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

第26章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26章

小说: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5 直接相互作用 
所谓直接作用,是指以作用者本身为主的作用过程。 

7。5。1 获得对象 
在普遍的相互作用中,对象的存在具有绝对性,任何存
在者首先以所有存在者为对象。 
普遍相关中的存在者已经取得了存在者的资格,已经完
成了自己的生成过程和参与过程,已经处于与所有作用者普
遍相关之中。但是,在普遍相关中,一个具体的存在者与另
一个具体的存在者如若没有特殊的关系,没有特别的相关性,
那么,两者相互之间保持着与所有作用者相同的关联形式,
两个具体的相关者之间就成了只有抽象关系的相关者,我们
甚至还会说“它两个之间根本没有关系”。 
这样,“存在”就有了绝对存在和相对存在这样两种含
义,实际上,日常使用的“存在”概念都是相对的存在。 
持抽象关系的相关者不被认为是相关者,不被作为对象。
只有当两个作用者由抽象作用者、抽象相关者变成具体相关
者,作为具体作用者时才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对象。这种转
变的前提是只当两个作用者之间拥有了抽象关系、公共关系
之外的特殊关联时,这种特殊关系才使两者成为了具体的对
象。相互作为对象的作用者是具体的存在者,是相对于对方
的具体存在者。 
作用者只有和另外的作用者相互作用时才作为作用者,
相互作用从获得对象开始,存在者在相互成为对象的过程中
才成为具体的存在者。 
对象的获得有两种途径: 
一是对象的生成。一个原有的实体转变了它既有的性质,
变化为具有另外性质的新的对象; 
一是对象的参与。一个原有的、对于自己作用程度较弱
的作用者正在向自己逼近,作用力正在增强,正在成为自己
的对象。 

其实这都是对象本身的变化。可以把这种变化和发展都
描述成是一个从“0”开始,朝向趋近于“1”的方向发展的


过程和区间。0表示没有关联,1表示绝对关联。具体的相
互关系都在这个区间里取不同的值。 
对于与自己相关性强的对象,被认为是相对于自己的存
在者,反之,对于与自己特殊相关性趋近于“0”的对象,
被认为是不存在的。这样“存在”变成了一个有程度可言的
度量,而且还是一个可能变化的度量。比如说:“这和我关
系不大”,其实就显示了这种关系的度量。 
获得对象应当是一个从0开始向1发展的过程。 

7。5。2 结构的较量 
作用者相互之间的作用实际上是相互之间的比较与较
量。如果双方都是抽象的质点,这种比较就只能是双方作用
能力的程度、方向的单纯比较。作用者都是结构的,作用者
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不再是简单的质点之间的作用,而是结构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具体化为作用者之间结构的较
量。 
而结构的较量是结构形式、素材关联程度之间的比较和
冲突,是双方性质的全面比较和较量。不仅是作用方各自作
为整体、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实体所具有的强度、能力之间
的抗衡,而且,构成作用者各自整体的所有素材和成员之间
的结构方式、关联程度实际上也都参与了较量,这些素材之
间的结构方式和关联程度也成了较量的参与者。如同两支球
队之间的比赛,球队之间综合实力的比较不仅最终体现为双
方每个球员之间的较量,自己队员之间的默契与恩怨也会在
与对方的较量中显现出来。 

7。5。3 反作用和新事件 
质点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也是相等的,A对B施
加的作用程度和作用方向实际上就是B对A施加的作用程度
和反作用方向,是同一个作用,也是对称作用。 
对非质点的作用来说,相互作用就不仅仅是作用程度和
作用方向这两个参数,两个结构者之间的较量,是双方要素
和要素之间关系的比较。 

结构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结构者要素之间的接触
总是先从最突出的、最边缘的部分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多的


要素,直到全部要素都参加进来。因此,反作用并不能在同
一时间和同一空间中出现,反作用和作用之间有显著的时间
差与空间差,有显著的形式差。这种具有时间差、空间差、
形式差的反作用并不与原作用具有简单对称的形式,而是一
个相对独立的新事件和新过程。 


7。6 直接相互作用的三个环节 

7。6。1“有”的“比较” 
设: 
A、B两个实体。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正在逐渐增大。 
站在A的立场上,当A和B作用程度很小时,B被认为
不存在。也不存在与B的比较,A和B互相还不构成可以进
行比较的对象。 
当B的作用和A的作用接近到相互开始发生具体比较时,
在开始具有比较意义的第一时刻,在开始发生相互干涉的初
始时间,A“发现”了B,A可以“判断”:“有一个对象出
现了”。当然,双方都“发现”了对方,都获得了对象,成
为了对方的存在者。 
实体都是结构的,每一个结构都有具体的形式。与外部
实体初步相互作用时,还没有机会把自己整体的全部内容同
时与对方全面接触,必定是最突出的局部首先和对方发生关
系,双方都是以自己最突出的局部和对方发生最初的关系,
然后才逐步发展、过渡到全面深刻的接触。 
在这个相互作用过程的初始阶段,作用双方虽然都不能
获得对方更多的作用形式,但是,互为对象的关系已经建立,
相互之间可以“知道”对方的存在,“知道”有一个比较者
存在。双方相互确立了“有”的关系,相互成为对方的“有
者”。 

7。6。2 从“有”到“是” 
双方最初的接触使双方同时成为对方的“有者”,成为
对方的对象,“是”对方的对象。这时,“有”和“是”具有
相同的意义,仅仅说明双方互为对象的关系。 

但是,除了“知道”有对象之外,双方都还没有条件“知


道”对方的结构,确定对方“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对象,
这时的“是”是空泛的、抽象的、无内容的。 
随着双方继续接近,双方各自结构中的成员开始和对方
更多的成员遭遇,双方各自的素材、结构、运行方式开始同
对方的结构内容发生更广泛的冲突,从此,各自的素材、结
构、运行方式开始发生部分改变。在自己部分发生改变的情
形中开始显现出了对方的结构、强度和性质所产生的影响,
作用者的元间开始在被作用者元间的改变中体现出来,作用
双方开始相互体现对方的元间。 
对方的元间就是对方要素的时空排列方式,是对方特定
的差别形式,是对方的“是”,是对方的是其所是。 
于是,相互作用的双方从仅仅“知道”对方的“有”和
“存在”,发展到了开始“知道”对方的“是”,而且开始部
分地“知道”了对方“是什么”,开启了进一步“知道”对
方是什么的大门。 
相互比较也从“有”的比较发展到了“是”的比较,抽
象的“是”变成了具体的是,变成了有内容的“是什么”。 

7。6。3“是”的程度与极限 
只有被对方改变才能“知道”对方的元间,“知道”对
方的是其所是。同样,只有通过改变对方才可能被对方改变。
这实际上也最一般意义上的元间转移。 
从这种元间转移中,参与比较的双方各自得到的不仅仅
是对方的元间和物质成分,还得到了自己的物质与元间的成
分与对方的物质与元间的成分相互较量的结果。这个结果中
包含的既不全都是自己的原有的物质成分和元间样态,也不
全都是对方原有的物质成分和元间样态,而是双方较量产生
的新结构、新组合,是另外一种新实体的生成。 
所“知道”的对方的“是其所是”,仅仅是这新实体中
残留着的对方元间和物质的碎片与效应,是对方的物质与元
间对己方产生的效应,是对方的物质与元间对己方产生影响
所留下的痕迹。 

只有当这种痕迹和残留足够大、足够多,多到足以占绝
对优势时,才算是理想的元间转移,才算是相对完全的对方


的是其所是。 
除此之外,比较的过程使双方都被改变,双方都不能保
持自己的原有的物质成分和元间样态,双方的物质和元间的
遗存都不能达到绝对完整的程度,也就都不可能不失真地把
自己的元间和物质完整地转移到对方。 
因此,双方所“知道”的对方内容是有限的,并且,“知
道”对方是什么也是一个过程,也有程度可言。 
即使是在特定的维度簇中,具体的元间转移程度也是有
限的,彻底的元间转移是一个难于最后实现的极限,更勿论
处于无限维普遍联系中的对象元间了。 
在无限维联系中,一个对象拥有无限的元间特征。尽管
元间的接收方也具有无限变化的可能,但是后者的可能性并
不比前者大,全部转移对方的元间就必然放弃自己所有的一
切元间,也就否定了接受方自己。因为双方都是整个世界自
己,失去了对象也就失去了我们赖以理解世界的逻辑基础。 
从这两个角度看,康德关于“物自体”的猜想是成立的。
我们不可能最终得到一个对象的全部元间,每一个对象都是
这个世界的全部。 

7。6。4 不对称的比较 
对于对方“是什么”的“了解”只有通过对于对方的改
变来实现,对于对方改变的程度,成了“了解”对方的程度,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对于对方的改变损坏了对象原有的元间,反而失去了元
间完整转移的机会。当两个作用者处于均等地位时,这种冲
突达到了顶点。均势的相互作用难以实现理想的元间转移。 
好在这是一个不均衡的世界,参与比较的对象双方并不
总是均等和对称的。 
在作用者B远“弱”于作用者A时,可能出现这样一些
特殊和极端的情形: 
1、B的物质与元间成分都被粉碎,但是,都没有对A造
成显著影响,没有严重破坏A的物质与元间的体系; 
2、B的某一层次的原有结构被A方某一层次的元间彻底
替代,原有物质要素被强制依照A方的元间形式重新布局; 


3、B的物质或物质要素被A吸收,成为A的内容; 
4、B的物质成分和元间成分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物质
和元间成分都被对方A整体吸收,成为了A方的内容。 
5、B的物质成分和元间成分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通过
间接作用,B的部分元间成分被对方A吸收,成为了A方的
内容。 
在这些情形中,B作为作用者对于对方的“了解”是通
过对方对于自己的摧毁来实现的。向对方转移元间也已经实
现,只不过自己已经没有了记忆这种转移的载体,自己不再
存在,不再作为对方,也就没有了“知道”对方的前提。 
但是,作为作用者另一方的A,接受了B的物质素材或
元间成分,获得了B的资源,接受了B对于自己的部分改造,
部分地被B的物质或元间所改变, A具备了知道B的条件。
就是说,A有条件更多地“知道”B的是其所是。 
在不对称的相互作用中更可能更多地了解对方的是其
所是,更可能实现更接近理想的元间转移。更理想的元间转
移是普遍相互作用中的一种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