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

第116章

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韧肌返龋蜗蟠蠖嗲逍愣俗㈡鼓染昀觯壑辛髀冻鲂呱穆雎鑫虑椋趾睢⒍恕K婊瘢炔幌裨禾骞诳贪澹茨艿闷湎讼钢睿夷厦骶唬嫒ぴ救唬宦淠杳苡兄拢〉胶么ΑO瘛睹坊ㄍ肌贰ⅰ队曛裢肌贰ⅰ洞狠和肌返龋骠嫖难牛魍迅呓唷
  在桃花庵,唐寅与江南文友诗酒往还,专意创作,自诩为“桃花庵里桃花仙”①,自由自在,颇得其乐。以后,他又娶沈氏为妻,两人相敬如宾,并得一女,生活中充满了天伦之乐。“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②唐寅卖画自给,问心无愧,襟怀坦荡,风雅为欢。然而,宁静的生活并没有磨平他的功名之欲,委曲之心总是耿耿难平。
  正德九年(1514),唐寅四十五岁时,终于应宁王朱宸濠之聘,前往南昌充任宾客。但他到了宁王府后,逐渐发现那些应召来的幕客,大多是不学无术之徒,猥琐庸俗,阿谀奉迎;而宁王又残暴无道,居心叵测,萌有异谋。唐寅十分后悔自己即将卷入不测之祸,乃借酒装疯,露其丑秽;宁王不堪忍受,以为唐寅这个江南才子仅为徒有虚名之辈,数月后便放他东归。
  “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色,山妻相对有牛衣。”③南昌之行使唐寅对权贵的奸诈与虚伪有更清楚的认识,从此,他彻底地打消了仕宦功名之念。唐寅认为:“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④因而他愈加放荡不羁,疏狂任性,每每高朋满座,纵论东西,恣肆汪洋,时发奇趣。
  唐寅的诗歌,初学唐人,此时则宗刘禹锡、白居易,“多凄怨之词”,① 王稚登:《国朝吴郡丹青志·唐解元》,见《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第744 页。①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一《桃花庵歌》,第14 页。
  ②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二《感怀》,第25 页。
  ③ 唐寅:《自题骑驴思归图轴》。按: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④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唐解元寅》,第297—298 页。
  “不计工拙,兴寄烂慢”⑤,而风采斐然,照耀江表。在诗中,他不时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如《叹世词》云:“春去春来,白头空自捱。花落花开,红颜容易改。世事等浮埃,光阴如过隙。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清闲两字钱难买,枉把身拘碍。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别无闲计策□□。”又如《漫兴诗》云:“人生七十古来有,处世谁能得长久。光阴真是过隙驹,绿鬓看看成白首。积金到斗俱是闲,几人买断鬼门关。白日升天无此理,自古有生还有死。眼前富贵一枰棋,身后功名半张纸。古称彭祖寿最多,八百年后还如何。请君听我歌且舞,穷通寿夭皆由他。”①消极自放,却饱含着辛酸的人生感受。他还出入秦楼楚馆,放浪形骸,以尽量享受短暂的人生,并借以消却胸中的忧愁,在“半醒半醉”的生活中,冷眼世事,孤傲不羁,“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②。民间为此把他称作“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流传着“三笑姻缘”等关于唐寅玩世不恭的故事。“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托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③晚年唐寅的诗文更为颓放,但亦更为沈玄,他自谓“后人知我者在此”④。唐寅还归心佛教,从色空观与人生梦幻说中寻求寄托;绘画笔墨老成练达,蓄有疏放之气。他沉溺酒色,生活潦倒,以致贫病交加,在势利的社会中过着孤寂的生活。尽管唐寅常以清闲自慰,但内心的不平与委屈始终难以消去。“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⑤嘉靖二年(1523)冬,他在临终前留下这首绝笔诗,含愤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唐寅的一生,怀才不遇,但却以诗画为明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后人把他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共推为画家“吴门派”的四杰,视作重振和发展文人画的大家;又把他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共推为诗家“吴中四才子”,以诗风明快畅达而领一时风骚。唐寅兼工书法,行楷秀劲;他又善作曲,多才多艺。唐寅的诗文收入《六如居士集》,绘画作品传世有《落霞孤鹜图》、《簪花仕女图》、《山路松声图》等。
  ⑤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唐解元寅》,第297—298 页。
  ① 汪场瘢骸渡汉魍な槁肌肪硎涛裼∈楣1936 年版,第376—377 页。②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一《桃花庵歌》,第14 页。
  ③ 唐寅:《自题纨扇图》。按: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④ 《明史》卷二八六《唐寅传》,开明书店版,第7794 页。
  ⑤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三《伯虎绝笔》,第33 页。
  第二节文徵明文徵明,原名壁(亦作璧),字徵明,后改字徵仲,别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成化六年十一月初六日(1470 年11 月28 日),殁于嘉靖三十八年二月二十日(1559 年3 月28 日)①,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文林曾任温州知府,雅好诗文书画,为官清廉正直。文徵明少年时并不聪敏,“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②,可是他并不自暴自弃,力学自勉;后从父执李应祯学书法,从沈周学绘画,从吴宽学诗文。这些前辈对他要求都很严格,有次文徵明练字模仿苏轼行书笔意,李应祯嫌他缺乏基本行笔功力,不宜过早弃楷学行,乃立即大声训斥道:“破却工夫,何用随人脚踵?”并且又说道:“吾学书四十年,今始有得。”③谆谆告诫文徵明要有踏实的学风。文徵明还与唐寅、都穆、徐祯卿等游从甚密,切磋学问。在良师益友的熏陶下,他经过刻苦努力,二十余岁时能诗会画,文名渐起。
  弘治十二年(1499),文徵明之父在温州知府任上不幸得了重病。他闻讯立即请医生一同赶去,但到达温州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三天了。当地官绅士民凑了数千金作为赙银送给文徵明,他婉言谢却,并作书答谢道:“吾父以廉吏称,而吾忍污其死耶?《传》不云乎,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温州士民非常佩服他的为人,因建“却金亭”以表彰文徵明的廉洁高风。①父亲去世后,文徵明愈加勤奋学习,研习八股制义,准备应科考,但他却屡困场屋,仅为秀才。而他的好友唐寅、祝允明、都穆,先后中举。命运多舛不禁使文徵明感慨万分,他长叹道:“吾岂不能时文哉?得不得固有命耳。然使吾匍匐求合时好,吾不能也。”②为了消除烦恼,他在寒窗课读之际,寄趣书画,肆力古文,以后竟醉心于此,难以自拔。他埋首艺文,不慕利禄,家境较为清贫。但文徵明却甘于朴素,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怜悯或恩赐。有次巡抚俞谏嘉慕他的才学,准备送一些钱给他,就指着文徵明的衣服说:“怎么破成这副样子?”文徵明佯装不懂说:“这是暂时遭雨淋的缘故。”因而使得俞谏送钱的意图难以出口。③“舍舟即嵚崎,探策入窈窕。穷崖擘苍铁,直下千寻表。绝蹬悬飞梁,仰首心欲悼。阴壑多长风,六月更幽悄。秋声落井干,翠雨滴深篠。与君富闲怀,竟日恣幽讨。都将双足尘,濯向千年沼。”①文徵明性好山水,创作之暇,常去苏州虎丘、天平山诸名胜游览,寄怀自然,陶情冶性;有时还与友人结伴至南京、嘉兴、滁州、无锡等地,放舟清流,欣赏奇文,指点山河,悦目赏心,怡然自得。
  随着岁月的推移,文徵明的文名和清雅高风已遍传海内,不少名流都来登门求教,他与唐寅、徐祯卿、祝允明有“吴中四才子”之誉。
  ① 据温肇桐:《明代四大画家·文徵明·文徵明先生年表》,香港幸福出版社1960 年版,第20、34 页。②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三《文先生传》。
  ③ 文嘉:《先君行略》,见文徵明:《文徵明集·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1619 页。① 黄佐:《泰泉集》卷五四《将仕佐郎翰林院待诏衡山文公墓志》。
  ② 文嘉:《先君行略》,见文徵明:《文徵明集·附录》,第1620 页。③ 《明史》卷二八七《文徵明传》。
  ① 文徵明:《文徵明集》卷三《同履仁濯足剑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37 页。正德九年(1514),宁王朱宸濠倾慕文徵明的才艺,遣人送厚礼邀他去南昌。当时吴中一些文士,如唐寅等,禁不住宁王的盛情,纷纷应聘前往南昌,而文徵明却认为宁王如此广纳人才,必定不甘“久安藩服”②,居心叵测,因而他托病谢绝。许多人觉得文徵明未免过分敏感,不以为然。数年后,宁王果然叛乱,大家才信服文徵明具有远见卓识。
  文徵明五十四岁时,由苏州巡抚李克成推荐,以贡生资格到北京吏部,授为翰林院待诏,参修《武宗实录》。在翰林院中,文徵明结识了杨慎、黄佐、林俊等一些饱学之士,他们谈论学问,相得甚欢,结为“莫逆”之友。文徵明以知识渊博而受到人们的敬重,“一时诸名士觌德相先”,以致“户外屦常满”③。
  “月转苍龙阙角西,建章云敛玉绳低。碧箫双引鸾声细,彩扇平分雉尾齐。老幸缀行班石陛,谬惭通籍预金闺。日高归院词头下,满袖天香拆紫泥。”①文徵明在京中这文人荟萃、五方杂处之地,见识得以增长,胸襟得以开拓。然而却好景不长,次年,他的友人杨慎等因“大礼议”事件而被世宗放逐。京中奸佞当道,群小弹冠相庆。文徵明因为不是进士出身,遭到一些年轻进士的讥讽,被人视为画匠。《实录》修完后,他又不愿巴结权贵,得不到升迁。少傅张璁是文徵明之父在温州选拔的文士,他千方百计想拉拢文徵明,但性格耿介的文徵明却不甘与权贵同流合污,避之唯恐不及。兵部尚书杨一清是文徵明之父的同年进士,文徵明并不因此去谋求升迁,反而指责杨一清的虚伪。
  “天上楼台白玉堂,白头来作秘书郎。退朝每傍花枝入,儤直遥闻刻漏长。铃索萧闲青琐静,词头烂熳紫泥香。野人不识瀛洲乐,清梦依然在故乡。”②官场的尔虞我诈,时时使文徵明产生误落尘网之感,他思念家乡,怀念昔日自由的生活,决计请求南归,终于在五十七岁时得以如愿,从此开始过着诗画自娱、绝意仕进的生活。
  回到江南后,文徵明筑“玉磬山房”于长洲,栽梧桐于庭院内,整日恣肆啸咏,放情丹青,自由自在,了无遗憾。慕名登门求诗文书画者络绎不绝。他萧闲吐纳,随时应答,文思敏捷,技法娴熟,应付裕如。
  受沈周影响,文徵明认为诗文书画是寄托精神的墨戏,可以表现自己的情操与个性,是高雅的文化活动;“文人画”与画匠之作不可同日而语,后者只是机械的谋生之作。他对于藩王、权贵、外国使者的求字求画,都婉言拒绝,认为这三种人不懂诗文书画的高雅情趣,为他们作画,会有失“文人”身份,而容易被人视为“画匠”。一些外国使者经过吴门,得不到文徵明的作品,只好遥致敬礼,引以为憾。①“苍山叠叠水斜斜,杨柳阴阴拂岸长。蜗名蝇利竟何益,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