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有多远走多远--羽扬 >

第2章

有多远走多远--羽扬-第2章

小说: 有多远走多远--羽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小子打什么主意?”陈致远当然也不傻,谁也不会闲得没事干把挣到手的钱又还给自己,肯定还有别的事。 
 中国工人出版社 

  

第一部分:小奸商初露锋芒 
 小母老虎可真厉害(5) 
 作者 : 羽扬 

   “我有件事打算跟你一起干,想不想听听?”赵启明骨子里对陈致远也有些害怕,毕竟对方乃是全校闻名的坏鸟,但他全面考虑过这件事,认为自己有把握把这个人乖乖地牵到自己的贼船上来。

   “哦?你说……”陈致远很想搞清楚这个家伙的脑子在想些什么。

   “这里人太多,咱们到操场上聊聊。”赵启明的表情非常诚恳。陈致远愣了一下,这话他听了耳熟,凭着这几年的经验,一般是准备跟人开打才会这么说话,他可不相信眼前这个神秘兮兮的家伙。

   “有什么话你说就是了。老子没空陪你兜圈子!”他狐疑地盯着赵启明。

   赵启明转脸看了看旁边两个不怀好意的男生:“那咱们去走廊聊吧!我只是想跟你谈一件挣钱的事。”说着他走出了教室。

   别人话说到这份儿上,陈致远也不肯在两个弟兄面前丢面子,跟在后面来到了走廊。那两个家伙也远远地看着这边的动静。

   “说吧!”陈致远有点儿不耐烦了。

   “你上次卖给我的邮票从哪儿搞来的?”赵启明要是认真谈起事情来是不会理会对方是什么人的,这是他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习惯,说不上是好还是坏。

   “关你什么事?老子自己的不行吗!” 陈致远大声嚷了一句,虽然他心里有点发虚,但他还没把面前这家伙当回事,说着他眼睛里便露出了凶光。

   “肯定不是你的!”赵启明断然说道,“不过我只是有个生意想跟你商量,你用不着防着我。”他始终没有回避陈致远的目光,不是因为他不怕,而是他一心只想着挣钱的事,没顾上害怕。

   见陈致远没有答话,赵启明简单地说了他的想法:“给你邮票的人手里肯定不止这几套,我觉得你把那个人剩下的邮票都弄出来,我去帮你卖,可以搞到不少钱。”

   陈致远跟赵启明比起来,打架比他强多了,但论做生意和玩手段的水平,比赵启明低了可不止一个档次,上中学的时候,他只知道钱是拿来花的,却没想过该怎么挣,更是连一点经商的意识都没有,这方面他基本上算是个白痴。

   他听了这句话,愣了一会儿,赵启明还在继续说着他的想法:“你在学校里的名气不小,不过我觉得你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咱们学校有不少人玩邮票,据我所知有些人是从小学就开始集了,要是能把这些人的邮票搞到手,然后我去帮你卖了,保证能挣不少钱,而且不会让你吃亏。” 
 中国工人出版社 

  

第一部分:小奸商初露锋芒 
 积累资本(1) 
 作者 : 羽扬 

   接下来的事情对于赵启明来说比较容易办,他所要做的,是想尽办法打听哪个班级的同学手里有值钱的邮票。然后和陈致远商量个主意,把东西搞到手,就算不是全部,也要敲出些值钱的东西来。

   至于手段嘛,威胁恐吓、栽赃敲诈,最多动手把对方打一顿,弄到邮票是最终目的。原始资本的积累靠的是掠夺,这种事上个世纪干的人多了,眼下有陈致远这个枪手冲在前面,赵启明要做的就是数钱。

   刚才在学校门口扔给陈致远的那句话,就是提醒他明天要干的那个计划,赵启明什么都不担心,就是怕这家伙不懂得把握分寸,搞出什么麻烦来,对大家都没好处。

   可今天中午发生的事情,让走在路上的赵启明暂时没心情去想挣钱的事。他的心里又打起了小鼓,胡雪怡这个小妮子真是够劲道,仔细品味着那种感觉,他有些迷糊了……

   年轻人的感情是冲动而难以琢磨的,赵同学再聪明也不例外。

   回到家里,父母还没下班,赵启明扔下书包躺在了床上,随便抽出本书拿在手里装样子,却从枕头底下摸出一本《罗素文集》。作业他是没兴趣做的,自从经历了初三升高中那段让人终生难忘的痛苦生活之后,他就打心眼里厌恶上学,爷爷嘴里常念叨:“家里就你一个,千万要考上大学呀!要不然今后就别想过好日子,咱们家可是几代书香门第,丢不起这个脸……”

   赵启明从来不认为这句话有什么值得欣赏和重视的地方,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换来的就是他脸上的冷笑和心中的不屑。

   要是跟杀猪卖肉的说这些,他真敢拿刀砍你:俺的日子过得很丢脸吗?赵启明想象着一个彪形大汉手持杀猪刀气势汹汹的样子,嘴里笑出声来。

   其实他并不讨厌读书,只是周围那些可以左右他生活的人,在学习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让他极为反感。在这些人面前,他不可能像一个屠夫一样跟他们翻脸,只能想想罢了。久而久之,叛逆的思想就使他离一个好孩子的标准越来越远,傻蛋才当好孩子!

   不知这帮当家长的都是怎么想的,对于子女上大学的渴望在赵启明看来简直是一种病态的执著,要是看到成绩单上有哪门功课不及格,脸上的表情就像是被一百吨的大锤砸过一样扁平而痛苦。学校里的大多数老师也一样,对人的态度是根据学生的个人成绩发生变化的,同时见到一位好学生和差学生出现在面前,那张脸瞬间能从阳春三月变成数九寒冬,时间绝对不超过0。05秒。

   赵启明现在的成绩在班上只是中下等,每逢自己遭受到这种待遇,他就觉得心里一阵恶心。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干的行当,不一定每个行当都需要人整天拿着本破书人模狗样地啃,就算是这么干了,也不代表将来就一定能有所成就,那些不适合上学的人,拿枪顶着他也学不好。 
 中国工人出版社 

  

第一部分:小奸商初露锋芒 
 积累资本(2) 
 作者 : 羽扬 

   赵启明静了静脑子,现在他对书的兴趣并不在课本上,而是这些课外读物。近两年他看过不少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书,从而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一个人只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就不用担心自己将来没有出路,因为懂得思考问题的人,永远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让他感到好笑的是,他到现在所领会的人生道理,没有一条是从那些教科书上学来的。

   随手翻开《罗素文集》,他看到一句话:快乐的人生必须有一种能够忍受厌烦的能力……这句话说的真是对极了!要是不能忍受这种厌烦的心情,老子早就英年早逝了。

   就这样,他在自己的房间里晕晕乎乎地度过了这一晚,连吃饭都有点心不在焉,脑子里时而浮现出胡雪怡那副小样,时而是《罗素文集》里的话。

   “启明,哪儿不舒服?”妈妈放下手里的碗筷,伸手试了试他的额头。看到儿子的神情有些恍惚,她还以为是生病了。

   老爸还在车间里加班,没回来吃饭,他经常和赵启明碰不上面,就是见着了也没几句话好聊,这恰恰是赵启明这个当儿子的喜欢爸爸的原因之一。

   “没什么,今天下午英语测验,有一道题我明明会的,但是交卷之后才想起来写错了……”赵启明脸色依然低沉,随口答了一句,然后转身回到自己房间,一向爱唠叨的妈妈听到这个解释没有再说话。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其实下午他的英语试卷一半是自己写,一半是在班长高松的帮助下抄的,答错了的谎言只不过是他随口编出来的而已。

   撒谎到了这种境界,绝对是国家队的水平,仅仅是一道题答错了,就搞得心情低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孩子有进取心呀!这令做母亲的多么感动,又怎能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今后一定会出人头地?既挡过了问题,又取得了信任,实在是高手中的高手!

   刚开始,赵启明并不想这样欺骗父母长辈,但他实在不想成天被数落和唠叨,为了避免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最后也只有采取这个办法。

   赵启明轻轻地掀开床垫,从床头和床板的夹层里取出一个小邮册,再次打开最能勾引他的这个本子,看着这些小纸片,他脑子里什么烦恼都没了。

   他感兴趣的不是这上面的花花草草和各种各样的人物造型,而是它们背后的市场价值,那可是实实在在的人民币。

   赵启明有两个邮册,一个是拿来卖的,里面没有什么值钱货,都是糊弄新手的玩意儿,他平时就是拿着这个本子去学校卖给其他同学的。而手里的这个小本子,才是他自己的存货,除了他自己,没别人见过。

   比起自己的父辈来,赵启明对钱的重要性的理解完全超出了他这个年纪应有的认知程度。这要归功于平时所看的那些有关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书,他不知道是打哪儿听来的,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而哲学是人类思想的结晶。

   还是他很小的时候,就特别讨厌父母平时的节省,平时不舍得吃、穿、用,连买五分钱一斤的大白菜还要跟人还价四分五……虽然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全家人生活得更好,但赵启明绝不承认这么做对于一个月工资加起来还不到七百块钱收入的家庭,能有多大的帮助。 
 中国工人出版社 

  

第一部分:小奸商初露锋芒 
 积累资本(3) 
 作者 : 羽扬 

   一个月就算是多存了五十块钱,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也没什么意义,仍然还是处在原来的社会阶层,还是只能买得起五分钱一斤的大白菜。

   他这几年始终相信一件事:钱,不是平时省出来的,是靠自己的头脑挣来的。

   只有小市民才只懂得从日常生活里省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父母的表现很大程度上符合这类人没能耐挣大钱的特征。他立志不过这种令人痛不欲生、生不如死的日子,哪怕是一天也不干。

   自从赵启明明白了钱的重要性,就一直在寻找挣钱的机会,选择倒腾邮票则是一个偶然。

   1990年仲夏,也就是这学年的开学之前,赵启明在邮票交易所门口等一位同学,对方人还没来,他就顺便进去转了转,打听了一些邮票的价钱,他当时就对这些四四方方的小纸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这些东西是可以保值和升值的。

   当时的他并没有金融投资这类的概念,只是发现了这个不用花很多时间就可以干的生意,这令他欣喜若狂,于是把自己手里十几年集攒下来的八百块压岁钱偷偷取了出来,开始了邮票的生意。

   1990年是中国邮市走向高潮的开始,虽然当时的上海刚开设了股票交易所,可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个新鲜事物没有多少兴趣。人们心底里总觉得股票是一种风险很大的玩意儿,和国人传统的沉稳心态不符。与此相反,一部分已经富起来的人把能够保值的邮票作为一种投资和生财之道,疯狂地进行炒作,在之后的两三年里带动了整个邮市的火暴。

   与成年人不同,赵启明可没时间像个商贩一样成天耗在洞山区邮市,那里离自己家有十公里之远。他只是利用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的时间去那里转,开始他并不买,只是在一边看。

   即使是周末,卖邮票的人也不是很多,他们手里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