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语文--超级讲解(人教版 七年级下)-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题,是说在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上,要勇敢面对各种艰难险阻,要坚信革命必胜,勇往直前,直至取得革命的成功。
第二单元9 土地的誓言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2001年是所谓的中国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批海外留学生,纷纷踏上归国的旅程。于是,在我们的传媒中,便开始流行一个新词:“海归”。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海外游子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其中不仅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富强,更重要的是,深藏在这些海外游子心中的爱国情结。可是,如果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聚焦到1941年9月18日,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可是,一大批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这是怎样的一种悲愤?其中又蕴藏着多少家仇国恨啊!让我们一起品读《土地的誓言》,去品味那其中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吧。
●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其代表作还有《大地的海》《遥远的风沙》《曹雪芹》等。
●写作背景1941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家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第二单元10 木兰诗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嘻嘻复嘻嘻,靓女正上机。不闻拨号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网上行,所遇实心惊:‘妹儿’十二封,皆邀网下逢……”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首由北朝民歌《木兰诗》改编的《新木兰诗》的时候,你又作何感想呢?你是否也曾深入网吧,驰骋其中呢?你是否也曾遭遇过同样的尴尬呢?让我们还是先回到南北朝时期,感受一下木兰征战沙场的飒爽英姿吧,然后再想一想,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向木兰学习些什么。
●作者简介郭茂倩,宋朝人,生平湮没难考,编撰了《乐府诗集》。
●相关知识关于《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总集。乐府原意是掌握音乐的官府。汉、魏、两晋最高统治机构常设有乐府机关,制定乐谱、搜集歌辞、训练乐员等。凡由乐府机关配合乐谱演唱的歌辞叫乐府诗。《乐府诗》辑录由汉朝到五代的乐府诗,兼及先秦及唐末歌谣,以及后人对乐府原辞的拟作。关于《木兰诗》——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它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杰出的作品。关于花木兰——花木兰是古代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旋归来后,皇帝封官嘉奖,木兰坚辞不受,皇帝又欲纳其入宫,木兰则以死拒之。唐初,被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了纪念她,于唐代修建了花木兰祠。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名家论谈木兰的故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可以说是有口皆碑,耳熟能详。岂止是中国人,就是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乃至欧美许多国家,对中国的木兰都不陌生,特别是那些身居海外的华侨,更以有这样的非凡胆识、传奇经历的中国女英雄为荣。——苏丽湘《漫说“木兰”》花木兰,已不仅仅是一个女子的名字,更是一个英勇的形象,是一种爱国的精神,一种不屈的气节。成为中华民族魂魄中的一缕精气,成为历代文人不能忘怀的一个永恒情结,反复被文人们所咏怀。——武方周《至千年的你——遥忆木兰》
●文题资讯《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二五。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第三单元11 邓稼先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在20世纪科学的天幕上,有许多令炎黄子孙感到自豪的闪亮星辰。其中有两颗巨星分别升起在太平洋两岸,他们交相辉映,熠熠生辉。一颗是身在太平洋彼岸、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另一颗是立足中华大地的中国原子弹、氢弹事业的先驱者邓稼先院士。他们不仅是两颗闪亮的星辰,而且他们有着深厚的友谊。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为已故的老朋友唱响了一曲深情的挽歌。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叙述,一同去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吧。
●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1980年获Rumford奖,1986年获自由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相关知识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安徽怀宁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中国核工业部研究员。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与规划中国新的核武器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关于“两弹”——1964年10月16日在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在中国西部的罗布泊大漠,我国第一颗氢弹在这里成功爆炸。
●文题资讯本文自选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文章以邓稼先作为标题,不仅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和写作重点,而且在描述邓稼先的一生中,还描述了自己。
文本浏览: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1)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2)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段解(1)(2)'以1898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为例,说明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的。(3)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4)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泣,流泪。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段解(3)(4)'今天,通过千千万万人的努力,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5)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的科学家:邓稼先。'段解'高度评价邓稼先的历史贡献。
'(1)~(5)为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及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两弹”元勋
(6)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全称“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建的一所学校,校址在云南昆明。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段解'简述邓稼先的生平经历。(7)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段解'概述邓稼先的突出贡献。(8)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9)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段解(8)(9)'两弹成功爆炸。(10)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段解'两弹成功爆炸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11)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段解'概述邓稼先后来的贡献。(12)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于敏'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研究、设计。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段解'邓稼先因病逝世。(1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崇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苦。已,止。”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段解(13)(14)'高度评价邓稼先一生的卓越贡献。'(6)~(14)为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14)着重突出“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地位和突出的历史贡献。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奥本海默(1904—1967)'美国物理学家,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15)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段解'概述和邓稼先的友谊。(16)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段解'介绍奥本海默的有关情况。(17)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段解'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各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