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荀子译注 >

第88章

荀子译注-第88章

小说: 荀子译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指代美男子。(9)嫫(m¥摩)母:传说是黄帝的妃子,容貌虽然很丑,但黄帝却很爱她。参见《吕氏春秋·遇合》、《刘子新论·殊好》。力父:即《淮南子·览冥训》及《列子·黄帝》所提到的“力牧”,是黄帝的大臣,可能也生得很丑。(10)本章韵脚:疑、辞,之部。塞、得(今误为“衍”)、服、佩、异、媒、喜,之职对转(“佩”、“媒”、“喜”属之部,其余属职部)。聪、凶、同,东部。
  [译文]
  弟子说:“我因愚昧而疑惑,希望听您反复说。”
  那短小的诗歌唱道:
  想那遥远的地方,多么蔽塞有阻碍。
  仁人被废遭穷困,暴徒得意多自在。
  忠诚之臣遭危险,进谗之人受委派。美玉琼瑶与宝珠,竟然不知去佩带。将布与锦相混杂,竟然不知区别开。美如闾娵与子都,没人给他们做媒。丑如嫫母与力父,这种人却被人爱。认为瞎子视力好,认为聋子听力好,误把危险当安全,还把吉利当凶兆。呜呼哀哉老天爷!怎能和他们同道? 
卷十九 大略第二十七
  [题解]
  本篇收集了荀子的学生平时所记下的荀子言论,因为这些言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用某一词语来概括,而这些言论从总体上来看大都比较概括简要,可以反映出荀子思想的大概,所以编者把它总题为“大略”。本篇论述最多的是荀子“隆礼尊贤”的思想及各种礼节仪式,其他如“仁义”、“重法爱民”、“义”与“利”的关系以及教育、修养、学习、交友等内容均有涉及,且颇多警策妙语,可与《论语》媲美。
  [原文]
  27.1 大略:
  [译文]
  要略:
  [原文]
  27.2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译文]
  统治人民的君主,崇尚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下,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贪图财利多搞欺诈就会危险。
  [原文]
  27.3“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译文]
  “想要接近那四旁,那就不如在中央。”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一定住在天下的中心地区,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4 天子外屏(1),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注释]
  (1)屏:照壁,对着门的小墙。
  [译文]
  天子将照壁设在门外,诸侯将照壁设在门内,这是一种礼制。把照壁设在门外,是不想让里面看见外面;把照壁设在门内,是不想让外面看见里面。
  [原文]
  27.5 诸侯召其巨,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诗》曰(1):“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2),礼也。《诗》曰(3):“我出我舆,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注释]
  (1)引诗见《诗·齐风·东方未明》。(2)辇(ni3n 捻):拉(车),这里是使人拉的意思。诸侯辇舆就马:诸侯去见天子虽可乘车,但也必须抓紧时间,所以让人拉着车子去靠近马,以便加快套车的速度。(3)引诗见《诗·小雅·出车》。
  [译文]
  诸侯召见他的臣子时,臣子不等驾好车,没把衣裳穿整齐就跑,这是一种礼制。《诗》云:“颠倒歪斜穿衣裙,因人召我来自君。”天子召见诸侯
  的时候,诸侯让人拉着车子去靠近马,这是一种礼制。《诗》云:“我把我车往外拉,到那牧地把车驾。有人来自天子处,叫我快来就出发。”
  [原文]
  27.6 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1),士韦弁(2),礼也。
  [注释]
  (1)裨:见 10.3 注(3)。(2)士:官名,地位次于大夫。韦弁:古冠名,熟皮制成,颜色如爵弁而呈暗红,形如皮弁(参见 10.3 注(4))。
  [译文]
  天子穿画有山形图案的礼服、戴礼帽,诸侯穿黑色的礼服、戴礼帽,大夫穿裨衣、戴礼帽,士戴熟皮制的暗红色帽子,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7 天子御珽(1),诸侯御荼(2),大夫服笏(3),礼也。
  [注释]
  (1)御:用。古代把君主使用称为御。珽(t!ng 挺):古代帝王所执的大型玉版,长三尺,上部削尖呈椎形,下部宽而呈方形,用作为信符。(2)荼(sh&舒):玉版,上端呈圆形,下部呈方形。(3)服:用。笏(h)互):古时大臣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拿的记事用的手板。大夫用的笏以斑竹制成,诸侯用的以象牙制成。
  [译文]
  天子使用上端呈椎形的大玉版,诸侯使用上端呈圆形的玉版,大夫使用斑竹制的手版,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8 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译文]
  天子用雕有花纹的弓,诸侯用红色的弓,大夫用黑色的弓,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9 诸侯相见,卿为介(1),以其教士毕行(2),使仁居守。
  [注释]
  (1)卿:天子及诸侯所设置的高级官员,其地位低于君主而高于其他大臣,分上、中、下三级。介:副手,介绍人,传宾主之言的人。(2)士:《集解》作“出”,据《大戴礼记·虞戴德》改。
  [译文]
  诸侯互相会见的时候,卿做介绍人,使自己那些受过礼仪教育的士人全部前往,让仁厚的人留守。
  [原文]
  27.10 聘人以珪(1),问士以璧(2),召人以瑗(3),绝人以珪(4),反绝以环(5) 。
  [注释]
  (1)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叫“聘”。珪(gu9 规):同“圭”,用作信符的玉器,上部呈圆形或尖锥形,下部呈方形。(2)问:小规模的或不定期的“聘”叫做“问”。士:通“事”。璧:扁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其边阔比孔大一倍的叫“璧”。(3)瑗(yu4n 愿):扁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其孔比边阔一倍的叫“瑗”。“瑗”与“援”古音相近,“援”是拿过来、领来的意思,所以用瑗来召人。(4)玦(ju6 决):一种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器。“玦”与“决”、“诀”同源,所以与人决裂、断绝用玦。(5)反:通“返”,使…回来。环:扁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其边阔与孔大小一样的叫“环”。“环”与“还”同音,所以用它来反绝。
  [译文]
  派使者到诸侯国去问侯人用珪,去作国事访问用璧,召见人用瑷,与人断绝关系用瑗,召回被断绝关系的人用环。
  [原文]
  27.11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译文]
  君主要存立仁爱之心;智慧,是仁爱之心役使的东西;礼制,是仁爱之心的完备体现。所以称王天下的人首先讲究仁德,然后才讲究礼节,自然的安排就是这样。
  [原文]
  27.12《聘礼》志曰(1):“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2)。”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3)?《诗》曰(4):“物其指矣(5),唯其偕矣(6)。”不时宜,不敬交(7),不騹欣(8),虽指,非礼也。
  [注释]
  (1)《聘礼》:《仪礼》中的篇名。此下引文大概引自古本《仪礼》。今本《仪礼·聘礼》记为:“多货则伤于德,币美则没礼。”与此文所引义同而辞异。(2)殄(ti3n 忝):灭绝。(3)这两句是孔子的话,见《论语·阳货》。荀子引来重申《聘礼》之意,强调玉帛等物虽用作为礼品,但它们只是礼的次要方面,礼的主要方面是尊君治民,所以行礼时应该轻财而重德。玉帛:瑞玉和缣帛。古代祭祀、会盟时用的珍贵礼品。(4)引诗见《诗·小雅·鱼丽》。荀子引此诗是为了进一步强调行礼时要注意轻财重德。(5)指:通“旨”,味美。(6)偕:通“谐”,和合,协调,指适合口味。(7)交:当为“文”字之误(俞樾说)。文:见 1.8 注(8)。(8)騹:同“欢”。
  [译文]
  《聘礼》记载说:“礼物丰厚就会伤害德,财物奢侈就会吞没礼。”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玉帛这些礼品吗?《诗》云:“各种食物味真美,因为它们合口味。”如果不与时节相适合,不恭敬有礼貌,不喜悦快乐,那么即使味道很美,也不合乎礼制。
  [原文]
  27.13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译文]
  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标志来表明深度,使人不致于陷入深水淹死;治理民众的人用标准来表明祸乱,使人不致于失误。礼制,就是这种标准,古代的圣明帝王用礼制来彰明天下的祸乱。现在废除礼制,这是在丢掉标准啊,所以民众迷惑而陷于祸乱。这就是刑罚繁多的原因。
  [原文]
  27.14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1)。”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2),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注释]
  (1)舜:见 3.1 注(10)。维予从欲而治:《尚书·大禹谟》作“俾予从欲以治”,指皋陶彰明五刑来辅助五教,于是舜能随心所欲地来治理天下。荀子断章取义地引用此文,用来说明礼能使人成为圣人,掌握了礼就能“从欲而治”。(2)尧:见 2.2 注(4)。君畴:一作尹寿,尧时人。
  [译文]
  舜说:“只有我能随心所欲地治理天下。”那礼制的制定,是为了贤人以及下面的群众的,并不是为了使人成为圣人,然而它也是使人成为圣人的一种工具。但是不向人学习是不能成为圣人的。尧曾向君畴学习,舜曾向务成昭学习,禹曾向西王国学习。
  [原文]
  27.15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1)。
  [注释]
  (1)衰(cu9 崔):见 19.10 注(9)。
  [译文]
  五十岁的人不需要全部做到守丧的礼节,七十岁的人只要丧服在身就行了。
  [原文]
  27.16 亲迎之礼(1):父南乡而立(2),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3):“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子曰:“诺,唯恐不能,不敢忘命(4)。”
  [注释]
  (1)亲迎:古婚礼六礼(见 10.1 注(12))之一,即新郎于预定的婚期之日穿上礼服亲自到女家
  去迎接新娘回家的礼节。(2)乡:通“向”。(3)醮(ji4o 较):古代用于婚礼的一种斟酒祭神的仪式。
  (4)不敢忘命:《集解》作“敢忘命矣”,据《仪礼·士昏礼》改。
  [译文]
  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的礼仪:父亲面向南站着,儿子面向北跪着,父亲一边斟酒祭神一边嘱咐儿子:“去迎接你的贤内助,完成我家传宗接代以祭祀宗庙的大事,好好带领她去恭敬地做你亡母的继承人,你的行动则要有常规。”儿子说:“是,我只怕没有能力做到,决不敢忘记您的嘱咐。”
  [原文]
  27.17 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