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疏远的元子分布可能处于这两个极端中的某一个极
端;也可能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个具体位置上;也可
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断转换和震荡。
先来看第1种极端里的情形。
当一个初始均匀的整体中出现一群元子发生格外紧密
关系时,首先是聚集点周边相邻的元子受到影响,受影响的
部分元子原有的相互关系被迫变得更疏远一些。
比如,就像一片薄橡胶膜上面放置了一个钢球一样,靠
近钢球附近的橡胶膜被格外地拉伸,这部分橡胶分子之间的
距离将大于了其他部分。不过这个“橡胶膜”的比喻是平面
的,我们的模型是立体的、三维的。
由于作用传播速度的有限性,这种变化不能在一瞬间传
到系统的所有成员;因为是球形的,变化的程度应与距离的
平方成反比;由于普遍相关的绝对性,似乎这个过程最终将
达到由所有成员分担这种变化的程度,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
都发生均匀的疏远。
但是,很明显,由于有凝聚点的存在,很难想象短时间
内紧邻凝聚点位置的那些元子之间与无限远处的那些元子
之间能够达到保持相等、均匀的相互关系,因为最起码凝聚
点和凝聚点周围元子的关系不可能是均匀的。所以,一旦初
始的聚集点作为原始的差别“进入”系统之后,就成了系统
必须实现且永远无法最终实现的差别,系统将永远处于实现
这个差别的过程之中。所以,我们假设的第1种极端情形将
是一个无法达到的极限。这个极端情形只在这个过程中的趋
近于极限的相对位置上有意义。
如果说,元子之间都有维持自己原有的相互关系的天然
倾向,由于新差别者的介入改变了他们之间原来的关系方式,
实际上就给所有的元子增加了试图消除这些差别,恢复原有
关系的“压力”和倾向,成为一种有待实现的势态,消除差
别就成了最一般、最基本的倾向或势态。
再来看第2种极端的情形:
如果系统不是以所有成员均匀分摊的方式实现新差别
造成的差别,而是仅仅引起凝聚的类似数量的另一个区域中
的一部分成员之间的疏远,以这样的方式来平衡由于新差别
出现形成的差别,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和新的凝聚“区”相
对的一个元子们相互疏远的局部,一个元子相互疏远的“区”。
如果把相对凝聚的“区”称为“粒子”,那么,相对疏远的
“区”就可以称之为“空穴”,“空穴”也可以称为“粒子”,
只不过两者的凝聚方向相反罢了。
同样,也不能想象从差别的出现到空穴的形成是一个不
需要时间的瞬间,这应该也是一个过程,是所有成员调整相
互关系,最终把所有超出平均水平的差别都集中到一个位置
上,集中到一个区域里的过程。
即使粒子和空穴形成之后,粒子和空穴与周围的元子依
然处于差别中,粒子周围的元子要抵抗吸引,不至于成为粒
子的一部分,空穴周围的元子要抵抗排斥,不至于使空穴变
得更大,这两种作用终究会传递到空穴和粒子上,所以,整
个过程始终应处于震荡中,不会是静止的。
仅就相对静止中的粒子和空穴来说,两者之间会有这样
一些关系和特点:
1、相对于各自的环境背景来说,两者各自分别都具有
实体的地位,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差别者。
2、除了作用方向相反之外,两者的时空形式应是基本
对称的、互补的,或互为镜像的。
3、假如两者相遇,会发生“湮灭”,两个实体同时消失,
将原先引入的差别归还出来。
当然,在三维空间里,出现这种事件的概率几乎是0,
这只能是个极端的想象。
再来看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另一种可能情形。
假设:
在接近上述第1种极端情形的条件下,“凝块”发生了
移动。相对原先均匀的整体来说,这种移动是又一种新的差
别和差别形式。由于普遍联系,凝块的任何移动都最终推动
所有元子的移动,但是,由于作用传播速度的有限性,凝块
移动不会在一瞬间同时对所有元子产生影响,只有与其相邻
的元子才会更早地受到影响。
凝块保持着自己的是其所是并向某方向移动时,推开了
前进方向上的元子,在身后留下了一个空当,在这个空当还
没有被其他元子完全填补前,这个空挡的形状和已经移走的
凝块有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程度有完全相似和完全不同这
样两个极端的可能。这里我们假定移走的凝块的形式和它走
后留下的空当的形式接近相似极限。
显然,这个空当也是元子不均匀分布的一种形式,和凝
块的性质并无原则区别,不同之处仅在于凝聚的方向正好相
反。如果可以把凝块称之为“粒子”,那么,粒子移动留下
的“空穴”也是粒子。
撷取:
1、这两种粒子就自己本身来说,前者偏重于差别者的
聚集,后者偏重于差别者之间的疏离,而疏离只是负方向的
聚集。除了方向相反之外,都是差别者性的积累形成的具体
差别形式;
2、把这两种粒子相比较,一个显著特征是双方的对称
性,两者的形式是相同的,但是两者的方向是相反的,把这
种关系称之为“互补”关系,双方构成了“粒子对”;
3、粒子对是由运动产生的,运动是一种差别实现的过
程,所以,粒子和粒子对是由差别的实现才产生的,一种差
别形式转换成了这种形式,这种新形式迫使双方分离,分离
的双方就成了新的差别者,两个差别者之间保持着一种新的
差别形式。在这种差别持续期间,这两个粒子存在着;
4、由于维持这种暂时凝聚的原因是相互作用速度的有
限性,普遍相互作用的环境终究会融化、分解、淹没这些暂
态的粒子,所以任何粒子和实体都有寿命的限制,都有所谓
“半衰期”;
5、如果两个对称粒子发生遭遇,它们不会还原为一个
静止的凝块,而是发生物理学术语讲的“湮灭”,将凝块产
生时使用的差别归还出来,使两者同时消失;
6、尽管粒子和自己的对称者空穴相遇时,原先产生凝
块时所使用了的差别将得以实现和归还,但是,这种归还并
不能消除当初产生凝聚的原始差别,只是消除了对称粒子产
生时的差别。而且,已经无法沿着这种差别产生的原来途径
原路返回,将差别还原为0的途径已经被改变。于是,由于
湮灭产生的差别回归所实现了的差别,所释放出的能量只能
再次转换成新的差别形式,转换成新的差别者。由此看来,
“时过境迁”不仅是差别性和差别者性积累的结果,也是其
生成和积累的途径。
7、直观地看,似乎构成粒子的实体是这个实体核心区
域的那些相对凝聚着的元子群本身,构成空穴的实体是这个
实体核心区域的那些“虚空”,其实,这并不全面。因为这
两种实体的存在都是以牺牲周围元子的均匀程度为代价的,
都与周围的元子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处于具体的差别和差别
形式之中,用自己的已经形成的差别形式抵抗着周围环境的
压力,因此,周围环境的势态不仅是这个实体存在的条件,
而且,周围势态的变化将直接造成实体本身的改变,因此周
边势态也是这个实体的本身。
这样,粒子和空穴作为实体面临的是两种相对者,一是
与这个实体直接作用的周边势态之间的相对;二是粒子和空
穴之间的相对。
8、酸奶模型所借助的定义域是我们的直观能力所能理
解的三维空间、一维时间的四维时空,但是这四维时空仅仅
是无限维联系中不均匀的、相对突出展开的一个微小局部,
可能还有更多的维度被不同程度展开。所以,在三维空间中
的距离并不意味着在其他维度里的分离,同样,三维空间里
的重叠也不表明在其他维度里也是重叠着的。所以,在微观
尺度内,不能忽视其他维度联系造成的影响。
无穷远处的两个粒子之所以可能保持相互纠缠的量子
态,一个电子可以经过三维空间中的任何途径从一点到达另
一点,可以在同一时刻处于三维空间的任意位置,这些超时
空行为只有在多维空间的框架里才更容易得到理解。
粒子在作为差别者的同时还作为差别者之间的差别,作
为作用者的同时还是粒子之间的作用,粒子具有差别者和差
别的双重身份和性质,或者说,具有作用者和作用这样双重
的性质。这意味着,相互作用是粒子之间的作用,而这种作
用却要通过粒子之间的普遍联系来实现。通过粒子的相对凝
结来实现,普遍联系的形式成为了实体,成为了粒子,成为
了作用者。表面看,作用者和作用都是粒子自己,归根结底,
是元子不同的凝结方式,都是元子不均匀的时空分布形式。
3。6。3作用者和作用的相对分离
在时间、空间、场、能量等等差别形式不断积累的背景
之下,粒子之间相互作用也出现了新的进展。可能出现相互
湮灭,也可能形成新的对立统一体,集结成更大的粒子团粒,
形成新的团粒层次。
我们已经用不着去推测粒子以及更大的粒子团粒生成
的途径,猜测它们生成的过程,这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那是物理学家们的神圣领土。现代物理学已经得到了一个被
称之为“标准模型的”粒子清单。
在这个清单里,粒子被分成两大类型,玻色子和费米子。
玻色子被认为是主要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费米子被认为是
主要作为物质实体的粒子。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重要的进展:
原先粒子具有差别和差别者的双重身份、具有作用者和作用
这样双重性质的情形发生了分化,发生了进一步的积累和凝
结,在这进一步积累起来的新层次的粒子中,一部分粒子更
突出地表现为差别者,主要作为相互作用者;另一部分粒子
更突出地表现为作用者之间的作用,直接体现为差别者之间
的差别,成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粒子,差别者和差别、作用者
和作用出现了分离。这是粒子同时具有的两种性质在积累中
产生的相对分离,不同的粒子只是把其中的一种性质更突出
地表现出来。但是,两者之间没有绝对区别的意义,不能想
象作用者和作用的彻底分离,因为这样就又回到了纯粹差别
和纯粹差别者的状态。
3。6。4两类实体
在前面,曾把具有特定差别形式处于普遍相互作用之中
的差别者称为“实体”。现在,这个定义里已经含有了几层
意思:
1、实体具有差别者和差别形式这样双重的身份,是差
别与差别形式的对立统一体;
2、由于差别层次的积累,在不同的层次里,同一个实
体表现为不同的是其所是。在一个层次里作为差别者,在另
外的层次里可能又作为差别形式。
3、基础的存在者具有差别者和差别这样双重的性质,
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出现某一种性质的相对优势,更多地
将其中一种性质积累起来,在另一种场合,将另一种性质积
累起来。
这样,相对来说,会出现两种性质分别积累的极端情形,
形成两种性质不同的实体:作为差别形式的实体和作为差别
者的实体。
如同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