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远走多远--羽扬-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廷笑道:“没关系,只要您肯帮忙我们就万分感谢了。至于具体赞助多少钱,您请校长方面先考虑吧,都可以商量。”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张廷见正事已经谈完,便带着赵启明告辞了。临行前他非常诚恳地邀请屠匡一定要带着老伴去香港看一看,其用意不言而明,只要能把两个孩子的事办成,啥事都好说。
会面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无异于给赵启明上了一堂公关课,他回来的路上还在仔细回忆着刚才的一幕幕。张廷办事说话的技巧,无一不显示出这个人极强的社交能力,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措辞婉转,手段圆通,甚至可以说是步步为营,令对方根本无法拒绝。不久之后他才知道,那个玉观音根本就是张廷自己的东西,只是借着孟凡的名义送出去而已,从材料的准备、礼物的选择、送礼的借口和时机的把握,这一切的一切,无一不是针对屠匡的特点,事先精心计划好的。
通过这次的亲身体验,赵启明终于明白了,只有这样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强者,自己跟张廷比起来,差距何止千里。不过张廷让他直到高考之前都不用再回学校上课了,全力准备去上海办公司的事。
从屠匡家里出来两个人回了酒店,张廷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要拜访,那就是医药管理局的李科长,这个会面赵启明不便于出面,张廷便一个人去了。
总的来说进展得比较顺利,这段时间李科长下了很大的功夫,帮忙疏通了上海市卫生局有关部门的一些关系,申批《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事情基本上已经没问题了,剩下的都是些程序上的过场,办理批文、申报经营场所等一些零七碎八的事。
中国工人出版社
第二部分:有才华咱谁都不怕
有缘早晚能相见(4)
作者 : 羽扬
公司地址设在南京西路上,这是上次他们一行人来的时候就已经选中了的,距离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医药设计院不远。下午回来后,张廷带着赵启明马不停蹄地转了几个地方,挑选办公设备,还订购了几台电脑。这一天把两个人都累得半死,紧赶慢赶终于忙完了公务,第二天一大早,张廷就把赵启明拉去了位于万航渡路上的申银股票交易营业厅,完成上次两人的约定。
当年中国大陆最早的三家证券公司都设在上海,分别是上海申银证券有限公司、上海万国证券有限公司、上海海通证券有限公司。
其中,万航渡路上的上海申银证券有限公司算得上是中国证券界的元老,在国内证券业没有正式成立之前,它的前身是工商银行下属静安证券交易点。这家公司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成立了,于九十年代初正式改建为股票交易所,是国内第一家承销发行A股和B股的证券公司,这两支股票分别是飞乐音响和真空电子。
直到证券业发展到一九九五年,万国证券由于参与国债期货交易投资不利,当年便亏损了十几亿人民币,这笔钱在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万国却因此而倒闭了,一九九六年在政府协调下被申银并购,申银也因此更名为“申银万国证券”。
至于现在的国泰君安证券这类证券公司就更是小字辈了,一九九七年君安证券倒台之后, 于一九九八年被国泰证券并购才成立的。
在一九九○年证券公司正式成立之前,早期的股票数据信息交流都是用粉笔写在黑板上,供投资者参考。那个时候证券交易市场还处于雏形阶段,都是各大银行的附属机构,即使在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后,现在大家所接触到的信息大屏幕、及时报价、K线技术分析图表等电子设备都还没有,基本上都是用电子管的显示屏或者是比较大的大屏幕电视来显示行情。
直到乾隆公司一九九三年到上海开发出股票软件系统,才使交易厅里的这些七七八八的设备健全起来,然而直到一九九五年以后才推出现在这种自助交易系统。在此之前K线图、技术分析图,很多人都是在图书馆看了国外和港台的资料自己摸索着画的。
“启明,你了解过股票吗?”张廷站在营业厅里,看着屏幕上显示的数字问道。
“一个朋友给了我一些资料,了解的不多……”赵启明看着大厅里的人群,并没有邮票市场热闹,不过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仰着脑袋看着屏幕上时而闪动的数字。
张廷饶有兴致地看着他笑道:“你都买了哪几支股票?”
“我买的是凤凰化工、飞乐股份、真空电子、豫园商场这四支,都是前段时间托张哥帮我办的。朋友打电话告诉我说涨得不错,可我觉着也不怎么样呀……”
赵启明看了一眼这几支股票目前的价格,比他六月中旬买进的时候只涨了几毛钱,最好的豫园商场也才涨了一块来钱。按照投入产出比来看,和邮票的行市根本没有可比性。
“据我所知,这间证券营业厅是去年底才挂牌的,而且到现在为止,一直也就只有这几支股票上市交易,而且每天的涨幅不能超过3%,现在的状况应该是市场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张廷若有所思地答了句,他虽然也是第一次来这里,但是对这边的信息还是有所了解的。
中国工人出版社
第二部分:有才华咱谁都不怕
玩玩股票吧(1)
作者 : 羽扬
赵启明看了看张廷问道:“张总,您说做股票真的能挣钱吗?”
他对这行当很陌生,没有什么切身的体会,眼下看到这几支股票的涨幅并不是很大,总觉没什么意思。
“呵呵,那是你对股票这东西的认识还不够,况且任何新兴的市场都不可能在短期内比得上邮市。以我在香港股市的经验,感觉上海股票总有火起来的一天,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张廷的心中确信这一点,但内地的环境他并不熟悉,理论和实践经验他倒是有,但投资的感觉却难以把握,所以才打算利用这次的机会,探一探上海证券市场的底。
炒股票仅凭经验还不够,对市场的嗅觉和敏感程度也很重要,但这些因素是以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等氛围为基础的,失去了这些,就等于在投资当中失去了一半的把握。
年近四十的张廷能成为一个富商,其关键因素还是在于他的敏感。虽然他在投入资本之前对市场会做相当程度的了解,然后进行可能性分析,但是那仅限于对企业实体的投资。在股票方面,他却喜欢先找找感觉。
这种看似感性的方法,其实是对资本市场的一种试探,和赵启明第一次炒《夜宴图》的前期,在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指使张志诚抛出四千版的手法类似。
股票市场最复杂和最讲究的,不仅仅是你投了多少钱就会掀起多大的浪,要想事半功倍,营造气氛非常重要。在香港,有些公司暗地里计划收购某公司,事先就会请操盘高手介入。即使目标公司的赢利状况良好,在操盘手的操控下也会导致股价大幅下跌,而收购方趁机在二级市场大肆低价收购,最终会在目标公司无力支撑的情况下,达到低成本并购的目的。当然,被收购的一方并不会蠢到坐以待毙,发现倪端也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相抗,所以个股有时候会出现大幅震荡的情况。
虽然张廷来内地并没有多久,但从各个方面获得的消息,都使他比较看好内地刚刚开放的股市。别的不说,市场的不成熟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启明,我有个主意,想不想试试?”张廷微笑着卖了个关子,赵启明不知道他在打什么主意,但是冲这笑容他就知道肯定没啥好事。
“先说来听听,挣钱的事就干,不挣钱免谈!”只要不是上课,赵启明在张廷面前还是比较放肆的。
张廷点头道:“就是在股市挣钱的事。不过咱们俩要看谁挣得多,如果你比我挣得少,你赚的那部分就归我,反之我的利润就归你,怎么样?”他开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条件,让赵启明也来了兴趣。
钱赚得多少倒在其次,要是能在股票市场的竞赛中赢张廷一把,回头在陈致远那个猪头太郎面前可就有炫耀的资本了。他知道张廷是股市高手,即使是输了,就当被他骗了点零花钱,也没什么大不了。
中国工人出版社
第二部分:有才华咱谁都不怕
玩玩股票吧(2)
作者 : 羽扬
略一盘算,赵启明干脆地答应了下来:“行呀!你说咱们该怎么比?”
拍了拍赵启明干瘦的肩膀,张廷愉快地笑了:“咱们先说好,有三个条件:一是我们拿出来的钱要一样多;二是时间限制为一个月,三是操作股票的数量不能超过三支,而且不能和对手选同一支股票操作。至于其它嘛,就没别的要求了!”
听着这几个条件,奸商在脑子里转了几个圈,没发现这里有什么陷阱。他觉得既然是友谊比赛,越是熟人就越信不过,只要能赢,傻子也懂得下绊子使坏:“好,咱们一言为定。不过我也有一个条件,你是高手,要让我先选!”
他一句话就把这盘棋的先手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就那么几支股票,就算是自己闭着眼睛随便选,也有可能把张廷看中的股票抢先占了。这可是比赛,即使多出一分胜出的机会,也不能白白错过。
可惜奸商这次却算错了,实际上张廷根本不在乎他选什么股:“可以!你看咱们拿多少钱来玩比较好呢?”
这是最后一个问题,他让赵启明来决定钱数,是不想让这小家伙觉得自己占了内行的便宜。
赵启明狡猾地眨着眼睛想了几秒钟:“你说吧,你是权威呀。”
其实他才没这么好心放弃这个主动权,只不过自己基本上是个外行,总不如张廷说个数来的合理。再说,大家的条件是平等的,张廷也不至于在这事上弄手脚。
奸商赵启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可以称得上是机关算尽,张廷虽然不计较这点得失,但是通过这番讨论,他充分认识到眼前这个家伙确实是只狡猾的小狐狸。
张廷看了看显示牌上的成交量,每支股票半天的成交量最多也不过三四万块钱,他笑着摇了摇头道:“咱们每人投十万吧,先熟悉熟悉市场环境……”
一老一少站在大厅里自顾自地聊着,好像整个股市营业厅里就他们两人似的,根本没把别人当回事。一个靠的是经验和个人实力,另一个靠的是胆识和聪明,只不过奸商目前还不知道胆识、聪明这类东西在股票市场管不管用。
那时候的股票交易方法还非常落后,买股票要先到在证券公司的营业厅里买委托单,一块钱一张 ,在营业员那里填写好买卖的数据。卖出的“委托单”是绿色的,而买进则是红色的,不用特别强调,只需要填写数据就可以。证券公司各个营业厅的营业员通过电话把单报到交易所内,场内的红马甲接到电话后把单子输入电脑,然后交易所主机撮合成交,整个流程速度很慢,这种情况直到一九九六年实施无形席位交易后才有所改变。
股票最终交易撮合的原则是“价格优先、时间优先” ,也就是说谁价格高,谁的委托单就排在前面,价格一样的就看谁先报。
中国工人出版社
第二部分:有才华咱谁都不怕
玩玩股票吧(3)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