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林氏三兄弟 >

第20章

林氏三兄弟-第20章

小说: 林氏三兄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笔者所知,从延安到北京,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中,只有林育英享受了这一殊荣。    
    安葬林育英的这一天,《新华日报》还发表了《悼张浩同志》的社论,对林育英一生的贡献和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    
    ……张浩(即林育英)同志是职工运动领袖,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他的一生,是革命的战斗的一生。……他在艰苦奋斗的一生中,学习和掌握了革命理论,领导了职工运动,成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最优秀的战士……    
    林育南是我党早期杰出的革命家、宣传家和政论家。    
    他在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组织指挥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青年、工人运动,收回了外国租界,筹备了多次国际及全国性的大会,创办、主编了近20种影响甚大的报刊,撰写了大量战斗性强、文词优美的政论文章,而且都是开创性的工作。如大多数名人婚姻不幸一样,他的婚姻也有颇多波折。可惜的是,这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风华正茂的我党奇才,被叛徒出卖给敌人,并借敌人之手杀害了。


第二部分 林育南——功勋卓著的工运领袖第35节 5岁胜过读书娃

    1898年12月15日,林育南出生在林家大。    
    林育南的父亲林协甫是林时朗的第三个儿子。林协甫很精明,念过几年私塾,能说会道,会做生意,写、算本领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他的母亲华氏,是邻近华家大的姑娘。华氏长得很漂亮,也颇贤惠。她出嫁来林家大后,亲房叔伯和里的人都很喜欢她。    
    林协甫与华氏婚后的第一胎是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林育南。孩子一生下来,全家人十分高兴。林协甫笑得合不拢嘴。他站在门口放了个“大千字头”鞭炮后,又兴高采烈地给里人下面条吃。    
    凡是到他家祝贺的人,每人一碗面条。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林协甫高兴之时,华氏患了病,而且是不治之症。    
    12月28日,也就是林育南生下的第13天,华氏去世,林协甫痛不欲生。    
    林协甫无法哺育刚出世的小育南,便由祖母请了一个保姆来照料婴儿。这个保姆很会带小孩,也颇有爱心。她到林家后,将林育南照料得很好。    
    过了一段时间,在里亲属们的帮助下,林协甫又娶了妻子袁昌恒。    
    袁昌恒也是本地人,她虽不识字,却一身美德。她既孝敬公婆,又疼爱儿女。一般情况下,后母不喜欢前妻生的孩子,袁昌恒却不是这样,她对林育南不但不嫌弃,而且疼爱有加,胜于己出。    
    在袁昌恒的精心护理下,小育南长得又白又胖,机灵活泼,十分惹人喜爱。    
    林育南长到5岁,看见比他大一点的孩子都上了学,非常羡慕,总在家里吵着要读书,林协甫见他还太小,对他说:“过两年,我再送你去上学。”    
    尽管他的父亲已多次说了要过两年才送他去念书,他仍然总是吵着要上学,并时常跟着那些比他大一些的孩子去学校。到了学校,他因不是学生,不能进教室,就在校门口玩。待放学后,他又跟着放了学的堂哥们回家。    
    林育南的结发妻子汪秀芝在20世纪60年代末口述的一份回忆录中,记述了林育南一段颇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林育南又跟着他的堂哥润儿等大孩子到学校去了。他在门口玩了一会,听见教室里面整齐的读书声,很羡慕,非常想看看教室里面读书的情景。由于门被老师关住,他想进去又进不了。后来,他想到教室侧面有个窗户,走拢去一看,窗子又太高了。于是,他搬来几块石头放在底下垫着,再站在石头上看。    
    他见教室里老师读、学生念,觉得很新鲜。    
    哪知,他垫的石头没放稳当,站了不一会就垮了,他也摔倒在地上。他的脚划了一个小口子,还流了不少血。他在地上想哭又不敢哭,小手在脚上的伤口上摸过来摸过去,结果弄得满手是血。    
    教室里的老师听到门外的响声,跑出来看是怎么回事,老师发现是润儿的堂弟,连忙将他抱进了教室,给他一个小凳,让他坐在凳子上。他很乖,坐在教室里一动也不动。    
    老师继续讲课。他用一根细竹棍教鞭,指着黑板上的字一个个地解释。教了老半天,仍有不少学生答不上来。别人不会答,坐在小凳上的林育南很着急,对老师说:    
    “我来答。”    
    老师很惊奇地转过身,弯腰问:“你答?”    
    “我答得出来。”    
    “好,你答。”    
    老师一连点了几个字,他竟全答对了。    
    教室里的学生对这个还未入学的小孩子很佩服,都用惊奇的眼光盯着他。    
    老师又点了几个字要他答,他又对答如流,没错一个。这时,老师当着全教室的学生说:“你们读了一两年的书,还赶不上这个未发蒙的细伢。”    
    放学后,老师问润儿:“你这堂弟有几岁?”    
    润儿说:“只有5岁。”    
    老师又对润儿说:“你带个信给他父亲,这个伢很聪明,叫他提前读书。”    
    润儿的信带到了,但林协甫还是认为他太小,没有让他上学。    
    到了1904年,林育南已经6岁了。林协甫决定送他上学。他带林育南到回龙山新庙小学报了名。这所小学是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创办的,教学质量在鄂东颇有名气。李卓侯先生既教书,又育人。他除向学生教一些基础知识外,还经常向学生讲历代爱国者的事迹,讲忽必烈和太平天国军队在黄州战斗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民族、爱国家。他知识渊博,教学方法灵活,很受学生欢迎,当地老百姓对他也颇敬重。    
    小育南深受李卓侯的影响,经常在课余缠着老师讲故事。    
    在新庙小学读书期间,林育南聪明过人。无论是读课文,还是念生字。他总比别的小孩接受得快,字也比其他小孩写得好。    
    一天,林协甫去看望李卓侯时,李卓侯对林协甫说:“你家的育南是我教的学生中最聪明的一个,这个孩子将来有发头!”    
    听到李卓侯的这番夸奖,林协甫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对李卓侯说:“人是从小看大,小时聪明有志气,成人后必有作为,如果他读得进去书,我尽力培养,使他将来成为有用的人。”


第二部分 林育南——功勋卓著的工运领袖第36节 少年带头剪长辫

    林育南在乡间的新庙小学读了几年后,求知欲更强了。    
    他听人说,县城黄州有很大的小学,设的课程也多些,非常想到黄州去读书。一天,林协甫从汉口回来收布,林育南对他说:“爸爸,我要到黄州去读书。”    
    林协甫没有想到儿子要提这个问题,连忙问:“你为什么要到黄州读书?”    
    “黄州的学校大,课程也多些。”    
    “你就在新庙读吧,何必到城里去呢?”    
    “不,”林育南说,“我要到城里去读书,以后还要考中学、大学!”    
    林协甫见儿子一定要到黄州去,便跑去问李卓侯,看看他有什么意见。李卓侯极力主张将林育南送到黄州读书,并对林协甫说:“现在就把他送去,在黄州读几年后,再让他去武汉求学。他不同于一般的孩子,书读好了,一定有美好的前途。”    
    1911年,林育南很顺利地进入黄州东路模范小学。    
    这年10月,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武昌离黄州只有七十多公里,武昌起义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州。    
    当时,日知会骨干成员,著名学者殷子衡、吴贡三、熊十力等在黄州已从事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多年,基础甚好。黄州人民得知武昌起义爆发了,纷纷举行各种声援、庆祝活动,进步青年学生还走上街头张贴传单、发表演说,大讲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号召人民剪辫子,与清政府彻底决裂。    
    那时,剪辫子被认为是一种“叛逆”行为,没有勇气的人不敢剪。    
    13岁的林育南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他在街上看到进步青年剪掉了辫子,回到学校后,马上将头上的辫子剪掉了。班上一个与他关系较好的同学见他剪了辫子,诧异地问:“你为什么将辫子剪掉了呢?”    
    他毫不掩饰地说:“清王朝把中国弄得四分五裂,民不聊生,人民已经起来把它推翻了,还要这丢人现眼的长辫子做什么?”    
    那位同学听罢,被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对他说:“你说得好,我也剪掉!”    
    林育南连忙找出一把剪子说:“来,我给你剪!”    
    这位同学低下头,林育南手到辫子落。    
    他们两人带了头,几天之内,学校的男生几乎都剪掉了辫子。随后,剪辫子之风在全城盛行,不到半月,城内几乎所有的青年都剪了辫子。只是他们在剪辫子时,没有想到这股新风是一个少年首先带的头。林育南在黄州东路模范小学带头剪辫子的故事,曾在鄂东一带流传了多年。


第二部分 林育南——功勋卓著的工运领袖第37节 老师教他学东坡

    林育南在黄州学习期间,一直是学校里成绩最为优秀的学生之一。    
    他的国文老师姓张,是个老举人。此人古文功底深厚,文章也写得很不错。在课堂上,他经常向学生灌输“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他希望他的学生长大后,都能成名成家。明清时期,黄州府中举人数甚多,有“进士之地”的说法。    
    黄州东路模范小学对面过去是州府的考场,故名考棚街。鄂东许多名人,如董必武、李四光等人就是从这里考出去的。林育南入学后,科举虽废,考棚还在。张先生常指着考棚对学生们说:“你们要向那些中举的人学习,把书读好,争取将来有个好前途。”    
    张先生的这些话,给林育南留下深刻的印象。    
    林育南的作文写得好,张先生很喜欢,常在其他学生面前夸奖林育南。    
    黄州城北面是龙王山,海拔虽然不过百米,站在山顶可俯瞰浩荡东去的大江。闻名中外的东坡赤壁,就在山下面的江边。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多次到这里游览,还写下了颇负盛名的《赤壁》诗;北宋元丰三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并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画,他的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在此地写成。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    
    张先生见林育南喜欢写作文,常鼓励他说:“苏东坡是中国古代一位罕见的奇才,文章要学苏东坡,希望你多读东坡诗文。”    
    老师的谆谆教导,林育南铭刻在心。    
    有一天,张先生到城北有事,林育南跟他一起去了。事情办完后,张先生对林育南说:“走,我带你到赤壁去看看。”    
    林育南很高兴,连声说:“谢谢老师,谢谢老师。”    
    张先生将林育南带进“二赋堂”。“二赋堂”内,有清代著名书法家程之桢用隶书写的前后《赤壁赋》。张先生站在大厅内教林育南读《前赤壁赋》,然后又一字一句地给他讲解。讲完之后,他又对林育南说:“苏东坡未来黄州之前,诗文虽有名气,但不及来黄州之后。他在这里写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就跻身大师级的行列了。对文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