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鸿鹄翱翔-弥尔顿和失乐园-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姐。基督学院“淑女”不用说自然长得潇洒飘逸,很富有吸引乡下姑娘的魅力,何况又博学广识,是个颇有名气的天才诗人,自然是玛丽·鲍威尔所仰慕,所企盼的。而玛丽是个十七岁的妙龄女郎,虽不一定长得如花似玉,青春少女,含苞待放,自身就是一朵花。诗人多年前在意大利偶遇异国丽人时,从所写的几首十四行诗来看,透露出;诗人反省过去男女交友过分严肃的态度,认为异性相吸,青年男女相互爱慕与为人正派不正派基本无关;他确实动了感情、几乎难以自制,只是因为对方是自己出游中偶然邂逅的非本国的才女,所以才勉强压抑住了。如今他已三三岁,大龄青年,做了多年的书生,孤苦寂寞,不知已熬了多少个岁月。此次下乡,不管目的如何,见了青春焕发,活泼鲜艳的乡间姑娘,还能顶住自然天性的冲击而无动于衷吗?不,这起码是第二次大冲动,而且对象近在眼前,唾手可得,他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异常迅速的恋爱,除相互一见钟情而外,别无解释。所谓一见钟情,原不是十分可靠的,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理因素,或两者兼而有之。盲目阶段的爱情只有感情的冲动,丧失判断,丧失理智,没有冷静的思考。事后看出的问题或缺点,高潮中都可以有出人意表的解释或设想。弥尔顿是天才诗人,也许比一般人更其敏感,冲劲大,也就更容易陷入所谓爱情的罗网。弥尔顿一表人才,鲍威尔夫妇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何况还与他家有无法偿还的债务关系。事情就这样成了。
一般地说,两家既不门当又不户对,两人档次相差太远,没有共同语言,不能心心相印,更谈不上志同道合,这样匆勿结合,缺乏基础,又没有深入了解的婚姻,焉能久长。弥尔顿很快就醒悟过来了,第一个《论离婚的学说与纪律》的小册子当年八月一日就在发行中了。马森先生一推算,写作时间居然是在密月之中开始的,因为据菲利普斯说,玛丽也是大约8月1日回的家。
原来破裂是女方引起的。玛丽一到伦敦,发现两家的环境气氛,生活规矩截然不同,丈夫有权管束一切,她不受约束惯了,觉得受不了,甚至讨厌起她未经仔细考虑就接受下来的严肃而又多所要求的丈夫来了,惶恐不安,但愿回家去。后来,《雅典娜》杂志一篇匿名作家的文章认定破裂原因是玛丽拒绝圆房。从事情发展的情况看,这是很有可能的。一个乖戾任性的女孩是近乎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干得出来的。
不过弥尔顿也还是够宽宏大量而有所等待的。因为他还“忍气吞声地”过了一个月,他没有马上赶走玛丽,她还有时间让父母来信提出要求,允许她回家度过夏天剩下的日子。年轻的掌上明珠新婚宴尔就想离开丈夫,做父母的自然怀疑必定另有蹊跷,否则也不会来信。在弥尔顿呢,他觉得事情已闹到这一地步,且让她回去,她父母可能促使他醒悟,认清她的责任,所以也就点头同意了,约定9月29日迈克尔大结帐日回来。
离婚学说遭围攻
弥尔顿以往百事如意,一个年龄只及他一半的小姑娘竟然让他碰了一钉子,不但婚姻最高雅的灵肉和谐一致的理想破灭了,自尊心也让他无地自容。不过,毕竟他是个舞文弄墨的书生,他没有采取任何暴力行动,没有陷入个人不幸的泥坑中而不能自拔,冷静的思考和审视当时的社会婚姻状况,考察引起婚姻破裂的种种社会的及个人的因素,探讨了当时所实行的离婚法的种种缺陷。把不幸婚姻所带来的满腔怒火,慷慨激昂地发诸笔端,就在蜜月期间新房里写起第一个论离婚的小册子来。这是异乎寻常的举动,却是符合诗人的性格的,他不可能对这样奇耻大辱的打击与失望不作出强有力的反应。然而,他还不失他崇高的气质。他匿名出第一版是为顾全玛丽的面子,而且小册子虽是因个人不幸受屈辱而写的,通篇却不曾发泄个人的怨恨,只强调:不幸的婚姻,由于性格不合,就可以离婚。他还是一心一意为人和社会的共同事业而辩护。只一处可以使人觉得,作者的痛苦与家庭生活不无关系,即:“但是,这里不断见他心里觉得上当受骗,束手无策,尤其是
他面色显得郁郁寡欢,那必定是他天天遇到麻烦,苦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某种程度上象是感到为上帝所摈弃一样。”
约定的时间到了,玛丽没有回来,他写信去催,犹如石沉大海,又连续去信,仍杳如黄鹤,最后只好派信使去接,可是,信使受了一番侮辱回来了。显然玛丽得到父母的支持,采取了强硬的不妥协态度。于是弥尔顿1644年2月署名出了第一个论离婚小册子的增订版,直接献给议会,态度比第一版更坚定、更谨慎,也更崇高了。他对圣经的尊重程度并不是前后完全一致的,他有时说明人的精神需要,强调理性,有时又强调人性,甚至认为上帝之道绝不是有碍于人的正当,合理的愿望的。
伦敦那时候人们已经可以自由参加会议,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弥尔顿充分地利用了这种自由,他居然专程去会上呼吁制订法律,以解救那些因婚姻不合适而感到极度痛苦的人们。可是他直头老虎只顾往前冲,没看看四周的环境。当时英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教派斗争你死我活。 《论离婚》轰动一时,人们看作是道德上的奇谈怪论,异端邪说。长老派赶紧声明与作者脱离关系。主教派拍手称快。市侩们更叫嚣得甚嚣尘上。甚至有人还篡改他的离婚学说,写讽刺诗文群起围攻。这一切着实使他狼狈不堪。可是弥尔顿敢说敢做,1645年3月他又写出《四度音阶》,他从《圣经》中摘选出四处经文,加以阐释,作为论据,支持自已的离婚理论。
真是了不起,弥尔顿把个人问题沉入社会问题之中,不但用庄重的语调强调得体地谈论离婚问题,还以高尚的情趣描绘当时看来他已完全无可挽救的那种融洽和谐的婚姻生活的乐趣。另一方面,他再三再四抨击当时实行的离婚法的弱点,认为条文只考虑身躯的活动,根本忽视人的其他功能。他说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人,人却堕落到忘了自己真正的崇高,自己的幸福,自己的本性。
令弥尔顿生气的是,围攻不断,连同受婚姻之苦的人也胆小如鼠,不敢挺身战斗。他自己单枪匹马战斗在第一线,思想总走在别人前面。1645年他写了两首《写论文受诽谤有感》的十四行诗,讽刺人们不学无术,蠢得连标题也认不得念不出。同时他兴犹未尽,又写了一首,全诗如下:
我只不过提醒国人遵循那古代自由已知的范例来摆脱羁束,当时猫头鹰、杜鹃,还有狗和猿驴立即厉声喧嚣向我袭来;
正如古时候农夫给变成了青蛙,他们拿拉托娜双生的后代来奚落,后来这双生成神而据有日月。
这可是明珠暗投猪前受践踏,他们愚昧无知要自由瞎嚷嚷,真理要解放他们,却仍然反叛。
他们喊自由,想胡作非为不就范;
因为爱自由必先又饱学又善良:
但我们见他们迷离鹄的已老远,哪管我们的钱财与鲜血曾流淌。
真是讽刺挖苦,骂得痛快淋漓,说他们愚昧无知,接受不了真理。革命已耗费了多少钱财,流淌了多少鲜血,他不禁感慨系之,担心这些都会白糟蹋。敢怒敢言至于斯极!
破镜重园
弥尔顿还敢作敢挡。在《四度音阶》献给议会的同时,他近乎威胁地推断说,“要是法律不及时作出规定,那就理所当然得让法律承担责难的后果。”据菲利普斯说,弥尔顿说到做到,准备付诸实施,以身试法。这有两个可能。
玛丽回娘家后,诗人多半由于心灵上的孤寂曾结识过寓居伦敦的一对夫妇。男的是怀特岛一位多才多艺的绅士霍布森,女方是一位理财一尘不染,才德兼备、德高望重的伯爵的女儿。她睿智颖悟,器重诗人,乐于有他作伴,弥尔顿从交谈中取得低档次的玛丽所不能给的慰藉,所以夜间常去访问她,她就是那位他为她而作的第十首十四行诗中的玛格雷特·利女士。诗烘云托月赞颂她也有她父亲高尚的人品与美德。后来霍布森夫妇双双回怀特岛去了,弥尔顿失去了一位很谈得来的异性朋友。事情至此而已。
另有一位除知道是戴维斯博士的女儿外,别无所知。菲利普斯可能见过她,说她是个又标致又聪明,风度翩翩的女郎。弥尔顿打算冒天下之大不韪,戴维斯小姐可不干。求婚的事久久悬而未决。这就是当时对立面捕风捉影,造谣生事,污蔑诗人的所谓离经叛道的丑事时盛传的艳遇和桃色新闻的根据罢。政治风云突变,疑窦也就烟消云散了。
事情是这样的。自从弥尔顿的信使1643年10月受辱从林岗回来以后,国内斗争形势有利于清教独立派的抬头,新模范军终于取代了长老派军队,1645年6月纳斯比一役扭转乾坤,皇党全面崩溃,牛津被围,林岗被占,鲍威尔家走投无路。弥尔顿刚好相反,独立派胜利,他成了重要人物。他的岳丈家才被迫改变看法,有意投靠,避祸躲债。弥尔顿的朋友有的也替诗人担心,觉得搞非法结合,太冒险,何苦来,不如重归于好。7月或8月双方的朋友秘密策划,有一天预先将玛丽藏在诗人即将光临的朋友家。诗人一到,玛丽突然给带了进来,双膝跪下请求饶恕,还涕泪满面,如泣如诉。弥尔顿大惊之下,不及思考。他受人文主义影响颇深,有人道主义、骑士之风,他毕竟高尚而又宽厚,不计较过去,她能悔过,回来就好。就这样,意外的意外,他收留了她,终于破镜重园。后来,弥尔顿在《失乐园》还写进了这一幕深刻的印象。这且等下文再谈。
1646年6月牛津投降,林岗皇家猎场被没收,鲍威尔一家都搬来了。房子太小,诗人的学生越来越多,弥尔顿只好搬到埃尔德门另一条叫巴比坎街的一所较大的房子里去。同年7月玛丽做了妈妈。年底鲍威尔先生谢世,三个月后老弥尔顿相继逝世。玛丽先后生了四个孩子,活下来的是三个女儿。1652年夏天,玛丽死于分娩第四个孩子之中,时仅二十六岁,结婚已九年。
呼吁自由
在交待完弥尔顿夫妇的婚姻纠葛以后,现在该谈谈1644年弥尔顿小册子最多一年的另一个《阿留帕几底卡:论出版自由》了。不过还得简单说一说英国印刷出版业的历史,再联系弥尔顿的态度。
英国政府早就重视这种足以影响舆论的新工具。1556年英国在玛丽一世治下,伦敦出版公司被授予法律特权,一切出版物都必须到该公司出版登记员处登记,既保护图书经营,也控制作家。没有执照就不许成立出版社,或印刷未经审查许可的任何东西。否则以滥刑专断著称的朝廷内的“星法院”就对触犯的人进行刑事审判,甚至制定出版条例。皇家权力垮台后,检查照样进行,搜捕权力转给伦敦出版公司了,只是由特派员而不是大主教或伦敦主教实施了,原先禁止的是长老派的书籍,今后禁止天主教和国教的书籍。这不符合弥尔顿自由共和国的思想。1643年的《论离婚的学说与纪律》第一版便是既无执照,又不署名的。次年年初的增订版虽署名,却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