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 >

第124章

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第124章

小说: 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基督教信仰在后现代主义挑战下的反思

    尽管后现代主义对基督教提出了不少关键性的批评,我们的回应仍是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

    1.宗教的必须性和复兴现象

    首先,在后现代主义的社会中,人类仍然需要有宗教的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事实是,在过去的十年之间,宗教不单没有在人类社会中式微,反而愈来愈蓬勃。而且,由于后现代社会的资讯媒体革命,将人的生活经常推向徘徊于真实经验和“虚拟真实”(电脑游戏、电影电视的视觉效果、网际网络)经验之间,令后现代文化中的人,更容易接受和向往超经验、超自然领域的存在。既然宗教是人性基本需求的其中一环,而宗教信仰者在后现代时代来临了的社会中又有增无减,显然后现代主义者再找不到任何理由去漠视宗教存在的必须性。就正如“激进正统”(RadicalOrthodoxy)神学运动所指出:正就是因为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信念和价值大肆“解构”反而击出了更多人类心灵的空隙,要等待基督教那有创造、又有救赎的宗教信仰去填补。

    2.基督教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那么,基督教又如何确立她在这后现代主义多元、相对的思潮中的“普遍性”(universality)和“独立性”(particularity)呢?

    回应后现代主义高举信仰要多元化、相互尊重的思潮,基督教也要承认,现今的世界上不只有基督教一种宗教的存在。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中,都有不少伟大的宗教传统。他们当中不乏对人生有深度的智慧和体验的。例如:佛教透过智慧的体悟去消解人生的苦恼,伊斯兰教操练高度的自我克制去显示出对宇宙至高主宰的崇敬和绝对顺服,道教追寻心灵与大自然如何可以和谐的契合。作为基督徒,我们要尊重这些宗教传统对人生深度的体会和文化价值。

    那么,在芸芸众多的宗教之中,基督教有她独特的价值吗?当然有。如果说大部分宗教传统所追求的重心,是如何缔造一种可以“安身立命”“修心养性”的高尚人生。基督教的信仰核心,却是“与神和好”——人如何与那位宇宙的主宰恢复沟通、亲切的关系?所以问题的关键是:人需要哪种类型的宗教?需要宗教为的是什么?如果某人只期望宗教能够给予他“安身立命”的人生指引,那么他要选择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宗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些宗教事实上是提供了各种不同的人生指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的需要。然而如果某人愿意严肃地面对“宇宙有没有创造主?”“我怎样才可以认识这位宇宙人生至高的主宰?”“我要循什么途径才可以与他沟通、建立真切的关系?”等问题,那么,基督教就是他必须寻索的宗教。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宗教(伊斯兰教或其他隶属于“基督宗教”系统的教派不计算在内)比得上基督教如此认真、深刻地处理这些方面的追寻。所以,如果人对宗教的要求只在乎是否能够带来“安身立命”的效果,则基督教并不是惟一的路。但如果人期望透过宗教可以“与神和好”,则基督教是惟一的信仰之路。

    在后现代主义的社会中,基督教尊重其他宗教信仰的不同贡献,但更清楚自己持守的真理和尊严是什么?至于人是否愿意选择基督教作为他们的宗教信仰,自有他们的权利和自由。

    问题研讨

    一、尝试留意、环顾一下你所处的文化处境,看看有什么是属于现代主义的表现和特色?

    二、对于那些醉心、赞同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非信徒,你会采取一些怎样的传福音策略?

    三、有人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Y世代”青少年,是最典型的“后现代一族”。你认为作为神的教会,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设计,去牧养这群在“后现代主义”时代长大的羊?

    阅读建议

    一、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二OO四年。

    二、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合著,陈刚等译:《后现代转向》(ThePostmodernTurn),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二OO二年。

    三、大卫·雷·格里芬著,孙慕天译:《后现代宗教》。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二OO三年。

    四、关启文、张国栋合编:《后现代与基督教》。香港:学生福音团契出版社,二OO二年。

    五、温伟耀:《基督教与中国的现代化:超越经验与神性的寻索》,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团,二OO一年。第三章“亚洲现代社会文化变迁中的基督教信仰”(第四十七至四十八页)

    

十。特殊议题篇 第95课 认识同性恋及同性“婚姻”/周道辉

    每一个时代有它“可想象”与“匪夷所思”的价值观!在历史洪流中,代复一代,一度认为匪夷所思的事,竟慢慢变成可想象的事'薛福(F。Schaeffer)1970'现在美国同性恋不但走出壁橱,更要求合法婚姻地位!他们的要求,将对社会及家庭有长远并巨大的影响,是值得基督徒关注的。

    什么是同性恋?

    “异性相吸”是自然生理,若这“正常性取向”失常,便可能产生“同性恋”了。注意这不是指同性挚友,其关系不涉及性领域。有少数性取向正常者,为寻找感官刺激、满足肉欲,性伴侣中有同性也有异性。若不计算这些人,真正的同性恋者,只占人中1·3%《罗马书》曾描述当日社会的性问题说:“……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男人也是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用处,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圣经说他们是“放纵可羞耻的情欲”(罗一26、27)。纵观古今中外,同性恋被视为禁忌及可羞耻的行径,但近三十年来,同性恋者藉所谓“没有绝对真理”及“人人可我行我素”的“处境伦理”,公开地争取权利。

    同性恋者的长远阴谋

    远在一九七三年时,同性恋人士在美国精神病医学年会中扰乱,威胁要他们把“同性恋”自“精神病”改为“正常”列!当日精神医学会竟漠视科学资料,与他们妥协。八十年代,同性恋者如基克和马德森(M·KickH·Madsen)制订方略,要攫取合法婚姻地位,破坏传统婚姻制度。他们很成功,近日,麻省法院给同性恋者以等同异性结合的“婚姻”法律地位;旧金山(SanFrancisco)自由派官员,违法为五千多对同性伴侣证婚。他们的战略,第一步是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并以之为荣,觅机宣告,他们知道世人,见怪不怪后,将以之为“正常”!

    另一策略:自称是歧视受害者,呼吁国人容忍及接纳,降低人的反感,又利用传媒,称同性恋只是另一种性选择的生活方式。一九九三年春,在首都华盛顿游行,提出多项要求。要求把同性恋、多性伴侣及同性结合合法化;修改家庭定义后,同性恋及变性者可作儿童监护人及收养子女;要求学校性教育包括同性恋;降低性交合法年龄;娼妓合法化;乱伦合法化,并要求禁止宗教组织的反同性恋言论……

    他们夸称约一成人是同性恋者,使政客看重其票源。但欧、美曾作广泛性生活调查,真正同性恋者只有1·3%。一九九四年,美国国家卫生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只有2·8%的男性、1·4%的女性,自称是同性恋者,这其中包括了双性恋者!

    注意他们不单是要求社会的接纳,更是要以“宣教精神”去“改造人群”!使之成为一个同性恋文化的社会。

    斥同性恋者论点

    一、同性恋是天生的吗?

    一九九一年时,西门·利维(SimonLevay)曾称同性恋脑的松果体特大,是先天的证明。但被英国科学家驳回,因病例不当且太少,也未建立二者因果关系,且皆是爱滋病人或带菌者。而对照组亦没有确立。一九九四年,迪安·哈默(DeanHamer)又称同性恋者在X染色体某区有异。但很多专业人士并不同意。

    其实,称同性恋具先天性,有不能改变的性倾向,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若真的有这样的基因,将在一代后消失,因他们不能留后;且这种影响习性的基因,不像影响发色或肤色的基因,不是不能改变的。一个证明:很多双胞胎,具有不同性倾向,可见后天影响力是重要因素(孪生子中同性恋者比例较常人高,是与长成环境有关)。科学家亦称,酗酒有先天因素,难道就可任由他们在醉乡度日?这些人中,许多曾被虐待或受性骚扰;有些被过度宠溺,混乱性别教养,有些缺乏父爱或母爱;有些因家庭破碎、父母酗酒,不正常的心理或性别模范……其实,有过半的同性恋者,在接受治疗及合宜的心理疗法或信福音后,能与异性组成幸福家庭。

    二、同性恋者是被歧视者?

    美国最高法院对受歧视者的定义,有三项指标:其一,有不能更改的特质。但他们承认性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且信福音或受心理治疗后,很多能够组织正常家庭。其二,经济受剥削,九十年代中,《华尔街日报》曾统计,同性恋者平均收入近五倍于非裔,六成是大学毕业生,近半数是专业人士。其三,政治力量微弱。同性恋者财力雄厚,不乏政客买好他们,自夸“同性恋权势”。其实同性恋者已因民事结合,享有相若权利,不需另加婚姻条例。

    三、同性恋是基本人权

    通常社会给予的人权,非绝对的。多以不伤害自己或他人为前提。同性恋既为害自己(见下),故谈不上什么基本权利。否则戒不了酒或赌的人,岂不亦要求特别权利!

    四、相爱为何不可委身?

    婚姻乃人类社会基石,两性家庭合乎自然生理,健康家庭亦必须有两性参与,叫下一代可效法父母的模范。结婚既有前提,便有限制。如:任何人皆不能与父母子女或兄妹结合,这是乱伦。破坏家庭结构,对下一代有害。同性恋团体虽称其伴侣相爱委身,关系稳定持久,应得婚姻地位,并领养子女。但大卫·麦克沃特(DavidMcWhirter)与安德鲁·马蒂森(AndrewMattison)研究,发现大多数同性恋,事实上只维持数月至两三年的关系,且常在此期间有多至四个性伙伴;长达五年关系者极少;无固定伙伴者,则常有数个至数十个性伙伴。他们关系既不持久,又不能给儿女以父母亲双性孕育,故不宜于设立家庭,他们的目的是要令儿童耳濡目染,堕入陷阱(三倍于一般青年)。

    同性恋者基他问题

    一、对下一代之影响

    同性恋者因不能生育,故必须招募新人加入,才能保持其人数,故处心积虑打进公校,灌输不正常心态。利用儿童成长发育中有排斥异性、选择同性朋友的阶段,使他们误以为是同性恋倾向,其实,青少年过了这时期,自然对异性发生兴趣,但若被误导,就易入同性恋行列。一九九二年,他们企图把认同同性恋观念的彩虹儿童教材引进公校,课程内有很多堕落的教导,后来他们又向中学及校园宣传,不少青少年抱着不应歧视别人,同情他们而被利用。

    二、同性恋的一些统计

    (一)有关性伙伴的问题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