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战争与艺术的双重奏-外国文学与战争-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哈谢克的创作中就已经出现好兵帅克的形象。1911年5月,他曾经写过五则以帅克为主要人物的短篇,那只是一般的反战故事,没有太深刻的社会内容,作家被迫到奥匈帝国军队服役的生活,为他写出杰出的政治讽刺小说《好兵帅克第一次世界大战历险记》(即《好兵帅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部小说以一个普通的捷克士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为情节线索,广泛揭露奥匈帝国统治者的凶恶专横及军队的腐败堕落。对帝国主义军队对人民的奸淫抢劫,官兵之间欺上压下的荒唐关系,“友军”之间的尔虞我诈、互相欺压,对俘虏的禽兽般的残酷,各级军官的愚蠢、贪婪,小说都做了详细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普通捷克士兵的形象。帅克不是英雄,但在他的身上生动地反映和折射出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智慧,表达了他们对异族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小说结构紧凑、情节生动、语言朴质、简练,而且十分幽默,于表面平淡的白描中寓以尖锐辛辣的讽刺。如他的利用民间的谚语、笑话,接过上司的口号,不放过一切可趁之机,巧妙地同统治者作斗争。只要他到那里,那里就被搅得盆翻罐倒、鸡飞狗跳,把反动政权的秩序搞得一团糟。由于哈谢克的精心雕刻,帅克这个集捷克人民心理特征于一体的典型形象既丰满可爱,又灵巧滑稽;既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又有突出的个性特征。在这个引人发笑的人物身上,哈谢克通过笑表示自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帅克这绝妙的讽刺典型,不少进步作家评论它不逊色于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塑造的唐吉诃德。
《好兵帅克》在同内外影响很大,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拍成电影,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战争是“人类的自相残杀”
——乌克兰小说家奥列西·冈察尔
乌克兰著名小说家奥列西(亚历山大·捷连契耶维奇)·冈察尔,1918出生于十月革命初刚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乌克兰波尔塔瓦州。中学毕业后,冈察尔当过区报编辑,不久被派往哈尔科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新闻专科学校进修三年,1938年秋天考入哈尔科夫市的国立高尔基大学语文系。1941年夏天,苏德战争爆发,冈察尔弃学从军,奔赴反侵略战争的第一线。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他一直在苏联红军的炮兵部队里担任迫击炮手。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他英勇奋斗,多次负伤。为表彰他的战斗功勋,苏联政府曾三次授予勋章、奖章。战争的大规模杀伤,无辜的战友血染疆场,本人在战场中流下的创伤,使冈察尔从内心发自诅咒战争,这种思想在他这个时期创作的 《人和武器》里有为明显的反映。
《人和武器》描写发生在苏德战争刚刚爆发及战争初期的故事:哈尔科夫大学的一群男女学生正在学习、散步、谈情说爱,过着美好的和平生活,突然战争发生,他们都报名参军,进行了短期的训练后就被派到前线,因为战争的残酷和内部的混乱,他们都受尽了各种苦难。这部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作家自身生活的缩影。他在《人和武器》中不加区别地谴责一切战争都是“人类的自相残杀”、“摧毁文化的原因之一”。她追求的是“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三无世界”。表示出强烈的反战态度。
冈察尔根据自亲身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所得的丰富生活材料写成的三部曲《旗手》。前两部《阿尔卑斯山》、《蓝色的多瑙河》和第三部《金色的布拉格》获一九四八年斯大林奖金和1949年斯大林奖金。三部曲的故事从1944年春天苏军突破希特勒侵略者的防线进入罗马尼亚境内开始,以1945年5月初德国法西斯在柏林宣布投降结束。作家集中描写一个由苏联各民族出身,战前从事各种和平劳动的人组成的红军团在塔吉克族团长萨米耶夫和政委俄罗斯人沃隆卓夫的领导下,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后一年多的时间内的经历,热情洋溢地歌颂了苏军指战员在追歼法西斯侵略者的过程中所显示的团结战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整个作品都是用乌克兰文学所特有的、富有诗意的浪漫主义风格写成的,使人读后有一种振奋人心的鼓舞力量。三部曲的不足之处就是没有充分表现当地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这不能不说是思想内容上的一个不足。
冈察尔的作品大都取材于乌克兰的历史、战争与现实生活,描写了人与战争,人与建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精神面貌。如长篇小说《大地在咆哮》、《塔弗里亚》、《飓风》、《你的霞光》等。他还擅长写短篇小说。
《永不掉队》是苏联短篇小说的杰作。系列短篇小说《小铃铛》获一九六四年列宁奖金。冈察尔笔下的人物全都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追求“团结”和“欢乐”,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作品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和幽默感,以及浓郁的民族色彩。他强调文学要基于现实,基于生活真实。
从1969年起,冈察尔任乌克兰作协主席,1971年起任苏联作协书记处书记,1978年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中国人民对他的名字是熟悉的。1950年他曾随苏联青年代表团到我国北京、上海等地访问。他的许多作品先后被译为中文出版,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在战争的恐怖中绝望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奥地利近代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个工厂主家庭,自幼爱好文学,青年时代在柏林和维也纳攻读哲学和文学。早期的创作受反动浪漫主义和印象派影响,推崇唯美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流亡瑞士,与罗曼·罗兰一起从事和平运动,这期间发表的剧本《先知》鲜明地体现出他的反战立场。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人是无能为力的。他反对暴力、战争,也不赞成阶级斗争,力图超脱政治。法西斯点燃的战火又逼迫他流亡巴西。他曾渴望欧洲出现一个统一体,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然而,战争的恐怖和更大规模的战火使他的幻想彻底破灭。他的世界观的局限使他看不到蕴藏在广大人民之中的力量,看不到法西斯恐怖只是黎明前的黑暗,终于在1942年自杀身亡。
茨威格九十年代初发表的诗集《银弦》是按照法国象征主义风格写成的,大多是片面讲求形式的摹仿之作。后来,茨威格为了弥补生活经历的欠缺,翻译了罗曼·罗兰、陀思妥耶夫斯基、凡尔哈仑和波特莱尔等人的作品,他曾到欧洲其他国家、北非、印度和美国等地旅行,与凡尔哈仑和罗曼·罗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20年到1933年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撰写了许多名人传记,如《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同恶魔战斗》(赫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传)等。他的传记小说在艺术上别具一格,常常不拘泥于史实,而是抓住最能表现历史人物性格的部分进行再创造,读来妙趣横生。茨威格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与宽恕,厌恶战争和社会生活中的尔虞我诈。他笔下的人物多是受神秘的命运和不可捉摸的力量捉弄的对象。他往往被一种不可名状的热情所支配,受其驱使,不能自拔。1933年法西斯上台后,他被迫流亡国外。1934年避居英国,写了《鹿特丹的埃拉斯姆斯的胜利和悲剧》。1936年发表的《卡斯泰洛反对加尔文》是对法西斯主义的强烈抗议。
茨威格的晚年之作《昨天的世界》,记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法西斯大屠杀开始的奥地利社会文化情况。一九四零年法西斯的战火又逼迫他流亡巴西。在那里,他写下了最后一篇反法西斯小说《象棋的故事》。小说描写一位受法西斯精神迫害而成为象棋狂的受害者的故事。作家通过对受害者疯狂迷恋象棋的近乎病态的精神世界的描写,深刻揭露了法西斯战争摧残人的精神带来的严重后果,作者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手法,刻画了受害者感情上的痛苦经历,同时,也反映出茨威格看到法西斯毁灭了他一生尊崇的欧洲文明而产生的痛苦绝望的心情。
由于茨威格思想认识上的局限和长期流亡生活的影响,他的一生从唯美主义到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主义,始终没能跨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因而导致他在战争的恐怖中绝望的历史悲剧。
战争文学名著评价
战争文学是艺术这个意识形态对战争这种特殊社会现象的反映。战争文学不仅是人类对战争生活的反映,更是人类对战争生活的认识和评判。军事家在客观物质条件构成的舞台上,导演了战争这部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战争文学则是作家通过精彩的语言文字,把这部活剧艺术化,描写得形神兼备,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战争文学作品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都体现在这些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诸要素之中,它以作家各自独特的创作个性为主要标志,同时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阶级特征。任何一种文学的形成,都要受到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占主要地位的审美观点和标准的影响;受到所属民族特殊的物质生活条件、文化传统、共同语言、心理素质的影响;受到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影响。由于作家在立场、世界观、生活经验、艺术修养、才能、气质都各自不同,因此,战争文学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这是文艺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战争文学名著评介的主要任务有三条,一是通过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分析、评价,总结创作经验,发现创作规律。二是指出作品的优劣,帮助读者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三是有重点地介绍一些名家名作,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学修养。
战争文学名著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战争文学作品、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感情和想象的活跃而形成的认识、体味、欣赏的审美活动。这种活动分审美感知和审美判断、鉴赏三个阶段,前者是鉴赏的起步,中间为鉴赏的深化,后者为鉴赏的高潮和顶点,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截然分开。阅读和鉴赏战争文学可以帮助读者认识战争,并做为体味战争的重要途径。
伊利亚特·阿开亚人的困斗
——荷马史诗鉴赏
公元前1194—1184年的十年中,是古希腊麦希尼王朝的全盛时期,这个王朝以希腊半岛与爱琴海为希腊陆海军基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这段远古历史史实在古希腊口头文学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同时也为考古学地下作业的结果所证实,那便是著名的特洛亚战争。
《伊利亚特》以特洛亚战争为题材,是描写特洛亚战役的重大诗篇,它揭示了古代较有影响的历史事件,显示了小亚细亚爱琴文化的重要堡垒特洛亚城的陷落。据说,它是在公元前九至八世纪间,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口头流传在小亚细亚沿海一带的史诗和短歌综合编辑而成的,故又名荷马史诗。
荷马是希腊远古的诗人,在当时已倍受人民崇拜。柏拉图(希腊哲学家)认为“荷马教育了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