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下集完整版 >

第18章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下集完整版-第18章

小说: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下集完整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

,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

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一八二页)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

。得意生身,随往无碍。(一八六页)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这里文字用得很妙。讲色阴区宇是从“汝坐道场”开始,这里换成“彼善男子”了。在《金刚经》中,有善男

子,善女人,在大乘菩萨境界,不管你是男是女,到了菩萨境界都称童子,所以文殊菩萨又称文殊童子。
 
这里佛说,诸位先生们,诸位兄弟们,修定修止达到色阴尽的境界,你见到一切佛的心就和我们的心一样,一

切众生心等于一切佛的心一样,这一点你看得很清楚,好像明镜中的影像一样。

注意啊,这时你还在定中啊!在奢摩他(止)的境界里啊,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念头,都像影像一样飘过来飘过

去,无所谓,好像是空的,很轻松。你们用功有时也会有这个境界啦。这时你自己觉得好像已经懂了,明心了

,但还不能起用。

“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佛作了一个比方,此时的情形,就等于我们在睡觉做梦,好像被鬼压在那里,心里很明白起心动念都很清楚,

但叫不出声,手脚都在,也感觉得到,但就是动不了,被它压得死死的,很害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呢?因为“心触客邪”,有灵鬼,或者魔障,或者因为身体里有病,总之,都是邪气

碰到你的身体,而使你的心起这么一个反应。这种情形叫受阴范围。

受是怎么来的呢?无始以来,我们生命多生累劫,触受都搞惯了,受苦、受乐、非苦非乐、喜忧,这些都是受

阴解脱不了而来的。还没有离开身见的作用。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

想以为其本。”

前面讲到睡著了,被鬼压住了,后来一下子醒了,鬼也没有了,身体也不受压了,这时身心可以分离,随时可

以把这个身体丢掉,要走就走,可以解脱这个身体了,功夫到了这里,触受都没有了。等于道家讲的阳神出窍

一样,不过道家讲的阳神出窍还有一个影子,这里连影子都没有了,身心都无所谓了。此时,去住自由,没有

障碍了,要留在身体里也可以,要走也可以。这是受阴尽。

修行到这种境界的人,智慧打开了,观念思想不会有偏差了,不会被小乘的五见(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

、戒禁取见)所缚了。色阴尽的时候是超越劫浊,不再被现实的物质世界所困住,不像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

初的这批人,被电脑等等这些物质文明所困。到受阴尽,超越了思想见解,得正见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虚明妄想”。色阴的时候,是被坚固妄想抓得牢牢的,到受阴,是被

虚明妄想抓住了。好比说你坐在公园里,思绪飞得好远好远,可能想到阿拉斯加去了,这就是虚明妄想。受阴

境界有触受两面,有十种魔境,都是虚明妄想来的。要想妄想不虚明了,还需要小心用功。正如神秀大师讲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受阴尽得意生身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

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受阴尽了,就好比是人睡觉不受梦魇压力了,但不是成道,还没有得漏尽通。六根都不漏了,一念不生,

得无生法忍,念念清静了叫漏尽通。普通天人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没有

漏尽通。只有佛的弟子,小乘阿罗汉或者大乘的菩萨才有漏尽通,尤其是大阿罗汉,得漏尽通,六根都不漏了

。换句话说,不动心了,等于中国孔子讲的对境心不起,起而不起,不是完全不起,起了也像是没有起。

佛说,到受阴尽的时候,虽未证得漏尽通的涅槃境界,但是心已经可以离开身体了。此时,要死就,要留也可

以留。那个舒服程度就像小鸟出笼一般,到这个程度,当然比道家所谓出阳神高明多了。不过这个时候,寿命

没有尽,业力没有完,如果想要早走,逃避痛苦,那是犯了杀戒。这是顺便提到的。

这时如同经历了菩萨的六十圣位一般(六十圣位包括三渐次,十信、十住、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妙二觉等

),对佛菩萨的境界都能体会了。这就比道家的阳神高了,天上人间任意寄居,随便你的意思。寄居,只是挂

褡一下,偶然住住。苦难的人世间需要我来就来一下。
              
想阴解脱  超越烦恼浊
 
譬如有人,熟寐寝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

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

,融通妄想以为其本。(一八七页)

“譬如有人,熟寐寝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 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

这时佛又作了一个比喻。这个情况就好比是一个人睡著了说梦话,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讲话,可是他的讲话

话别人听起来都能听懂。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可以像菩萨一样说法了,说的法与大菩萨、佛说的一样,使没有

睡的人听了他的话都懂了,可是他自己不知其所以然。你若问:“你怎么会说出来?”这时他是自然就说出来

了。所以,你不要轻视普通弘法的人,他虽然没有到家,他讲的话却是菩萨的话。这是想阴的范围,分析起来

又有十条岔路。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

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浮想也就是妄想。如果心念如如不动,任运自在,一切妄想都没有了,尘垢都洗去了,一念不生,悟了,生也

无所谓,死也无所谓,为了度畜牲,就去投畜牲道,要走就走,这叫一伦生死。

这时,从头到尾都是圆满清静的。修到这里,就是想阴尽了。修到这里,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前面讲过,妄想

有坚固作用,虚明作用,而我们之所以有想阴,是因为妄想的融通作用。所谓融通,就是融会贯通的意思,融

会贯通了,则一悟千悟,一了百了,此心“一念不生全体现”,平常什么都明白了,像大明镜一样。

我们一般人都受想蕴的控制,随时都被控制着。但是平时思想用在对自己身体的坚固妄想方面,很严重。有时

候也会有虚明妄想来。有时候看佛经修持,忽然有所领悟,似乎很解脱了一样,那个就是属于妄想的融通作用



在想阴区宇,已经得意生身,自己可以自由来去,但还不能成形,而且生死也还没有看通,还在现在这个身体

里,等到想阴尽的境界,对六道轮回、生生死死都无所谓了,生死涅槃等空花。
     
               
含光默然
 
 不管时间长短,现在大家打坐至少可以了解什么叫身心(思想的心)分开了。你闭眼打坐,好像被关在黑桶

里一般,身体不动,思想来来往往、昏昏扰扰的,但是慢慢的,你可以把身体六根和思想往来分清楚了,能随

时清净自己的思想念头了。有了这么一个基础,即使心仍然被盖在这个肉体里面,能够这样清静的人已经很少

了,很不错了。有了这个认识,估计你还听得进我们这个五蕴解脱的课,否则是听不进了。

 你们大部分人都是闭眼打坐,照古代严格的讲,打坐并不完全是闭眼,眼睛应该是微微张开的。后来道家对

这种方法叫“垂帘”,眼睛的上下眼皮,等于窗帘一样,闭三分之二,留一点缝。

 根据古时候佛经的翻译,做白骨观也好,安那般那呼吸法门也好,都要眼观鼻,鼻观心。就是说眼睛三分之

二关闭起来,看着自己的鼻尖,而鼻子与心窝子对成一条直线,然后不管眼睛,回转来观自己的心念。另外严

格地讲,小乘修法是半闭眼睛看前面三步距离的地方,大乘修法是开眼对着前面五、六步的地方。

 使眼睛去看的这个注意力是意识,我们一般人习惯性的会把眼识和意识配合起来去看。如果是开眼打坐,要

把眼睛的意识拿掉,眼珠子开着,但没有看,这种方法与闭眼的感受不同。你们平时闭眼打坐习惯了,让你开

眼你还受不了呢。如果你训练自己把眼识拿掉,那你对于身心分开,思想与身体分开的体会就会比较清楚了。

 这样眼睛半睁半闭,用中国字来形容叫“含光默然”,那个样子就像健康婴儿睡觉那样,眼睛有一条虚虚的

缝。注意,只有脑力、神充满了才做得到这样,对现代人来讲,我主张闭眼打坐,什么道理呢?因为现代人用

眼用脑太过度,神都不充满,开眼打坐容易把气神都提到脑上,算不定搞出毛病来,把神经搞错乱了。

 为什么眼睛要这个样子?你看佛菩萨塑相都是这样。我告诉你,比方借用道家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来说,

神充满了,你想闭眼都闭不住,自然会开开。但是眼睛开开并不是看哦。我不叫人走这个路线,因为普通人会

习惯性地往前面看,这就不对了。

 有人打坐,在那里规规矩矩地“眼观鼻,鼻观心”。我做给你们看,你们注意我的眼睛,它慢慢变成两个眼

珠向上去,前面一条白的线出来,这样是不对的哦,这还是有意在看,是把眼睛硬拉到上面去看,这样都会使

精神出问题,是一种病态。你们用这个方法很容易这样出问题,理由等一会儿告诉你们。眼睛巧妙得很,你们

身心有时候观照不清楚,就有这个毛病,所以在讲行阴之前补充讲一下。
             
七处征心 八还辨见

这个是顺便带到,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广东韶关六祖道场南华寺,我们有同学从那儿回来跟我讲:“哎呀!那

真是大祖师!我们拜下去,他的眼睛好像在注意我们一样,我们换一个地方站,他的眼神好像就会跟着我们换

一个方向。”你要晓得他的肉体眼睛是半开半闭的,佛菩萨塑相也是这样,这可是个大关键哦。

《楞严经》里佛开头就讲两个要点,“七处征心”,跟阿难讨论“心”是个什么东西,心在哪里?七次往返讨

论心的问题。佛说心不在外,不在内,也不在内外中间,不在虚空,也不是不在虚空。换句话说,心也在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