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

第66章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66章

小说: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少我们现在已经有能力产生这样一种自我意识,也就
是可以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的所有需求、把人的性
质作为一种自然对象来看待,把人的性质、人的需求作为一
个历史过程来看待,把人的各种需求和性质放在世界整体进
化的大背景来发现这些元间实体的历史地位。也不难理解和
想象人利用在第三世界里获得的新武器将对生成自己的那
两个世界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人的元间制造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物质制造能
力。人为了满足一些心理需求常常是以生理需求为代价,以
自然环境的进化方向为代价。 
这也提示我们,人自己可以影响自然进化的方向,也可
以影响人的进化方向。果真如此的话,前景并不都是悲观的。 

17。5。4 人与自然的和谐 
《庄子。天地篇》有这样一个寓言: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
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愲愲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
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
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


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
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
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
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尽管现代人大多很难接受这位老圃固执的做法和迂腐
的理论,但是到了地球变得不再适宜居住的灾难时刻,一定
能多少体会其中的道理。如果不是那么多的“机心”和贪婪,
就不至于如此,与其奢侈地毁灭不如淳朴地生活。 
这位老圃心中的“道”是人类与自然已经达成的平衡势
态,是自然法则与规律,也是这个历史阶段中的人性本身,
是这两方面共同形成的和谐与契合。但是,人的心中可能额
外生成超越这些界限的机心,只有遏制这些机心付诸于实践
才能避免破坏原有的平衡,才能避免对原始的人性、对自然
环境造成两方面的改变和灾难,才能避免心中的烦恼与痛苦。
“知而不为”是庄子解决冲突的方案。寓言中的子贡之所以
“瞒然惭,俯而不对”,是因为他的老师孔子也主张“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不过是老圃理论的政治表达,两
者一脉相承。都主张将人性和社会状态限制在过去已经形成
的格局里,用克制野心和欲望的方法维持原有的人性以及与
自然之间的平衡,维持内心平衡,维持社会平衡。 
这也许是一个可用来解释“李约瑟难题”的选项。在这
种主导意识之下,一切都以过去为目标,都依先王之道、祖
宗之法,创新的萌动都被视为机心。由此导致了中华民族延
绵2100多年超稳态社会的辉煌与酣睡。 
如果这是地球上的主流信念,也许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将
得以继续,但是,当羊群里变异出了一只狼,当这种淳朴暴
露在严酷竞争环境之下,暴露在眼花缭乱的诱惑和攀比之下
时,“克己”就成了迂腐,温、良、恭、俭、让就成了软弱
可欺。不变革就会亡国灭种,跟不上潮流就会挨打。新的元
间需求不仅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之间、国家民族
之间竞争反而成了更重要的竞争领域,成了产生、积累、增
值并不断强化的新元间需求的发源地。 


人造世界成为直接生存环境,自然界反而成了间接环境。
人要同时与这两种自然对象实现契合就要具备这两种自然
的元间,而这两种元间互相之间并不天然地契合。与自然契
合的元间是在若干万年、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先天素质,
以遗传物质为基础的生理和心理形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伦
理形式。而工业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巨变不过只有几百年历史。
新生成的需求,特别是元间需求只不过是人的本性中某些方
面的极度膨胀,这些扭曲的元间需求迅速改变着人性,但是
要形成生理、心理、伦理的实质还需要相当长时间,这个过
程将极其痛苦,担心人这种生物根本承受不了这样的转变。 
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人性在发生变化,人在发生
变化,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与此相关的自然规律在发生变
化,人自己成为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 
人不可能从刚刚获得解放的元间世界中悄然退出,也不
可能总是克制自己新生成的元间需求,总有一些元间需求会
用物质方式来实现的,总有一些元间实体与遗传因素中的先
天元间实体是冲突的。许多元间需求的实现,会造成了人自
己的分裂,当人们试图用自然资源更多实现自己这些元间需
求时,又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裂。 
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元间世界的基础是自我意识,
人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因为贪婪而
毁灭自己呢? 
相信,人会有能力掌握自己进化自己的步伐。 
安宁、幸福、发展的前提只在于与自然势态之间的和谐。 



我的哲学心路 
——从物质与元间的世界到差别与差别者的世界 
“元间”一词最早出自我的朋友陈世忠先生1983年的
一篇文章,发表在一个关于生物全息律的学术讨论会上,他
试图用这个词来涵盖诸如结构、形态、状态、方式、模式、
序等概念,并和时间、空间、物质、精神概念相并列,构成
了一个五维世界模型,当时,他只有十九岁。 
那时我的主要兴趣在生命现象,特别是中医体系意义中
的人体学。我注意到,生物从抽象的遗传信息的状态发育成
为具体的生命个体状态的过程很类似于黑格尔所想象的绝
对理念展开物化成为具体的物质世界的过程。这里蕴含着这
样一个意义:同一个生命体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抽象的、
近乎纯粹的、抽象的“信息”状态;一是物质的、形体的、
具体的“身体”状态。并且,生命体总是不同程度地同时实
现为、表现为这两种状态,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和场合主要
体现为其中的一种状态,但是,始终也不会从根本上脱离对
方。简言之,生命同时且不同程度地以抽象和具体两种方式
存在。 
如果用“物质”这个词来表述和形容具体方式,用什么
词来形容和表述抽象方式呢?按照当时时髦的说法,我也用
了“信息”这个词。但是总觉得不很妥当。因为我想要表达
的对象是一种结构、关系、关系方式,而“信息”的字面意
义仅仅是“信号”,是结构、关系、关系方式的外在形式。 

正当我十分困惑之时,遇到了陈世忠,读了他的文章,
接受了“元间”这个新思想。开始进一步分析关系、结构、
形态、状态、方式、模式、时间、空间甚至精神、思想、规
律、逻辑等概念的共同性。我不同意把元间和时间、空间、
精神对立起来,在我看来,时间和空间甚至“精神”都不是
独立的对象,也是一种差别形式,也是一种结构形式,也可
以归为元间一类。这样,我由此得到的就不再是一个有五个
基本范畴的模型,而是一个由两个相互不能够再进一步约减


的范畴以对立统一方式构成的模型。 
如果用元间这个词来表示所有的“差别形式”,这样,
生物同时所处的具体的方式和抽象的方式就可以表述为物
质方式和元间方式。物质方式是具体的实现了的元间或结构;
元间方式是还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为物质方式的结构性的
存在形式,抽象的、仅仅依据少量物质的抽象形式。而且,
这两种状态是对立统一的,物质是元间的物质,元间是物质
的元间,任何具体的状态都处于这两种极端状态之间的某一
个位置,或多或少地具有两个极端的性质。两种状态的比重
就是这个具体存在者当时的性质。 
这就意味着有两种极端的存在形式:物质的和元间的。
两者都是实在的。我能不能把这样的关系推广为一种本体论
呢?推广到整个自然界呢?生物之外的世界是否也是这样
的呢? 
这个世界现有的每一件物质都是有结构的,每一件物质
之间都是有关系的。因而,物质都是结构的,结构都是物质
的,或者,物质是关系的,关系是物质的;物质和物质的结
构显然是两回事,但却是相互对立统一的。如果我们约定用
“元间”这个词替代“结构、关系、……”这些词,同样得
到“物质是元间的,元间是物质的”这样的对立统一的表述。
也就是说,这世界有而且仅有两种不同的、可以明确区别的
存在者:物质的存在和元间的存在。而且,物质和元间是对
立统一的。 
沿着这样的思路,直到2001年,才出版了《物质与元
间的世界…辩证本体论纲要》这本小册子。这是一个充满
遗憾也隐含契机的提纲,既有雄心勃勃的冲动,蕴藏着许多
值得深究的课题,也留下了更多的肤浅、谬误和困惑。除了
技术性问题之外,最突出的疏漏在于: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
一并没有达到本体论所需的足够的抽象程度。 

世界之初并没有一套类似于DNA这样的遗传物质或元间
体系预先存在,我们这个世界显然也不是这样一套程序和软
件的展开,在生物出现之前,并没有抽象的元间“文本”实
际存在着,没有一个超自然的形而上学体系。在生物出现之


前,物质与元间都直接存在于对方之中。这样,如果生命物
质是从普通物质中演化生成的,那么,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
关系其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发育演变的过程。如果逻辑是进化
的,这和逻辑进化的逻辑本身又是怎样的关系?就像爬在黑
格尔撬开的门缝上向里面张望,看到的却是我们自己迷茫的
背影。 
值得庆幸的是,从2005年底开始,我终于有机会逐渐
摆脱了繁忙的日常工作,尽管这也是我曾倾心的事业和生计,
都只好放弃了。终于可以摆脱一头驴在两堆草之间徘徊挨饿
的窘境,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书桌前,可以用充裕的
宁静时光来面对那些肤浅和困惑了。 
先哲们只能更多凭借直观感受和先天的逻辑判断能力
理解世界,我们有了现代科学的工具、方法和成果的支持,
我们有义务做得更好些。如果说科学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弄清
楚具体的机制来揭示世界,哲学则是试图通过将这些已经弄
清楚的细节联系在一起,试图从整体上理解世界。因此,哲
学的方法本质上都是推理、和假说。所谓哲学工作,都只是
试图为解释世界寻找一个个可供试错的模型。如果说科幻小
说是对某些科技发展前景的浪漫憧憬,哲学不过是对整个世
界模式的一种稍严肃些的猜想和推测,并没有太多神圣之处。 
现代科学的一项重要发现就是“进化”,任何事物无一
例外地都是从另一种状态发展、变化而来的。对此,人们已
经没有太多怀疑了。疑惑之处仅在于造成这种发展和变化的
原理本身从何而来;现代科学的另一项重要的发现是至今还
没有发现除DNA之外的天然的、形而上的程序。只能看到先
形成的势态是后来势态的原理,一个物理事实或实体是另一
个物理变化的原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