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烽戎底定(第二部) >

第111章

烽戎底定(第二部)-第111章

小说: 烽戎底定(第二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不给!要归顺就得无条件归顺,朕没有耐心和他玩藏猫猫了!”赵光义声音不大,语气却十分坚定。

  “对对对!李继迁明摆着在讨价还价。陛下一口价,谅他也没别的能耐了!”阎承翰附和得恰到好处。看到赵光义脸色惨白,又问:“陛下想吃东西吗?”

  “朕满嘴里苦得要命,你给朕弄点糖水喝。”

  “遵旨!”阎承翰立即转身吩咐侍婢。不大工夫,侍婢把一碗糖水递给了阎承翰。阎承翰用银匙舀了一勺,小心翼翼地送进赵光义嘴里。

  喝了几口,赵光义问道:“皇后呢?她昨天在朕这里,今天为什么没来?”

  “陛下,皇后娘娘又去看望元佐去了。听说元佐也病得不轻。”

  赵光义缓缓说道:“皇后倒是个很重情义的人。如今宫里宫外不少人都围着德昌转了,她还惦记着那个庶人!”

  “是是!皇后娘娘不势利!”阎承翰顺口说了一句,又往赵光义嘴里喂水,赵光义轻轻摇头,停了半天,又问阎承翰:

  “王继恩怎么不来看看朕?朕对他二十年如一日,没亏待过他呀!这个人能耐比你大,可是不如你忠厚。朕听说他放出风来,一旦朕撒手西去,他们就要拥立元佐为帝,有这事儿吗?”

 
 
 
  “王继恩是个和微臣一样的贱奴才,他凭什么拥立元佐?立谁当太子那是陛下的事,陛下千万别听那些传言,微臣谅他也没这个胆儿!”

  “传言?无风不会起浪!”赵光义刚说完这一句,头又剧烈地疼痛起来,一扬胳膊,把阎承翰手里的水碗打翻在地上。阎承翰吃了一惊,连忙招呼侍婢:

  “快快!快拿条热巾子来!”

  赵光义的头在枕上左右翻动,脸上显出痛苦不堪的神色。阎承翰接过婢女递过的热毛巾,叠了两叠,敷在赵光义的额头上。

  “陛下,忍一忍御医就来了!”

  御医早就无计可施了,只能调一点止痛散,几乎没有疗效。赵光义双手摁住头,恨不得要把头挤扁。他感觉到额上敷着一块软绵绵的毛巾,突然睁大眼睛,惊恐万状地抓起毛巾扔到一边,狂叫一声:

  “谁拿的毛巾?朕杀了他!”

  阎承翰吓得不敢答言,更不知道赵光义为什么对毛巾这么敏感这么暴怒。此时的赵光义已经痛得支撑不住了,但他还是清清楚楚地记起了赵匡胤临终时,阎承翰也是用了一条巾子,一条鹅黄色的巾子,一条从侯莫陈利用那儿无意间得来的巾子给赵匡胤擦脸,那一幕在他脑海里记得太深太深,太深太深了!

  这一回的折磨持续了半个时辰,等到赵光义再次安静下来时,阎承翰才发现,皇上的脸色已经不是煞白,而是铁青的了。他隐隐感到有些不妙,悄然走出大庆殿,对几个伺候的小太监说道:

  “快去宣吕端大人进殿!”

  此时吕端正和参知政事李昌龄议论王旦的安排。王旦是太平兴国五年中的进士,一直在州县任职,直到淳化二年,才因转运使的举荐,召回京师担任知制诰。此人不急于功利,说话做事甚得中庸之道,所以朝廷上下都以君子目之。吕端的意思是想提拔他去管审官院,因为这是个要害部门,既要有大公无私之心,又要处事谨慎,一有偏颇,很容易引起官吏们的怨气。李昌龄认为王旦文笔甚好,堪任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议论未定,小太监急急忙忙地来到丞相府:

  “吕丞相,阎公公说,皇上说,宣丞相速速入殿呢!”

  “看你这张嘴,话都说不清楚!回去禀告皇上,本相立即就去!”吕端合起案上的卷宗,又对李昌龄道:“参政再留意考察广南转运使陈尧叟,本相听说此人在广南颇受吏民拥戴,倘若属实,亦可召回京师。”言罢匆匆而去。

  且说这李昌龄是个极有心计的人,听小太监一会儿说“阎公公说”,一会儿说“皇上说”,便猜想一定是皇上不好了。李昌龄和李处耘是远房亲戚,当今的李皇后是他远房的姑姑。他从广东转运使调回京城一直升到参知政事,不能说和老将李处耘、今皇后李氏的地位没有关系。前些日子李皇后到祖庙祭祀时,李昌龄陪在她的身边,李皇后提到要他帮元佐一把,后来又命王继恩和他联络过好几次。此刻皇上病重,无论如何也该商量商量下一步的对策了!吕端前脚出门,他后脚也跟出来,跨上马直奔宫中而来。到后宫门时,正碰见周怀政在门前晃悠,他连忙奔上前去,给周怀政施了个礼,说道:

  “周公公,下官要入宫看望陛下。”

  周怀政受了吕端的嘱托: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宫,所以直截了当地告诉李昌龄:

  “陛下有旨,没有皇上宣召,一应人等不得入宫!”

  “陛下病倒,下官身为参政,岂能坐视不顾?”李昌龄一副焦灼之态。

  周怀政诧异地看着李昌龄,问道:

  “陛下身体康强,言笑自如,李参政听谁说陛下病倒了?”

  面对周怀政左拦右阻,李昌龄更加坚信赵光义不行了。情急之中,又对周怀政说:

  “烦周公公禀奏皇后,就说下官来向她问安,望皇后悉心照顾陛下龙体!”

  “皇后到南宫元佐庶人那里去了,李参政要找,就到那儿去找吧!”周怀政话一出口又觉得后悔,他感到李昌龄此来一定和赵光义病重有关,于是抓了个太监在此监候,匆匆朝大庆殿跑去。

  再说李昌龄听得李皇后现在南宫,毫不迟疑,策马而去,不一会儿到了宫门前,不料守门吏卒告诉他:

  “皇后刚才是在这里,不过已经离开了。”

  “走了?”李昌龄急得直瞪眼:“到哪儿去了?”

  门吏笑道:“皇后还能到哪儿去,肯定是回宫了。”

  “是是。”李昌龄也觉得此话问得愚蠢,但已无可奈何,只得跨马而归。

  大庆殿里,吕端见赵光义一息仅存,候了片刻,元偓、元份等皇子渐次都赶来了,一个个满脸肃穆。吕端见诸皇子中惟独不见德昌,问阎承翰道:

  “韩王呢?”

  “韩王不知陛下病重,大概还在开封府呢。”阎承翰尽量压低声音答道。

  “这孩子!”吕端气呼呼地嘟囔了一句,来回踱了几步,走出殿来,正赶上周怀政匆匆过来,连忙把他叫住。

  “微臣正有事要告诉丞相呢!刚才李昌龄急急忙忙要进殿看望陛下,被微臣挡在外头。他又要找李皇后,微臣也没让他进来。”

  吕端思忖片刻,嗅出了其中气味,拍了拍腰间插的笏牌,拔下来递给周怀政道:

  “你带着本相的笏牌速去开封府,命韩王火速前来侍奉皇上!”

 
 
 
  吕端刚回到殿里不久,李皇后和王继恩也进来了。李氏凑近赵光义,轻轻叫了两声:

  “陛下!陛下!”

  赵光义一直闭着眼,听见这两声叫,居然睁开了眼睛,无神地看了看李皇后。李皇后忍受不住,眼泪扑簌簌地滚落下来。“陛下,不能走啊!”

  “朕还有事没办完。”赵光义的声音细得可怜。

  “是啊!陛下!元佐的爵位还没恢复呢!”王继恩连忙凑过去对赵光义说。

  “不是!”赵光义否定了。他在凑近前来的皇子们脸上一一扫过,问道:“韩王呢?”

  吕端急得跑到大庆殿外,一眼瞅见赵德昌风风火火赶了过来。

  “快!快呀!”

  赵德昌上气不接下气地冲进殿里,兄弟们为他让开一条路,让他凑近榻前。还没站稳,德昌便扑地跪倒。“父皇!”话刚出口,眼泪夺眶而出。吕端连忙将他拽起,附在他耳边叮嘱道:

  “别叫了,听陛下宣敕!”

  赵光义又闭上了眼,拼尽最后一口气说道:“不要再……杀……人了!”

  殿里随之响起一片哭声,从日昃一直哭到了天黑,这一天是至道三年的三月九日。

  直至起更,李皇后才把吕端叫到面前,说道:

  “皇上已经殡天,本宫要和丞相商议新君的事。”

  吕端应声答道:“皇后,皇帝至道元年就立韩王为太子,不就是为了防备今天吗?这事儿还需要商量吗?”

  李皇后不慌不忙地说道:“此事臣妾听说过,可是从没有见过册立太子的诏书。再说那时候寇准专权,搞得神神秘秘,谁也不知真假。皇上临终,并没有明宣韩王继承帝位,为了大宋的社稷,丞相还是三思而行才是。”

  王继恩也凑了过来,对吕端说道:“皇后说得对,此事丞相一定要三思而行。据微臣所知,皇上在位时先立了卫王为太子,后因病发,又立了许王元僖为太子。就算是立了韩王,也是在卫王和许王之后了!”

  “王公公有何凭证?老臣怎么从没听说册立卫王的事?”吕端质问道。

  王继恩显得胸有成竹,答道:“吕丞相入朝晚啊,没听说此事也是常情。微臣一直跟在皇上身边,那册封的诏命还是微臣亲自送到御书阁的呢!”

  吕端听罢大惊,不知王继恩说的是不是实话,有点儿软了下来,说道:

  “即使此事是真,也该以最后的册立为准。”

  “丞相说错了,皇上初立卫王的时候还没糊涂,寇准撺掇皇上的时候,皇上的病已经不轻了,他是借口卫王有病才怂恿皇上立的新太子。如今卫王早已康复,完全有能力掌管天下。自古以来,嫡长继承,天经地义,丞相难道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李皇后也把话挑明了来反驳吕端。

  吕端感觉到事态骤然严重,如果此时不确立德昌的皇位,一旦出了这个殿门,后果就难以预料了!然而此殿之中,有谁能和自己站在一边?他一边应付着李皇后和王继恩一边思索对策,问王继恩道:

  “王公公说册立卫王的诏书是你亲自送到御书阁的?”

  “千真万确!”

  “皇后!”吕端明白眼下的处境:不出殿门去想办法,德昌肯定会落空。身为当朝首相,如果不能遵照皇上的遗愿确保德昌顺利登基,倒让那个早被皇上摈弃的元佐抢了皇位,那就太负皇上信赖了!然而李皇后等人分明早已有所谋划,才能如此有条不紊地向德昌发难。怎么办?当此之时万不能急,只能把时间往后拖延,拖延!御书阁?御书阁?突然之间,他脑子里闪现出一个念头,来不及多想,对王继恩道:

  “既然王公公这么说,待本相回御书阁去检视皇上遗诏,再做商量,如何?”

  王继恩拦住吕端,说道:“不是皇后信不过丞相,这件东西至尊至重,还是微臣和丞相一同去取回来,免得出了差错!”

  这下子吕端被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看来王继恩的话是真的了!而德昌立为太子,是寇准一手操办的,此人现在远在邓州,不可能拽回来当堂对质!立德昌的诏书究竟置于何处,自己根本不知道,万一王继恩拿到了立元佐的御旨,而自己却拿不出立德昌的凭据,还有什么话说?王继恩要跟着自己一同去取御书,找不出一点儿理由拒绝他,怎么办?怎么办啊?皇上临终前那句“不要再杀人”,分明是对着德昌说的,皇上的真意肯定是立德昌无疑,因为连李皇后要恢复元佐的爵位,皇上都没有答应。可如今皇上已经仙去,还怎么能辨明核实?如果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