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漫游未来-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男机器人指着“1957年”这块时间里程碑说:“这一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开始了‘宇宙航行时代’。”
女机器人这时向我们鞠了一躬,说道:“亲爱的人们,我们机器人的生日,到现在还没有考证出来。有人说,早在1773年瑞士的钟表技师贾凯·德洛斯父子,就制造了一个1米高的机器人, 装上发条以后,这个机器人会拿着笔写字。不过,只有在1946年世界上有了电脑以后,我们机器人有了‘脑子’,才成了真正的能为人类服务的机器人。我们机器人是人类的忠实仆人。尽管有人说‘机器人时代’开始了,可是,在我们机器人看来,应该更确切地说,‘机器人为人类服务的时代’开始了!”
男机器人这时也向我们鞠了一躬,说道:“‘机器人为人类服务的时代’开始了!”
历史长河的“中游”结束了。
“五用车”驶向“下游”,驶向未来。“下游”无穷无尽,无边无际。那两位机器人解说员不见了,不知去向。
一个又一个时间里程碑,从我们的身边闪过:“21世纪”、“22世纪”、“23世纪”……“100世纪”、“1000世纪”、“1000O世纪”“1 0世纪”……
“下游”除了一个个时间里程碑之外,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
“五用车”沿着展览厅内螺旋形的“公路”不断向上盘旋,在一片空白中前进。
“五用车”终于开到了展览厅顶部的出口处。
在出口处,我看见一行令人深思的字:
“未来是一朵美丽的花,花儿要靠小园丁们双手栽!”
尾声
从历史博物馆回来,已经是中午了。
吃过中饭,我便匆匆忙忙赶往屋顶。铁蛋已经坐在“五用车”里。这位“亲爱的大使”送我回去。
屋顶草坪上好热闹,小虎子、小燕,还有小虎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爷爷、老奶奶、老老爷爷、老老奶奶,全体出动欢送我。
“小灵通,以后再到这儿来做客!”小虎子说。
“小灵通,欢迎你以后三游未来市!”小燕说。
“一定,一定,我一定再来你们这儿做客!”我在“五用车”里不断地向他们挥手。
“五用车”起飞了,像箭一样钻进瓦蓝的天空。
远了,远了,未来市像个小圆点,慢慢消失了。
我掏出了稿纸,开始写《小灵通再游未来》。我要抓紧分分秒秒,赶快把我在未来市的新见闻,写进《小灵通再游未来》,奉献给千千万万的小读者。
我忽然发觉,铁蛋也在写什么东西。
他见我在看他,连忙把手中的稿子递给我,说道:“小灵通,请你多多指正。”
我一看,他呀,又在给《未来时报》写报道。这报道总共两行字:
著名小记者小灵通离开未来市
小虎子全家前往屋顶草坪欢送
铁灵通报道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5…07…21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后记
1998年深秋,接到湖南教育出版社符本清先生的电话,他们正在编选一套《中国科普佳作精选》,《小灵通漫游未来》一书被荣幸地选中……
也正巧,《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如今正好20周年。今年,先是上海《青年报》“记起”了《小灵通漫游未来》“20周岁”,来电约我写了《从“小灵通”开始的未来之旅》一文,在4月10日发表。上海《申江服务导报》派出记者前来采访,在9月16日以整版篇幅推出《叶永烈: “小灵通”的爸爸》。接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又在10月3日, 在“百姓大实话”节目中,播出关于回忆当年读《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感想的专题……
这些报纸、电台不约而同想起了“小灵通”,有两个原因:一是如今这些报纸、电台的编辑,大都是当年《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读者,所以记得那本书;二是随着2000年的临近,记起了那位曾经带领他们漫游新世纪的“小灵通”。
旧事重提,说来话长。
记得那是1977年10月,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几位编辑在一个小学里体验生活,约我给小学生们上一堂科学知识课。讲什么好呢?他们征求了小朋友们的意见,一致要我讲《展望二○○○年》。
我冒昧地答应了下来,去讲了一课。想不到,第二天消息传开,有四个小学派代表来要我去讲;第三天、第四天,几十个中、小学要我去讲。后来,甚至连无线电厂、公安局、消防队、图书馆都要我去讲,讲的题目都是一个——《展望二○○○年》。
我忙于本职工作,不能一一去讲,只好请他们放录音。然而,我的脑海中久久地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对“2000年”那么关心,那么富有兴趣呢?一位老师对我说:“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祖国的未来是美好的,但很想具体地知道未来是怎样美好。孩子们是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就更加强烈地向往未来,关心未来。”还有的老师建议我把讲课的内容写出来,写成一本书。
正在这个时候,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动约我写一本科学幻想小说,题目是《在国庆五十周年的时候》,也就是1999年,以便答复千千万万小读者关于“未来什么样”
的问题。
这使我记起了十几年前写的一本科学幻想小说,叫做《小灵通的奇遇》,就是讲“未来是什么样”的。
在写作《小灵通的奇遇》前,1959年,我写了第一本书稿《科学珍闻三百条》。
当时,我刚刚走上科普创作道路,缺乏写作经验,从各报刊及国外杂志中收集了许多科技新成就, 共300条,编成了《科学珍闻三百条》。然而,寄到一家出版社以后,被退稿,认为罗列了这些科技新闻,太枯燥,太乏味。这本书虽然没有出版,但是为了写这本书,使我熟悉了许多当时的科技新成就、新动态,其中有工业、农业方面,也有医药、交通、通信、宇宙航行等方面的。
后来,我为了克服《科学珍闻三百条》一书的缺点,决定把它写成一本科学幻想小说。我通过一位眼明耳灵、消息灵通的小记者——小灵通,到未来市进行一番漫游,报道种种未来的新科学、新技术。这样一来,抓住了一根贯串线,把那些一条条孤立的科学珍闻,像一粒粒珍珠用一根线串了起来。另外,在讲每条科学珍闻时,不是直接讲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形象化的幻想故事来写。于是,在1961年初,写成了《小灵通的奇遇》初稿。
写出初稿后,由于忙于别的写作,一放便是十几年。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
横行的那些日子里,像这样的书稿根本不可能出版,所以我一直把它压在箱底,渐渐淡忘了。
感谢科学春天的到来,这颗被遗弃多年的种子终于萌发了。我把那发黄的书稿送到少年儿童出版社,立即得到领导和编辑的热情肯定。他们建议把书名改为《小灵通漫游未来》,压缩头、尾,并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于是,我重新写了一稿。 在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大力帮助下,在画好插图之后,这本书只花了3个月的时间就印好,与广大小读者见面了,算是部分回答了他们关于“未来什么样”的问题。
《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为“文革”后出版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一下子印了一百几十万册,成了当时的畅销书。
出版以后,我收到许多小读者的来信,要小灵通带他们再到未来世界漫游一番。
责任编辑也几度敦促我写续篇。我几次提笔想写,却又放了下来,因为让小灵通如此这般再去未来世界漫游,泛泛而写,缺乏核心,缺乏思想深度。于是,几年过去了,《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读者已成了“大读者”了,续集还是没有写出来。
偶然发生的一件事,如一石击破井中天,促使我很快地写出了《再游》。
那是在1984年初,我应邀到华东化工学院讲演。讲毕,收到大学生们递来的许许多多条子,其中一张便条上这么写着:
一点希望
当前面临新的产业革命。过去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写的大多是上一次革命的结果,或其思想未摆脱发动机——传动机——工具机。控制机仍未摆到重要地位。
应重写《小灵通漫游未来》,未来社会应当充分表现出第四次产业革命后的情况,如对社会生活、教育等等的影响,也应写好信息革命与前几次产业革命的关系。
当年《小灵通漫游未来》的热心读者
哦,当年的小读者,如今成了我的老师。一张随手而写的条子,给我以莫大的启示。
我把条子转给责任编辑看了,她也觉得有启发。于是,我们就商定:《小灵通再游未来》以展望新的技术革命的灿烂前景为主线。
抓住了这根主线,有了这样的核心,顺顺当当地,我很快就写出了《小灵通再游未来》。
后来,《小灵通漫游未来》与《小灵通再游未来》,合并成为《小灵通游未来》一书。
由于《小灵通游未来》的广泛印行,如今,不仅有的电话商标叫“小灵通”,有的商店取名“小灵通”,有的人的外号叫“小灵通”,就连有的电视剧里的对话也说:“你快成了‘小灵通’啦!”
在20年后,重读《小灵通漫游未来》,感触颇多。
《小灵通漫游未来》是通过眼明手快的小记者小灵通漫游未来市的所见所闻,对未来作全景式的“扫描”。我庆幸当时写的是《小灵通漫游未来》,而不是《小灵通漫游1999年》,把科学幻想的“预言距离”拉大,拉到21世纪以至更为遥远的未来。所以,今日重读这本书,有一些科学幻想已经实现,或者即将实现,而大部分科学幻想尚未实现,仍可以说是“展望21世纪”或者说是“展望未来”!
小灵通前往“未来世界”,乘的是“原子能气垫船”。如今,气垫船已经很普通,从上海至宁波,从深圳到珠海,每天都有“飞翔船”往返。所谓“飞翔船”,也就是气垫船。当然,小灵通乘的以原子能为动力的大型气垫船,虽然还没有出现在世界上,但是已经不很遥远了。
小灵通手腕上戴的“电视手表”,已经接近于变成现实,如今,“掌上微型电视机”已经商品化。更小的手表大小的微型电视机的诞生,指日可待。
小灵通在未来世界乘坐的“飘行车” , 不仅能在地面行驶,而且能够在空中“飘行”。这种“飘行车”,也许会在21世纪出现。不过,最近我看美国电影《第五元素》,却吃惊地发现,这种“飘行车”已经在银幕上“飘”来“飘”去——当然,电影中是用三维电脑动画拍摄出“飘行车”特技镜头,不过这使我十分激动—
—我20多年前的科学幻想, 起码已经被美国电影导演在银幕上变为现实。 当年,《小灵通漫游未来》曾被“初出茅庐”的梁晓声(当时他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改编为电影剧本,交到导演谢添手里,谢添就为这“飘行车”发愁,因为按照那时中国电影的特技水平是拍不出“飘行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