发电,支持工农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强化国防。这座雕塑后面的大楼则是煤碳博物馆。    
    另一组是矗立的列宁塑像。巴伦支堡广场颇有气势。在一块长约300米、宽约150米的空旷的坡地上,三面为俄罗斯建筑风格楼房所包围,一面临海,列宁的高大塑像就矗立在广场中心,面向远方的大海与雪山。    
    列宁塑像为半身免冠像。塑像下面是四五米高的柱形基座。为使高高的基座不显得呆板,设计人员以宽10厘米、长3米的木板条整齐地而又有一定间隔地围在基座四周。看上去既与塑像有所区别,又浑然成为一体,有力地衬托了列宁睿智而又凝重的形象。    
    一位当地居民告诉我,这座塑像为前苏联时期所建。巴伦支堡地处北纬78度,能在高纬度的北极地区看到这尊列宁塑像,可见这位伟人在俄罗斯人民心中的不朽地位。    
    在斯瓦尔巴德群岛,对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的尊崇并非只此一例。朗伊尔宾一家饭店宽敞而明亮的饭店柜台上,一尊如同真人大小的白色列宁塑像就摆放在那里。柜台左侧的墙壁上,还悬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三位伟人的群体浮雕像。据了解,这家饭店曾经是一位俄罗斯人所经营,易主后原先的风格未变。    
    巴伦支堡的文化与朗伊尔宾的文化完全是两样的。俄罗斯人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邮电系统,售出的明信片所盖的纪念邮戳上出现了俄文,大街上行驶的汽车一律挂着俄罗斯牌照,酒吧里出售的是伏特加。巴伦支堡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可谓扑面而来。


第四部分 浓郁的俄罗斯风情第17节 感受北极卫生

    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近20天里,虽然这里的空气是清新的,冰天雪地充溢着圣洁,但我发现,为了科学研究,为了煤炭生产而生活在这个岛上的人们,在卫生追求上,有不少独到之处,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拎着拖鞋去走访。自从来到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宾,中国北极科学探队的队员们,每每要到设在这里的学校、电信局、科研所等部门办事与走访,总是自觉地提着拖鞋,以备进大门换鞋。    
    好在我们从北京出征之前,曾来过朗伊尔宾的考察队队长高登义研究员就提醒队友们,到北极一定要带双拖鞋,既方便,又免去双脚受寒。事实证明,高登义的提醒是非常必要的。就像中国不少城市家庭进门换拖鞋讲究卫生一样,我们在朗伊尔宾在新奥勒松在斯威尔等地方,都把这种文明之风延展到单位:进楼门或房门必须换上拖鞋。如果不带拖鞋,那就只好穿着袜子上下楼梯和在房间里行动了。    
    也许是习惯使然,有些当地人不穿拖鞋,只穿着袜子在楼内登楼梯、就餐、开会。开始时,我对此感到很别扭,总觉得双脚无所依附。时间一长,我们习惯了,穿着袜子行动,找到了宾至如归,与室内融为一体的感觉。不过,我们还是不敢经常穿着袜子在大厅里在会议室内活动。尽管朗伊尔宾的各个单位室内都有暖气,倘若不穿拖鞋的话,脚踩凉凉的地面,时间一长让人感到难以忍受。一次,我与队友们去朗伊尔宾的一个研究所听讲座。我因为没有带拖鞋,只好穿着袜子在会议室的椅子上就坐。地面太凉,不敢把脚放在地面上,便采取或盘腿坐或双脚悬空坐的姿态。虽然解决了双脚不沾地的问题,但时间长了,觉得很累。正当我无计可施时,突然看到有一排暖气管铺在窗下的地面上,赶紧拎把椅子凑了过去,把双脚放在上面。    
    朗伊尔宾的一些单位要求来宾进门换拖鞋,但他们又不备拖鞋,这一做法固然给走访这些地方的中国考察队员带来不便,出门要提双拖鞋,但也避免了使用公共拖鞋造成脚病传染。    
    在讲究卫生上,这里处处备有医用急救箱同样颇具特点。踏足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日子里,参观了挪威、德国、意大利等不少国家的科考站,经过了当地的机场、电信局等单位,不管在哪里,都发现这些单位的入门处,均备有一个医用急救箱。    
    这种急救箱如同国内的壁挂式邮筒那么大,厚度只有10厘米,上面的空格内依序放着止血急救包、密封消毒棉、创可贴等急救用品,伸手即取。药箱上或标示着红十字,或没有标记,但一看即知。有的药箱上还贴有急救方法示意图,以防使用急救包不当,影响救急。    
    中国北极科考队的队员们认为,这种公用的放在醒目位置的医疗急救箱非常实用,一旦谁不小心划破了手,或者遭受更严重的创伤,能够及时地得到简便易行的治疗。由于医用急救箱的所有备用品都经过密封处理,即使存放时间较长,也不会影响使用效果。    
    有一点不能不提及,处处备有医用急救箱,必须以高尚的公共道德为依托,否则,一些不自觉的人伸手取出箱子里的药品,掠为己有,这个急救箱就会成为空壳。看来,斯岛上的人们是有教养的,药品箱内没有空格就是证明。     
    “位于78度55分的新奥勒松,由于已经基本形成了由7个国家考察站组成的科学城,因此它只面向从事科考的科研人员,对于游客,原则上拒绝。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为的是减少垃圾,保证清洁。”新奥勒松行政主管索拉斯女士在接待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时,如是说。    
    我就此向她提问道:“新奥勒松有从1906年开采煤矿的悠久历史,有已经成为历史文物、人们难得一见的当年的运煤小火车,也有集邮爱好者极感兴趣的地球上最北的邮局,更有从这里的孔格斯峡湾出发乘飞艇和飞机远征北极点的激动人心的探险史话。新奥勒松对游客是有巨大吸引力的。如果他们慕名而来,那该怎么办?”    
    索拉斯女士回答说:“新奥勒松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这里不能完全地拒绝游客,如果他们乘坐游船从朗伊尔宾而来,我们允许他们上岸,走走看看,但是当晚必须离开。”后来我了解到,朗伊尔宾与新奥勒松之间早已开通的航线,拒绝为游客服务,也是出于同一目的,避免游客在新奥勒松过夜。    
    这是可以想像出来的,允许游客过夜,势必会大大拉长游客滞留新奥勒松的时间,产生过多的垃圾,影响新奥勒松的卫生环境。因此他们才对游客做出必要的限制。


第四部分 浓郁的俄罗斯风情第18节 想起前总督

    在没有踏上斯瓦尔巴德群岛之前,如果说这个地处北极的群岛和我先前有什么缘份的话,当推记者1994年在北京曾采访过斯瓦尔巴德群岛前总督海尔格·因斯塔特。出于这个原因,我多么希望此次北极之行在挪威的奥斯陆,或者在斯瓦尔巴德群岛再次有机会与他叙谈。    
    我当然清楚,这个希望是极其渺茫的。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只是考虑到他的年龄,当年已有97岁。以如此的高龄,他不是卧于病榻,就是已经过世。到了挪威首都奥斯陆,托朋友打听,果不其然,这位长者已于两年前与世长辞。    
    海尔格·因斯塔特担任斯瓦尔巴德群岛总督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那时斯瓦尔巴德群岛并不叫现在的名字,而是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我因为当时不可能预想到会有机会踏访他做过总督的斯瓦尔巴德群岛,所以并未问及他的总督是怎么干的,以及当时岛上的生产、生活和探险情况。现在看来,这无论如何是个一无从补救的遗憾。历史的见证人不是谁都可以充当的。    
    尽管如此,这位前总督勇于探险、追求真理的精神,还是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在北京的日子里,不管是在北京科学会堂作学术报告,还是接受记者采访,都专注于一个问题,即申明美洲大陆的发现者不是哥伦布,而是早于哥伦布500年,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包括挪威人在内的北欧人。    
    谁都知道,历史典籍中论及发现美洲大陆,反反复复叙述的都是:1492年8月,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奉西班牙统治者伊萨伯拉和斐迪南之命,探索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路,10月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哥伦布错误地认为这就是印度,并把岛民错误地称为“印度人”。这便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大致梗概。    
    然而在海尔格·因斯塔特看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这个结论是极其荒谬的。1994年,在北京科学会堂的讲坛上,这位当时年届90高龄,满头白发,拄着银色拐杖的长者指出,大约在公元700年,北欧国家进入了维金时代,考古证明,当时北欧的造船业已经相当发达,这为北欧人西进发现法罗群岛、冰岛和格陵兰岛创造了条件。有位叫“红发埃里克”的人生于挪威,后从挪威的雅伦移居到冰岛。因在冰岛触犯法律被逐,他于公元981年或982年驾船西行,发现了格陵兰岛。红发埃里克生有一子,名字叫雷夫·埃里克森,长大后子承父业,继续西进,成了发现美洲大陆的先驱者之一,时间约在公元1000年。    
    海尔格·因斯塔特在阐述他的观点时,是以一位挪威的考古学家的身份出现在讲台上的。为了证实北欧人率先发现了美洲大陆,他曾在1959年至1968年期间7次组织考古远征队,从格陵兰岛出发越过戴维斯海峡,再上巴芬岛,然后沿着海岸南行,落脚在纽芬兰的兰斯欧多美斯,进行考古发掘,找出北欧人迁徙美洲、发现美洲大陆的实物证据。他的考古发掘是丰厚的,通过遗址发掘,找到了酷似冰岛人生活中所用的石制油灯,具有北欧风格的皂石纺锤锭盘,类似法罗群岛的青铜环头针等。海尔格·因斯塔特科学求实的态度,给听他报告的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他的证据是符合逻辑的,可以成为一家之说。    
    这位挪威探险家、考古学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还有一个久藏心中的愿望,那就是看一看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后来,他在中国科学探险协会负责人的陪同下,真的乘舟顺江而下,饱览了三峡迷人的风光。当我作北极之行,踏上海尔格·因斯塔特所熟悉的土地,并想与他谋面时,这位总督已走向另一个世界。否则,我的斯瓦尔巴德群岛之行会更具特色。


第四部分 浓郁的俄罗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