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中国人的管理功夫 >

第4章

中国人的管理功夫-第4章

小说: 中国人的管理功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缭銮空铰缘牧榛钚裕敌械栽に恪⑼菩泄龆苹ǎ磺康饔楹侠次颜撸碳す郝颉⑹迪窒郏磺康魃娜嵝曰缰圃煲挡捎萌嵝陨呃醋橹榛钌⑼怀龆嗥分帧⑿∨俊⑹视κ谐”浠牟罚磺康骼酶咝录际踅泄芾恚缧畔⒓际醮吹墓芾硇畔⑾低常旃远仁构芾砭哂懈槊簟⒖焖俚奶氐悖磺康魇泳醣晔豆芾怼!   �
    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主要在于不是依靠权力影响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赖于员工的心理过程,依赖于每个员工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因此具有明显的内在驱动性。不过,只有当企业规范转化为员工的自觉意识,企业目标转变为员工的自发行动,从而形成内在的驱动力时,自我约束力才会产生。    
    柔性管理要求员工把外在的规定转变为内心的承诺,并最终转变为自觉的行动,这一转化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考虑到员工个体差异、企业的文化传统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往往难以协调。然而一旦协调一致,便获得相对独立性,对员工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柔性管理主要体现为管理决策的柔性化和奖酬机制的柔性化。    
    (1) 管理决策的柔性化首先表现在决策目标选择的柔性化上。传统决策理论认为:决策目标的选择应遵循最优化原则,它所寻求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惟一的最优解。而事实上由于决策前提的不确定性,难以按最优准则进行决策。有鉴于此,赫伯特西蒙提出了以满意准则代替传统的最优化准则,决策者可根据已掌握的信息作出满意的选择,而不必苛求惟一最优解,因而具有更大的弹性。决策的最优化准则向满意准则的转变,实质上也就是从刚性准则向柔性准则的转变。此外,管理决策的柔性化还体现在决策程序上。“一言堂式的决策”属于刚性决策,其最大缺点是很难避免主观、片面、武断的错误;“群言堂式的决策”是由相关人员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择善而行,由此而形成的决策,可称为柔性决策。    
    (2)奖酬机制上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适应的对象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高素质员工,而创造性活动往往是一个探索过程,其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再说智力活动本身也很难计量,所以创造性工作难以量化。如果硬性量化并以此作为奖励依据,势必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抑制其潜能的发挥。因此柔性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奖酬机制的柔性化,除了物质上的奖励外,更应注重精神上的嘉奖,还可以通过扩大和丰富工作内容,提高工作的意义和挑战性对员工进行激励。这已经在一些高技术公司中得到了体现。


第2章 中国人的日常涵养与管理功夫第7节 中国式管理,刚柔相济显真功(2)

    1。3  一张一弛的“海豚式管理”    
    管理者的行为特征可以说是一种管理模式的集中反映。我们根据不同的管理风格,可以把管理行为分成三类,分别是鲨鱼式管理、戛裨鱼式管理、海豚式管理。而海豚式管理,则是典型的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    
    大家都知道鲨鱼是异常凶猛、富于攻击性的鱼类。基于这一特征,鲨鱼式管理者显得嗜好权力;严厉无情;强调竞争、效率和成绩高于一切;但这种过于严苛的管理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不满或怨恨,甚至引发他们的消极对抗。与鲨鱼相反,戛裨鱼是原产于印度的一种胎生、观赏、以蚊虫为食的小鱼,一般被视为柔弱的象征。因此戛裨鱼式的管理则表现为所谓的“仁慈权威者”形象,他们回避竞争、人情至上,只想获得普遍的好评;其缺点往往表现为无个性、不自信、易受情绪影响,工作效率低、业绩差。可以说,这两种管理模式走了两个极端,过于刚性化或过于柔性化都会使管理偏离正常轨道。    
    要使得管理富有成效,必须结合鲨鱼式管理和戛裨鱼式管理的长处,采取刚柔相济的手段。这种管理模式,我们将其称为“海豚式管理”。海豚是一种性情温顺随和、模仿和学习能力强;但绝非软弱可欺的动物。而海豚式管理者给人的感觉则是信念坚定、追求公平,既关心工作成果;又关心员工成长,他们用头脑和心灵来领导下属,以自信、宽容来运作企业,是刚柔结合、有血有肉的管理者形象。    
    海豚式管理,它具体表现为:    
    (1)在对待员工的态度上。海豚式管理者尊重下属,对属下员工宽容、仁慈,慎重对待下属的要求,乐于听取下属的意见,努力赢得员工的忠诚,与下属保持密切关系,成果与人情并重。    
    (2)在领导作风上。他们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和灵活的工作方式,处理问题时沉稳、客观、果断、情理并重,实事求是地面对错误,随时接受批评并予以纠正,及时寻求工作的改进和充实。    
    (3)在领导品质上。他们有慷慨的气度和宽广的胸怀,与员工“分享信息”,并认为这是提高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最佳法宝,强调与下属分享权责、分享荣誉,他们自信、果断,努力营造信任型的组织文化,认为信任型的文化是培养成员自信和自尊的最佳方式,也是企业业绩的动力源。此外,海豚式的领导者总是保持着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塑自己,不断地重新设计和塑造自己的领导风格。    
    1。4  管理的最高原则——刚柔相济    
    企业管理的柔性和刚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柔性管理并不排斥管理中的刚性成分,是对传统管理重物轻人、手段强硬、缺乏弹性的辩证否定,是一种扬弃。柔性管理实质上是在保持适度刚性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管理的柔性,使企业管理有刚有柔、刚柔相济,更加科学、实用、灵活、高效。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指“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这是20世纪通行的管理模式,如著名的泰勒管理模式。泰勒管理理论将人看作“经济人”、“机器的附件”,强调组织权威和专业分工。    
    柔性管理则是指“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即是一种柔性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满足员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而不是严酷的纪律强制和单纯的物质刺激。    
    从实际效果来看,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各有所长。刚性管理易于维持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易于对员工进行量化管理。柔性管理则能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发挥出潜能。同时柔性管理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升华。    
    目前,世界上许多企业的管理方法及措施不外乎两种:要么强调刚性管理,要么强调柔性管理。其实,成功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刚柔并重的。假如把管理理论比作一辆汽车的话,那么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如同这辆汽车的两个前轮。正是这两个轮子的同时滚动,目标、方向一致,追求两方面的不断完善,才使管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得以升华。    
    所谓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思想,是在管理中必须以刚性管理为基础,研究员工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使员工个人需要与企业的意志相协调,从而达到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的全面提高。它具有综合性、相容性和互补性的特点。      
    从企业实践的角度来看,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它为整个管理工作构建了一个骨架,规定了管理的目标、幅度、时间、空间及必要的刚性手段,使企业和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在这一框架下有序地运行。没有规章制度的企业必然是无序的、混乱的,柔性管理也必然丧失其立足点。    
    柔性管理是以刚性管理的存在为基础的,但作为刚性管理又必然要靠柔性管理来提升,缺乏一定的柔性管理,刚性管理亦难于深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也不论其资本是否雄厚,其成功的背后必定有一共同的诀窍——刚柔并举,刚柔相济。    
    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坚持刚性与柔性不可偏废的原则,要两个轮子一起转。刚性与柔性要齐头并进,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方法。    
    作为刚性管理,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离开刚性管理,企业管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柔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灵魂,离开柔性管理,企业管理就是死水一潭。因此客观地说,两者不应该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包容的;管理效率的基础在于如何把这两个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    
    企业的管理中,应以尊重人为前提,发展生产、提高效率,完善各项刚性管理制度。在追求生产效率与技术进步的同时,强化刚性管理的过程中兼顾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这样,企业才能在发展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使企业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达到最佳的组合,使企业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因此,企业应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样才能实现“人”与“物”、感性与理性、情感逻辑与效率逻辑的和谐统一。


第2章 中国人的日常涵养与管理功夫第8节 “难得糊涂”的功夫和境界(1)

    无论对谁来说,“糊涂”都是一个贬义词。谁人不希望自己;还有自己的子孙都聪明伶俐呢?如果一个人处事糊涂,难免会吃亏。可是中国人谁也不想吃亏,都想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所以一个比一个精明。可是如果人人都聪明;谁也不吃亏,这个世界迟早会乱套。所以在中国人看来,人也不要太聪明,在一些问题上糊涂一点反而效果更好,哪怕是装装糊涂也未尝不可。这样一来有人就不免觉得奇怪,什么时候,糊涂反而成了好事呢?    
    2。1  “难得糊涂”溯源    
    清朝名士郑板桥有一句名言——“难得糊涂”,流传很广。初看起来,此话说得有悖常理、荒诞不经。当然了,人人都想聪明而怕糊涂,板桥却道“难得糊涂”,“糊涂”既“难得”,就成了珍稀品,成了一种追求的对象。故自板桥先生此言一出,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鸿儒巨商,就恭恭敬敬地把它书为条幅,悬挂于厅堂之上,奉为格言警句,顶礼膜拜。就那么几个看起来歪歪扭扭;其实透着古拙浑朴的字,一度风靡大江南北,“糊涂”一下子就由被世人瞧不上而提升到了欲求而不得的地位,“难得糊涂”也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名言。     
    “糊涂”之所以“难得”,是因为不糊涂的人,非得糊涂不可。郑板桥中进士后,曾任山东潍县知县。他为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