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国地脉 >

第31章

中国地脉-第31章

小说: 中国地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可以说,西域正是佛教艺术在汉唐中国时的中心地带。广漠的西域,地理条件越来越恶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清苦,当然,他们的内心诉求很容易与佛教教义吻合,因而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这也是西域佛教兴盛的一大重要原因。
  伊斯兰教是沿着水陆两路而进入的,南边一路是从朱州经大运河输入,北边是在唐永徵二年通过丝绸之路进入。13世纪,因蒙古可汗国的军事行动 和后来统治的需要,一律以“回回”通称,元明时期,侨居中国的穆斯林,其中包括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全部转为中国人。回回民族形成,赓即以户为单位建立居住区、礼拜寺,并遂渐分出三大教派。大部分时候,回族同汉族之间的融合沟通并没有什么障碍,元朝农民起义时,两个民族还并肩作战,歃血为盟。回民的支脉在中国渐渐散开,以偏远的西北最为集中。
  张承志描述他的回民高原时说:“我描述的地域在南 北两翼有它的自然分界:以青藏高原的甘南为一线,到达它的模糊南缘。北面是大沙漠,东界大约是平凉坐落的纬线,西界在河西走廊中若隐若现——或在汉、藏、蒙、突厥诸语族住民区中消失,或沿一条看不见的通路,在中亚新疆的绿洲中再度繁荣。”
  这确是一块广大而贫瘠的土地,它在回民进入之前大多数地方的自然生态就已十分恶劣,植被凋零的山脉、一川碎石大如斗的戈壁、汹涌浑浊的黄河以及几个仅存的绿洲,便是人 们的家园。
  家园的轴心之一是不断被建立起来的清真寺,较著名的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旧城内清真寺,以及新疆喀什市中心艾提尕广场上的清真寺,前者建于明万历年间,并于乾隆时重建,寺前的砖砌照壁有极其精美的砖雕,礼拜殿右前侧还建有一座亭式建筑,技艺十分精湛。位于喀什的清真寺占地约15亩,由140根绿色雕花木柱支撑,可同时容纳7000穆斯林作礼拜。
  清真寺让回民的灵 与肉安顿下来,在这片充满艰难的土地上,信仰的力量不断沐浴着焦渴的大地,并使人心变得愈加坚硬和结实。在那些大漠戈壁的深处,人的肉身虽然对于历史来说是暂时的躯壳,但这躯壳是要喝水的,可是,缺水,于是我们在许多有关西北黄土高原的影视作品中看到了那些被当地居民珍藏起来的水,没有人相信,他们中的一些人几乎一生都没吃过干净而流动的水,那水是头一年冬天的雪,被家家户户储藏在房后的一个类似土坑的窖中,沉淤滞结,腥臭难 闻,可就是这种水也并不能保证,于是,为了照顾一头贪婪的喉咙冒烟的小羊羔,而羊羔的主人却被渴死了。
  在漫长而坚韧的时光中,人们领教了回民这个民族那独特的气血与风骨,如杜文秀吞食孔雀胆只身入官营,马化龙自缚出金积堡,在清营被酷刑拷打56天,凌迟处死时仍念念不忘复仇!白彦虎选择率部出走,定居到如今的俄罗斯……
  西北望,长太息。这是一个骨头特别硬的民族!
  第70章   大漠孤烟直西北让我们想起了什么?我们想从西北复活一些什么?那么优美的风景不在了,那么多成群结队的牛羊不见了,那么美丽富饶的撒满月亮的河流不见了,甚至那些并没有招谁惹谁的野马、野骆驼,也不见了,暂时还存在着的那精美的敦煌壁画,那苍凉的楼兰古城,它们又还能存在多少年?从安西一直向西走,会经过这样一些驿站:红柳园、大泉湾、马莲井、星星峡、沙井子、苦水驿、长流水、黄芦岗,然后到达哈密。听听这些有声有色、动人心魄的名字吧!可是,也许要不了多久,西北也许大多都只会给我们留下一些同 样的供我们缅怀喟叹的名字。
  在一段时间内,中国西北神奇的地理地利条件,以及极具探险考察的人文历史沉积,将这片土地塑造成了一个冒险家的乐园。两个名词——丝绸之路和西域——也就是从这时传遍了世界。
  1887年出版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第一次提出了“丝绸之路”,随后,另一个西方学者赫尔曼出版了《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再次加强了这个概念,至斯文·赫定《丝绸之路》出版后,这 个名称就算是固定下来了。如今,我们再要谈论西部,丝绸之路既像是勒在母亲背上的背带、又像是跟母体结为一体的脐带一样,跟我们所有的历史以及我们自身的来路一样,融汇一处了。
  丝绸之路并不是想像的那样充满了浪漫和幽雅、祥和与富庶,事实上,在途经流沙、雪山、大漠、荒野,一趟下来,少说也得几个月的艰难跋涉,更不用说恶劣的天气,未可逆料的种种凶险。
  出西域者,非有过人的毅力、超强的体魄、坚定的信念不可。大部分人要踏上这条道,或因为 随队出征,或因为逃难,或因为做盗贼与强人,或因为冒险,或因为流放,凡此种种,无不从一开始就浸入了一种凄冷孤绝的悲凉之气。
  人生最感悲壮者,就在阳关,或是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想之念之,一字一顿,都是一个个令人伤心胆怯的寒颤。
  玉门关与阳关均在敦煌以西,而丝绸之路的南北分道正缘于此。自汉代确立此道,它不仅是南北两道的分起点,同时也是商旅和货物往来的集散地。稍远的阳关和玉门关也成了控扼南北两道 的咽喉,还因为东西方文化交汇于此,它们又成为日后佛教的传播与影响的中继站,也才顺理成章地有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
  玉门关在汉武帝时始为军方设置,附近和阗产玉,很早以来,和阗都是一个著名的宝玉产地,后来的玉则主要输入中原。为什么要输入中原呢?华夏先民有好玉传统,华夏先祖早期就在此山采玉,后迁入中原后仍到玉山采玉,必经此地,故名“玉门”,甚至到了商代,中原人仍到此玉山采玉,商代中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经专家鉴定,其中绝大部分玉料来自此山。因为 古人认为此为祖地之玉,是最上乘的玉,故称“昆玉”。商代的统治中心离玉山曲行超过5000公里,也要不辞辛劳到遥远的西域去采玉。除了传统因素,他们对这远在几千公里外的西域地区的熟悉程度,比近在几百公里内的蜀地还熟悉。又因为西域是华夏先祖的祖地,西域的“玉门”一名,有三名,最早的在敦煌西面,后来移至敦煌东方,再后来又迁至今铁路线旁,从此地名由西向东的挪移情况,也明确透示出,古居此地的人是由西向东迁徙的。
  玉门关已残破成一堵城墙,有西、北两门,在 城堡的西、北两面均有万里长城遗迹,长城往西,每隔一段距离,冒出一方形烽火台,可以遥想当年此地战略地位之重要,而当兵之人苦守烽火黄河之苦,玉门关南边之阳关,至今也还残留着四米宽的城垣,烽燧、陶片、箭镞、古钱物清晰可见。
  睹物追昔,那么多胡汉军兵,那么多生灵涂炭,竟只为了“一将功成”,为着穷兵黩武,统治者总是要轻启战事之门。
  战事之门就是罪恶之门,从南北朝到唐代以至至今,这两座关城就成了中国人十分熟悉的绝域悲凄与塞外荒凉 的母地。
  遥想战事风起,战士远行千山万水,到得如此空旷死寂之处,那悬着的心儿永远也不得安歇,每日受着饥饿疲病以及可能战死的煎熬,无人为伴,无人可以诉苦,命尚不保,而况家人?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不错,索命的刁斗声敲打着麻木的心灵,随风漫卷的黄沙遮住眼目,哽咽低怨的琵琶永远在流泪,胡雁儿夜夜哀鸣,一些同伴的尸骨已被寒夜吞没……
  这是一种中国 文化史上独有的氛围,为加深这种凄凄切切的“美学”意境,最后抄下李颀的《古从军行》,以为这一章的结束吧: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廓,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