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积经-淨居天子会 「谤法」探-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隔離態度!
但是,《淨居天子會》並未強眨钢r法」的果報或主張激烈的封鎖方式,反而是教導行者如何藉著保持自己的無礙心、正直心;同時對外則親近、供養說法師等來消除這些令人怖畏的苦果。可是,說到這裡不禁有個疑問產生:何以同為大乘經,但是在處理「謗法」的問睿龝r是如此的不同?對於這個問睿P者有幾個看法。
《淨居天子會》處理「謗法」的不同方式,耄щ'約約顯露了該經典編輯者對「謗法」的態度及編輯此經時,一些大乘發展期間的特色:第一、該會編輯年代較上述《般若經》、《法華經》為晚;第二、《淨居天子會》的編輯者有意緩和與修正《般若經》、《法華經》所造成的信與不信者之間的緊張的關係;第三、此會與拢涑绨萦嘘P。
關於第一點,可由上述不同經文中「謗法」的敘述情形推測而知。第二點,從以上《般若經》那一段相當長的「謗法」罪報的引文來思考,試想,若有人無論是造作身的或是口業的「謗法」之後,他將承受比五無間罪還要嚴酷的果報而且受報的時間又是那樣的長。這對一個倡導「慈悲」有別於聲聞乘,而且已成為定型的宗教來說,未免不夠圓滿,所以,才有這種透過生活化的懺悔方式。這種緩和或說是修正教說的情形,並不是只發生在《淨居天子會》,另外一個例子可參考Gregory Schopen對中世紀大乘經典的編輯者單獨將「宿命通」由三通六明中抽離,說明行者藉著簡易的方式證得宿命通後,能夠知道過去所造的惡業,所以今生不再行惡的說法,來修正聲聞拢渲小该敻∧尽顾岬降脑鞇簶I墮地獄,墮地獄之後再生人間,但卻因宿業的關係所以再度造惡、墮地獄,永無出期的說法。同樣地,《般若經》等「謗法」的果報是如此地可怖,這對一個興起的大乘邉佣裕峙略斐梢选钢r法」的信眾無可救拔的悲哀、恐懼心情的現象,反而取代編輯者想要維護、宏傳這些法門心願的耍麍D。這樣看來,不提令人怖畏的「謗法」果報,反而倡導具體的清淨「謗法」罪業的方法不是更明智嗎?
至於第三點的拢涑绨荩P者的看法是這樣的。當說法者撸性诟鱾據點說法、傳教時,大乘行者將此不具具像的說法地點定位化、神拢沟媒浀涑绨菽軌蛳袼绨菀话悖梢栽诠潭ǖ牡攸c形成堅固的宏化中心。如果《淨居天子會》像《般若經》、《法華經》一樣強硬地對待「謗法」者——遠離、不共住、共語——,這樣一來,只是更加強化彼此間的籓離;同時對有意想要重新親近此法門的「謗法」者來說,也斷絕了他們學習的管道。所以是不是有可能《淨居天子會》的編輯者在意識到這些本來是要藉由「謗法」的果報與處置方式,來加強所宏揚的法門不容否定的權威性,但是反而造成意料不到的副作用,因此,鼓勵這些被排斥於外的「謗法」者對內,自己保持無礙心、正直心;對外,則親近、供養說法師。特別是後者,能夠讓遠離此說法會場的「謗法」者,再度回到說法的地點、親近說法師。這樣的作法,站在宗教的立場,不僅「慈悲」地讓「謗法」者能有重新學習的機會;同時,也因為親近說法師的緣故,使得說法的地點更能聚集聽法者以鞏固經典崇拜之地。
結論
由上述的初步的考證,以《般若》、《法華》的對譯語推論:就梵語來說,該會的「謗」可能來自“pratikSipati”、“pratibAdhati”、“duSaka”等詞;從語義來看看:「謗法」是在表達行者自己「不相信」「法」而「捨棄」、「遠離」、「拒逆」或是提出某個法門非佛所說、阻止他人學習的概念。這些不太同於現今「造郑埂ⅰ笎毫R」的詞義。
至於《淨居天子會》特殊的「謗法」淨除方式,若就大乘思想發展的層面而論,《淨居天子會》的編輯者是在消融比該會更早編輯的《般若》、《法華》等經典中所敘說的:1。 奉持該教法者對拒逆該法者應不共住、不共語等等,在信與不信者之間豎立一道永遠隔絕的籓籬;還有2。 所記載的未來世可怖、幾無出期的謗法業報,反而使得一個以解脫眾生為終極關懷的宗教在護法的熱忱下造成的矛盾。其方法是透過行者保持正直、無礙心與親近、供養說法師的方式不僅可以清淨「謗法」的業障,同時還能提供「謗法」者一個重新學習的機會;打破「護法」者與「謗法」者之間的鴻溝;並使「謗法」者回到說法師之處以使經典崇拜處聚集更多的聽法者,建立穩固弘化地點。
以上即為筆者對《淨居天子會》「謗法」粗略的認知。由這樣的一個研究,不禁讓筆者認識到小小的一個語詞背後,可能蘊含著許多珍貴的、得以澄清思想發展與宗教現象的線索。最後,在此期願有志者一齊在這片園地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