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下集完整版 >

第22章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下集完整版-第22章

小说: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下集完整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

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二一二页)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佛接着说:“阿难啊!我告诉你啊,因为知道有个妄想起来,你们拚命问妄想是怎么起来的,我就只好回答

你,说妄想就是因缘所起。但“说妄缘无”妄想本来没有啊! “说妄因缘,元无所有”,妄想哪有什么因缘啊

?妄想就是因缘,妄想本来空的嘛!我说妄想是因缘所生,那也是为了方便,理论上说说而已啊!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佛问阿难:现在你懂了吗?你还是不懂啊!更何况那些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呢?

他们推测有个自然的作用,以为生命是自然来的。自然又是个什么东西呢?你说是自然,虚空能掉下个人来吗

?你还不是要经过精子、卵子结合才变成一个人!其实自然是个假说,因缘也是个假说,都只是名称而已。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所以佛明白的告诉你,五阴的本原都是妄想来的,你真正懂了这个,就悟道了。

“是五阴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

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这五个阴都是妄想所成的。佛很慈悲,又进一步为我们分析它的“因界浅深”,它的成因与范围。色与空是色

的边际。触就是接触、感觉,离就是分开了。比如我打你,你就有触痛的感觉,分开来触受就没有了,所以触

与离是受的边际。记忆与忘记是想的边际。所以禅宗祖师讲,不要妄想,妄想一放就到空了,忘掉也就是丢掉

。这个“忘”字加个心不好,应该用古文的“亡”字,亡就是丢掉,没有了,不记他了,不念他了,是想的边

际。灭与生是行的边际。识阴的边际最难明白了,“湛入合湛,归识边际”你不动念,本来就清净,能回到那

清净的本位,就是识阴的边际了。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色受想行识这五阴都是一念来的,没有次序的,他们互为因果,重重叠叠,我们的生命来的时候,就是靠那么

一念动了,阿赖耶识变成中阴身来投胎,然后又和精虫卵子一起,像搅牛奶一样这么一搅,就进去了。但你要

解脱的时候,嘿,你还是要从“色除”,还是要从四大身心变化,气脉,拙火处着手,你还是要转化色阴。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一懂了这个道理就空掉了,就进入了佛境界,所以叫“乘悟并销”。如果你智慧不够,道

理虽然懂了,但力量还不够,你还要“因次第尽”一步步,一点点来,庵提遮女问文殊菩萨也是这个问题:“

师父啊,明知道生死是空的,却就是被生死之流转动了,跳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文殊菩萨回答说:“其

力未充”道理你虽然懂了,但上起座来你就是放不下,空不掉。所以要渐修,你要一点点做功夫才行。


附录

说明

讲课期间,根据平常的习惯,课余我们还经常就课堂上不清楚的问题继续请教怀师,有时包卓立同学甚至还用

他半生不熟的中国话,直接与老师沟通,说出几个关键的字,用身体作一个动作,然后问老师:“是不是这样

?”“是不是这个意思?”有时候,我们旁边的人不是很明白他在说什么,但老师会笑着告诉他对或者不对。

那种情形也真是十分的有趣,当然,这种沟涌方式也可能导致了一些理解上的偏差。

老师课余的开示只是点到为止,没有长篇系统的论述,而且也没有录音。我们根据这些课余开示,以及我们自

己平时修持的心得,就上下册分别整理出两篇附录,希望对广大读者能有所裨益。文字内容多是拾老师牙慧,

并非完全自己的发明。但如有不准确的地方,咎在我等,敬请各位先进不吝赐正为感。

包卓立  赵海英(佩瑜)

二00三年九月四日晚于北京
  
关于五蕴

掌握五蕴的道理对修行非常重要,但一般人都不喜欢学习五蕴。觉得很枯燥。这主要是因为,大家不知道如何

把五蕴的道理应用于实际修持,用于理解自己修行的各种经历,判断自己修行进步的程度,而把它当成了纯粹

学术的理论探讨。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发光动地的境界,都没有超过五蕴的范围,甚至都没有超过色蕴与受蕴的范

围。生命就是一个五蕴,那些现象也都是生命本来就有的功能,没有什么神秘的。那些脑海里出现的光啊、佛

啊、身体感觉的暖啊、乐啊等等,不过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互相交感的影像反应而已。且不说一般人修行打坐的

身心感受,即使你得了各种三摩地的境界,那也不过是五蕴的作用,意识的幻象而已。放下对五蕴的执著,方

能寻得本心。

一切现象和境界都是暂时的存在,如梦幻泡影。但大家太执着于修行路上的风景线,因此迷失了本心。佛在《

楞严经》上说,“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佛苦口婆心,把五蕴的道理做了仔细的分析,把

各种境界和现象的范围作了详细的分类,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这些现象都是心外之物,别受骗上当,正所谓“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关于净色
   
五蕴的理论中提到净色一词,现代科学还不知道净色到底是什么,净色是比基因,DNA更基本的物质,它也是由

四大及空大组成的。净色只存在于生命组织中,像其它生命那样,它也有生老病死。通过静坐,使净色更充满

和健康,所以身体感觉会更加灵敏。现代科学一直在寻找心与物的连接点,净色即是这个连接的关键所在。事

实上,我们的眼耳鼻舌五根的生理组织弥漫着净色,因此五根才能与五识一起配合起作用。

以后,科学会知道到什么是净色,目前,只有那些得到很高三摩地境界的人,才能认识到什么是净色。譬如说

,当修持者感到全身细胞都在喜乐境界的时候,就等于说他全身的净色都启动了。净色弥漫于我们的色身之中

,每一个细胞都可以变成一个佛,佛经中有很多这样的描述,修持报身成就就是把每一个细胞都转化成净色,

这是修行的一个大秘密,西藏密宗也没有把这点指出来。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前面介绍的很多三摩地境界和现象,在其它宗教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其实不管你是佛教还是基督教、印度教、

伊斯兰教、犹太教、神道。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显教、密教、道家、儒教,或者任何其它宗教,只要你专心

修持,都可以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四禅八定是共法,是各种三摩地境界的概括,代表不同的心的清净程度。

所有宗教的圣者都有三摩地,否则他们不可能成为历史上的圣人,就像《金刚经》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

而有差别。

   不管你信仰什么宗教,只要你进入一定的禅定境界,都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色身的变化,这些现象并不神

秘,生命本来就有这些功能。譬如前面提到过的神尼传中的故事,入定以后,手可以像面筋一样越拉越长,西

方天主教的修女也有类似的记录。譬如说拙火,其它宗教描述的没有佛学这么详尽。但也有类似的说法。在印

度教叫“SHAKTI”,也就是精神力量的意思;伊斯兰教的苏非派叫分离之火;基督教则叫神火。再譬如说轻安

的境界,在基督教神秘学里,也有与轻安类似的概念,他们叫“洗足”,因为当轻安从足部发起时,感觉就像

清风或柔软的清凉之气从脚上飘过。这种境界与性交所产生的喜乐截然不同。

轻安境界开始出现的时候,脑下垂体会分泌有点甜味的荷尔蒙,有利身体健康。在希腊古文化中,这被称作“

神的食物”;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教派,称为甘露;在中世纪基督教神秘学派,称为圣酒;在密教经典中称为神

酒;在伊斯兰的苏非派禁欲神秘主义教派,称为甜酒;还有很多其它各宗各派,包括中世纪的炼金术,都称此

为长生不老的仙露。印度吠陀教义的《奥义书》这样描述这种境界;当生命之火已经点燃,生命的气息已经自

在可控,甘露已经在身内流动,这时心才出生。这里描写的就是呼吸已止,甘露已生,即将到达三摩地的炼精

化气的过程,所以,世界上的各宗各教都是相通的,只是描述的方法和精细程度不同而已。

再譬如说空无边处定的境界,这是一个有形的空的境界。一切思绪妄念都没有了,只有一个无障无碍、无量无

边的虚空。印度教大师阿什塔夫(ASHTAVAKRA)自己亲身经历了这个境界,他描述说:“我就像虚空一样无量

无边,宇宙就像一个大容器,被虚空围绕,被虚空充满;不须放下、接受、或销落什么,这就是智慧;没有黑

暗,没有光明,也没有停止,这里根本就是空无一物;没有天堂,没有地狱,甚至也无所谓解脱。修道人眼前

无有一物。
               
唯识五位

以唯识的分类,修行有五大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一个人要想修行,首先要积累

功德智慧的资粮本钱就像开公司赚钱,首先要投资一样。至少要积德行善,严守戒律,不放纵欲望。

积累了足够资粮,然后才到加行位。到了这个阶段,修行者开始精进的修持气脉拙火,修持各种三摩地及智慧

,为见道位打下基础。只有通过三摩地和智慧的修持,才可能截断妄想,识得空性;没有三摩地的定力,不可

能真正见道。前面介绍的那些气脉修持成就以及拙火,不过是加行位而已,只是为明心见性打基础,还没有见

道。

只有见道以后,才谈得上真正的修行,这之前的修持不过是为见道所作的准备工作而已,正如禅宗五祖说过的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但即使见道了明心见性了,仍然要悟后起修。所以叫修道位。最后一切圆满了,得

到了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成就,才是究竟位,才是真正成佛。

不管是禅宗、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还是基督教,都要遵守这个基本的修行次第。只有见道以后,才知

道如何是真正修行。当然,各人根基不同,修行次第的表现形式不同,根器好的、智慧高的人,可能很快就可

以直接见道,而不需经过前面的气脉修持。

有的人有很高的气脉成就,也有拙火境界,基至各种神通,他们修持的功德很大,死后可能会转到很高的天人

境界,但这不代表他们已经见道。见道是智慧的成就,那些功夫境界是共法,明心见性才是佛法独有的。

四禅八定与三界天人

以佛法来看,众生痴迷。不断在三界中生死轮回,而修行就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谓三界指的是:

“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比欲界清净。而无色界比色界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