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下集完整版 >

第12章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下集完整版-第12章

小说: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下集完整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像水,起了波浪就不是水了,但是波浪是水做的,等波浪没有了,还是回归到水。成功了以后还会不会死呢

?当然还是会死,会不会生呢?当然还是会生,不过生与死没有什么可怕的,所以悟道的人说:“涅槃生死等

空花。”

   得到清净境界是唯心所造,混乱的境界及烦恼痛苦也是唯心所造,只要心放下了,就接近那个本体了。所

以佛在《楞严经》中,开头就告诉阿难:“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你即使现在得到了各种

三昧,各种定境,甚至你可以放光动地,那也不过是心理思想功能的一种变态,不是真的。

   换句话说,假如说你修到可以在空中飞,你去美国还要不要买机票呢?恐怕还是要买,否则太累了,偶尔

飞飞还可以。再比如你身体会放光,你恐怕还是需要装电灯。至于说临死时化为虹化,那种神通又有什么用?

舍利子也不过是烂骨头,佛之所以留下舍利子,不过是为了向你示现一下,表示确实有这么回事,法身有这么

个功能。

   凡是你修成功的东西,就一定坏得了,不修就没有了。而佛的境界是不生不灭的,不修也不坏,这到底是

什么呢?你找到这个东西才是大彻大悟。

   法身本体是本来空、彻底空,空也是空。你们今天坐在这里听课,五十年以后你还在这里吗?这个房子还

有吗?你说你修持好,神通高,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神通最大的目连尊者,比密勒日巴、甘波巴神通还高,

那又怎么样呢?

   佛说:神通没有用啊!你会放光动地,但是你逃不过一个东西,那就是无常,最后一切还是会归于没有的

。那些圣人,那些会飞的、放光动地的,而今何在啊?都会过去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

可得。法身本来清净,管它未来与过去!该生就生,该死就死,不生不死就不生不死,都不过是偶尔玩玩的,

是水上的泡影。佛在《金刚经》上告诉你: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菩萨也不过是梦幻泡影,一个大魔术师而已啊!他的魔术比我们演得好一点,是法身境界。法身可没有

三摩地哦!三摩地是法身的用和相,它本身没有三摩地,一切三昧都是唯心所造。


三身的修法

   以我们以来讲,我们的心意识是最无常的,我们的思想情绪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永远不会停留。但是我

们对每一个思想情绪都有知觉,这是法身变成报身所起的作用,是唯心的。

   所以禅宗祖师临济大师说:“赤肉团上有一位真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没有位子的真人(人的那个根本的

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每天在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里跑进跑出,找不到自已的本来。所以

云门大师也说:“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我有一个宝贝,被这个身体限制住了。

   柏拉图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把世界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精神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法身本体功能起

作用以后,一方面产生了我们的思想意识,一方面产生了我们的四大肉体。所以法身形成了宇宙万有,包括众

生生命。法身有这样的功能,可见不是空的,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再回转来改变自己的身心,这是修报身化身

的原理。那么修持的方法呢?戒、定、慧。几乎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圣贤都是走的这条路。

   所谓戒就是从我们的心理、生理、思想与行为入手,去恶为善,达到最后无恶无善,毕竟清净的境界,接

近法身。

   所谓定,就是把散乱无常的心宁静下来,归到清净本来的境界。戒定圆满后,你就可以自然见到万物的本

体,回到本体的功能,与本体合一,慧是自然产生的。

   宇宙生命的本体是空的,但可以生万有,空与有是同一个根源,是一体的两种功能。心与物也是同一根源

,物能转心,心也能转物。现代人很可怜,精神思想都受物质的影响和左右,而修行就是用本体的功能去转物



   现在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化身,因为我们各人的心理思想、行为、个性以及业力不同,所以我们的化身也

不同,但是我们的根根统统是一样的。修行就是要转变我们的受苦受乐,以及受不苦不乐的受报之身,最后证

得法身。

   为了让大家对三身了解得更清楚,给大家打个比喻。清净法身就好比是不起波浪的大海水,报身就好比是

大海水所起的波浪,而波浪上面的水泡和泡沫就好比是化身。我们现在就是波浪里面的水点。修行就是回到本

来清净的地方。药师佛修成佛了,所以有了东方药师佛,等将来弥勒菩萨修成佛了,就会有一个弥勒佛。修成

后,菩萨们还会发愿回到这个世界上来度众生。

   赵教授:我本来是海底的一颗水珠,不知道是谁把我推上来变成水花了。

   怀师:(指著一位做过船员的同学)他在海底做了很久的海精,大概是他把你推上来的(众笑)。告诉你

吧,是因缘聚会,是因缘所生。

四禅八定

   前面我们把法报化三身的修路线和原则,以及显教密宗等等,作了一个简略的归纳。要证得宇宙万有的自

性,不能光在理论上转圈,要经过实际求证才可以。

   世界上各国宗教及圣贤,都有他们修持求证的方法。所以佛说众生烦恼八万四千,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

恼,诸佛菩萨的方便法门(修证法门)也有八万四千,各有各的三昧(三摩地)。

   要想求证到本体成佛的境界,必须从身心两方面著手,佛法尤其偏重于心,要使心没有烦恼妄想,达到清

净,得到定境。这里的定属于功夫,每一个定境,佛学中也叫三摩地,都有它的境界和现象,不同的境界有不

同的现象。

   佛所讲的原则是共法,是其他外道以及一切宗教共通的(共有的),不是佛法里独有的方法。佛法特有的

方法叫不共法,不共法就是菩提、涅槃。

   修定的共法,也就是修定的那个原则叫四禅八定,加上佛法小乘大阿罗汉的灭尽定,叫九次第定,不论是

对大、小乘,还是显、密教,四禅八定都非常重要,东南亚流行的南传佛教尤其推崇这个。

   关于四禅八定,我已经给大家讲了不知道多少遍了,大家好象都听了,但是没有真正作研究,没有真正听

懂,都漏掉了,所以你们大家修的是漏尽通,都是漏尽的菩萨。

   其实佛法已有几千年了,现在全世界也有很多人研究佛,都知道这个名词,但都只是跟著佛的嘴巴,拿佛

的口水讲一讲而已,几乎没有人真正做到,真正成就的。

   初禅就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心专一在一点上,思想境界都专一了,变成习惯了,然后有分离解脱

之感而生出喜和乐。

   拿出教理来讲,“喜”是心理的境界,“乐”可以说是身体的境界,但是喜与乐几乎是不可分的,生理与

心理是合一的,我们这里只是勉强作一个分类。

   修行也叫“修为”,有修持有作为;也叫行持,有坚持不断的行为和动作的意思。达到初禅境界的人,已

经超越了欲界,进入初级色界天人的境界了。

   配合这个功夫,如果同时转化和减轻了心理的结使和五见,可以进入小乘罗汉的境界了,可以说得到初果

罗汉的果位了。这在佛学中叫“预流果”,预流果就是预备候补的意思。

   “结使”是佛学的专有名词,就是心理的贪嗔癡慢疑根本烦恼的习气(师手作结绳状)。结使的“结”就

好比是我们用线结的一个结子,“使”是指有那么一个意念,指使我们的心理、个性和情绪,我们自己作不了

主。这个“结”不仅仅是这一生打下来的,它多生多世都在那里,我们的理性不想这样作,但被它驱使去作,

所以叫结使。我们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结使来的。所谓五见就是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譬如我们修行学佛,把六根放清净,闭眼或者开眼盘腿打坐,我们说:“哎呀,他入定了!”那是开玩笑

的,盘腿打坐勉勉强强可以说是“习定”,练习定的境界。盘腿打坐只是练习定的一个方便,一个方法而已,

其实,各种宗教的祷告也都是打坐的一种形式。佛法打坐的形式主要是七支坐法,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等以

后再讨论。


什么是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有三个层次:身(身体),口(嘴巴),意(意识思想),三者都要进入专一境界。

   之所以用打坐这个方式,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习惯于动,甚至坐在那里都要歪著坐,眼睛没有事地要东看西

看,打坐至少是让你的生理有一个假装的静相。

   打坐的时候,嘴巴也休息了,不说话,意识也要专一于一个东西。有的方法要求嘴巴唸咒、唸佛号或者唸

佛经,但那也是为了让你得止。这是修定的基本原则,所有的修法,不管是佛法还是外道,都要遵循这个路线


   譬如说修白骨观,嘴巴不说话,身体站著、睡著、或者盘腿坐著,意识观想自己为一个白骨。这个法门也

须要专心一致、心一境性哦!心专一了,不理会别的什么思想和感觉,把它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境界,这才叫白

骨观,谁做到了?

   现譬如说呼吸法门,修安那般那,你要专一的听自己的呼吸,要把心理和风大的呼吸配合,把二者统一。

心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心,其他杂念妄想丢开,把这种境界变成一个习惯,谁做到了?

   譬如念佛,你用嘴巴或者在心里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至整个心里都是这个佛号,其他杂念不起。将这

种专一念佛号的境界变成一种习惯,心一境性,谁又做到了?

   你们修行打坐还要问一问,你今天坐了几次啊?我坐了两次啊,三次啊。我就笑你们,坐了一次,你就好

象对得起祖宗十八代了,好像打坐都是为了别人。

   打坐的时候,你要静下来,思想都宁静了,心专一了,自然感觉到一个清净状态,并把这种境界变成一种

习惯。所谓变成一种习惯,不是说只有打坐的时候才这样,要做到不管是走路也好,睡觉也好,做事也好,时

时刻刻都在这个境界中,那才是心一境性。

   我们再看密宗,他们是身口意三方面一起来,手里叫你拿著杵啊,摇著铃啊,嘴巴里叫你唸著咒语,心里

面还要观想四臂观音、曼达拉等等。我们前面研究的移喜磋嘉、密勒日巴、甘波巴等都是用这种方法,不管你

用什么方法,首先都必须要做到专一,心一境性,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行住坐卧都在那个境界上才可以。

   中国禅宗标榜的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号称没有方法的方法。但到后来就慢慢演变为参话头了。所谓参话

头就是提起一个怀疑的话头在心中研究。譬如说:“生从那里来?”“死了有没有?”“念佛的是谁?”“哪

里来?哪里去?”等等,就叫做话头。话头也要参到心一境性,然后才能谈得上开悟不开悟,这也是初禅的第

一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