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三兄弟-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育南认为,香烟厂的这个英国佬很狡猾,他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派一般的人去,很难为工人争得较好的利益。他觉得,施洋思想敏锐,口才极好,到厂里去最合适。他对施洋说:“香烟厂的老板不大好对付,只有你去才能解决问题,你是不是亲自去一下?”
施洋马上点头说:“你这么信任我,那我就去吧。”
这样,施洋以律师和仲裁人的身份马上到了香烟厂。
果然不出林育南所料,英国资本家表面一再说要关心、照顾女工们的利益,可一接触实际问题时,他又胡扯乱拉,极力修正上次协议中有利于工人的条款和不利于自己的部分。在谈判桌上,施洋与厂工会的干部据理力争,毫不让步。特别是施洋高超的谈判艺术和斗争技巧,既打击了资本家的嚣张气焰,又为厂工会和工人代表壮了胆。
英国资本家理屈词穷,不得不再次在协议上签字,香烟厂的女工们终于取得了胜利。
这次斗争虽未使香烟厂的女工得到彻底翻身,英国资本家对待女工的态度却比过去大有改善,更不敢像以往那样随意侮辱她们。
由于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林育南的卓越组织指挥,武汉地区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一度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和热点地区,给各地工人以很大的鼓舞。
第二部分 林育南——功勋卓著的工运领袖第51节 我党出色宣传家
1922年10月,根据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指示,林育南与施洋组织、成立了指导全省工人运动的组织——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林育南当选为工团联合会的秘书主任,全面负责联合会的工作。
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成立后,全省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前面已经提到,林育南不仅是我党早期一位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而且还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宣传家、政论家。
1917年,尽管那时他只有19岁,但他的文章已在社会上很有名气。他在《光华学报》、《中国青年》、《武汉星期评论》、《端风》、《劳动》周刊、《向导》、《新声》等报刊发表的《春日游鹦鹉洲记》、《旧家庭改良问题》、《新生活计划》、《福泽渝吉教人以独立之道论》、《五四运动与余家菊》、《外力宰割下之华运命运》、《怎样打走狗》、《青年的革命修养问题》、《我国家庭的教育运动》、《五七、五四与五一》等文章,曾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
他参加革命后,曾花很大的精力办报刊,他主编的报刊,均在社会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1919年,他主持创办了《新声》半月刊,不久又主编互助社的刊物《向上》。他是多面手,刊物一办起来,既当主编,又当编辑、记者。他经手办的几种报刊,既生动活泼,又有广度和深度,很受读者欢迎。
湖北工团联合会成立后,他提出办一份报纸,作为党和工团联合会的宣传工具,并用报纸团结广大工人。他的意见得到联合会其他成员的赞同。于是,林育南与施洋积极筹备办报事宜,并将报纸定名为《真报》。《真报》的主要编辑人员除林育南外,还有郭袒贲、张孓余、周无为等。
1922年10月,《真报》在汉口正式创刊。
为使读者了解这张报纸,林育南在创刊号上的《发刊辞》中写道:
……《真报》以代表全国被压迫、被蹂躏之大多数同胞的利益为天职,以拥护工人及一切无产阶级之利益为天职……
《真报》创办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经验,报道全国工人、学生开展爱国民主运动方面的消息,揭露资本家压榨工人的罪行。
由于《真报》版面活、文字美、内容真、战斗性强,很受工人、学生欢迎。
据有关史料记载,每期《真报》一出,工人、学生、市民争相购买和传阅,有时一张报纸被数十人传看。汉口香烟厂曾给报社送过一块“劳动福音”的大匾额和一副对联,对联全文是:
顺应潮流,维持正义
不畏强暴,力挽狂澜
《真报》不仅是全省工团联合会的宣传工具,而且是湖北地区共产党组织的联络、指挥机关。当时,上级派人到湖北联系工作、寄送物品,均直接与报社联系。
在林育南短暂的一生中,创办《真报》是他的光辉业绩之一。全国解放后出版的报业史、党史、革命史,对他创办的《真报》均有较高的评价和论述。
1992年4月10日,台湾出版的《湖北文献》月刊发表的陈一生先生的文章《鄂东堪称报人之乡》,对林育南也有较高的评价:
鄂东籍报人在中共党报史上的地位更突出。其中最著名的有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林育南、刘子通(以上5人除董必武外,其余均为黄冈县人)、宛希俨、杨松等人。这些人中,又首推林育南最早投身报业。1919年林育南21岁时就主编了新文化运动第一个刊物《新声》。他毕生涉及17种党报党刊。二七大罢工时,林育南与施洋主编了著名的工人报刊《真报》,因此遭吴佩孚、肖耀南通缉。去上海后,他又主编了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并在发刊辞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报刊史上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报刊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由于《真报》影响巨大,军阀吴佩孚、肖耀南对它恨之入骨。他们认为,武汉地区的工潮、学潮,与《真报》的宣传有很大的关系,此报不除,武汉乃至全省的工潮、学潮难平。
他们曾几次策划要查封《真报》,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一直未成功。直到二七大罢工后,吴佩孚、肖耀南终于借机查封了《真报》。
尽管《真报》被封杀,它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却是吴佩孚、肖耀南之流用刀枪消除不了的。
第二部分 林育南——功勋卓著的工运领袖第52节 领导二七大罢工(1)
为统一京汉铁路的工会组织,增强工人的凝聚力,以利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根据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的意见,1922年春,长辛店工人俱乐部向全路工会组织倡议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
长辛店工人俱乐部的倡议得到京汉铁路各工人俱乐部的赞同。
1922年4月9日,全路各工会俱乐部派人到长辛店开了一次筹备会。在这次会上,与会代表商定在第三季度再开一次筹备会,具体商量成立总工会筹备处的人选等事宜。8月10日,京汉铁路各俱乐部在郑州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
根据党的指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工团联合会秘书主任林育南以《劳动周刊》记者的名义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参加指导筹备处的工作。
会议决定杨德甫任筹备处的主任委员,史文彬、凌楚藩为副主任委员,工人出身的项英任总干事。
经过数日的努力,京汉铁路总工会的筹备工作基本就绪。
1923年1月5日,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处在郑州举行了第三次会议。会议决定,2月1日在郑州市普乐戏园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并邀请全国各地工会及各界代表赴会。为防止军警中途破坏大会的召开,筹备处还将会议的准备情况告知了京汉铁路局和军阀吴佩孚。
当时,吴佩孚和铁路当局都表示同意召开这次大会。
考虑到1月28日是星期天,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处还向铁路当局和吴佩孚提出:28日,京汉铁路系统的职员都不休息,照常上班,2月1日参加全路总工会成立庆典活动。吴佩孚和铁路当局也同意了铁路总工会的这一安排。所有这些都说明:京汉铁路总工会的筹备和成立,既周到又合理,更合法。
1月底,全国各地代表陆续进入郑州。
北方各地的数十名代表由北段长辛店车务处发了免费车票就地乘车,南方各地代表数百人先集中到汉口,再由南段江岸车辆处挂专车两辆北上。
各地代表还赠送匾额对联多种,沿途各分会燃放鞭炮表示欢迎,并请各地代表停车演讲。
1月30日夜,林育南、陈潭秋、李求实、施洋、李汉俊、许白昊等率领的武汉地区各工团,包括粤汉铁路总工会、汉冶萍工会、汉阳钢铁厂工会及粤汉铁路徐家棚分工会等30余个工团,各报刊记者,学生联合会等单位的代表共160余人,加上军乐队,斗志昂扬地在江岸乘车向郑州进发。31日下午,林育南、陈潭秋等人到达郑州。他们一下车,受到郑州铁路系统工人代表的热烈欢迎。随后,大会筹备处将他们送到郑州福昌、亚洲大旅馆住宿。
按照预定计划,各地代表要在第二天的大会前,将匾先送到花地岗五庆里。
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处的负责人和各地工人代表怎么也没有想到,当局正对他们磨刀霍霍。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京汉铁路局局长赵继贤见全国各地来了这么多工人代表,而且声势浩大,认为工人要借成立总工会的机会,图谋不轨或造铁路局的反。
赵继贤更担心的是,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后,危及他的地位。他一面在总工会筹备处负责人面前表态,允许工人开会,并给予免票专车,一面又去向吴佩孚打报告,说京汉铁路各工会这次到郑州成立总工会,荒谬绝伦,要求吴佩孚派兵阻止工人开大会。
吴佩孚听信了赵继贤的小报告,当即决定派兵阻止。他还给驻郑州的师长靳云鹗发了一份急电,要求靳云鹗设法阻止京汉铁路总工会开成立大会。靳云鹗接到吴佩孚的电报,当即派军警对全城进行戒严。接着,他又派军警火速通知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处,不准他们在郑州开成立大会,并迅速将已到郑州开会的人员疏散走。
林育南得到这一消息,马上找陈潭秋、李汉俊、施洋、李求实、杨德甫等人紧急磋商,大家都认为,开会人已到,应力争将会议开下去,为使会议不出问题,建议杨德甫马上带人到洛阳去向吴佩孚作解释工作,使他改变态度。
随后,总工会筹备处根据林育南、陈潭秋等人的建议,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应急措施。
根据紧急会议的决定,杨德甫、凌楚藩、李震瀛、史文彬等5人火速赶到洛阳,向吴佩孚解释这次大会的宗旨、意义,并一再向他说明,总工会成立大会没有任何不良企图,更不会影响郑州的社会治安。吴佩孚态度很硬,他向杨德甫等人表示,京汉铁路总工会可以成立,但不能开成立大会。
5名工人代表见难以说服吴佩孚,很快回到了郑州。他们马上向各地工会负责人汇报了去洛阳的情况。大家听后,认为总工会成立合理合法,吴佩孚这样做太无道理,决定2月1日的大会照原计划如期进行。
2月1日早饭后,全国各地工会代表按照原定计划,准时到达郑州市第一旅馆集合,准备集体送匾至总工会办公地。
队伍集合后,立即向总工会前进。行进队伍由军乐队作前导,各代表手持红旗,身佩徽章依列前进,甚为壮观。他们走到大通路时,突然被一队军警拦住了去路。靳云鹗带着郑州市警察局长黄殿辰走拢去对工人代表们说:“奉吴巡阅使的命令,不准你们送匾!”
走在前头的工人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